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黃河岸邊的家鄉—河曲

原創 李湧泉 西行

黎明, 一聲雞叫三省都可以聽到, 這是什麼地方呢?它是山西省河曲縣。 位於忻州市西北部, 地處晉、陝、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心地帶。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可是因為黃河曲折程度命名的卻只有這一處。

河曲縣地勢東高西低, 東部最高達1500多米。 西部黃河沿岸僅800米左右, 境內丘陵起伏, 一般海拔在1000米以上。

河曲戰國屬趙, 一名林胡, 又名儋林。 河曲古稱隩州, 是宋朝一門忠烈的楊家將和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的故鄉。

河曲境內雄奇規律的山川和縱多的名勝古跡, 吸引了幾十部中外影視劇的導演, 把這裡作為他們理想的外景地。 因而得了一個藝術感十足的外號“北方好萊塢”。

石經禪院

黃河兩岸碧綠千仞, 壁上有洞,

洞中有佛。 進洞經羊腸小徑, 中間有一座獨木橋, 橋下是萬丈深淵, 洞內套洞, 洞中有彌勒佛石像, 像後有穴, 因而河曲人叫它彌佛棧洞。 來自朝拜或者旅遊非一心向善而不畏驚險者, 是難以領略其中樂趣的。 明國初年, 有僧從修佛洞, 用石砌成一處兩層的院落, 稱“石經禪院”, 上層三排, 內有如來佛, 地藏王菩薩, 財神素像, 下層4排, 內有八洞神仙等塑像。

海潮禪寺

在舊縣城東南一公里處, 有“晉西北小五台”美稱的海潮禪寺, 本寺每逢農曆正月初八舉行廟會, 可謂是人山人海, 香火通旺。 該寺始建于明萬曆(西元1573-1620)年間, 明建清修, 深隱山腹, 其北枕高崗, 南臨大河, 清泉下流, 綠蔭複庭, 誠為佛家勝地。 該寺占地20余畝, 容十二座庭院, 數十閣樓, 整體佈局倚山勢而建為三層, 以彌勒殿、觀音殿、藏經殿三點為一線中軸, 東有碾磨院、菩提院、九師塔院;西有十方院、方丈院、西花園。 寺內殿宇閣樓, 雕樑畫棟, 楹聯匾刻構思奇妙, 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和文化藝術鑒賞價值。

文筆塔

文筆塔這支頂天立地的大毛筆, 恐怕只有以藍天為紙, 才能顯示作文的吧!它舊稱狀元塔, 傳說是為了平衡地運的。 清初河曲很窮, 民謠說:“河曲保德州, 十年九不收, 男人走口外, 女人撿苦菜。 ”為了翻身, 縣吏鄉紳請來了堪輿家。 相傳這位先生走遍了河曲大街小巷, 走不出要害所在。 走到日落黃昏時,踏上了大河堤壩。突然見發現對面一條黑龍,虎視眈眈,正在吸吮河曲的精氣。對岸的內蒙古大口村,位於一條形似黑龍的長溝溝口。地貌古怪,陰氣習習,狀如黑龍血盆大口。又如此異獸酣臥睡側,河曲城焉能聚金生財,縣吏鄉紳決定在城頭建塔鎮妖。31米高的狀元塔,不久就直插雲天。椽筆倒影,又如一體條縛住黑龍的長索,越過黃河,鎮在怪獸的頭上,鎮住妖氣。說來也巧,河曲城在乾隆年建立了狀元塔後。一年比一年興旺,竟成了南來北往的晉商必經的水陸碼頭。

窗含西口千年渡

這裡曾經是西口古渡的渡口。西口古渡位於河曲縣城西端,緊靠黃河岸畔,與濱河大道相連接。廣場總建築面積約25000平方米,分上平臺廣場與觀河台兩部分。上平臺廣場面積為8782平方米,場內建築有牌樓、禹王廟、古戲臺,是休閒娛樂、文化活動、群眾集會的場所。觀河台面積為16370平方米,由主臺階、觀河台、小亭、拱橋、碼頭、林蔭路組成,同時設置燈光音樂噴泉,是休閒散步、觀賞黃河景色、組織大型演出活動的場所。

禹王廟

就在西口古渡廣場這裡修了一座廟,名為河神廟。河神廟又名禹王廟,位於河曲縣城西門外。每逢農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舉行廟會。清乾隆十六年建造,臨黃河建有古戲臺,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舉行祭禹活動和規模較大的河燈盛會,屆時僧人誦經,鼓樂吹奏,夜間用裝點一新的木船將1000多盞河燈泡放於河中,景致十分壯觀,吸引著秦、晉、蒙的無數邊民。

娘娘灘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人所共知,娘娘灘是唯一鳥語花香有人煙的黃河小島。位於縣城東北7.5公里的黃河中流。島上綠樹參天。碩果滿枝,居住這三十多戶黃河人家。相傳漢文帝和其母薄太后被呂後誣貶於此,故作“娘娘灘“。與此遙相呼應的,還有上游不遠處的另一小島太子灘。曾建廟其上,以祀黃河。明正統年間被毀。河曲縣城,象眾多緊傍黃河的縣城一樣,民風淳厚,建築古樸,每日,黃河濤聲伴隨小城人家酣然入夢。娘娘灘天生麗質。它的自然風格是清新的,人文風格是沉鬱的。是清新與沉鬱的兩級分化與兩級融合。這個,或許正是當年娘娘的靈肉風采吧?

龍口

娘娘灘的上游可謂是兇險無比,兩岸石壁陡峭,黃河夾持其中,河水至龍口噴薄而出,聲若雷鳴,至梁家磧後,豁然開朗,展開了一片河谷平原,水流驟然變寬緩,形似龍口,故名之,位於縣城東北30餘裡處。龍口這裡雖處塞外邊關,民風卻十分的淳樸,喝黃河水吃酸撈飯長大的河曲人,不但嗓子亮,而且人也美。來這裡采風的藝術家就專門為河曲的山和水,人和曲而驚歎不已,以黃河的濤聲當作搖籃曲長大的河曲人,對黃河水,黃土割不斷的親情。

河曲是中國北方民歌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的文人們曾經寫下過“戶看弦歌新治譜,兒童父老盡歌謳”的詩句,歌頌河曲民歌的魅力和風韻。如果不身臨其境的話,是絕對無法深刻領略到的。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二人臺,有據可查的歷史就有200多年了,近年來在與通俗歌曲為主力的流行音樂的融積下,二人臺以及河曲民歌,似乎處於一種大蕭條的狀態,可是二人臺走西口,作為中國民歌的經典唱遍了全中國,河曲也以民歌之海而名門遐邇河曲,河曲…這不正是一條民歌山曲的河流嗎?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話兒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馬多來解憂愁。

