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悶聲發大財的歐日汽車同盟 起底雷諾-日產的智能路

車東西

文 | origin

導語:汽車產業正在發生巨變, 電池正在替代燃油, 共用汽車正在替代私家車, 人工智慧正在接管駕駛——電動化、共用化、智慧化、網聯化的趨勢將前所未有地改變這一具有百年歷史的傳統行業。

不過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通過分析研究, 車東西發現這些擁有百年歷史的汽車集團並不情願落後於時代——除了加速追趕外來者的腳步之外, 它們反而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啟了對於汽車智慧化的研究之路, 並取得了許多成果。

對此, 車東西特推出了“智車之路”系列報導, 為您揭秘全球主要的12家汽車集團在汽車智慧化上的探索歷史。

本期是“智車之路”的第八篇報導, 講述的是雷諾—日產聯盟。

1898年, 法國的路易士·雷諾三兄弟在巴黎西郊的布洛涅-比揚古創建雷諾汽車公司, 極早的創辦時間也讓雷諾成為歷史最悠久的汽車公司之一。 1944年, 法國光復後, 雷諾作為重要的工業企業被法國政府接管, 第二年雷諾成為國有企業。 到今日, 雷諾汽車集團已經成為法國最大的國企, 在歐洲汽車市場銷量數一數二。

另一邊, 1933年, 一家名為“汽車製造股份公司”的商業機構成立, 第二年, 它更名為日產。 初期日產以生產小貨車為主, 發展並不快。 二戰結束後, 在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大力開拓海外市場的經營策略下, 日產迎來了高速發展。

如今的日產名列日本第二大汽車製造商, 也是全球十大汽車集團之一。

部分讀者或許此前並不知情, 這兩家全球知名的汽車集團早已站在同一陣線。

1999年, 亞洲金融危機重創日本, 經濟大環境的不景氣殃及汽車產業, 彼時的日產汽車負債超過200億美元, 陷入破產邊緣。 法國雷諾集團在危難之時扮演了救火隊員, 以46億美元的代價購進日產36.8%的股份, 雙方結成同盟, 規定交叉持股。 但那時的日產顯然十分缺錢, 日後才逐漸購進了部分雷諾的股權。 與當年戴姆勒收購克萊斯勒的情況不同, 雙方並非為上下級關係, 而是相對獨立, 因而也才有了“聯盟”一說。 不過雷諾畢竟是出錢的一方, 因而也向日產派駐了管理層, 為首的正是今日雷諾—日產聯盟的董事長卡洛斯·戈恩。

(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

卡洛斯·戈恩到任後, 帶領日產走向了復興, 在第二年日產就扭虧為盈。 卡洛斯·戈恩也因為在日產的成績一路高升, 從最初日產的COO一直升任至今日兩家汽車公司的董事長。 需要指出的是, 如今的雷諾—日產聯盟中,

雷諾對日產的持股比例超過40%, 而日產對雷諾持股僅為15%, 因此實際上雷諾在雙方聯盟中是居於主導地位的(這也是聯盟董事長不是日本人的原因)。 不過有意思的一點是, 日產的體量和品牌認知度比雷諾都要高出不少, 在汽車產量上前者幾乎達到後者的兩倍。 法國人當年以小博大, 現在看起來是一門划算的生意。

如今的雷諾—日產聯盟聚合了歐洲第三大與日本第二大汽車集團, 坐擁日產、雷諾、英菲尼迪、雷諾三星、達契亞、達特桑六個品牌, 去年又將三菱收入囊中。 雷諾—日產聯盟的7個品牌在2016年全球汽車銷量達到996萬輛, 與銷量1000萬、排名第三的通用僅有4萬輛銷售差距, 在汽車銷量上無可爭議地站在了第一梯隊。

雖然國內大部分民眾對雷諾以及雷諾—日產聯盟並無太多認知, 但在智慧化襲來的今天, 雷諾—日產這個橫跨歐亞的同盟, 確實又在“悄悄地”而實在地在新技術浪潮下做著自己的佈局, 在全球汽車市場中扮演著聲量不大卻不可忽視的一極。

