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十年七遷,曾國藩的平步青雲之路(一)

導讀:曾國藩出身寒門, 家無背景, 為什麼能夠十年七遷, 平步青雲?他性格耿直, 自我標榜, 屢屢得罪人, 為什麼能夠在官場化險為夷,

屹立不倒?本系列文章將為你揭開這一連串官場升遷背後的神秘面紗。

會試中第 恩師改名

曾國藩, 原名曾子誠, 字伯涵(後改為滌生, 後文詳述)。

道光十八年(1838年), 曾國藩再次參加會試, 終於成功登第, 名列會試第三十八名。 會試結果公佈後, 曾國藩大喜過望, 這年他二十八歲, 正是躊躇滿志、意氣紛發之時。

按照規矩, 因為殿試是等額入取, 只要不是重要過失基本不會落第, 所以會試上榜考生要拜謝會試座師(批改考卷、擬定入取名單的老師), 以感謝知遇之恩。 曾國藩也不例外, 他梳理打扮一番後就準備了一些禮物, 上門求見會試主考官、座師穆彰阿。

穆彰阿是何許人也?他可不是一個簡單人物。

穆彰阿, 字子樸, 號鶴舫, 滿洲鑲藍旗人。

進士出身, 歷任庶起士、刑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公安部副部長)、左都禦史(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書記)、理藩院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首席軍機大臣兼文華殿大學士(相當於現在的政治局常委、總理)等職。

穆彰阿擔任軍機大臣二十餘年, 善於揣摩上意, 深受寵信, 權傾內外。 他生平有兩大愛好:

第一, 喜歡主持各種考試, 招收門生。

歷史記載“自嘉慶以來, 典鄉試三, 典會試五。 凡複試、殿試、朝考、教習庶起士散館考差、大考翰詹, 無歲不與衡文之役。 國史、玉牒、實錄諸館, 皆為總裁。 ”

眾所周知, 官場的四種關係較為緊密, 分別為:血緣關係(包括姻親)、門生關係、故舊關係、鄉黨關係。 穆彰阿作為滿族人, 血緣關係和故舊關係不用說,

通過代代傳承肯定是盤根錯節、遍佈朝野, 而鄉黨主要是以八旗中的鑲藍旗為主。

但是穆彰阿的這些關係大多是滿人, 在清朝的中後期“滿人不堪用”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所以穆彰阿在逐步掌控大權之後決定依靠“門生關係”打造自己的人才體系。

第二, 重視年輕人才, 有收羅人才以為黨羽的愛好。

穆彰阿只要看到才華傑出之人, 馬上就會表現出“禮賢下士、平易近人”的風格。 同時, 穆彰阿會幫這些有才華的人指點迷津, 捋一捋思路, 讓這些初出茅廬的小年輕如沐春風, 大感知遇之恩。

所以, 經過多年經營, 穆彰阿的門生故吏遍于中外, 知名之士多被援引, 一時被號稱為‘穆黨’。

曾國藩提著準備好的禮物來到穆彰阿家裡,

敘過師生之禮後, 兩人坐在客廳喝茶、閒談。 經過短暫的交流, 穆彰阿敏銳地意識到眼前的這個年輕人步履穩重、舉止端莊、修養過人, 未來具備很大的官場潛質。

想到了這一點穆彰阿準備加強一下師生關係的粘性, 進一步籠絡曾國藩進自己的未來人才庫, 於是說道:“子誠啊, 我看你的文字氣勢敦厚, 將來一定大有前途, 成為國家棟樑。 不過, 你的名字‘曾子誠’顯得有點小家子氣。

未來殿試之後你就是新科進士, 最好的捷徑是進翰林院當庶起士(相當於現在的高端人才儲備庫), 這樣你的未來成就不可限量。

不過翰林院那裡有一些潛規則, 喜歡入取一些名字看上去很‘高大上’的進士, 我建議你改個名字, 未來也許關鍵時刻就能頂大用。

”然後給了曾國藩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曾國藩聽到這番話, 愣了一下, 心想:京城的水可真深啊!如果不是今天碰到內行, 未來敗都不知道敗在哪裡。 不過, 這正是一個好機會, 可以拉近跟這位朝廷大老、座師的關係。 於是馬上站起來恭敬地請教:“多謝恩師指點迷津。 不過學生才疏學淺, 暫時想不到好的名字。 如果恩師能夠賜名的話, 這將是學生的最大榮幸!”

穆彰阿捋須一笑, 暗暗點頭:這個學生果然也是一個明白人, 聞弦歌而知雅意, 有前途。

穆彰阿站起身來, 在客廳裡來回踱步, 靈光一閃:“子誠, 你將來會是翰林, 我朝的宰輔之臣大半出於此地。 你以後要有大志向, 不要把自己局限于一個才子, 而要立志做國家的棟樑之才。 我就為你改名為‘國藩’,取做‘國家藩籬、朝廷重臣’之意,你覺得怎麼樣?”