……

一曲《走西口》,唱出黃河兒女的辛酸;一曲《走西口》,傾倒了天下錚錚鐵漢;一曲《走西口》,使天下人都知道,黃河拐彎處,有一座叫河曲的古城。河曲的民歌藝術,可以說在山西獨領風騷。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二人臺”,一醜一旦,亦歌亦舞,精悍活潑,深受山西、陝西、內蒙等地群眾的喜愛

物產豐富

主要有煤、硫磺、鐵、錳、油葉岩、鋁土礦等。其中以煤儲量最大,約 119億噸,其次是鐵約15億噸。工業有煤炭、硫磺、火電、化工、機械等生產行業。全縣現有耕地 35.87萬畝,糧食作物以穀子、糜子、高粱、小麥、玉米等為主。經濟作物有辣椒、線麻、芝麻、花生、大蒜等。造林面積25萬多畝,木材總儲積量達六萬多立方米,育苗面積五千多畝。主要樹種有楊、柳、榆、槐等。果園面積1.3萬多畝,年產量300多萬斤,主要種類有蘋果、梨、葡萄、大棗、沙果、核桃等。河曲也別稱海紅之鄉,在此落戶已有800餘年歷史的海紅樹,是一種經過多年優勝劣汰由野果變家果後唯一保持管理粗放型的優選稀有物種。海紅果的果實型似山楂的小果,名叫海紅,當地樹群眾稱之為海紅果子。

河曲美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河曲的特色小吃也是特別招人喜歡的。例如最出名的開河魚,開河魚不僅色澤明亮,肉質細膩,味道鮮美,更有大補元氣、通絡發散之功效,其鯉魚更佳,為歷代上貢佳品。據古《河曲縣誌》記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當地官吏每年春天都要將金絲鯉魚上貢給皇帝。開河魚是晉西北九曲十八彎河曲縣著名特色名菜了。吃上一碗碗托,自己嘴裡滿滿地食物香味不說,它的肉食入口也是及爽的。

想吃到這麼美味爽口的食物,碗托的製作也是比較繁雜的,蕎麥去皮為糝子,將糝子於前一日用水泡軟,上拳揣成糊狀,篩濾後舀入碗內上籠蒸,蒸中途用筷子攪拌一次,出籠後即成碗托。置陰涼處冷卻後,用醋、薑、芝麻、辣椒面、蒜泥、香油等配成燙澆入即可食。生長在黃土高坡的河曲人,吃一口酸粥,喝一碗酸撈飯,對於勞動的河曲人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味道了。相傳河曲吃酸飯始於北宋。

味如優酪乳,黃亮堅韌,又能清熱解渴,用心製作成酸湯,將米放入,在15℃以上溫度下浸泡4至8小時後盛出即做成酸粥。從沸湯中撈而食飯粒者叫酸撈飯,它是以糜米為主食的河曲人的創造,同時也是食用糜米的上好方法。

白樸故里

漫步河曲縣城,很想找到一些有關大戲劇家白朴的文化遺跡。儘管歷史上有非常明確的記載,但到如今卻蹤影皆無。正當滿懷惆悵之際,廣播裡突然又想起了婉轉明快的二人臺。此時,終於悟到:河曲人早把白朴先生的文化精髓,溶到那令人百聽不厭的民謠小曲中,他們真正從精神上繼承和廣大了先生的思想。由此我想到了時下的一種怪現象:山西個別縣,為利用名人效應,招引遊客,不息捕風捉影,攀拉早已作古的歷史名人為鄉賢,造祠建堂,樹碑立傳,而未曾傳其精神。從這一點上來講,樸實的河曲人要比他們高尚的多,高明的多。一曲多情的二人臺,立刻是人們聯想起了,歷史上第一位創作“梁祝”的大戲劇家白樸。一脈相承,一水相同,河曲的文化藝術,如同黃河一樣,盪氣迴腸,長流不息。

河燈節

夕陽西下,黃河岸邊金碧輝煌,當最後一縷陽光經過黃河水的反射下是格外的顯人注意。當夜幕降臨,岸邊燈火輝煌、五彩斑斕,數萬名群眾簇擁在西口古渡,隨著黃河灘上一發禮花彈的一聲巨響,騰空而起,拉開了第21屆河燈節的序幕。喜慶煙花點起來,民歌二人臺唱起來。農曆七月十五,河曲縣西口古渡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一年一度的傳統文化盛會傳統文化盛會在這裡舉行。雞鳴三省處,今夜嘉年華,吸引了晉、陝、蒙的數萬名觀眾前來觀民俗、賞歌舞,開開心心度節日。河燈節主要流傳于河曲縣,是晉、陝、蒙三省區黃河邊的民眾共同參與的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具有鮮明的黃河民俗文化色彩。它集祭禹、悼亡、祈福於一身.

隨著煙花不斷的燃放,只見七彩禮花迅疾四射,瞬間照亮黃河西口古渡段上方的夜空。高空禮花彈、藝術造型煙花等各式各樣的煙花相繼升空繽紛綻放,搖曳多姿,焰火燃放不斷把活動引向高潮,氣勢無比雄偉、壯觀,引得觀者陣陣驚歎、歡呼,人們都沉浸在節日裡,歡慶著繁榮富強的景象,在慶祝著美好無比的生活。焰火燃放讓現場觀眾在濃濃的節日氣氛越來越感覺愉快、美好,焰火燃放結束,河燈漂放活動隨即開始。3650盞大大小小的河燈從黃河西口古渡段上游陸續漂流而下,一時間河面星星點點,瑞光閃爍流淌,與岸邊的五彩霓虹互相映襯,蔚為壯觀,用放河燈這種形式來寄託對故去人的哀思和對未來的美好企盼。

禮花朵朵空中開,河燈盞盞水中漂,人影簇簇岸邊湧。河燈綻放希望,托著心願,帶著祝福,隨河水緩緩前行,伴歌聲流光溢彩,由此把所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捎向遠方……河燈的習俗起源於印度。據說在佛祖釋迦牟尼的故鄉,佛教信徒每年于農曆七月十五舉行盂蘭盆會,放河燈追祭祖先、超度亡靈。盂蘭,在梵文中是“倒懸”的意思。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河曲河燈會最早的記載可見于明萬曆《河曲縣誌》:明弘治十三年(1500),知縣李邦彥率眾祭奠大禹,放河燈。清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禹王廟,晉、陝、蒙邊民捐資,並將祭奠大禹、放河燈的歷史情形繪於牆壁而記之。河燈也叫”荷花燈“,中元夜在河流上放河燈,任其漂移,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在中國民間認為農曆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可以托生,他們覺得從陰間到陽間的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給先人引路。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主持人鳴炮點燃火把,僧人誦經將神位前的花燈列隊送到渡口,船工駕木船,載著各種河燈,逆水上行大約半公里,在急流中心拋錨停立。有船工提油壺給河燈挨個注入胡油,依次點亮,待準備就緒,樂工們便奏起樂曲,隨著樂聲,一盞盞花燈被放入河中。整個活動持續3天,除了每天晚上放河燈外,還有戲樂助興。西口古渡那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戲臺,是上演二人臺的地方。

