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統帥裡誰最善戰

推薦:奇女子蔡文姬:一生三嫁, 半老徐娘嫁給二十幾歲的小鮮肉

文/劉宏宇

【作者簡介】劉宏宇, 常用筆名:毛穎、荊泓。 1969年11月生於北京。

資深編劇、實力派小說家、北京作協會員。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往事如煙》《大秦帝國》等, 劇本驚險諜戰電視連續劇《九死一生》(2014年6~7月在CCTV-8“黃金強檔”播出30集版本, 以“毛穎”署名第二編劇)等。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先說明:題目中的“統帥”, 指的是某一方勢力的“首腦”(例如曹操、劉備、孫權)或這一方勢力中雖不是最高決策人但卻是涉及“戰”的最核心人物(例如諸葛亮、司馬懿、馬超), 而不是哪個在某方勢力中衝鋒陷陣的將領。

接下來, 說筆者認為的答案:劉備。

沒錯!

筆者認為, 活躍在三國這段歷史時期的諸多割據勢力的諸多統帥中, 最善戰的, 是漢昭烈帝劉備劉玄德!

所謂“三國”, 時代上講, 迄今最被認同的起點是從西元二世紀晚期的“董卓進京”, 終結於西元三世紀中後期的“司馬炎受禪”(西晉王朝的始端), 前後七十餘年, 涉及到最多4代人。 期間最為波瀾壯闊的段落, 筆者以為, 當屬曹操崛起到劉備去世之間的三十來年, 時代上大致為西元二世紀末到三世紀前葉。

從眾多歷史資料和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來看,

這比較靠前的“小半段”, 跟正式形成“三國鼎力”局面、鬥爭格局相對清晰、戰爭取向相對單一的“後三國”階段相比, 形勢更加跌宕起伏, 局面更加成敗莫測, 英豪群起、旌旗獵獵、金戈鐵馬、血海滔天!真正的“統帥”, 大多在這個期間湧現、崛起、成就。

相比較來看, “後三國”階段的“統帥”們, 要麼更多借重前人, 典型例子是曹操死後的曹丕;要麼由於權力平衡、責任壓力、人員配備等各類的“問題”, 難得大加施展, 典型例子是劉備死後的諸葛亮;再要麼就是因為“出身”、“來歷”、“關係學”之類的因素, 出於被制約甚至被壓制甚至“信用”缺失的“硬傷”, 很難展現出真正的全部實力, 比如司馬懿(實際是被曹操乃至曹丕暗自視為心腹大患的),

比如薑維(降將, 不得最高層信賴), 再比如鄧艾(始終無法擺脫權爭)……後半段其他“做主”的人物, 至少在軍事上, 根本也到不了“統帥”“軍事統帥”的層級。

那麼, 怎樣才算“統帥”、“軍事統帥”?

“軍事統帥”, 按筆者想, 須至少具備如下三個基本特徵之一:

一, 懂軍事, 有帶兵征戰經歷, 並且在征戰中, 處於軍事行動最高或最終決策人的位置;

二, 處於所在政治集團的最高層或次高層, 且期間軍事活動佔據重要地位或優勢比重;

三, 以軍事指揮為主業或活動最重心。

這樣說來, 不糾結太多史料, 就以《三國演義》小說為最主要參照, “從頭至尾”可以厘出的跟“軍事統帥”沾邊兒的人物, 大致出不去下面這些位(按陣營和大致時代順序列):

魏——曹操、曹丕、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鄧艾;

蜀——劉備、諸葛亮、薑維;

吳——孫堅、孫策、周瑜、魯肅、孫權、呂蒙、陸遜;

其他——董卓、袁術、袁紹、李傕、郭汜、呂布、公孫瓚、馬騰、馬超……

這些人當中,有些其實“入圍”得挺勉強,比如勢力弱小的公孫瓚、馬騰,比如相對“偏科”的呂布、馬超(主要逞個人之勇)和魯肅、陸遜(本質上更是“文官”),再比如沾了地位高的光兒(如袁術、曹丕、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或僅僅“曇花一現”(如李傕、郭汜)。認真“清理”下來,真正“指標硬實”的,大概有11位。按“顯露”的時間順序,分別是:董卓、袁紹、曹操、劉備、孫策、周瑜、諸葛亮、孫權、司馬懿、姜維、鄧艾。