一、自動駕駛:有一種玩法叫“人機協作”

1、輔助駕駛:握方向盤或者踩刹車, 選一個

和大多數傳統車廠一樣, 雷諾—日產走的是輔助駕駛升級至全自動駕駛這一循序漸進的路徑。 而在自動駕駛領域日產的積累明顯要比雷諾深厚, 因此大部分時候, 我們所見的, 都是日產在給聯盟撐場子。

日產在輔助駕駛方面也算是老江湖了, 其在ADAS上有著不少經驗(1999年開始在西瑪Y33上應用相關技術)。 在日產天籟等中高端車型以及豪華品牌英菲尼迪各車型中,都配有車道偏離預警、前向碰撞預警、盲區檢測等典型的輔助駕駛功能。英菲尼迪更是搭載了DCA車距控制輔助系統,和賓士的DISTRONIC系統相似,它能夠説明駕駛員控制與前車距離,避免跟車時追尾。

而日產對自動駕駛的規劃是“2年一步”,2016年實現高速場景的不變道自動駕駛,2018年增加自動變道功能,再至2020年實現高等級的自動駕駛。在既有ADAS積累的基礎上,其第一階段已於去年實現。在其量產MPV Serena上,日產搭載了名為ProPilot的輔助駕駛系統,能夠在30—100km/h的時速下進行不變道的自動跟車。該技術達到了自動駕駛的L2級別,能夠輔助駕駛員進行加速、刹車、車道保持,可以在相對簡單的行車場景中減少駕駛員的負擔。其實它可以算作是DCA系統的升級版本,不過較前者輔助系統多了對方向盤的自動控制,使得駕駛員能夠更加省心。但鑒於是輔助駕駛功能,它是不允許駕駛員的雙手脫離方向盤的,一旦司機“放手”超過一定時間,ProPilot系統便會發出警報,隨即關閉功能。

(搭載了ProPilot的Serena跟車示意圖)

值得注意的是,ProPilot整套系統的依靠的感測器僅為一枚單目攝像頭,以它獲得的視覺資訊來判定前車以及車道線位置,再對車身控制系統發出操作指令。而環境感知和視覺資訊處理環節的解決方案提供商,正是Mobileye。目前Mobileye的視覺識別準確度已經能夠達到99.99%,由於Mobileye在這方面的強大實力,ProPilot系統僅用一枚單目攝像頭,就能夠實現自動跟車。而得益於Mobileye對感測器的“精簡”,日產的ProPilot系統不僅易於量產,還有望下放到價格20萬的中端車型上——要知道,有類似功能的賓士S級,價格都是百萬起。

日產和Mobileye在合作中也達成了進一步的互惠互利,不久前日產宣佈加入Mobileye的REM(Road Experience Management)地圖眾包隊伍,在使用REM地圖進行地圖定位的同時也會幫助Mobileye即時更新REM地圖資料,這種地圖技術基於攝像頭捕捉特徵點進行識別定位,在導航定位上更加精確,同時也是一種面向未來自動駕駛的重要技術路徑。

而雷諾和它的日本盟友在技術實力上則存在一定差距,至今的最高成就是一套自動泊車技術PAMU。在設計功能中,它能夠自動尋找車位,自動控制車輛啟停,實現遠端無人泊車。但是在真正的量產車上,出於法規限制和可靠性考量,這項技術還是縮了水。以雷諾科雷傲為例,在使用自動泊車功能的時候,它需要駕駛員根據環境選擇泊車方式,同時還要由駕駛員自己來踩刹車結束泊車。

(PAMU測試車)

看得出來,雷諾—日產目前對人類駕駛員仍然寄予厚望,雖然有輔助系統協助司機,但行車過程中所有的最終決定權都牢牢地握在司機手上。考慮到目前自動駕駛尚不完全成熟的發展階段,這是一種理智而穩妥的做法。不過雷諾—日產在發展面向未來的無人駕駛技術時,似乎也比其他的汽車製造商更加謹慎。