曾國藩大喜,納頭便拜:“多謝恩師賜名,從今天開始我就叫曾國藩了。”

穆彰阿略微頷首表示滿意,又道:“國藩,關於殿試你要認真準備,皇上重視理學,喜歡克己奉公、舉止穩重的人,你寫文章切記不可洋洋灑灑,太過於意氣紛發,否則的話皇上會覺得你性格不穩重,可能對你的名次不利。”

曾國藩聽到這一番暗示,馬上躬身肅立:“謹遵恩師教誨,學生必將銘記在心。”

殿試遇挫 朝考一等

然而,殿試還是發生了一些意外。

曾國藩依照座師穆彰阿的指點,殿試考得很不錯。文章大氣磅礴、有理有據、穩重敦厚、滴水不漏,很符合道光皇帝的心思。

道光皇帝閱卷時也覺得這個考生很不錯,是個有思想的人才,可以找過來聊一下。

見面一看,道光卻大失所望。為什麼?因為曾國藩面相不好,長了一對三角眼。更要命的是道光皇帝在成長過程中最討厭的人就長了一對三角眼,所以他本能地非常厭惡這種面相。

見到曾國藩是這種面相,道光帝興趣大減,跟曾國藩稍稍聊了兩句就讓他退下。大筆一揮,結果曾國藩殿試名次就很靠後,只取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雖然殿試名次不理想,但不管怎樣曾國藩還是有了身份上的重大突破,實現了由百姓到官員的華麗轉身。

閱卷完後,道光皇帝回到後宮想了一下,覺得自己是個皇帝應該有大格局。那個考生確實潛質不錯,自己不能因為個人好惡原因而壓制他,這樣也許會錯過一個人才。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這不是仁君所為,以後有機會要想辦法補償一下。因此,曾國藩算是在道光皇帝的心裡留下了一個印象。

在進士分配考試時又是穆彰阿主考,曾國藩這次考試文采不錯,而穆彰阿又有意要栽培他,故他被定為第一等第三名。

道光皇帝在審閱名單時看到曾國藩的名字,想起前事,大筆一揮擢升曾國藩為朝考第一等第二名,授翰林院庶起士。

不要小看這一個“只擢升一名”的小動作,官場中領導的很多動作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有很深涵義的。一旦資訊不對稱站錯了隊,身敗名裂是理所當然。

所以,官員們對於皇帝的一舉一動都會很謹慎地思考、反復揣摩,心想大人物肯定不會做多餘的事,於是很多官員馬上推斷出曾國藩是一個“簡在帝心”的人物。曾國藩因禍得福,這讓他後來在翰林院的履歷順暢許多。

因為明清兩朝的潛規則,不入翰林院(頂級人才儲備庫)基本上將無緣於宰輔(相當於現在的政治局常委),所以大家對翰林院的資歷都極為看重。從此,曾國藩取得官場上關鍵一步的勝利,為未來打開了廣闊的晉升空間。

任職翰林 標新立異

進入翰林院任庶起士(相當於頂級人才見習生)後,曾國藩工作上謹言慎行,兢兢業業。但是這一段時間曾國藩經濟上比較困難,因為翰林院庶起士不任實職,所以福利待遇較差。

他一年的基本工資只有三十多兩(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三萬元),而且還不能足額發放,經常打折然後發放一些兒賣不出去的東西抵工資。

曾國藩這時期的手頭很緊,處境可想而知。京城居,大不易。

畢竟投身官場後人際交往很多,同僚、朋友之間的婚喪嫁娶、娶妾生子,誰都逃不掉各種應酬。

如此微薄的收入讓曾國藩捉襟見肘,所以他一方面不得不寫信向家裡借錢,另一方面讓家裡托人寄一些鹹菜到北京來,艱苦度日。

同時,他自己沒錢租房(清朝低級官員不解決住宿問題),就住在湖南會館裡(功能類似於今天的駐京辦,不過是商會主持的)。

但是,因為曾國藩家境很一般,家裡只是勉強過活、略有盈餘的自耕農,老家的那點錢哪裡夠北京花費。而且曾國藩自感當官後成為家族的驕傲,在老家已經是後輩的學習榜樣。如果自己不能支持家中反而要依靠家裡接濟,萬一傳出去很丟人,所以幾次以後就不再向家裡伸手要錢。

過了一段時間,曾國藩實在沒辦法生存,就在會館門口貼了一張告示:因本人囊中羞澀,以後凡是一些無聊的宴飲就恕不參加,大家請見諒。

此告示一出,曾國藩馬上名聞京城。很多同事、朋友都來勸他不要這樣做,說這個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但曾國藩置之不理,依舊堅持己見。

(篇幅所限,留待後續)

下期導讀:《曾國藩的平步青雲之路(二)》

我就為你改名為‘國藩’,取做‘國家藩籬、朝廷重臣’之意,你覺得怎麼樣?”

