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漢智慧賢相陳平:從“高貧帥”到“高富帥”再到“高貴帥”

西漢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智慧賢相陳平, 早年家住在陽武縣戶牖鄉(河南蘭考東北)。 因父母去世較早, 他從小就跟著哥哥陳伯一起生活。 陳平好讀書, 家裡雖然很貧窮, 但哥哥還是堅決供他出去求學。 陳平身材高大, 相貌堂堂。 有人問陳平說:“你家裡那麼窮, 吃了什麼長得這麼魁梧?”陳平的嫂子惱恨陳平不顧家, 不從事勞動生產, 就說:“亦食糠核耳。 有叔如此, 不如無有。 ”也不過是吃粗糠 . 而已, 有這樣的小叔子, 還不如沒有。 “糠核”即糠殼的音變, 就是穀子碾出小米之後剩下的粗糠。 陳伯聽到這些話, 很生氣, 就把妻子趕回娘家休了。

轉眼之間, 陳平長大成人該娶媳婦了, 富人家都不肯把女兒嫁給他。 俗話說:“饑不擇食, 寒不擇衣, 慌不擇路, 貧不擇妻。 ”可陳平卻是貧而擇妻, 非富不娶。 雖然家裡貧窮, 但對於婚姻卻毫不含糊。 因為他知道自己雖然有貧窮的劣勢, 但也有一定的優勢。 用今天“高富帥”的標準來衡量, 陳平是三項標準有其二——高而帥, 唯一缺少的就是“富”。 陳平一定要娶個富家的姑娘為妻, 以改變自己的境遇, 為將來事業上的作為奠定基礎。 因此, 窮人家的姑娘陳平一概不要, 這樣一來就遷延了好長時間。

鄉里有個叫張負的財主, 他的孫女許嫁了五次人, 可是五個丈夫都沒等到結婚就死了, 因此沒有人再敢娶她。 而陳平卻四處放風,

說自己想要娶張家的這個姑娘, 可是媒人們誰都不肯為他說媒。

 有一次鄉里人辦喪事, 鄉親們都去幫忙, 而且都送上賻儀(給辦喪事的人家送的禮)。 陳平因家裡貧窮沒有錢送, 他就早去晚歸幫助料理喪事, 多幹活多出力, 所謂以力為禮。

張負也來喪家送賻儀, 因而就遇到了陳平。 張負見他高大魁梧, 相貌不凡, 聽說這人要娶自己的孫女為妻, 於是就想瞭解一下這個人到底怎麼樣。 陳平見到張負更是畢恭畢敬, 他不僅自己忙裡忙外, 還支配調度其他幫忙的人, 把事情辦得有條有理。

喪禮的誄文是請縣裡的先生專門寫來的, 可是念誄文的人一開頭就卡殼了, 因為有好幾個字都不認識。 正在尷尬的時候, 陳平請求代念誄文。

征得主事的同意, 陳平便誦讀誄文。 他不僅誦讀得清楚流暢, 無滯無礙, 而且抑揚頓挫, 徐疾得體, 悲惻戚婉, 哀而不傷。 喪禮過後, 人們都向陳平投來贊許的目光。

等陳平離開喪家回去的時候, 張負就在暗中跟隨著, 他要去看一看陳平的住處。 陳平的家住在靠近外城城牆的一個偏僻小巷裡, 真是窮得不像樣子, 用破席子當門。 但是, 有心的張負卻發現了一個秘密, 在陳家的門外有很多車轍。 這個偏僻小巷並不是通行的車道, 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車轍呢?張負忽然明白了, 陳平這個陋巷窮家中, 時常有不平凡的人物往來出沒。 因為在那個時代, 只有身份地位較高的人才能乘坐車子。

張負回家後對兒子張仲說:“我想要把孫女嫁給陳平。

”張仲說:“陳平家裡貧窮又不會過日子, 全縣的人都恥笑他不幹農活, 整天到外邊去閒逛, 為什麼偏偏要把我女兒嫁給他呢?”張負卻說:“像陳平這樣儀錶堂堂的讀書人怎麼會長久貧賤呢?”到底把孫女嫁給了陳平。