2、無人駕駛:雲端駕駛員保駕護航

在2017年CES上,日產展示了“SAM(Seamless Autonomous Mobility)無縫自動出行”技術。有意思的是,這項基於NASA遠端控制研究的自動駕駛技術的核心,竟然是人。在一眾廠商忙著將人類從駕駛崗位上解放下來的時候,日產卻認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自動駕駛技術都無法完全獨立運行,總會有複雜的現實情況是稚嫩的人工智慧無法解決的,這時便需要人類的參與。

當搭載了SAM的自動駕駛系統面對難以做出決策的情境時,它就會讓車輛靠邊停車,通過無線網路將感測器收集到的資訊傳送到雲端,由後臺的人類對資訊進行分析判斷,給出行車路徑規劃。當一輛車獲得了特定情境下人類指導的解決方案後,它又會將這種經驗分享給其他車輛。

(SAM系統中後方的人類管理員)

這種技術的優勢在於,一來在人類的協助下,通過大量自動駕駛車輛相互學習的眾包模式,自動駕駛系統的能力可以快速提高;二來它為完全無人化的自動駕駛(比如無人駕駛的貨車)提供了安全冗餘。

不過SAM的一大難點在於,它需要強大的車聯網系統予以支援,以保證大規模、低延時的資料交換順利進行。也就是說,在5G網路大規模商用之前,SAM無法實現。而5G的大規模商用,在5G技術驗證和標準確立仍未完成的現實情況下,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而雷諾—日產此前已信誓旦旦地宣稱,要在2020年推出10款自動駕駛車輛。為了兌現承諾,基於雷諾ZOE和日產聆風的自動駕駛測試車在歐洲和美國都開展了路測。在中國銷量平平的雷諾乃至於將自動駕駛作為了一件宣傳利器,主動在武漢設立了自動駕駛示範區,將一輛自動駕駛版的ZOE對遊客開放。

不過相較於擁有矽谷豪華自動駕駛人才團隊的友商來說,雷諾—日產目前在人才儲備上不佔優勢,因此雷諾—日產也在地處矽谷的桑尼維爾設置了研發中心,“就地”吸收人才。

二、新能源車:低調的“純電王者”

談到電動車,或許很多人會下意識地先想到特斯拉,然而在2016年電動車銷量榜上,排名第一的並非特斯拉的Model S,而是日產的聆風。在2016年,日產聆風共售出近5萬2千台,力克Model S,算是為傳統車企在電動車市場找回場子。

日系車廠一向以經濟性著稱,對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對新能源探索的熱衷是其典型特徵。在2010年,由於電池技術的限制,純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尚處於一個尷尬的數值。不過在大部分人還認為純電動車前景堪憂的時候,日產就率先發佈了聆風。這一超前舉動也為日產在純電動車市場帶來了先發優勢,自2010年發佈以來,日產聆風的累積銷量已經突破了25萬輛,穩坐全球最暢銷電動車寶座。

(圖為日產聆風)

不過和Model S、Model X等車型比起來,聆風的續航有些讓人焦慮,典型值僅為160公里。聆風大賣的致勝法寶還是在價格上,3萬美元的價格讓它在一眾純電動車中顯得十分親民。不過伴隨著電池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推出續航超過300公里的平價純電動車。雪佛蘭Bolt EV以及特斯拉量產在即的Model 3都將對聆風的現有地位帶來巨大挑戰。

面對這樣的狀況,7年未改款的聆風將於今年9月推出第二代車型,將電池組容量翻倍升級至60kwh,使續航里程得以超過320公里。同時為了增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新一代聆風將搭載ProPilot自動駕駛技術。聯繫到特斯拉要在今年實現Model 3量產的時間表,日產的這一舉動顯然是做好了準備要迎接Model 3的挑戰。

