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歲月悠悠《阿幹歌》

吐谷渾率部西遷(雕塑)。

吐谷渾塑像。 攝影:保廣元 張 翔

發源於遼河流域的草原民族慕容鮮卑, 距離今天已經十分遙遠了, 遙遠到只有文學作品中還能閃現出一點點模糊的影子。 翻閱古史典籍, 有關慕容鮮卑的記載, 也是寥寥數筆, 如同汪洋大海中的一捧水, 一葉舟。 可是在一千七百多年前, 慕容家族的鐵蹄曾踏遍黃淮以北的廣大地區, 與東晉、前秦成三足鼎立之勢。 立國已經七百多年的夫余國,

是當時東北松嫩平原上最大最強最富足的國家, 可是在慕容鮮卑人一次次摧枯拉朽般的橫掃滌蕩下, 耗盡了最後一絲精氣。 那時候的慕容鮮卑, 馬嘯旌飄, 氣吞山河, 所向披靡。 然而, 在歷史的星空中, 許多古老民族只是一閃而過, 如同流星劃過夜空。 在那遙遠的年代, 鮮卑人一次次撲向中原, 投向光明, 又一次次被漢民族和漢文化所消融、所吸納。 一千多年來, 歷史的演繹中早已經不見了鮮卑人的蹤影, 他們似乎變成了一個符號, 一個謎團, 一個傳說, 又似乎總是飄忽在我們的眼前。

在青海, 我偶然發現了慕容鮮卑人留下的蹤跡。 那是從一種文化上的認同開始的。

在青海高原的一個展覽館裡, 陳列著種類繁多的土族刺繡,

有腰帶、錢褡、煙袋、帽檐、枕頭頂等, 圖案都是飛鳥走獸、花卉草木、吉祥圖騰, 五彩斑斕, 巧奪天工。 互助的朋友介紹說, 土族之鄉也是“刺繡之鄉”。 刺繡的方法很多, 有平繡、盤繡、網繡等。 我仔細觀看, 只見繡工細密、線條緊湊, 圖案抽象、寫意、稚拙, 竟有些像東北農村的手工刺繡, 尤其是那個枕頭頂, 跟我的藏品十分相像。 再看針法, 忽然發現, 這種圈套圈的繡法很特別, 跟我母親的刺繡風格極其相似。 這種發現讓我十分疑惑, 我的老家在遼東, 這裡是青海。 東北到西北, 遙遙數千里, 會有什麼連帶關係嗎?

我把疑惑告訴了朋友, 他聽了, 一點也不覺得奇怪。 他說, 有專家考證, 土族人一千多年前, 來自于東北, 有些相似之處是難免的。

是兩晉時期西遷的鮮卑人吐谷渾?我驀然醒悟。

在青海省東北部, 祁連山之余脈南麓, 從西寧市北行約30公里, 有一片碧綠萬頃的土地, 那就是互助土族自治縣,人們稱之為“土族之鄉”。

在一個民俗村裡, 我們被請到屋裡的炕上, 圍著炕桌團團坐下。 炕桌上擺著的各種蒸煮和油炸食品, 如土豆、饅頭、烙餅等, 與東北人的吃法別無二致。 只是青稞酒及敬酒的方式, 與東北相差甚遠, 卻更多地顯示出馬背民族的遺風。

陪同我的一位朋友被邀請到屋外裝扮新郎, 一場“婚禮”即將開始。 只見朋友被阿姑們全副武裝上。 此時人們早已經笑得兩腮酸疼, 而“新郎”卻怡然自得, 還不時弄出些花樣, 把阿姑們逗得笑彎了腰。 他們在婚禮進行中,

又唱又跳, 又說又鬧, 那種詼諧幽默、富有戲劇性的熱烈場面, 很像東北的“二人轉”, 只是, 他們更隨意, 更率真, 更豪放, 更便於參與和互動。 看過很多這樣的旅遊節目, 只是這一次, 能夠讓你無拘無束、開懷大笑。