因為陳平貧窮, 張家就借錢給他行聘, 還給他置辦酒宴的錢來娶親。 張負告誡孫女說:“不要因為陳家貧窮就不好好侍奉人家。 侍奉兄長陳伯要像侍奉父親一樣, 侍奉嫂嫂(後娶的)要像侍奉母親一樣。 ” 

我國漢代以前, 每年農曆的“二月二”前後, 各地都要到社廟(土地神廟)舉行祭祀社神的活動, 古人認為這天是社神的生日, 這個節日就叫做社日節。 每到這天, 鄉里人都要湊錢舉行儀式祭祀社神。 在社樹下搭上棚屋,

殺豬宰羊獻祭酒, 先祭社神祈求農業豐收, 然後再把祭祀社神的肉分給大家。 漢代以後, 變成了春社、秋社兩次祭祀。 秋社在農曆的八月舉行, 以收穫報答感謝神明, 所謂春祈秋報。

陳平經濟地位的改變也帶來了政治地位的改變, 他所居住的庫上裡這年的春社節就由陳平主宰祭社。 分祭肉是春社節的一項重要內容, 以前分祭肉都是先抓號, 然後按號分肉。 負責分肉的人先把自己的那份割出來, 不需要抓號。 由於按號領肉的人就站在跟前, 分肉的人礙於情面, 也就免不了有所偏向。 再加上各部位的肉質不同, 號排在前面和排在後面結果大不相同, 因此, 每次分肉大家都有意見。 而這次陳平主持分祭肉卻分配得很平均, 大家誰都沒有意見。

陳平的做法與以往不同,一是按領肉的人數先把肉均勻地分成若干份,每份肉都插上號牌,然後再抓號,對號領肉。二是陳平作為負責分肉的人也要抓號,不能先把自己的那份拿出來。這樣一來,分肉的人事先不知道哪份肉是分給誰的,自然也就沒有了偏向。而且,抓到的號,靠前靠後也就沒有什麼關係了。社肉分完之後,父老鄉親們說:“這次分肉好,陳家的孩子真會主持分祭肉啊!”陳平卻說:“唉,假使有一天讓我陳平主宰天下,也會像這分祭肉一樣公平的!”

孔子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第十六》)一個諸侯國、一個大夫家,不用擔心財富貧乏、民戶寡少,值得憂患的是財富不平均(兩極分化)、人民不安定。財富平均了,便無所謂貧乏;人民和睦了,便無所謂寡少;大家能夠相安無事,也就沒有傾覆之禍了。

社會的不安定,說到底都是因為不公平,所謂“不平則鳴”。可惜孔子只說出了原因,至於如何才能做到“均”“安”,如何避免不公平,卻沒有給出解決的辦法。陳平分肉只是改變了一下遊戲規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主宰分肉的人只有把肉分成若干份的權力,卻沒有選擇和分配的權利,大家抓鬮抓號,然後對號取肉,自然就公平了。

這種做法很簡單,以前主宰分肉的人未必不知道,更不是做不到,只是事關自己的切身利益,不肯這樣做而已。正孟子所謂“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只有陳平肯為,所以受到了民眾的歡迎。而陳平的偉大,在於把分肉的公平推廣到宰天下的公平,因而太史公曰:“方其割肉俎上之時,其意固已遠矣。”成大事者必有大志,當陳平在砧板上分割祭肉的時候,他的志向就已經很遠大了。唐代大詩人杜甫對司馬遷的這一遠見卓識盛讚說:“陳平亦分肉,太史竟論功。”(《社日兩篇》其二)唐代詩人王績在《陳平分社肉贊 》中也稱頌道:

陳公主社,割肉頒生。心忘厚薄,信若權衡。風期有素,父老無驚。儻安天下,還如此平。

可是,陳平畢竟不能活萬萬歲,沒有了陳平,分肉就又回到老路上去了。故而唐代劉言史在《嘉興社日》詩中歎道:“今年社日分餘肉,不值陳平又不均。”今年的社日分祭肉,沒有趕上陳平來分肉,所以分的肉又不平均了,自己這回就沒趕上好時候,分到的肉又少有差,因此心中忿忿不平。