讓我們背靠《三國演義》,粗略“評估”一下這11位“真正的”軍事統帥。

(董卓)

第一位,董卓——

其實並不怎麼會打仗,但的確養了一隻無比強悍的隊伍,麾下猛將厲害得緊(李傕、郭汜、華雄,還有後來“爭取”過來的呂布),在他的時代,他統帥的西涼兵幾乎所向披靡;要不是“生活作風”出了重大紕漏,或許稱霸時間會長些。

另外,不管這傢伙多麼不堪多麼暴虐,畢竟可以算是“三國”這段歷史的“揭幕人”。

“善戰度”綜合評分:5分。

(袁紹)

第二位,袁紹——

四世三公,擁兵百萬,天下九州據其四(冀、青、幽、並),幾乎控制整個北方,麾下人才濟濟,文有田豐、許攸領銜,武有顏良、文醜、張郃壓陣,權勢熏天、不可一世,會盟18路諸侯討伐董卓,很顯英雄氣概。他的失敗,不在於“弱”,而恰恰因為太“強”。當然,論起機謀詭譎,他遠不如最終打得他一敗塗地的曹操。

雖然生活作風沒出什麼被後人嚴重指摘的問題,可作為統帥,他沒能讓強大的集團發揮應有的作用,反而因為個人的“任性”,使其內耗,終致慘敗。

“善戰度”綜合評分:4分。

(曹操)

第三位,曹操——

出身不高,家底豐厚,審時度勢,適時崛起,開局就是“十萬青州兵”外加好幾位有能耐的親戚(夏侯惇、曹洪、夏侯淵、曹仁),並且超腦地抓住時機,搶得無法複製的“無價”政治資本——天子。不僅“起步”很高,而且全無“廢招”!

知人善任,領導力強,麾下謀士如雲,勇將林立;一生征戰,精于機謀,料事在先,善於歸納,大膽決策,敢勝敢敗。

生活作風有點兒問題,還險些栽在這上面。大體講,平生只犯過三個致命錯誤,一是放跑了劉備,二是赤壁失策,三是沒殺司馬懿。

“善戰度”綜合評分:9分。

第四位,劉備——

出身草莽,胸懷大志,善於包裝,勇於奮鬥;起點很低,但能牢牢攏住關鍵人才;政治成熟,始終自居正統、標榜仁義,贏得廣泛道義支持;任何時候都能看清局勢,機謀深險卻含而不露,雄才大略卻善於藏拙。

縱觀古今,真正“馬背上的皇帝”,屈指可數,他可能是在馬背上時間最長的一位。數百兵卒、兩元裨將(關羽、張飛),就敢起兵,魄力之大,三國七十餘年無出其右者!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矢志不渝,堅定信念,更有不管敗成什麼慘狀都能逃出生天的超能力(包括最後一次夷陵大敗,也還是逃了出來,那時已63歲),可見“單兵作戰”能力不弱!

他畢生戎馬,遭遇眾多對手,無論是悍勇的呂布,還是強大的曹操,他都敢與之正面較量;他比任何一個同時期的統帥,都更明白可以從身邊助手那裡得到什麼,以及,可以給他們什麼。可謂文武兼備、頑強無比。

“善戰度”綜合評分:10分!

(孫策)

第五位,孫策——

有點兒出身,有點兒家底,稱霸意識強烈,武力卓絕,能結交、任用賢能(太史慈、周瑜),但政治上不成熟,承擔了並承擔不起的時代重任,表面看是死於“事故”;稍稍“深層”看看,便可知一切註定!

他的秉性、能力、命運,真的挺貼“小霸王”的綽號。相比“霸王”項羽,或許,他在政治上還成熟些。但論“英雄氣”,最多也就是“小霸王”。

“善戰度”綜合評分:4分。

(周瑜)

第六位,周瑜——

可謂文武全才,赤壁一戰,盡顯其能。但其最大的“軍事建樹”,是為東吳培養了“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水軍,以及,苦心經營出的“老中青”相結合的將領體系!