或許是遊牧民族的基因和鮮卑人的血脈, 讓他們的樂觀品性具有超強的穿透力吧。

一個族群的繁衍, 既反映了歷史的承接, 也說明了精神的延續。

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個鮮卑人, 曾參加周成王召開的諸侯盟會, 因為他的族群過於弱小, 不被周成王和各位諸侯看在眼裡, 所以, 就只能站在一旁幫著看管祭神用的火堆。 就是這個看火堆的鮮卑人的後裔, 在天蒼蒼、野茫茫的蒙古大草原, 在峰巒疊嶂的大興安嶺, 經歷了若干年、無數次族群的嬗變,終於整合成為具有超強能量的部族,他們雄姿勃發地從大漠深處、從高山密林中走出來,刀光劍影,縱橫捭闔,展開了長達幾個世紀的角逐和衝突。在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也就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空前混亂、民族交流空前活躍、割據戰爭空前頻繁的時代,他們作為五胡中的一支,前仆後繼,逐鹿中原,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南涼、北魏、北周政權,控制中國北方長達兩百餘年。

大亂走向大治,苦難孕育新生。經過近兩個世紀驚心動魄的民族戰爭和融合,鮮卑加上匈奴等其他十多個北方少數民族大約一千多萬人口,最終融入漢族。這種空前的衝撞,雖然給華夏文明帶來了強大的衝擊,但是,鮮卑等馬背民族的加入,也給中華民族注入了新的基因和強勁的生命力,使隋唐以後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和昌盛。

歷史是磨不滅的記憶,也是光照千古的鏡子。

吐谷渾大約在西晉初年,出生於遼東半島顯赫的鮮卑慕容家族。西元284年,父親慕容涉歸去世,部落首領的權杖落在了嫡出的弟弟慕容廆手裡,庶長兄吐谷渾只分得1700家部眾。幾年後,鮮卑慕容部又遷居徒河之青山,即現在的遼寧錦州一帶。

一天,慕容廆正率部眾召開會議,忽有部卒來報,說兩兄弟的馬打起來了,禦馬被吐谷渾的戰馬踢傷了。慕容廆惱怒道,父親已經把財產分給了你,你為何不遠離此地,而讓馬爭鬥呢?吐谷渾說,馬食草飲水,在春氣萌動的時候,脾氣暴躁,打架是很正常的,何必因馬爭鬥而遷怒於人?慕容廆大怒:分開還不容易,你到千里之外去吧!吐谷渾悲傷地說,兄弟分開容易,以後見面就難了。言罷,吐谷渾率部眾,義無反顧,西遷而去。

慕容廆很快就後悔不迭。兄弟間鬧鬧彆扭,本來不是什麼大事,為什麼要讓哥哥遠走他鄉?以後部族的人誰還會信任我?誰還能像兄弟一樣同披戰袍,馳騁疆場?他馬上讓長史樓馮率兩千兵騎追回吐谷渾。

在西行的路上,吐谷渾雙眉緊鎖,面色凝重。他時而仰天長嘯,時而陷入沉思。蒼天呐,哪裡是這1700家部眾的安身之所呢?

身後一支馬隊呼嘯而來。吐谷渾立馬觀看,只見樓馮跑馬來報說,大王後悔了,請你速速回國,不可遠離。吐谷渾不假思索地說,當年父親在世時,曾經占過蔔筮,說我們兄弟兩人在一起會相克不昌。我是哥哥,又是庶出,理應離開。因馬爭鬥相怒而別,這也是上天的啟示。今天,你們若能驅馬東行,我便回返,若馬不還,我便相隨而去。樓馮讓兩千騎兵馬護擁著吐谷渾的戰馬東歸,只走了三百余步,馬便返轉,悲鳴西行,如此反復十餘次。樓馮見狀,下馬跪地對吐谷渾說,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為呀。