走西口

舉辦的這兒是西口故里,是古人“走西口”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歷史上的河曲地瘠民貧,災禍不斷。為了謀生,男人走西口,女人挖野菜,孕育出了悲苦高亢的民歌,產生了催人淚下的走西口故事。很多走西口的人再也沒有回到家鄉,為了悼念遠去的親人,祈福未來,人們舉行了一系列的儀式,河曲河燈會就是這些儀式中比較獨特並逐步延續下來的古老習俗。河曲河燈會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前後3日舉辦,地點在縣城西門外的“西口古渡”,當年成千上萬的人就是由這裡走上西口的淘金之路,因此選擇這裡作為為死難的人們超度亡靈的地方。燈會舉辦前要舉行放河燈祭禹儀式,並將社會各界粘糊的河燈供于神禹位前,祭奠大禹。其後,僧人誦經,民眾把做好的河燈列隊供於神龕前,祈求神禹消災免難,保佑風調雨順。河燈順著黃河主航道,成群結隊向前漂移。河燈製作是河燈會的主要組成部分,造型各異的河燈能給河燈會增添色彩。起初,人們在罐瓶、瓷碗裡點上燈放河燈,後來人們用紙製作成各種形狀的河燈放於河中。如今河燈的製作較以往簡單了許多,先拿紅黃粉綠顏色各異的蠟光紙作為材料,裁開後用糨糊粘成碗口大的盒狀燈碗,再到滿熬熱蠟的大鐵鍋裡把底部蘸上蠟防水,在蠟油凝固之前放到沙子上,沙子粘在燈的底部,很快凝結粘連,一來防止燈被水浸蝕,二來加重燈的分量,不易被風吹翻。用麻繩做的燈芯,不易被風刮滅,燃燒時間也比較長。

河曲河燈會是禹文化、鬼神文化和西口文化相結合的文化產物。隨著時代的變遷,河曲人早已不再走西口,河燈會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在這一天,人們三五結伴,全家出動,看放河燈,賞焰火,河面上彎彎曲曲的河燈與空中的焰火交相輝映,呈送著吉祥,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古老放河燈的習俗已成為當地的文化盛會,成為了當地交流文化、發展經濟、聯絡情感的重要載體。

河曲民歌

河曲民歌流行於河曲縣及晉西北。由於地處黃河彎道,河曲歷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貧瘠,旱澇無定,老百姓災難深重。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形成了當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內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帶打短工、拉長工的"走西口"生活生產方式。由這種年復一年的離妻別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產生了詠歎人間離苦、別緒、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歌,當地人稱之為"山曲"。據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歷史。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戶有弦歌新治譜,兒童婦老盡歌謳"的記載,足見其歌唱傳統的久遠。河曲縣歷來以農耕為本,歷史上十年九旱,饑荒嚴重,交通閉塞,逐步構成了民俗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從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河曲民歌這一珍貴的藝術品種。它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傳唱與孕育期,久唱不衰。

河曲民歌吟唱內容十分豐富,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它"見什麼唱什麼,想什麼唱什麼",盡顯地方民俗風情。它採用比興、反復、排比、重疊、對稱、雙關、誇張等手法,抒發生活的喜怒哀樂。旋律簡單、優美,音程跳度大,音調高亢、遼闊,節奏比較自由,口語化的裝飾音較多,具有鮮明的山歌風味。曲調則運用並置、呼應、對比等兩句體,蘊含有豐富的美學意味。在反映民歌發展歷史與民間社會生活狀況方面,也具有典型的意義。最有趣的是河曲民歌二人臺裡邊有著傳唱著白樸的詩句,河曲是白朴故里,文化底蘊深厚,極具傳統、地方和創新特色。

臨隩公園

隨著河曲近幾年經濟快速發展,依靠著煤炭,電廠國家型企業的入駐,帶動著這個黃金三角地帶的發展。河曲也相繼進行了縣城建設,新建設的臨隩公園座落于河曲黃河岸邊,位於長城大街的西端,總占地面積17.3公頃,是一座以文體活動為主,同時兼備休閒、娛樂、健身功能的濱河綜合公園。公園的標誌性景觀建築隩曦樓的總建築面積約3424㎡,建築高度為34.3米,從外型上看,隩曦樓翹腳飛簷,美觀大方,具有很強的觀賞性。不僅如此,隩曦樓內部寬敞,可承辦各類展覽,是我縣傳承和弘揚特色西口文化的重要載體。登上隩曦樓,黃河美景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多功能影劇院和綜合館分別位於公園的南北兩側,其中,多功能影劇院裡設有4D影院、電影院和多功能劇院,綜合館裡設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和城市展示館。隩濱閣是臨隩公園最起眼的建築之一,從外形上看,隩濱閣翹腳飛簷,美觀大方,具有很強的觀賞性。不僅如此,隩濱閣內部寬敞,可承辦各類展覽,是我縣傳承和弘揚特色西口文化的重要載體。登上隩濱閣,黃河美景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隩濱閣項目建成之後,不僅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文化旅遊展示中心,休閒遊玩的好去處,同時對於河曲縣打造黃河風情名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河曲美食民謠

船灣的葡萄

唐家會的那個蒜

五花城的姑娘不用看

楊橋窪的海紅子

大樑上的大果子

巡鎮的鹽幹烙

曲峪的麻花子

寺也村的老糜糜

清明節的開河魚

皇帝吃了他也豎起大拇指誇…

海紅子

就連河曲民歌二人臺都要在這裡贊上一贊河曲美食,可見河曲的土特產、美食,一直影響著河曲人民的生活。在河曲,海紅果樹遍地都是,在過去河曲每家四合院的院裡也要種那麼一棵,每年都要看著它們開花,再盼著它們結果,到了季節,就能品嘗到美味的果實了。海紅果在我家鄉俗稱“海紅子”,據說全國各地只有河曲、內蒙准格爾旗和陝西府穀有栽種。在河曲落戶已有800餘年歷史的海紅樹,是一種經過多年優勝劣汰由野果變家果後惟一保持管理粗放型的優選稀有樹種。由於味道特別鮮美,又兼之營養豐富,很受人們的歡迎。河曲栽種此果歷史悠久,產品行銷全國各地,海紅果製成的海紅蜜、海紅果汁。在當地受人們的青睞。它主要含有鈣、鐵、鋅、硒、總黃酮等18中有益余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