被形容“氣量小”,實在冤枉。或許,他的確有刻薄的一面,但被用作形容其“氣量小”的那些“事蹟”,其實並不能說明問題。可以說,他針對劉備諸葛亮集團的所有那些“氣量小”的決策,都是正確的!之所以沒能“得逞”,自然跟劉備的機敏狡黠、諸葛亮的聰明多能有關,但最根本的,還在於“內因”;具體講,是在於作為無可爭議的軍事統帥,跟年輕的最高決策人孫權之間的“信任危機”。這一點,不用參看太多資料,僅從《三國演義》的字裡行間,精細品味、理性推敲,就可清晰感知!

“善戰度”綜合評分:8分。

第七位,諸葛亮——

因為所謂的“布衣”出身,便承蒙了後世眾多知識份子和很可能也是同樣“布衣”出身的《三國演義》作者極深厚的“愛”,以至於有意無意放大了他的“本事”。

應該承認,他有學問,懂戰略,戰術也堪稱精妙;但總體來講,屬於戰略強於戰術,攻心精於攻城。他不像曹操,掌控著說一不二的決策權;劉備在世時,也並不擁有周瑜那樣的在軍事集團中無可爭議的威望;至於跨馬持刃式的“一線實戰”,不能說“極弱”,但的確未見正面形容;劉備死後,他其實也沒能真正完全把控蜀漢軍事集團,以至於最終選擇降將姜維作為繼任者(筆者斷不肯信,蜀漢軍事集團中,文韜武略,竟無一人可與薑維比肩)……

饒是如此,他還是建樹了可謂輝煌的戰績;更成就了流芳千古的美名。

“善戰度”綜合評分:8.5分。

(孫權)

第八位,孫權——

天資聰慧,膽氣過人,政治上成長迅猛。按年齡、論輩分,他當屬曹操劉備這些統帥的晚輩,但卻在很短時間裡,成長為可與他們比肩的傑出政治家,實在難得!

他視野開闊,權謀精湛,善於把控各方面內外關係,敢用人,善用人,進退得法,收放自如;面對周瑜的強大、呂蒙的蠻勇、陸遜的深厚背景和詭譎多智,他一方面充分令其發揮才智、能量,一方面又有力制約,並讓整個集團的“氣候”順應他設定的政治基調。能做到這些,決不是一般的“聰明”就可以的,需要大智大勇!

論打仗,他只親自指揮過一次,就是逍遙津,軍事上敗得不要不要的,但政治上,卻贏了一局豪賭。

“善戰度”綜合評分:5分。

(司馬懿)

第九位,司馬懿——

比諸葛亮略遜一籌,比曹操差一檔,跟劉備“參數”對應程度低,缺乏單對單的可比性。但毋庸多辯,在曹魏中後期,特別是曹丕死後,他是整個曹魏集團軍事上的“靈魂人物”;其實政治上也是;但相比較看,他的後半生,基本還得用“戎馬生涯”來形容。

“善戰度”綜合評分:7分。

(鄧艾)

姜維、鄧艾,可以算“並列第十”。

這二位元,雖個人情況不同,卻是“對頭”的長期對手。在他們的軍事統帥生涯中,最主要的“任務”或說“追求”之一,就是戰勝對方;相比前輩們,這個“格局”實在有點兒沒法比;過程上看,也似略遜;結果,其實都挺悲催的……

“善戰度”綜合評分:一碗水端平吧,都是6分。

“評分”完全是自說自話,實在不必認真。

認真地講,軍事鬥爭,無論有多麼勇悍的將,多麼機智的謀士,最終決定成敗的,還是更在乎于“統帥”的綜合素質和鬥爭意志。

僅由此論,拋棄“評分”,劉備的“冠軍”地位,也該還是經得住推敲、考問的。

(三國統帥裡誰最善戰)

推薦:

宋江的錢、李逵的命,施耐庵老先生在警示什麼呢?
清朝三位用心良苦的良心官吏

這些人當中,有些其實“入圍”得挺勉強,比如勢力弱小的公孫瓚、馬騰,比如相對“偏科”的呂布、馬超(主要逞個人之勇)和魯肅、陸遜(本質上更是“文官”),再比如沾了地位高的光兒(如袁術、曹丕、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或僅僅“曇花一現”(如李傕、郭汜)。認真“清理”下來,真正“指標硬實”的,大概有11位。按“顯露”的時間順序,分別是:董卓、袁紹、曹操、劉備、孫策、周瑜、諸葛亮、孫權、司馬懿、姜維、鄧艾。

讓我們背靠《三國演義》,粗略“評估”一下這11位“真正的”軍事統帥。

(董卓)

第一位,董卓——

其實並不怎麼會打仗,但的確養了一隻無比強悍的隊伍,麾下猛將厲害得緊(李傕、郭汜、華雄,還有後來“爭取”過來的呂布),在他的時代,他統帥的西涼兵幾乎所向披靡;要不是“生活作風”出了重大紕漏,或許稱霸時間會長些。

另外,不管這傢伙多麼不堪多麼暴虐,畢竟可以算是“三國”這段歷史的“揭幕人”。

“善戰度”綜合評分:5分。

(袁紹)

第二位,袁紹——

四世三公,擁兵百萬,天下九州據其四(冀、青、幽、並),幾乎控制整個北方,麾下人才濟濟,文有田豐、許攸領銜,武有顏良、文醜、張郃壓陣,權勢熏天、不可一世,會盟18路諸侯討伐董卓,很顯英雄氣概。他的失敗,不在於“弱”,而恰恰因為太“強”。當然,論起機謀詭譎,他遠不如最終打得他一敗塗地的曹操。

雖然生活作風沒出什麼被後人嚴重指摘的問題,可作為統帥,他沒能讓強大的集團發揮應有的作用,反而因為個人的“任性”,使其內耗,終致慘敗。

“善戰度”綜合評分:4分。

(曹操)

第三位,曹操——

出身不高,家底豐厚,審時度勢,適時崛起,開局就是“十萬青州兵”外加好幾位有能耐的親戚(夏侯惇、曹洪、夏侯淵、曹仁),並且超腦地抓住時機,搶得無法複製的“無價”政治資本——天子。不僅“起步”很高,而且全無“廢招”!

知人善任,領導力強,麾下謀士如雲,勇將林立;一生征戰,精于機謀,料事在先,善於歸納,大膽決策,敢勝敢敗。

生活作風有點兒問題,還險些栽在這上面。大體講,平生只犯過三個致命錯誤,一是放跑了劉備,二是赤壁失策,三是沒殺司馬懿。

“善戰度”綜合評分:9分。

第四位,劉備——

出身草莽,胸懷大志,善於包裝,勇於奮鬥;起點很低,但能牢牢攏住關鍵人才;政治成熟,始終自居正統、標榜仁義,贏得廣泛道義支持;任何時候都能看清局勢,機謀深險卻含而不露,雄才大略卻善於藏拙。

縱觀古今,真正“馬背上的皇帝”,屈指可數,他可能是在馬背上時間最長的一位。數百兵卒、兩元裨將(關羽、張飛),就敢起兵,魄力之大,三國七十餘年無出其右者!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矢志不渝,堅定信念,更有不管敗成什麼慘狀都能逃出生天的超能力(包括最後一次夷陵大敗,也還是逃了出來,那時已63歲),可見“單兵作戰”能力不弱!

他畢生戎馬,遭遇眾多對手,無論是悍勇的呂布,還是強大的曹操,他都敢與之正面較量;他比任何一個同時期的統帥,都更明白可以從身邊助手那裡得到什麼,以及,可以給他們什麼。可謂文武兼備、頑強無比。

“善戰度”綜合評分:10分!

(孫策)

第五位,孫策——

有點兒出身,有點兒家底,稱霸意識強烈,武力卓絕,能結交、任用賢能(太史慈、周瑜),但政治上不成熟,承擔了並承擔不起的時代重任,表面看是死於“事故”;稍稍“深層”看看,便可知一切註定!

他的秉性、能力、命運,真的挺貼“小霸王”的綽號。相比“霸王”項羽,或許,他在政治上還成熟些。但論“英雄氣”,最多也就是“小霸王”。

“善戰度”綜合評分:4分。

(周瑜)

第六位,周瑜——

可謂文武全才,赤壁一戰,盡顯其能。但其最大的“軍事建樹”,是為東吳培養了“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水軍,以及,苦心經營出的“老中青”相結合的將領體系!