另外聆風還承載了日本人對能源利用的美好願景。通過特殊的V2G電樁,聆風能在電量充足的時候主動為電網供電,在電量不足的時候自動充電。解釋一下,因為電能目前尚不能被大規模儲存(也不能想少發電就隨便停幾個機組),因此在夜晚用電低谷時期,有大量的電能其實被浪費了。

日產則希望通過大量的聆風進行“分散式儲能”,夜晚從電網吸收富餘電能,白天用電高峰時再向電網供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車主也能從兩個時段的不同電價中賺取差價。而為了這一美好設想,日產已經先行在其歐洲研發中心建設了實驗性的電樁。

不過這一設想雖好,但現實要骨感得多。首先第一代聆風的電池容量僅為24kwh,處於一個剛剛夠用於通勤的水準,在向電網貢獻一部分後,恐怕聆風車主就沒法回家了。即便第二代車型電池容量升級到60kwh,“庫存”夠用了,充放電迴圈也是會消耗電池壽命的。在電池壽命未能達一定水準,足以抹平這種頻繁充放電對電池壽命消耗的情況下,日產車主恐怕不太願意加入這種環保活動。

但日產的這一規劃,在電池比容量與電池壽命獲得突破後,將有可觀的前景。

雷諾方面,雖然其電動車表現不如日產聆風搶眼,但雷諾ZOE在歐洲地區也是一方霸主,其2016年在歐洲銷量達到2萬1千台,為歐洲最暢銷的電動車。和日產聆風的步調一致,雷諾ZOE最近也在進行更新,將續航提升至320公里以上。(畢竟同一個聯盟)

而在下一代電動車上,雷諾—日產則在研發由ZOE和聆風共用的平臺,基於該平臺的電動車續航里程有望達到500公里,最早於2020年推出。去年三菱的加入則使共用這一平臺的車企達到三家,三菱本身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電動車的研發,有一定的技術積累,也推出了iMiEV這樣的純電車型。由三家車企聯合組成的隊伍,也將成為電動車市場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三、共用出行與車聯網:扮演追趕者角色

在共用出行領域,相對於在豪擲千金購入Lyft股權的通用,或者是滿世界佈局Car2Go的賓士,雷諾—日產的存在感並不強。很大程度上,這要歸結於聯盟對共用出行“扭扭捏捏”的態度。

早在2012年,雷諾便在歐洲地區推出了基於兩座電動車Tizzy的汽車分時租賃服務。該服務共投放50輛Tizzy,支援手機APP預約,需用戶到指定地點提車。按理說這個入局共用出行的時間點在傳統車廠中並不算晚。但在2015年,雷諾將該項目出售給了協力廠商,當時雷諾方面給出的理由是,他們只是試水共用出行,並不想投入過多。然而不得不吐槽的是,類似的項目今年又由日產在日本橫濱“復活”了,用的車嘛,當然還是小巧的Tizzy。

請點擊(圖為Tizzy)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在傳統車廠大力加注共用出行的2016年,雷諾—日產也回過神來,增加了對這一領域的投入。日產去年在巴黎推出了基於瑪馳車型的Nissan Intelligent Get & Go Micra。在這項服務中,日產會根據使用者的位置和需求建立一個“用戶小組”,組內多個成員享有對一輛瑪馳的“聯合所有權”,並根據各自對該車的實際使用量付費。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限制了特定用戶共同擁有一部車,可以較大程度避免對車輛的不愛惜行為。而其劣勢則是,這種模式難免會遇到多個使用者用車需求相互矛盾的時候,這種情況將帶來極大不便。

雷諾則在今年1月以100萬美元的價格抄底收購了破產的共用出行公司Karhoo,同時向該公司投資1500萬美元。雷諾此舉顯然是想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一支共用出行領域的隊伍,快速建立自身在這一市場的存在。在此之前,雷諾—日產已經收購了法國軟體研發公司Sylpheo,獲得了後者的40名工程師和顧問。有意思的是,雷諾似乎在“抄底”這件事上經驗豐富:在日產經營困難時控股日產,在三菱油耗造假門後控股,在Karhoo失敗後圈住其人才隊伍——不得不說法國人很會做生意。