杏瓣兒

據考證,杏瓣兒始制于唐代。在河曲一帶,幾乎村村都栽有杏樹,杏瓣兒是用杏仁加工而成,據傳說杏瓣兒也曾為貢品。在解放前,這裡產的杏瓣兒就已經銷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在晉西北、陝北、內蒙西部大多為紅杏的杏瓣兒,而唯獨河曲一帶是油杏瓣兒。加工時,先將杏仁放在開水鍋內煮1~2小時,撈出後放在冷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再將浸過的杏仁撈出,用毛巾用力摩擦去紅皮;用開水煮熟後用涼水浸泡一夜,取出白杏仁,分別加入各種食用色素,再拌少許黃油。就製成各種彩色的杏瓣兒。最後是炒杏瓣兒,是把杏瓣兒和粗糠一起放在鍋裡幹炒,杏仁由白色變成淺黃色即成。在炒的同時糠經加熱後滲出了糠油,所以杏瓣兒是油潤潤的,油杏瓣兒也由此產生。油杏瓣兒的特點是:色鮮味美,酥脆可口,並有清肺利痰的功效。

開河魚

河曲位於黃河之濱,靠著這天時地利,河曲就又多了一種別處品嘗不到的特殊美食——開河魚。黃河流經內蒙清水河偏關老牛灣,從河曲龍口峽谷奔出後,進入沿河盆地,河道驟然拓寬,水面迤邐,蕩漾了成千上萬個大大小小的回水灣。在這些回水灣中,水勢減緩,生物集聚,正是黃河魚生長繁衍的好去外。上游的魚類順流而下,與下游上溯產卵的魚類集聚于此,形成億萬個魚類巢穴,繁衍生息,世代生產。開河魚在河曲這個小地方,有天下黃河任何一處都不能望其項背的鯉魚美食極品——黃河石花鯉魚。

這種珍品鯉魚,獨產在河曲西南方向的天橋峽中。上下裡許,激流緩水,魚種各不相同,歷來是皇家貢品。石花鯉魚赤眼金鱗,脊樑上有一條紅線,肉雪白個大體重,食之味美,素負盛名。每逢陽春三月冰雪消融之季,沿岸的魚民便競相撒網捕撈,但收穫甚少。成為鯉魚中的極品。那些吃過鄭州、濟南鯉魚宴的鉅賈,慕名而來的遊人們絡繹不絕欲先嘗開河魚之美味。無不感歎:黃河美食出河曲。

糜米

糜米是河曲的一種土特產,至今在河曲的五穀雜糧中佔據著獨特的優越地位。糜子不選擇地勢,不苛求水肥,“糜子只要捉了苗,就有了一半收成。因此,糜米就成為十年九旱的河曲人世代相襲、經久不衰的傳統主食。糜米可以做粥、做撈飯,亦可磨成面做窩頭,做“攤畫兒”。“攤畫兒”一直成為河曲人清明節的固定食品,糜米的不同凡響由此可見。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用糜米做一盆“間年撈飯,”以企盼來年有餘。糜米肩負著如此神聖的使命,不免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據測定,糜米含有糖、粗蛋白、磷、鈣和18種氨基酸,在禾穀類中含粗蛋白最高。糜米還可泡制加工成酸飯。酸飯含有乳酸菌,生津止渴,消食健胃,清涼瀉火,口感極好。

酸撈飯

河曲人發現泡酸了的糜米飯有清熱解渴的功用,於是用心製成酸湯將米放入,在15攝氏度以上浸泡4至8小時後盛出來糜米即可做成酸粥,河曲人稱這種粥為酸稀粥。在酸湯中煮至八成熟撈出後上籠蒸熟的米飯,稱為‘酸撈飯’或‘糜米飯’,久而久之,河曲人家家戶戶鍋臺上都有了一隻‘酸米罐’,裡面泡著糜米,利用鍋臺的溫度任其發酵,隨吃隨撈,子孫相沿,愛莫能舍。酸撈飯一般配大燴菜食用。酸米湯不僅是解渴生津的好飲料,還可以解酒。這種偶然發現並逐漸演變為普通的飲食習慣流傳到晉北各地乃至山西許多地方,千百年來已成為山西民間飲食文化中極有特色的民間食俗之一。特別是在夏季,河曲人一日三餐多以此為食。

酸粥

是河曲特有的一種特色小吃美食,能開胃健脾,護膚美容,味道妙不可言。河曲酸飯由來已久。據《河曲縣誌》記載:相傳北宋年間,遼兵經常入侵。一次,老百姓正在淘米準備做飯,忽有遼兵來襲,老少丟下尚泡在水中的糜米盡皆出逃。幾天後兵退還家,發現浸泡在水中的糜米已經發酵變酸,想丟掉又捨不得,將就煮熟,權且充饑。出人意料的是,做出的酸米飯精氣凝聚、黃亮堅韌、異香襲人、酸爽可口,色、香、味俱全,從此後,酸米飯便載入了河曲傳統飲食文化的史冊,世代相傳,延續至今。

酸粥是河曲人一年四季斷不了的一口早飯。早上把在漿米罐裡漿了一夜的糜米(河曲特產)下到鍋裡,稍煮一會兒,把煮米的湯再回到漿米罐裡一部分,作為下一次漿米用。這樣周而復始,連續不斷,漿湯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香。做酸粥講究的是火候,叫做“緊火撈飯慢火粥,加大灶火熬稀粥”。把火調成慢火(在火炕爐的爐蓋上調火,爐蓋蓋嚴則火大,爐蓋拉開則火小),不停地在鍋裡攪和,大約十幾分鐘後,酸粥就做好了,稍微曲一下便可食用。下地勞作吃上一碗酸粥,或喝上一碗酸米湯,一天不饑不渴,精神倍增,也不覺的疲勞和困乏。一家人團團圓圓地坐在一起早上吃“酸粥”,中午吃“酸撈飯”,晚上喝“酸稀粥”,已經成為河曲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河曲人做酸粥時還經常加入土豆、紅薯塊,吃的時候再配上醃菜,就是河曲人一頓可口的早飯。一個“江米罐子”、一個酸菜罎子是河曲人少不了的兩樣器皿。河曲民歌唱:“山藥酸粥辣角角菜,你是哥哥的心中愛”。“喝上酸米湯不口渴,想妹妹想的心難活”。

鹽幹烙

源於巡鎮古老的食品作坊,距今有600年歷史了。它是用白麵、食鹽加少許黃油烤制而成,人稱“閃塌嘴”。這種食品用面不過二兩,然烤制中空氣膨脹,體積倍增,殼大內空,食之酥脆。它的身上也打著河曲特有的文化烙印。其工藝堪稱一絕——兩張薄薄的面餅中夾著小茴香、食鹽等調味品,上鏊一烤,其狀如扁鼓,中空外脆,具有暖胃、開胃、耐饑味美等特點。

碗托

也是河曲特產,蕎麥去皮成為糝子,將糝子前一日用水泡軟,上拳頭揣成糊狀,篩慮後舀入碗內上籠蒸,篜中途用筷子攪拌一次,蒸熟即成碗托。置陰涼處冷卻後,用醋、薑、芝麻、辣椒面、蒜泥、香油等配成湯澆入即可食。從街道上走過,只要聞到酸香可口的蘸湯味道,馬上就忍不住順著味道走過去,一嘗為快。

