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廣東這九個夢裡水鄉讓人癡醉,佛山美景霸佔其中兩位!

廣東的珠江三角洲河網縱橫,

大量水鄉村落依水而居。

小橋、流水、老樹、古祠……

濃郁的嶺南水鄉特色,

世代生活在故地的村民淳樸如初,

恰恰正是我們尋找的“夢裡水鄉”。

古勞水鄉彩虹飛架。 陳錦榮 攝

只是這些水鄉大多“養在深閨人未識”, 跟海內外聞名的華東江南水鄉古鎮相比較, 知名度略顯不足, 但是她卻更加鮮活且獨具嶺南特色, 有珠江三角洲滄海變桑田的地貌痕跡, 也有水鄉千百年來崇文重商的歷史和文化發展印跡, 還有正在進行時的文化藝術創新, 更值得大家去發現她的美。

佛山松塘村古建築群夕陽下熠熠生輝。 黎存根 攝

春天裡, 不妨就在廣東, 尋找屬於我們的夢裡水鄉, 感受嶺南水鄉變幻的滄海桑田、傳承千年的文脈、感受古商埠的威水史。

廣東水鄉特色更鮮活

說到廣東水鄉, 不少遊客都喜歡跟華東水鄉周莊、烏鎮等相比較。 華東水鄉旅遊開發完善, 遊客審美觀念容易受到影響。 其實, 廣東的珠江三角洲水鄉也有屬於自己的嶺南特色:小橋、流水、老樹、古祠、古民居依舊, 農業生態、水鄉人家之間的格局依然保留未開發或者處於開發的狀態, 看上去更加鮮活。

古勞頭度橋

水鄉人也是奮發向上, 湧現出一批批風流人物, 有考取功名的讀書人, 也有繁榮一方經濟的商賈。 經過千百年的積累沉澱後, 水鄉中姓氏祠堂、廟宇、古民居、騎樓、碉樓, 乃至橋樑等, 都成為嶺南建築文化的重要載體。

廣東水鄉人, 更是沿襲了獨具嶺南特色的風俗, 例如賽龍舟、飄色、醒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著名的廣東音樂更是誕生于廣州沙灣古鎮的水鄉生活之中, 與私夥局這一獨特的音樂組合依舊流傳至今。

珠三角是一個沖積平原, 在水鄉形成的過程中, 先行者在此紮根奮鬥, 人和自然的博弈, 滄海桑田變幻, 這些地方原來可能是一塊沙田、沙洲、果園, 但卻能引起遊客的興趣。 身在廣東水鄉, 已經不僅是視覺上的觀光, 還能夠重新認識水鄉的歷史文化, 瞭解水鄉居民生活的點滴以及特色風俗。

滄海桑田

代表水鄉:廣州東湧水鄉、江門鶴山古勞水鄉

在珠江三角洲,很多水鄉原來只是珠江泥沙沖積而成的沙洲而已,但嶺南先民智慧勤勞,通過圍墾,慢慢變成今日的水鄉。要更直觀感受這樣的變遷,廣州的南沙東湧水鄉、江門鶴山古勞水鄉,可以稱得上是珠三角水鄉的縮影。

古勞水鄉

東湧水鄉

東湧水鄉位於廣州市南部珠江水道河網之中,是洲島型沙田平原,據記載,北宋時這裡還只是珠江泥沙沖積而成的沙灘。

俗稱疍家人的本地水鄉人,通過水鄉茅寮、瓜棚、高棚和疍家艇、甘蔗林、香蕉樹,展示東湧的農耕漁獵文化和疍家生活。乘坐小艇可以暢遊廣州第一條水上綠道,在喧囂都市旁感受水鄉的恬然。

東湧水鄉風情街美景。黎存根 攝

古勞水鄉

古勞水鄉位於鶴山市的西北部,地處西江河畔。明朝洪武年間起當地人在西江邊上大規模修築堤圍,堤內沖積灘的地方,人們開挖出一口口魚塘,魚塘間形成一個一個的小土墩。因此,也被成為圍墩水鄉,成為了珠江三角地區最典型的水鄉,也被譽為珠江三角洲最後的原始水鄉。

古勞水鄉石板橋。黎存根 攝

文脈興旺

代表水鄉:廣州沙灣古鎮、南海松塘村

廣東的水鄉,自古就有崇文的優良傳統,不少村落更是因此文脈興旺傳承千年而不衰,人才輩出。無論是廣州番禺沙灣、南海松塘村、東莞南社村,是廣東水鄉崇文重教的佼佼者,村中宗祠前樹立大量的旗杆石是最好的證明。