今年3月,雷諾—日產與歐洲最大出行運營商Transdev簽署協定,將組建自動駕駛共用車隊提上了日程。在通用、福特等大廠紛紛宣稱要將自動駕駛共用車隊推向社會後數月後,雷諾—日產總算是跟上了腳步。不過科技公司這邊,無論是Uber還是穀歌Waymo,他們的共用車隊試乘服務已經熱火朝天了。

(圖為英菲尼迪InTouch的雙屏主機)

而在V2V、V2I通信方面,雷諾—日產既沒有賓士、通用已投入量產車型的車載短途通信系統,也沒有奧迪遠端獲取紅綠燈資訊的黑科技。

為了增強車聯網技術實力,雷諾—日產一方面與微軟達成了合作,獲得了後者的Azure雲計算服務;另一方面,聯盟也抽調了300人的隊伍,組建了新的技術部門,攻關的專案便包括車聯網。

對於雷諾—日產來說,由於其自動駕駛的SAM技術高度依賴網路,因此只有在車聯網上取得突破,聯盟的自動駕駛技術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基於此,車聯網也將成為雷諾—日產一個新的戰略重點。

結語:悶聲發大財的歐日同盟

儘管雷諾—日產聯盟所獲得的關注度並不及大眾、豐田、通用等“超級集團”,但去年將三菱收入囊中過後,這一歐日同盟已將與最大汽車製造商(大眾)的銷量差距拉近到40萬輛以內。

而憑藉著聆風的先發優勢,雷諾—日產也享受著電動車興起的紅利。在自動駕駛領域,儘管雷諾—日產聯盟的技術並不領先,但在Navigant出具的榜單中,分析者卻認為聯盟憑藉清晰的階段劃分和執行力,在自動駕駛的應用上具有排名第三的實力。

在三菱加入後,聯盟不僅能聚合三個汽車集團的技術與資源,同時也將共用車輛平臺,在規模效應顯著的汽車行業來說,這將帶來可觀的成本優勢。這一新近壯大的歐日同盟,也將迎來更大的想像空間。

在日產天籟等中高端車型以及豪華品牌英菲尼迪各車型中,都配有車道偏離預警、前向碰撞預警、盲區檢測等典型的輔助駕駛功能。英菲尼迪更是搭載了DCA車距控制輔助系統,和賓士的DISTRONIC系統相似,它能夠説明駕駛員控制與前車距離,避免跟車時追尾。

而日產對自動駕駛的規劃是“2年一步”,2016年實現高速場景的不變道自動駕駛,2018年增加自動變道功能,再至2020年實現高等級的自動駕駛。在既有ADAS積累的基礎上,其第一階段已於去年實現。在其量產MPV Serena上,日產搭載了名為ProPilot的輔助駕駛系統,能夠在30—100km/h的時速下進行不變道的自動跟車。該技術達到了自動駕駛的L2級別,能夠輔助駕駛員進行加速、刹車、車道保持,可以在相對簡單的行車場景中減少駕駛員的負擔。其實它可以算作是DCA系統的升級版本,不過較前者輔助系統多了對方向盤的自動控制,使得駕駛員能夠更加省心。但鑒於是輔助駕駛功能,它是不允許駕駛員的雙手脫離方向盤的,一旦司機“放手”超過一定時間,ProPilot系統便會發出警報,隨即關閉功能。

(搭載了ProPilot的Serena跟車示意圖)