除了這些美食,還有次粉、麻葉子、長豆麵、油糕、羊雜碎、驢肉、粉湯、剔扒姑子……每一樣都忍不住口舌生津,唾液橫流。家鄉的美食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每年的臘月是集中做美食的時候。一到快過年的時候,家家都忙活開了,壓粉條,蒸饃饃,杏茶,做紅燒肉,

豬皮凍,炸油糕,炸麻花,做燜肉、酥雞,炸豆腐丸子,擀豆麵,生豆芽……等到過年的那一天中午,家家戶戶都是滿滿的擺上一桌子的美食,五顏六色的美食爭相鬥豔著,互相炫耀著自己的獨特與豐盈。

這是在上海的一位河曲老鄉家的春節午宴,河曲美食基本全了

河曲用它獨特的魅力小吃吸引著來自世界不同的客人,或許很多人是通過河曲美食來認識了河曲,瞭解河曲。河曲正用它的智慧,用它的地理環境,用它的一方水土養育著這一方人們。大美河曲歡迎您!

一帶一路上的風土民俗藝術瑰寶,請關注西行文化!

秦巴美好江山,與您攜手共創美好生活!

走到日落黃昏時,踏上了大河堤壩。突然見發現對面一條黑龍,虎視眈眈,正在吸吮河曲的精氣。對岸的內蒙古大口村,位於一條形似黑龍的長溝溝口。地貌古怪,陰氣習習,狀如黑龍血盆大口。又如此異獸酣臥睡側,河曲城焉能聚金生財,縣吏鄉紳決定在城頭建塔鎮妖。31米高的狀元塔,不久就直插雲天。椽筆倒影,又如一體條縛住黑龍的長索,越過黃河,鎮在怪獸的頭上,鎮住妖氣。說來也巧,河曲城在乾隆年建立了狀元塔後。一年比一年興旺,竟成了南來北往的晉商必經的水陸碼頭。

窗含西口千年渡

這裡曾經是西口古渡的渡口。西口古渡位於河曲縣城西端,緊靠黃河岸畔,與濱河大道相連接。廣場總建築面積約25000平方米,分上平臺廣場與觀河台兩部分。上平臺廣場面積為8782平方米,場內建築有牌樓、禹王廟、古戲臺,是休閒娛樂、文化活動、群眾集會的場所。觀河台面積為16370平方米,由主臺階、觀河台、小亭、拱橋、碼頭、林蔭路組成,同時設置燈光音樂噴泉,是休閒散步、觀賞黃河景色、組織大型演出活動的場所。

禹王廟

就在西口古渡廣場這裡修了一座廟,名為河神廟。河神廟又名禹王廟,位於河曲縣城西門外。每逢農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舉行廟會。清乾隆十六年建造,臨黃河建有古戲臺,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舉行祭禹活動和規模較大的河燈盛會,屆時僧人誦經,鼓樂吹奏,夜間用裝點一新的木船將1000多盞河燈泡放於河中,景致十分壯觀,吸引著秦、晉、蒙的無數邊民。

娘娘灘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人所共知,娘娘灘是唯一鳥語花香有人煙的黃河小島。位於縣城東北7.5公里的黃河中流。島上綠樹參天。碩果滿枝,居住這三十多戶黃河人家。相傳漢文帝和其母薄太后被呂後誣貶於此,故作“娘娘灘“。與此遙相呼應的,還有上游不遠處的另一小島太子灘。曾建廟其上,以祀黃河。明正統年間被毀。河曲縣城,象眾多緊傍黃河的縣城一樣,民風淳厚,建築古樸,每日,黃河濤聲伴隨小城人家酣然入夢。娘娘灘天生麗質。它的自然風格是清新的,人文風格是沉鬱的。是清新與沉鬱的兩級分化與兩級融合。這個,或許正是當年娘娘的靈肉風采吧?

龍口

娘娘灘的上游可謂是兇險無比,兩岸石壁陡峭,黃河夾持其中,河水至龍口噴薄而出,聲若雷鳴,至梁家磧後,豁然開朗,展開了一片河谷平原,水流驟然變寬緩,形似龍口,故名之,位於縣城東北30餘裡處。龍口這裡雖處塞外邊關,民風卻十分的淳樸,喝黃河水吃酸撈飯長大的河曲人,不但嗓子亮,而且人也美。來這裡采風的藝術家就專門為河曲的山和水,人和曲而驚歎不已,以黃河的濤聲當作搖籃曲長大的河曲人,對黃河水,黃土割不斷的親情。

河曲是中國北方民歌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的文人們曾經寫下過“戶看弦歌新治譜,兒童父老盡歌謳”的詩句,歌頌河曲民歌的魅力和風韻。如果不身臨其境的話,是絕對無法深刻領略到的。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二人臺,有據可查的歷史就有200多年了,近年來在與通俗歌曲為主力的流行音樂的融積下,二人臺以及河曲民歌,似乎處於一種大蕭條的狀態,可是二人臺走西口,作為中國民歌的經典唱遍了全中國,河曲也以民歌之海而名門遐邇河曲,河曲…這不正是一條民歌山曲的河流嗎?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話兒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馬多來解憂愁。

……

一曲《走西口》,唱出黃河兒女的辛酸;一曲《走西口》,傾倒了天下錚錚鐵漢;一曲《走西口》,使天下人都知道,黃河拐彎處,有一座叫河曲的古城。河曲的民歌藝術,可以說在山西獨領風騷。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二人臺”,一醜一旦,亦歌亦舞,精悍活潑,深受山西、陝西、內蒙等地群眾的喜愛

物產豐富

主要有煤、硫磺、鐵、錳、油葉岩、鋁土礦等。其中以煤儲量最大,約 119億噸,其次是鐵約15億噸。工業有煤炭、硫磺、火電、化工、機械等生產行業。全縣現有耕地 35.87萬畝,糧食作物以穀子、糜子、高粱、小麥、玉米等為主。經濟作物有辣椒、線麻、芝麻、花生、大蒜等。造林面積25萬多畝,木材總儲積量達六萬多立方米,育苗面積五千多畝。主要樹種有楊、柳、榆、槐等。果園面積1.3萬多畝,年產量300多萬斤,主要種類有蘋果、梨、葡萄、大棗、沙果、核桃等。河曲也別稱海紅之鄉,在此落戶已有800餘年歷史的海紅樹,是一種經過多年優勝劣汰由野果變家果後唯一保持管理粗放型的優選稀有物種。海紅果的果實型似山楂的小果,名叫海紅,當地樹群眾稱之為海紅果子。