沙灣古鎮

沙灣古鎮始建於南宋,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嶺南文化古鎮,歷史上圍墾開闢了大量農田。留耕堂是沙灣何氏宗族的祖祠,也是番禺現存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宏大、佈局最嚴謹、造工最精巧、保存最完好的南方宗祠經典之作,被權威專家評價為“嶺南古建築綜合藝術之宮”。

在留耕堂前,有代表古代科舉功名的旗杆石;祠堂中大量“進士”、“文魁”牌匾高懸,可見歷史上文風之鼎盛。沙灣,還是一個有著絢麗多彩、形式多樣民間藝術的地方。

廣東音樂、沙灣飄色、沙坑醒獅、沙灣蘭花被譽為沙灣的四張文化“名片”,獅舞(廣東醒獅)、廣東音樂更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此外,還有許多傳統文化活躍在民間,如北帝誕、鼇魚舞、扒龍舟、養蘭、私夥局等。

沙灣古鎮的私夥局

松塘村

松塘村位於佛山南海區西樵鎮上金甌村委會,建于宋理宗(西元1225-1264)年間,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這裡出了不少貴人,僅明清兩代就有進士6人、舉人及獲頒優貢者近20人,其中還有4人身居翰林,俗稱“翰林村”。現在每年10月3日,村中都會舉行隆重的“翰林文化節”。

商埠發達

代表水鄉:廣州黃埔村、順德逢簡村、江門開平赤坎古鎮

珠江三角洲河網縱橫,歷史上不少水鄉得益於水路交通的發達便利,成為名震一時的商埠,經濟發達。其中,廣州海珠黃埔村、佛山順德逢簡村,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如今依然有跡可循。

黃埔古村

黃埔古村位於廣州海珠,依珠江之便,自宋代以後,長期在海外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時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後,黃埔村逐步發展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

據《黃埔港史》記載,從乾隆二十三年至道光十七年的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5107艘,讓黃埔村成為熱鬧繁華的商埠。現在,村中保留的大量遺跡和文物,古港岸邊仍保留一條“海傍街”。

逢簡村

逢簡村位於佛山順德大良西面,古村四面環水,古風猶存,是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被稱為“嶺南周莊”。歷史上的逢簡村素有“南國絲都”之稱,絲綢一船船外運,是名副其實的“小廣州”,曾有37座橋樑,33個坊,78間祠堂,32間廟宇,如今現存數量也不少。

佛山順德杏壇鎮逢簡水鄉古色古香的祠堂(林桂炎 攝)

赤坎古鎮

赤坎古鎮位於江門開平,四周被潭江及其支流水系包圍,河網縱橫。憑藉直通海外的黃金水道,赤坎古鎮內有了3公里長、商號林立騎樓街道和約600座房子。而關氏與司徒氏爭強鬥勝的往事傳說,也成為了鎮上老人津津樂道的事情。

創新藝術

代表水鄉:廣州小洲村、東莞新基村

隨著城市的擴張,珠三角不少水鄉雖然很多已不復當年模樣,但在廣州小洲村、東莞新基村,昔日水鄉也煥發了新生,成為文化創新的藝術高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城裡人。

小洲村

小洲村位於廣州海珠,村中河湧直通珠江,是存在千餘年的嶺南水鄉古村,如今變身為藝術集散地。建於“大躍進”時期的小洲人民禮堂,藝術展頻頻舉行,其中也包括一年兩次的藝術節。村中咖啡店、民宿、畫室更是深得城中文青喜愛。

新基村

新基村位於東莞麻湧鎮,立村於宋朝,因河湧密佈,土壤肥沃,曾稱“甯樂裡”。這裡是東莞的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在擁有400年歷史的莫氏祠堂兩側,成立了“白房子水鄉無邊(新基)創客基地”民宿專案,後者於2016年上榜“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

這些廣東水鄉你去過幾個呢?歡迎PO圖到後臺與小游分享你的旅行心得哦!

在珠江三角洲,很多水鄉原來只是珠江泥沙沖積而成的沙洲而已,但嶺南先民智慧勤勞,通過圍墾,慢慢變成今日的水鄉。要更直觀感受這樣的變遷,廣州的南沙東湧水鄉、江門鶴山古勞水鄉,可以稱得上是珠三角水鄉的縮影。

古勞水鄉

東湧水鄉

東湧水鄉位於廣州市南部珠江水道河網之中,是洲島型沙田平原,據記載,北宋時這裡還只是珠江泥沙沖積而成的沙灘。

俗稱疍家人的本地水鄉人,通過水鄉茅寮、瓜棚、高棚和疍家艇、甘蔗林、香蕉樹,展示東湧的農耕漁獵文化和疍家生活。乘坐小艇可以暢遊廣州第一條水上綠道,在喧囂都市旁感受水鄉的恬然。