慕容廆在兄長走後,朝思暮想,無限悲傷,後來親自創作《阿幹歌》,時常擊節歌唱。

鮮卑語稱兄長為阿幹。《阿幹之歌》的歌名雖然在《晉書·吐谷渾傳》《宋書》《北史》《十六國春秋》等史籍中有所記載,但是,歌詞似乎已成佚文。

在內蒙古的河套陰山一帶,吐谷渾率族人遊牧了二十餘年。千里沃野,養肥了戰馬,養壯了族群,也養大了一代人。

站在遼闊的草原上,視野無邊無際無窮無盡,既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來路,也可以明明白白望到要走的路。腳下的水草雖然豐美,氣候溫暖怡人,但是,這是另一個強大的部族拓跋鮮卑的地盤。漸入老境的吐谷渾依然像只神勇、豪烈的雄鷹,他不願意再仰人鼻息,趁戰亂之機,率部族再一次西遷。

吐谷渾再次西遷的確切年代,只能憑史書的記述來推測。《晉書·吐谷渾傳》記載:“屬永嘉之亂,始度隴而西。”永嘉之亂,史稱“八王之亂”,年代大約在西元310年左右。吐谷渾生年不詳,卒於西元 317年,享年七十有二。

他們越過一片又一片其他部族控制的肥沃土地,到達今天的甘肅臨夏一帶,在地廣人稀的大西北落地生根。西元317年,吐谷渾立國,拓疆萬里,統治了青海大部、甘南、川西北的羌、氐部落。完成了夙願的吐谷渾終於可以不再一次次遷徙,他面向東方,安安靜靜地長眠在自己建立的王國裡。

吐谷渾的孫子葉延繼位後,為紀念祖父的功德,遂以吐谷渾為姓氏、國號和部族的名稱。吐谷渾——這個草原王國,於三百多年後,才在隋唐的先後重擊下,國勢逐漸衰微,被後來崛起的吐蕃所滅。吐谷渾人隨之分流,一部分融入漢族和其他民族,一部分納入吐蕃,而留在青海的吐谷渾人,有學者認為即是今天土族的先民。

五胡十六國,是北方馬背民族馳騁的時代。鮮卑、匈奴、羌、氐、羯等少數民族,呼嘯著你來我往,粉墨登場,先後建立了十六個小國家,控制著東起山東,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長江流域以北廣大地區。而吐谷渾的草原王國,是十六國之外又一個頗具影響的少數民族政權。

吐谷渾和慕容廆,都是北方大地的開拓者,都具備開國君主的一切特質。慕容廆文功武略,開疆拓土,為鮮卑人首度跨上歷史大舞臺奠定了基礎。而吐谷渾襟懷遠大,善於審時度勢,他不囿于一時一地的勝負得失,在長達三十多年的遷徙中,壯大了族群的實力,築起了建國立業的基石。

如果將西元284年慕容廆任首領作為前燕建立之年,前燕只經歷四主,共86年,便被前秦所滅。而吐谷渾卻在八難九阻中走到青藏高原,在西羌故地立國,歷經三百五十餘年。

史家如此評說:渾與廆是連枝的兄弟,共生于偏遠地帶,他們為了子孫後代的發展,都不同程度地改變了本民族的習性而迎合華夏文明,並先後立業建國。然而,慕容廆心胸狹窄、虛偽詭詐,其權位只傳了數代便亡國了;吐谷渾寬宏大度,為了立國,歷盡艱險,吃盡了苦頭,但是卻能把寬容敦厚的稟性傳承下去,造福於子孫後代。

慕容廆晚年時從兒孫們的身上,看到了當年自己的影子。他歲暮擊節吟唱阿幹歌,既是對兄長的思念,也是對子孫的訓誡。

慕容氏入主中原後,把《阿幹之歌》等早期民歌納入宮廷音樂之中,使之成為獨具鮮卑民族風格的鼓吹大樂。據說《阿幹之歌》的歌詞直到解放前,才在甘肅蘭州一帶的阿幹鎮被發現。詞曰:

阿幹西,我心悲,

阿幹欲歸馬不歸。

為我謂馬何太苦?