被形容“氣量小”,實在冤枉。或許,他的確有刻薄的一面,但被用作形容其“氣量小”的那些“事蹟”,其實並不能說明問題。可以說,他針對劉備諸葛亮集團的所有那些“氣量小”的決策,都是正確的!之所以沒能“得逞”,自然跟劉備的機敏狡黠、諸葛亮的聰明多能有關,但最根本的,還在於“內因”;具體講,是在於作為無可爭議的軍事統帥,跟年輕的最高決策人孫權之間的“信任危機”。這一點,不用參看太多資料,僅從《三國演義》的字裡行間,精細品味、理性推敲,就可清晰感知!

“善戰度”綜合評分:8分。

第七位,諸葛亮——

因為所謂的“布衣”出身,便承蒙了後世眾多知識份子和很可能也是同樣“布衣”出身的《三國演義》作者極深厚的“愛”,以至於有意無意放大了他的“本事”。

應該承認,他有學問,懂戰略,戰術也堪稱精妙;但總體來講,屬於戰略強於戰術,攻心精於攻城。他不像曹操,掌控著說一不二的決策權;劉備在世時,也並不擁有周瑜那樣的在軍事集團中無可爭議的威望;至於跨馬持刃式的“一線實戰”,不能說“極弱”,但的確未見正面形容;劉備死後,他其實也沒能真正完全把控蜀漢軍事集團,以至於最終選擇降將姜維作為繼任者(筆者斷不肯信,蜀漢軍事集團中,文韜武略,竟無一人可與薑維比肩)……

饒是如此,他還是建樹了可謂輝煌的戰績;更成就了流芳千古的美名。

“善戰度”綜合評分:8.5分。

(孫權)

第八位,孫權——

天資聰慧,膽氣過人,政治上成長迅猛。按年齡、論輩分,他當屬曹操劉備這些統帥的晚輩,但卻在很短時間裡,成長為可與他們比肩的傑出政治家,實在難得!

他視野開闊,權謀精湛,善於把控各方面內外關係,敢用人,善用人,進退得法,收放自如;面對周瑜的強大、呂蒙的蠻勇、陸遜的深厚背景和詭譎多智,他一方面充分令其發揮才智、能量,一方面又有力制約,並讓整個集團的“氣候”順應他設定的政治基調。能做到這些,決不是一般的“聰明”就可以的,需要大智大勇!

論打仗,他只親自指揮過一次,就是逍遙津,軍事上敗得不要不要的,但政治上,卻贏了一局豪賭。

“善戰度”綜合評分:5分。

(司馬懿)

第九位,司馬懿——

比諸葛亮略遜一籌,比曹操差一檔,跟劉備“參數”對應程度低,缺乏單對單的可比性。但毋庸多辯,在曹魏中後期,特別是曹丕死後,他是整個曹魏集團軍事上的“靈魂人物”;其實政治上也是;但相比較看,他的後半生,基本還得用“戎馬生涯”來形容。

“善戰度”綜合評分:7分。

(鄧艾)

姜維、鄧艾,可以算“並列第十”。

這二位元,雖個人情況不同,卻是“對頭”的長期對手。在他們的軍事統帥生涯中,最主要的“任務”或說“追求”之一,就是戰勝對方;相比前輩們,這個“格局”實在有點兒沒法比;過程上看,也似略遜;結果,其實都挺悲催的……

“善戰度”綜合評分:一碗水端平吧,都是6分。

“評分”完全是自說自話,實在不必認真。

認真地講,軍事鬥爭,無論有多麼勇悍的將,多麼機智的謀士,最終決定成敗的,還是更在乎于“統帥”的綜合素質和鬥爭意志。

僅由此論,拋棄“評分”,劉備的“冠軍”地位,也該還是經得住推敲、考問的。

(三國統帥裡誰最善戰)

推薦:

宋江的錢、李逵的命,施耐庵老先生在警示什麼呢?
清朝三位用心良苦的良心官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