東湧水鄉風情街美景。黎存根 攝

古勞水鄉

古勞水鄉位於鶴山市的西北部,地處西江河畔。明朝洪武年間起當地人在西江邊上大規模修築堤圍,堤內沖積灘的地方,人們開挖出一口口魚塘,魚塘間形成一個一個的小土墩。因此,也被成為圍墩水鄉,成為了珠江三角地區最典型的水鄉,也被譽為珠江三角洲最後的原始水鄉。

古勞水鄉石板橋。黎存根 攝

文脈興旺

代表水鄉:廣州沙灣古鎮、南海松塘村

廣東的水鄉,自古就有崇文的優良傳統,不少村落更是因此文脈興旺傳承千年而不衰,人才輩出。無論是廣州番禺沙灣、南海松塘村、東莞南社村,是廣東水鄉崇文重教的佼佼者,村中宗祠前樹立大量的旗杆石是最好的證明。

沙灣古鎮

沙灣古鎮始建於南宋,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嶺南文化古鎮,歷史上圍墾開闢了大量農田。留耕堂是沙灣何氏宗族的祖祠,也是番禺現存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宏大、佈局最嚴謹、造工最精巧、保存最完好的南方宗祠經典之作,被權威專家評價為“嶺南古建築綜合藝術之宮”。

在留耕堂前,有代表古代科舉功名的旗杆石;祠堂中大量“進士”、“文魁”牌匾高懸,可見歷史上文風之鼎盛。沙灣,還是一個有著絢麗多彩、形式多樣民間藝術的地方。

廣東音樂、沙灣飄色、沙坑醒獅、沙灣蘭花被譽為沙灣的四張文化“名片”,獅舞(廣東醒獅)、廣東音樂更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此外,還有許多傳統文化活躍在民間,如北帝誕、鼇魚舞、扒龍舟、養蘭、私夥局等。

沙灣古鎮的私夥局

松塘村

松塘村位於佛山南海區西樵鎮上金甌村委會,建于宋理宗(西元1225-1264)年間,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這裡出了不少貴人,僅明清兩代就有進士6人、舉人及獲頒優貢者近20人,其中還有4人身居翰林,俗稱“翰林村”。現在每年10月3日,村中都會舉行隆重的“翰林文化節”。

商埠發達

代表水鄉:廣州黃埔村、順德逢簡村、江門開平赤坎古鎮

珠江三角洲河網縱橫,歷史上不少水鄉得益於水路交通的發達便利,成為名震一時的商埠,經濟發達。其中,廣州海珠黃埔村、佛山順德逢簡村,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如今依然有跡可循。

黃埔古村

黃埔古村位於廣州海珠,依珠江之便,自宋代以後,長期在海外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時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後,黃埔村逐步發展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

據《黃埔港史》記載,從乾隆二十三年至道光十七年的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5107艘,讓黃埔村成為熱鬧繁華的商埠。現在,村中保留的大量遺跡和文物,古港岸邊仍保留一條“海傍街”。

逢簡村

逢簡村位於佛山順德大良西面,古村四面環水,古風猶存,是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被稱為“嶺南周莊”。歷史上的逢簡村素有“南國絲都”之稱,絲綢一船船外運,是名副其實的“小廣州”,曾有37座橋樑,33個坊,78間祠堂,32間廟宇,如今現存數量也不少。

佛山順德杏壇鎮逢簡水鄉古色古香的祠堂(林桂炎 攝)

赤坎古鎮

赤坎古鎮位於江門開平,四周被潭江及其支流水系包圍,河網縱橫。憑藉直通海外的黃金水道,赤坎古鎮內有了3公里長、商號林立騎樓街道和約600座房子。而關氏與司徒氏爭強鬥勝的往事傳說,也成為了鎮上老人津津樂道的事情。

創新藝術

代表水鄉:廣州小洲村、東莞新基村

隨著城市的擴張,珠三角不少水鄉雖然很多已不復當年模樣,但在廣州小洲村、東莞新基村,昔日水鄉也煥發了新生,成為文化創新的藝術高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城裡人。

小洲村

小洲村位於廣州海珠,村中河湧直通珠江,是存在千餘年的嶺南水鄉古村,如今變身為藝術集散地。建於“大躍進”時期的小洲人民禮堂,藝術展頻頻舉行,其中也包括一年兩次的藝術節。村中咖啡店、民宿、畫室更是深得城中文青喜愛。

新基村

新基村位於東莞麻湧鎮,立村於宋朝,因河湧密佈,土壤肥沃,曾稱“甯樂裡”。這裡是東莞的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在擁有400年歷史的莫氏祠堂兩側,成立了“白房子水鄉無邊(新基)創客基地”民宿專案,後者於2016年上榜“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

這些廣東水鄉你去過幾個呢?歡迎PO圖到後臺與小游分享你的旅行心得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