我阿幹為阿幹西。

阿幹身苦寒,

辭我土棘住白蘭 。

我見落日不見阿幹,

嗟嗟!人生能有幾阿幹!

看來,至純至真的歌聲會穿越時空,超越生命;會永載史冊,流芳人間。

經歷了若干年、無數次族群的嬗變,終於整合成為具有超強能量的部族,他們雄姿勃發地從大漠深處、從高山密林中走出來,刀光劍影,縱橫捭闔,展開了長達幾個世紀的角逐和衝突。在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也就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空前混亂、民族交流空前活躍、割據戰爭空前頻繁的時代,他們作為五胡中的一支,前仆後繼,逐鹿中原,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南涼、北魏、北周政權,控制中國北方長達兩百餘年。

大亂走向大治,苦難孕育新生。經過近兩個世紀驚心動魄的民族戰爭和融合,鮮卑加上匈奴等其他十多個北方少數民族大約一千多萬人口,最終融入漢族。這種空前的衝撞,雖然給華夏文明帶來了強大的衝擊,但是,鮮卑等馬背民族的加入,也給中華民族注入了新的基因和強勁的生命力,使隋唐以後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和昌盛。

歷史是磨不滅的記憶,也是光照千古的鏡子。

吐谷渾大約在西晉初年,出生於遼東半島顯赫的鮮卑慕容家族。西元284年,父親慕容涉歸去世,部落首領的權杖落在了嫡出的弟弟慕容廆手裡,庶長兄吐谷渾只分得1700家部眾。幾年後,鮮卑慕容部又遷居徒河之青山,即現在的遼寧錦州一帶。

一天,慕容廆正率部眾召開會議,忽有部卒來報,說兩兄弟的馬打起來了,禦馬被吐谷渾的戰馬踢傷了。慕容廆惱怒道,父親已經把財產分給了你,你為何不遠離此地,而讓馬爭鬥呢?吐谷渾說,馬食草飲水,在春氣萌動的時候,脾氣暴躁,打架是很正常的,何必因馬爭鬥而遷怒於人?慕容廆大怒:分開還不容易,你到千里之外去吧!吐谷渾悲傷地說,兄弟分開容易,以後見面就難了。言罷,吐谷渾率部眾,義無反顧,西遷而去。

慕容廆很快就後悔不迭。兄弟間鬧鬧彆扭,本來不是什麼大事,為什麼要讓哥哥遠走他鄉?以後部族的人誰還會信任我?誰還能像兄弟一樣同披戰袍,馳騁疆場?他馬上讓長史樓馮率兩千兵騎追回吐谷渾。

在西行的路上,吐谷渾雙眉緊鎖,面色凝重。他時而仰天長嘯,時而陷入沉思。蒼天呐,哪裡是這1700家部眾的安身之所呢?

身後一支馬隊呼嘯而來。吐谷渾立馬觀看,只見樓馮跑馬來報說,大王後悔了,請你速速回國,不可遠離。吐谷渾不假思索地說,當年父親在世時,曾經占過蔔筮,說我們兄弟兩人在一起會相克不昌。我是哥哥,又是庶出,理應離開。因馬爭鬥相怒而別,這也是上天的啟示。今天,你們若能驅馬東行,我便回返,若馬不還,我便相隨而去。樓馮讓兩千騎兵馬護擁著吐谷渾的戰馬東歸,只走了三百余步,馬便返轉,悲鳴西行,如此反復十餘次。樓馮見狀,下馬跪地對吐谷渾說,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為呀。