值得注意的是,ProPilot整套系統的依靠的感測器僅為一枚單目攝像頭,以它獲得的視覺資訊來判定前車以及車道線位置,再對車身控制系統發出操作指令。而環境感知和視覺資訊處理環節的解決方案提供商,正是Mobileye。目前Mobileye的視覺識別準確度已經能夠達到99.99%,由於Mobileye在這方面的強大實力,ProPilot系統僅用一枚單目攝像頭,就能夠實現自動跟車。而得益於Mobileye對感測器的“精簡”,日產的ProPilot系統不僅易於量產,還有望下放到價格20萬的中端車型上——要知道,有類似功能的賓士S級,價格都是百萬起。

日產和Mobileye在合作中也達成了進一步的互惠互利,不久前日產宣佈加入Mobileye的REM(Road Experience Management)地圖眾包隊伍,在使用REM地圖進行地圖定位的同時也會幫助Mobileye即時更新REM地圖資料,這種地圖技術基於攝像頭捕捉特徵點進行識別定位,在導航定位上更加精確,同時也是一種面向未來自動駕駛的重要技術路徑。

而雷諾和它的日本盟友在技術實力上則存在一定差距,至今的最高成就是一套自動泊車技術PAMU。在設計功能中,它能夠自動尋找車位,自動控制車輛啟停,實現遠端無人泊車。但是在真正的量產車上,出於法規限制和可靠性考量,這項技術還是縮了水。以雷諾科雷傲為例,在使用自動泊車功能的時候,它需要駕駛員根據環境選擇泊車方式,同時還要由駕駛員自己來踩刹車結束泊車。

(PAMU測試車)

看得出來,雷諾—日產目前對人類駕駛員仍然寄予厚望,雖然有輔助系統協助司機,但行車過程中所有的最終決定權都牢牢地握在司機手上。考慮到目前自動駕駛尚不完全成熟的發展階段,這是一種理智而穩妥的做法。不過雷諾—日產在發展面向未來的無人駕駛技術時,似乎也比其他的汽車製造商更加謹慎。

2、無人駕駛:雲端駕駛員保駕護航

在2017年CES上,日產展示了“SAM(Seamless Autonomous Mobility)無縫自動出行”技術。有意思的是,這項基於NASA遠端控制研究的自動駕駛技術的核心,竟然是人。在一眾廠商忙著將人類從駕駛崗位上解放下來的時候,日產卻認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自動駕駛技術都無法完全獨立運行,總會有複雜的現實情況是稚嫩的人工智慧無法解決的,這時便需要人類的參與。

當搭載了SAM的自動駕駛系統面對難以做出決策的情境時,它就會讓車輛靠邊停車,通過無線網路將感測器收集到的資訊傳送到雲端,由後臺的人類對資訊進行分析判斷,給出行車路徑規劃。當一輛車獲得了特定情境下人類指導的解決方案後,它又會將這種經驗分享給其他車輛。

(SAM系統中後方的人類管理員)

這種技術的優勢在於,一來在人類的協助下,通過大量自動駕駛車輛相互學習的眾包模式,自動駕駛系統的能力可以快速提高;二來它為完全無人化的自動駕駛(比如無人駕駛的貨車)提供了安全冗餘。

不過SAM的一大難點在於,它需要強大的車聯網系統予以支援,以保證大規模、低延時的資料交換順利進行。也就是說,在5G網路大規模商用之前,SAM無法實現。而5G的大規模商用,在5G技術驗證和標準確立仍未完成的現實情況下,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而雷諾—日產此前已信誓旦旦地宣稱,要在2020年推出10款自動駕駛車輛。為了兌現承諾,基於雷諾ZOE和日產聆風的自動駕駛測試車在歐洲和美國都開展了路測。在中國銷量平平的雷諾乃至於將自動駕駛作為了一件宣傳利器,主動在武漢設立了自動駕駛示範區,將一輛自動駕駛版的ZOE對遊客開放。

不過相較於擁有矽谷豪華自動駕駛人才團隊的友商來說,雷諾—日產目前在人才儲備上不佔優勢,因此雷諾—日產也在地處矽谷的桑尼維爾設置了研發中心,“就地”吸收人才。

二、新能源車:低調的“純電王者”