河曲美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河曲的特色小吃也是特別招人喜歡的。例如最出名的開河魚,開河魚不僅色澤明亮,肉質細膩,味道鮮美,更有大補元氣、通絡發散之功效,其鯉魚更佳,為歷代上貢佳品。據古《河曲縣誌》記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當地官吏每年春天都要將金絲鯉魚上貢給皇帝。開河魚是晉西北九曲十八彎河曲縣著名特色名菜了。吃上一碗碗托,自己嘴裡滿滿地食物香味不說,它的肉食入口也是及爽的。

想吃到這麼美味爽口的食物,碗托的製作也是比較繁雜的,蕎麥去皮為糝子,將糝子於前一日用水泡軟,上拳揣成糊狀,篩濾後舀入碗內上籠蒸,蒸中途用筷子攪拌一次,出籠後即成碗托。置陰涼處冷卻後,用醋、薑、芝麻、辣椒面、蒜泥、香油等配成燙澆入即可食。生長在黃土高坡的河曲人,吃一口酸粥,喝一碗酸撈飯,對於勞動的河曲人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味道了。相傳河曲吃酸飯始於北宋。

味如優酪乳,黃亮堅韌,又能清熱解渴,用心製作成酸湯,將米放入,在15℃以上溫度下浸泡4至8小時後盛出即做成酸粥。從沸湯中撈而食飯粒者叫酸撈飯,它是以糜米為主食的河曲人的創造,同時也是食用糜米的上好方法。

白樸故里

漫步河曲縣城,很想找到一些有關大戲劇家白朴的文化遺跡。儘管歷史上有非常明確的記載,但到如今卻蹤影皆無。正當滿懷惆悵之際,廣播裡突然又想起了婉轉明快的二人臺。此時,終於悟到:河曲人早把白朴先生的文化精髓,溶到那令人百聽不厭的民謠小曲中,他們真正從精神上繼承和廣大了先生的思想。由此我想到了時下的一種怪現象:山西個別縣,為利用名人效應,招引遊客,不息捕風捉影,攀拉早已作古的歷史名人為鄉賢,造祠建堂,樹碑立傳,而未曾傳其精神。從這一點上來講,樸實的河曲人要比他們高尚的多,高明的多。一曲多情的二人臺,立刻是人們聯想起了,歷史上第一位創作“梁祝”的大戲劇家白樸。一脈相承,一水相同,河曲的文化藝術,如同黃河一樣,盪氣迴腸,長流不息。

河燈節

夕陽西下,黃河岸邊金碧輝煌,當最後一縷陽光經過黃河水的反射下是格外的顯人注意。當夜幕降臨,岸邊燈火輝煌、五彩斑斕,數萬名群眾簇擁在西口古渡,隨著黃河灘上一發禮花彈的一聲巨響,騰空而起,拉開了第21屆河燈節的序幕。喜慶煙花點起來,民歌二人臺唱起來。農曆七月十五,河曲縣西口古渡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一年一度的傳統文化盛會傳統文化盛會在這裡舉行。雞鳴三省處,今夜嘉年華,吸引了晉、陝、蒙的數萬名觀眾前來觀民俗、賞歌舞,開開心心度節日。河燈節主要流傳于河曲縣,是晉、陝、蒙三省區黃河邊的民眾共同參與的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具有鮮明的黃河民俗文化色彩。它集祭禹、悼亡、祈福於一身.

隨著煙花不斷的燃放,只見七彩禮花迅疾四射,瞬間照亮黃河西口古渡段上方的夜空。高空禮花彈、藝術造型煙花等各式各樣的煙花相繼升空繽紛綻放,搖曳多姿,焰火燃放不斷把活動引向高潮,氣勢無比雄偉、壯觀,引得觀者陣陣驚歎、歡呼,人們都沉浸在節日裡,歡慶著繁榮富強的景象,在慶祝著美好無比的生活。焰火燃放讓現場觀眾在濃濃的節日氣氛越來越感覺愉快、美好,焰火燃放結束,河燈漂放活動隨即開始。3650盞大大小小的河燈從黃河西口古渡段上游陸續漂流而下,一時間河面星星點點,瑞光閃爍流淌,與岸邊的五彩霓虹互相映襯,蔚為壯觀,用放河燈這種形式來寄託對故去人的哀思和對未來的美好企盼。

禮花朵朵空中開,河燈盞盞水中漂,人影簇簇岸邊湧。河燈綻放希望,托著心願,帶著祝福,隨河水緩緩前行,伴歌聲流光溢彩,由此把所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捎向遠方……河燈的習俗起源於印度。據說在佛祖釋迦牟尼的故鄉,佛教信徒每年于農曆七月十五舉行盂蘭盆會,放河燈追祭祖先、超度亡靈。盂蘭,在梵文中是“倒懸”的意思。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河曲河燈會最早的記載可見于明萬曆《河曲縣誌》:明弘治十三年(1500),知縣李邦彥率眾祭奠大禹,放河燈。清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禹王廟,晉、陝、蒙邊民捐資,並將祭奠大禹、放河燈的歷史情形繪於牆壁而記之。河燈也叫”荷花燈“,中元夜在河流上放河燈,任其漂移,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在中國民間認為農曆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可以托生,他們覺得從陰間到陽間的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給先人引路。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主持人鳴炮點燃火把,僧人誦經將神位前的花燈列隊送到渡口,船工駕木船,載著各種河燈,逆水上行大約半公里,在急流中心拋錨停立。有船工提油壺給河燈挨個注入胡油,依次點亮,待準備就緒,樂工們便奏起樂曲,隨著樂聲,一盞盞花燈被放入河中。整個活動持續3天,除了每天晚上放河燈外,還有戲樂助興。西口古渡那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戲臺,是上演二人臺的地方。

走西口

舉辦的這兒是西口故里,是古人“走西口”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歷史上的河曲地瘠民貧,災禍不斷。為了謀生,男人走西口,女人挖野菜,孕育出了悲苦高亢的民歌,產生了催人淚下的走西口故事。很多走西口的人再也沒有回到家鄉,為了悼念遠去的親人,祈福未來,人們舉行了一系列的儀式,河曲河燈會就是這些儀式中比較獨特並逐步延續下來的古老習俗。河曲河燈會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前後3日舉辦,地點在縣城西門外的“西口古渡”,當年成千上萬的人就是由這裡走上西口的淘金之路,因此選擇這裡作為為死難的人們超度亡靈的地方。燈會舉辦前要舉行放河燈祭禹儀式,並將社會各界粘糊的河燈供于神禹位前,祭奠大禹。其後,僧人誦經,民眾把做好的河燈列隊供於神龕前,祈求神禹消災免難,保佑風調雨順。河燈順著黃河主航道,成群結隊向前漂移。河燈製作是河燈會的主要組成部分,造型各異的河燈能給河燈會增添色彩。起初,人們在罐瓶、瓷碗裡點上燈放河燈,後來人們用紙製作成各種形狀的河燈放於河中。如今河燈的製作較以往簡單了許多,先拿紅黃粉綠顏色各異的蠟光紙作為材料,裁開後用糨糊粘成碗口大的盒狀燈碗,再到滿熬熱蠟的大鐵鍋裡把底部蘸上蠟防水,在蠟油凝固之前放到沙子上,沙子粘在燈的底部,很快凝結粘連,一來防止燈被水浸蝕,二來加重燈的分量,不易被風吹翻。用麻繩做的燈芯,不易被風刮滅,燃燒時間也比較長。