慕容廆在兄長走後,朝思暮想,無限悲傷,後來親自創作《阿幹歌》,時常擊節歌唱。

鮮卑語稱兄長為阿幹。《阿幹之歌》的歌名雖然在《晉書·吐谷渾傳》《宋書》《北史》《十六國春秋》等史籍中有所記載,但是,歌詞似乎已成佚文。

在內蒙古的河套陰山一帶,吐谷渾率族人遊牧了二十餘年。千里沃野,養肥了戰馬,養壯了族群,也養大了一代人。

站在遼闊的草原上,視野無邊無際無窮無盡,既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來路,也可以明明白白望到要走的路。腳下的水草雖然豐美,氣候溫暖怡人,但是,這是另一個強大的部族拓跋鮮卑的地盤。漸入老境的吐谷渾依然像只神勇、豪烈的雄鷹,他不願意再仰人鼻息,趁戰亂之機,率部族再一次西遷。

吐谷渾再次西遷的確切年代,只能憑史書的記述來推測。《晉書·吐谷渾傳》記載:“屬永嘉之亂,始度隴而西。”永嘉之亂,史稱“八王之亂”,年代大約在西元310年左右。吐谷渾生年不詳,卒於西元 317年,享年七十有二。

他們越過一片又一片其他部族控制的肥沃土地,到達今天的甘肅臨夏一帶,在地廣人稀的大西北落地生根。西元317年,吐谷渾立國,拓疆萬里,統治了青海大部、甘南、川西北的羌、氐部落。完成了夙願的吐谷渾終於可以不再一次次遷徙,他面向東方,安安靜靜地長眠在自己建立的王國裡。

吐谷渾的孫子葉延繼位後,為紀念祖父的功德,遂以吐谷渾為姓氏、國號和部族的名稱。吐谷渾——這個草原王國,於三百多年後,才在隋唐的先後重擊下,國勢逐漸衰微,被後來崛起的吐蕃所滅。吐谷渾人隨之分流,一部分融入漢族和其他民族,一部分納入吐蕃,而留在青海的吐谷渾人,有學者認為即是今天土族的先民。

五胡十六國,是北方馬背民族馳騁的時代。鮮卑、匈奴、羌、氐、羯等少數民族,呼嘯著你來我往,粉墨登場,先後建立了十六個小國家,控制著東起山東,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長江流域以北廣大地區。而吐谷渾的草原王國,是十六國之外又一個頗具影響的少數民族政權。

吐谷渾和慕容廆,都是北方大地的開拓者,都具備開國君主的一切特質。慕容廆文功武略,開疆拓土,為鮮卑人首度跨上歷史大舞臺奠定了基礎。而吐谷渾襟懷遠大,善於審時度勢,他不囿于一時一地的勝負得失,在長達三十多年的遷徙中,壯大了族群的實力,築起了建國立業的基石。

如果將西元284年慕容廆任首領作為前燕建立之年,前燕只經歷四主,共86年,便被前秦所滅。而吐谷渾卻在八難九阻中走到青藏高原,在西羌故地立國,歷經三百五十餘年。

史家如此評說:渾與廆是連枝的兄弟,共生于偏遠地帶,他們為了子孫後代的發展,都不同程度地改變了本民族的習性而迎合華夏文明,並先後立業建國。然而,慕容廆心胸狹窄、虛偽詭詐,其權位只傳了數代便亡國了;吐谷渾寬宏大度,為了立國,歷盡艱險,吃盡了苦頭,但是卻能把寬容敦厚的稟性傳承下去,造福於子孫後代。

慕容廆晚年時從兒孫們的身上,看到了當年自己的影子。他歲暮擊節吟唱阿幹歌,既是對兄長的思念,也是對子孫的訓誡。

慕容氏入主中原後,把《阿幹之歌》等早期民歌納入宮廷音樂之中,使之成為獨具鮮卑民族風格的鼓吹大樂。據說《阿幹之歌》的歌詞直到解放前,才在甘肅蘭州一帶的阿幹鎮被發現。詞曰:

阿幹西,我心悲,

阿幹欲歸馬不歸。

為我謂馬何太苦?

我阿幹為阿幹西。

阿幹身苦寒,

辭我土棘住白蘭 。

我見落日不見阿幹,

嗟嗟!人生能有幾阿幹!

看來,至純至真的歌聲會穿越時空,超越生命;會永載史冊,流芳人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