談到電動車,或許很多人會下意識地先想到特斯拉,然而在2016年電動車銷量榜上,排名第一的並非特斯拉的Model S,而是日產的聆風。在2016年,日產聆風共售出近5萬2千台,力克Model S,算是為傳統車企在電動車市場找回場子。

日系車廠一向以經濟性著稱,對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對新能源探索的熱衷是其典型特徵。在2010年,由於電池技術的限制,純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尚處於一個尷尬的數值。不過在大部分人還認為純電動車前景堪憂的時候,日產就率先發佈了聆風。這一超前舉動也為日產在純電動車市場帶來了先發優勢,自2010年發佈以來,日產聆風的累積銷量已經突破了25萬輛,穩坐全球最暢銷電動車寶座。

(圖為日產聆風)

不過和Model S、Model X等車型比起來,聆風的續航有些讓人焦慮,典型值僅為160公里。聆風大賣的致勝法寶還是在價格上,3萬美元的價格讓它在一眾純電動車中顯得十分親民。不過伴隨著電池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推出續航超過300公里的平價純電動車。雪佛蘭Bolt EV以及特斯拉量產在即的Model 3都將對聆風的現有地位帶來巨大挑戰。

面對這樣的狀況,7年未改款的聆風將於今年9月推出第二代車型,將電池組容量翻倍升級至60kwh,使續航里程得以超過320公里。同時為了增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新一代聆風將搭載ProPilot自動駕駛技術。聯繫到特斯拉要在今年實現Model 3量產的時間表,日產的這一舉動顯然是做好了準備要迎接Model 3的挑戰。

另外聆風還承載了日本人對能源利用的美好願景。通過特殊的V2G電樁,聆風能在電量充足的時候主動為電網供電,在電量不足的時候自動充電。解釋一下,因為電能目前尚不能被大規模儲存(也不能想少發電就隨便停幾個機組),因此在夜晚用電低谷時期,有大量的電能其實被浪費了。

日產則希望通過大量的聆風進行“分散式儲能”,夜晚從電網吸收富餘電能,白天用電高峰時再向電網供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車主也能從兩個時段的不同電價中賺取差價。而為了這一美好設想,日產已經先行在其歐洲研發中心建設了實驗性的電樁。

不過這一設想雖好,但現實要骨感得多。首先第一代聆風的電池容量僅為24kwh,處於一個剛剛夠用於通勤的水準,在向電網貢獻一部分後,恐怕聆風車主就沒法回家了。即便第二代車型電池容量升級到60kwh,“庫存”夠用了,充放電迴圈也是會消耗電池壽命的。在電池壽命未能達一定水準,足以抹平這種頻繁充放電對電池壽命消耗的情況下,日產車主恐怕不太願意加入這種環保活動。

但日產的這一規劃,在電池比容量與電池壽命獲得突破後,將有可觀的前景。

雷諾方面,雖然其電動車表現不如日產聆風搶眼,但雷諾ZOE在歐洲地區也是一方霸主,其2016年在歐洲銷量達到2萬1千台,為歐洲最暢銷的電動車。和日產聆風的步調一致,雷諾ZOE最近也在進行更新,將續航提升至320公里以上。(畢竟同一個聯盟)

而在下一代電動車上,雷諾—日產則在研發由ZOE和聆風共用的平臺,基於該平臺的電動車續航里程有望達到500公里,最早於2020年推出。去年三菱的加入則使共用這一平臺的車企達到三家,三菱本身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電動車的研發,有一定的技術積累,也推出了iMiEV這樣的純電車型。由三家車企聯合組成的隊伍,也將成為電動車市場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三、共用出行與車聯網:扮演追趕者角色

在共用出行領域,相對於在豪擲千金購入Lyft股權的通用,或者是滿世界佈局Car2Go的賓士,雷諾—日產的存在感並不強。很大程度上,這要歸結於聯盟對共用出行“扭扭捏捏”的態度。