河曲河燈會是禹文化、鬼神文化和西口文化相結合的文化產物。隨著時代的變遷,河曲人早已不再走西口,河燈會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在這一天,人們三五結伴,全家出動,看放河燈,賞焰火,河面上彎彎曲曲的河燈與空中的焰火交相輝映,呈送著吉祥,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古老放河燈的習俗已成為當地的文化盛會,成為了當地交流文化、發展經濟、聯絡情感的重要載體。

河曲民歌

河曲民歌流行於河曲縣及晉西北。由於地處黃河彎道,河曲歷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貧瘠,旱澇無定,老百姓災難深重。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形成了當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內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帶打短工、拉長工的"走西口"生活生產方式。由這種年復一年的離妻別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產生了詠歎人間離苦、別緒、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歌,當地人稱之為"山曲"。據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歷史。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戶有弦歌新治譜,兒童婦老盡歌謳"的記載,足見其歌唱傳統的久遠。河曲縣歷來以農耕為本,歷史上十年九旱,饑荒嚴重,交通閉塞,逐步構成了民俗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從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河曲民歌這一珍貴的藝術品種。它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傳唱與孕育期,久唱不衰。

河曲民歌吟唱內容十分豐富,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它"見什麼唱什麼,想什麼唱什麼",盡顯地方民俗風情。它採用比興、反復、排比、重疊、對稱、雙關、誇張等手法,抒發生活的喜怒哀樂。旋律簡單、優美,音程跳度大,音調高亢、遼闊,節奏比較自由,口語化的裝飾音較多,具有鮮明的山歌風味。曲調則運用並置、呼應、對比等兩句體,蘊含有豐富的美學意味。在反映民歌發展歷史與民間社會生活狀況方面,也具有典型的意義。最有趣的是河曲民歌二人臺裡邊有著傳唱著白樸的詩句,河曲是白朴故里,文化底蘊深厚,極具傳統、地方和創新特色。

臨隩公園

隨著河曲近幾年經濟快速發展,依靠著煤炭,電廠國家型企業的入駐,帶動著這個黃金三角地帶的發展。河曲也相繼進行了縣城建設,新建設的臨隩公園座落于河曲黃河岸邊,位於長城大街的西端,總占地面積17.3公頃,是一座以文體活動為主,同時兼備休閒、娛樂、健身功能的濱河綜合公園。公園的標誌性景觀建築隩曦樓的總建築面積約3424㎡,建築高度為34.3米,從外型上看,隩曦樓翹腳飛簷,美觀大方,具有很強的觀賞性。不僅如此,隩曦樓內部寬敞,可承辦各類展覽,是我縣傳承和弘揚特色西口文化的重要載體。登上隩曦樓,黃河美景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多功能影劇院和綜合館分別位於公園的南北兩側,其中,多功能影劇院裡設有4D影院、電影院和多功能劇院,綜合館裡設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和城市展示館。隩濱閣是臨隩公園最起眼的建築之一,從外形上看,隩濱閣翹腳飛簷,美觀大方,具有很強的觀賞性。不僅如此,隩濱閣內部寬敞,可承辦各類展覽,是我縣傳承和弘揚特色西口文化的重要載體。登上隩濱閣,黃河美景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隩濱閣項目建成之後,不僅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文化旅遊展示中心,休閒遊玩的好去處,同時對於河曲縣打造黃河風情名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河曲美食民謠

船灣的葡萄

唐家會的那個蒜

五花城的姑娘不用看

楊橋窪的海紅子

大樑上的大果子

巡鎮的鹽幹烙

曲峪的麻花子

寺也村的老糜糜

清明節的開河魚

皇帝吃了他也豎起大拇指誇…

海紅子

就連河曲民歌二人臺都要在這裡贊上一贊河曲美食,可見河曲的土特產、美食,一直影響著河曲人民的生活。在河曲,海紅果樹遍地都是,在過去河曲每家四合院的院裡也要種那麼一棵,每年都要看著它們開花,再盼著它們結果,到了季節,就能品嘗到美味的果實了。海紅果在我家鄉俗稱“海紅子”,據說全國各地只有河曲、內蒙准格爾旗和陝西府穀有栽種。在河曲落戶已有800餘年歷史的海紅樹,是一種經過多年優勝劣汰由野果變家果後惟一保持管理粗放型的優選稀有樹種。由於味道特別鮮美,又兼之營養豐富,很受人們的歡迎。河曲栽種此果歷史悠久,產品行銷全國各地,海紅果製成的海紅蜜、海紅果汁。在當地受人們的青睞。它主要含有鈣、鐵、鋅、硒、總黃酮等18中有益余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

杏瓣兒

據考證,杏瓣兒始制于唐代。在河曲一帶,幾乎村村都栽有杏樹,杏瓣兒是用杏仁加工而成,據傳說杏瓣兒也曾為貢品。在解放前,這裡產的杏瓣兒就已經銷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在晉西北、陝北、內蒙西部大多為紅杏的杏瓣兒,而唯獨河曲一帶是油杏瓣兒。加工時,先將杏仁放在開水鍋內煮1~2小時,撈出後放在冷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再將浸過的杏仁撈出,用毛巾用力摩擦去紅皮;用開水煮熟後用涼水浸泡一夜,取出白杏仁,分別加入各種食用色素,再拌少許黃油。就製成各種彩色的杏瓣兒。最後是炒杏瓣兒,是把杏瓣兒和粗糠一起放在鍋裡幹炒,杏仁由白色變成淺黃色即成。在炒的同時糠經加熱後滲出了糠油,所以杏瓣兒是油潤潤的,油杏瓣兒也由此產生。油杏瓣兒的特點是:色鮮味美,酥脆可口,並有清肺利痰的功效。

開河魚

河曲位於黃河之濱,靠著這天時地利,河曲就又多了一種別處品嘗不到的特殊美食——開河魚。黃河流經內蒙清水河偏關老牛灣,從河曲龍口峽谷奔出後,進入沿河盆地,河道驟然拓寬,水面迤邐,蕩漾了成千上萬個大大小小的回水灣。在這些回水灣中,水勢減緩,生物集聚,正是黃河魚生長繁衍的好去外。上游的魚類順流而下,與下游上溯產卵的魚類集聚于此,形成億萬個魚類巢穴,繁衍生息,世代生產。開河魚在河曲這個小地方,有天下黃河任何一處都不能望其項背的鯉魚美食極品——黃河石花鯉魚。