曾國藩大喜,納頭便拜:“多謝恩師賜名,從今天開始我就叫曾國藩了。”

穆彰阿略微頷首表示滿意,又道:“國藩,關於殿試你要認真準備,皇上重視理學,喜歡克己奉公、舉止穩重的人,你寫文章切記不可洋洋灑灑,太過於意氣紛發,否則的話皇上會覺得你性格不穩重,可能對你的名次不利。”

曾國藩聽到這一番暗示,馬上躬身肅立:“謹遵恩師教誨,學生必將銘記在心。”

殿試遇挫 朝考一等

然而,殿試還是發生了一些意外。

曾國藩依照座師穆彰阿的指點,殿試考得很不錯。文章大氣磅礴、有理有據、穩重敦厚、滴水不漏,很符合道光皇帝的心思。

道光皇帝閱卷時也覺得這個考生很不錯,是個有思想的人才,可以找過來聊一下。

見面一看,道光卻大失所望。為什麼?因為曾國藩面相不好,長了一對三角眼。更要命的是道光皇帝在成長過程中最討厭的人就長了一對三角眼,所以他本能地非常厭惡這種面相。

見到曾國藩是這種面相,道光帝興趣大減,跟曾國藩稍稍聊了兩句就讓他退下。大筆一揮,結果曾國藩殿試名次就很靠後,只取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雖然殿試名次不理想,但不管怎樣曾國藩還是有了身份上的重大突破,實現了由百姓到官員的華麗轉身。

閱卷完後,道光皇帝回到後宮想了一下,覺得自己是個皇帝應該有大格局。那個考生確實潛質不錯,自己不能因為個人好惡原因而壓制他,這樣也許會錯過一個人才。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這不是仁君所為,以後有機會要想辦法補償一下。因此,曾國藩算是在道光皇帝的心裡留下了一個印象。

在進士分配考試時又是穆彰阿主考,曾國藩這次考試文采不錯,而穆彰阿又有意要栽培他,故他被定為第一等第三名。

道光皇帝在審閱名單時看到曾國藩的名字,想起前事,大筆一揮擢升曾國藩為朝考第一等第二名,授翰林院庶起士。

不要小看這一個“只擢升一名”的小動作,官場中領導的很多動作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有很深涵義的。一旦資訊不對稱站錯了隊,身敗名裂是理所當然。

所以,官員們對於皇帝的一舉一動都會很謹慎地思考、反復揣摩,心想大人物肯定不會做多餘的事,於是很多官員馬上推斷出曾國藩是一個“簡在帝心”的人物。曾國藩因禍得福,這讓他後來在翰林院的履歷順暢許多。

因為明清兩朝的潛規則,不入翰林院(頂級人才儲備庫)基本上將無緣於宰輔(相當於現在的政治局常委),所以大家對翰林院的資歷都極為看重。從此,曾國藩取得官場上關鍵一步的勝利,為未來打開了廣闊的晉升空間。

任職翰林 標新立異

進入翰林院任庶起士(相當於頂級人才見習生)後,曾國藩工作上謹言慎行,兢兢業業。但是這一段時間曾國藩經濟上比較困難,因為翰林院庶起士不任實職,所以福利待遇較差。

他一年的基本工資只有三十多兩(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三萬元),而且還不能足額發放,經常打折然後發放一些兒賣不出去的東西抵工資。

曾國藩這時期的手頭很緊,處境可想而知。京城居,大不易。

畢竟投身官場後人際交往很多,同僚、朋友之間的婚喪嫁娶、娶妾生子,誰都逃不掉各種應酬。

如此微薄的收入讓曾國藩捉襟見肘,所以他一方面不得不寫信向家裡借錢,另一方面讓家裡托人寄一些鹹菜到北京來,艱苦度日。

同時,他自己沒錢租房(清朝低級官員不解決住宿問題),就住在湖南會館裡(功能類似於今天的駐京辦,不過是商會主持的)。

但是,因為曾國藩家境很一般,家裡只是勉強過活、略有盈餘的自耕農,老家的那點錢哪裡夠北京花費。而且曾國藩自感當官後成為家族的驕傲,在老家已經是後輩的學習榜樣。如果自己不能支持家中反而要依靠家裡接濟,萬一傳出去很丟人,所以幾次以後就不再向家裡伸手要錢。

過了一段時間,曾國藩實在沒辦法生存,就在會館門口貼了一張告示:因本人囊中羞澀,以後凡是一些無聊的宴飲就恕不參加,大家請見諒。

此告示一出,曾國藩馬上名聞京城。很多同事、朋友都來勸他不要這樣做,說這個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但曾國藩置之不理,依舊堅持己見。

(篇幅所限,留待後續)

下期導讀:《曾國藩的平步青雲之路(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