早在2012年,雷諾便在歐洲地區推出了基於兩座電動車Tizzy的汽車分時租賃服務。該服務共投放50輛Tizzy,支援手機APP預約,需用戶到指定地點提車。按理說這個入局共用出行的時間點在傳統車廠中並不算晚。但在2015年,雷諾將該項目出售給了協力廠商,當時雷諾方面給出的理由是,他們只是試水共用出行,並不想投入過多。然而不得不吐槽的是,類似的項目今年又由日產在日本橫濱“復活”了,用的車嘛,當然還是小巧的Tizzy。

請點擊(圖為Tizzy)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在傳統車廠大力加注共用出行的2016年,雷諾—日產也回過神來,增加了對這一領域的投入。日產去年在巴黎推出了基於瑪馳車型的Nissan Intelligent Get & Go Micra。在這項服務中,日產會根據使用者的位置和需求建立一個“用戶小組”,組內多個成員享有對一輛瑪馳的“聯合所有權”,並根據各自對該車的實際使用量付費。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限制了特定用戶共同擁有一部車,可以較大程度避免對車輛的不愛惜行為。而其劣勢則是,這種模式難免會遇到多個使用者用車需求相互矛盾的時候,這種情況將帶來極大不便。

雷諾則在今年1月以100萬美元的價格抄底收購了破產的共用出行公司Karhoo,同時向該公司投資1500萬美元。雷諾此舉顯然是想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一支共用出行領域的隊伍,快速建立自身在這一市場的存在。在此之前,雷諾—日產已經收購了法國軟體研發公司Sylpheo,獲得了後者的40名工程師和顧問。有意思的是,雷諾似乎在“抄底”這件事上經驗豐富:在日產經營困難時控股日產,在三菱油耗造假門後控股,在Karhoo失敗後圈住其人才隊伍——不得不說法國人很會做生意。

今年3月,雷諾—日產與歐洲最大出行運營商Transdev簽署協定,將組建自動駕駛共用車隊提上了日程。在通用、福特等大廠紛紛宣稱要將自動駕駛共用車隊推向社會後數月後,雷諾—日產總算是跟上了腳步。不過科技公司這邊,無論是Uber還是穀歌Waymo,他們的共用車隊試乘服務已經熱火朝天了。

(圖為英菲尼迪InTouch的雙屏主機)

而在V2V、V2I通信方面,雷諾—日產既沒有賓士、通用已投入量產車型的車載短途通信系統,也沒有奧迪遠端獲取紅綠燈資訊的黑科技。

為了增強車聯網技術實力,雷諾—日產一方面與微軟達成了合作,獲得了後者的Azure雲計算服務;另一方面,聯盟也抽調了300人的隊伍,組建了新的技術部門,攻關的專案便包括車聯網。

對於雷諾—日產來說,由於其自動駕駛的SAM技術高度依賴網路,因此只有在車聯網上取得突破,聯盟的自動駕駛技術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基於此,車聯網也將成為雷諾—日產一個新的戰略重點。

結語:悶聲發大財的歐日同盟

儘管雷諾—日產聯盟所獲得的關注度並不及大眾、豐田、通用等“超級集團”,但去年將三菱收入囊中過後,這一歐日同盟已將與最大汽車製造商(大眾)的銷量差距拉近到40萬輛以內。

而憑藉著聆風的先發優勢,雷諾—日產也享受著電動車興起的紅利。在自動駕駛領域,儘管雷諾—日產聯盟的技術並不領先,但在Navigant出具的榜單中,分析者卻認為聯盟憑藉清晰的階段劃分和執行力,在自動駕駛的應用上具有排名第三的實力。

在三菱加入後,聯盟不僅能聚合三個汽車集團的技術與資源,同時也將共用車輛平臺,在規模效應顯著的汽車行業來說,這將帶來可觀的成本優勢。這一新近壯大的歐日同盟,也將迎來更大的想像空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