這種珍品鯉魚,獨產在河曲西南方向的天橋峽中。上下裡許,激流緩水,魚種各不相同,歷來是皇家貢品。石花鯉魚赤眼金鱗,脊樑上有一條紅線,肉雪白個大體重,食之味美,素負盛名。每逢陽春三月冰雪消融之季,沿岸的魚民便競相撒網捕撈,但收穫甚少。成為鯉魚中的極品。那些吃過鄭州、濟南鯉魚宴的鉅賈,慕名而來的遊人們絡繹不絕欲先嘗開河魚之美味。無不感歎:黃河美食出河曲。

糜米

糜米是河曲的一種土特產,至今在河曲的五穀雜糧中佔據著獨特的優越地位。糜子不選擇地勢,不苛求水肥,“糜子只要捉了苗,就有了一半收成。因此,糜米就成為十年九旱的河曲人世代相襲、經久不衰的傳統主食。糜米可以做粥、做撈飯,亦可磨成面做窩頭,做“攤畫兒”。“攤畫兒”一直成為河曲人清明節的固定食品,糜米的不同凡響由此可見。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用糜米做一盆“間年撈飯,”以企盼來年有餘。糜米肩負著如此神聖的使命,不免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據測定,糜米含有糖、粗蛋白、磷、鈣和18種氨基酸,在禾穀類中含粗蛋白最高。糜米還可泡制加工成酸飯。酸飯含有乳酸菌,生津止渴,消食健胃,清涼瀉火,口感極好。

酸撈飯

河曲人發現泡酸了的糜米飯有清熱解渴的功用,於是用心製成酸湯將米放入,在15攝氏度以上浸泡4至8小時後盛出來糜米即可做成酸粥,河曲人稱這種粥為酸稀粥。在酸湯中煮至八成熟撈出後上籠蒸熟的米飯,稱為‘酸撈飯’或‘糜米飯’,久而久之,河曲人家家戶戶鍋臺上都有了一隻‘酸米罐’,裡面泡著糜米,利用鍋臺的溫度任其發酵,隨吃隨撈,子孫相沿,愛莫能舍。酸撈飯一般配大燴菜食用。酸米湯不僅是解渴生津的好飲料,還可以解酒。這種偶然發現並逐漸演變為普通的飲食習慣流傳到晉北各地乃至山西許多地方,千百年來已成為山西民間飲食文化中極有特色的民間食俗之一。特別是在夏季,河曲人一日三餐多以此為食。

酸粥

是河曲特有的一種特色小吃美食,能開胃健脾,護膚美容,味道妙不可言。河曲酸飯由來已久。據《河曲縣誌》記載:相傳北宋年間,遼兵經常入侵。一次,老百姓正在淘米準備做飯,忽有遼兵來襲,老少丟下尚泡在水中的糜米盡皆出逃。幾天後兵退還家,發現浸泡在水中的糜米已經發酵變酸,想丟掉又捨不得,將就煮熟,權且充饑。出人意料的是,做出的酸米飯精氣凝聚、黃亮堅韌、異香襲人、酸爽可口,色、香、味俱全,從此後,酸米飯便載入了河曲傳統飲食文化的史冊,世代相傳,延續至今。

酸粥是河曲人一年四季斷不了的一口早飯。早上把在漿米罐裡漿了一夜的糜米(河曲特產)下到鍋裡,稍煮一會兒,把煮米的湯再回到漿米罐裡一部分,作為下一次漿米用。這樣周而復始,連續不斷,漿湯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香。做酸粥講究的是火候,叫做“緊火撈飯慢火粥,加大灶火熬稀粥”。把火調成慢火(在火炕爐的爐蓋上調火,爐蓋蓋嚴則火大,爐蓋拉開則火小),不停地在鍋裡攪和,大約十幾分鐘後,酸粥就做好了,稍微曲一下便可食用。下地勞作吃上一碗酸粥,或喝上一碗酸米湯,一天不饑不渴,精神倍增,也不覺的疲勞和困乏。一家人團團圓圓地坐在一起早上吃“酸粥”,中午吃“酸撈飯”,晚上喝“酸稀粥”,已經成為河曲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河曲人做酸粥時還經常加入土豆、紅薯塊,吃的時候再配上醃菜,就是河曲人一頓可口的早飯。一個“江米罐子”、一個酸菜罎子是河曲人少不了的兩樣器皿。河曲民歌唱:“山藥酸粥辣角角菜,你是哥哥的心中愛”。“喝上酸米湯不口渴,想妹妹想的心難活”。

鹽幹烙

源於巡鎮古老的食品作坊,距今有600年歷史了。它是用白麵、食鹽加少許黃油烤制而成,人稱“閃塌嘴”。這種食品用面不過二兩,然烤制中空氣膨脹,體積倍增,殼大內空,食之酥脆。它的身上也打著河曲特有的文化烙印。其工藝堪稱一絕——兩張薄薄的面餅中夾著小茴香、食鹽等調味品,上鏊一烤,其狀如扁鼓,中空外脆,具有暖胃、開胃、耐饑味美等特點。

碗托

也是河曲特產,蕎麥去皮成為糝子,將糝子前一日用水泡軟,上拳頭揣成糊狀,篩慮後舀入碗內上籠蒸,篜中途用筷子攪拌一次,蒸熟即成碗托。置陰涼處冷卻後,用醋、薑、芝麻、辣椒面、蒜泥、香油等配成湯澆入即可食。從街道上走過,只要聞到酸香可口的蘸湯味道,馬上就忍不住順著味道走過去,一嘗為快。

除了這些美食,還有次粉、麻葉子、長豆麵、油糕、羊雜碎、驢肉、粉湯、剔扒姑子……每一樣都忍不住口舌生津,唾液橫流。家鄉的美食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每年的臘月是集中做美食的時候。一到快過年的時候,家家都忙活開了,壓粉條,蒸饃饃,杏茶,做紅燒肉,

豬皮凍,炸油糕,炸麻花,做燜肉、酥雞,炸豆腐丸子,擀豆麵,生豆芽……等到過年的那一天中午,家家戶戶都是滿滿的擺上一桌子的美食,五顏六色的美食爭相鬥豔著,互相炫耀著自己的獨特與豐盈。

這是在上海的一位河曲老鄉家的春節午宴,河曲美食基本全了

河曲用它獨特的魅力小吃吸引著來自世界不同的客人,或許很多人是通過河曲美食來認識了河曲,瞭解河曲。河曲正用它的智慧,用它的地理環境,用它的一方水土養育著這一方人們。大美河曲歡迎您!

一帶一路上的風土民俗藝術瑰寶,請關注西行文化!

秦巴美好江山,與您攜手共創美好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