陳勝起兵在陳縣稱王之後,陳平先是到魏王咎手下做事,後隨項羽入關攻破秦國。因擊敗並降服殷王而被任命為都尉,賞黃金二十鎰(一鎰為二十四兩)。但項羽只重用自己家的人,外人不管有多大能力、多大功勞,都不被重用。陳平是個有大志向的人,他知道在項羽這沒什麼前途,便開始考慮自己的去向。

這時,劉邦來赴鴻門宴了。在宴會的緊急時刻,“沛公(劉邦)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商量要趁上廁所的機會逃跑。項羽見劉邦出去了一會子還沒回來,就派陳平“召沛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鴻門宴時,並沒有交代陳平回來報告情況。因此,錢鐘書先生指摘說:“平如‘趙老送燈檯,一去更不來’,一似未覆命者,亦漏筆也。”(《管錐編·史記匯注考證五》)陳平像“趙老送燈檯”一樣,一去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報告,這好像也是一處“漏筆”。其實,陳平出來時正看見劉邦和樊噲等人商量逃跑,他卻裝作沒看見躲到一旁去了。等“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的時候,便隨著張良回來。有了張良的解釋,陳平自然也就無須“覆命”了。

劉邦回去不久,便攻下了殷地。項王大怒,準備殺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將領。陳平害怕被殺,便封好項王賞賜的黃金和官印,派人送還項王,自己單身拿著寶劍抄小路逃走了。陳平在渡黃河時,船夫見他一個美男子單身獨行,懷疑他是逃亡的將領,腰中一定藏有金銀寶物,就盯著陳平,準備謀財害命。陳平便解開衣服赤身露體地幫助船夫撐船,船夫看他身上一無所有,才沒有下手。

陳平到了修武(今屬河南焦作)投降漢軍,通過魏無知得到劉邦的召見。同時被召見的有七個人,劉邦賜給他們飲食說:“吃完後,都到客舍去休息吧。”陳平說:“我有要事前來,所要說的話不能拖過今天。”劉邦就跟他交談,得知鴻門宴上陳平放走了自己,劉邦就問:“你在楚軍任什麼官職?”陳平說:“做都尉。” 劉邦當天就任命陳平為都尉,並且讓他做參乘(在劉邦的車右邊陪乘),掌管護軍軍務。眾將都喧嘩起來,說:“大王得到楚國的逃兵剛一天,還不知道他本領的高低,就跟他同乘一輛車子,並且反過來讓他監督我們這些老將!”劉邦聽到這些議論,反而越發寵倖陳平。但陳平知道,劉邦這樣信任自己,一定還會招致更多的讒言。於是,他對魏無知說:“古語雲:‘讒言三止,慈母不親。’讒言多了,漢王也會懷疑我。那時你首先會受到漢王的埋怨。”讓他有所準備。

果不其然,周勃、灌嬰等老將都在劉邦面前詆毀陳平,說陳平雖然是個美男子,但只不過像帽子上的美玉罷了,他的內裡未必有什麼真東西。聽說陳平在家時,曾經和嫂子私通。他在魏王那裡做事不能容身,歸附楚王又不相合,這才逃來歸降漢王。現在大王任命他為護軍,聽說陳平接受了將領們不少的錢財,給錢多的就得到好處,給錢少的就得到差的待遇。陳平是個反復無常的作亂奸臣,希望大王明察。

這麼多老將再三進讒,劉邦也懷疑起陳平來。他先是把魏無知召來,責問他怎麼推薦了這麼一個人。魏無知說:“我推薦他,只說他有才能,而陛下所問的是品行。現在,即使有人像古代的尾生、孝已那樣品行好,但對戰爭的勝負和國家的命運卻沒有任何用處,陛下難道需要這樣的人嗎?楚漢對峙,我推薦善出奇謀的人,只關心他的計謀是否確實能夠有利於國家罷了。至於有人說他私通嫂嫂、接受錢財,這對奇謀才能有什麼妨礙呢?”

劉邦雖然覺得魏無知說的有道理,但仍然沒有消除疑慮。於是他又把陳平召來責問道:“先生在魏王那裡做事不相合,去楚王那裡做事又半道離開,如今又來跟從我,講信用的人難道就是這樣三心二意嗎?”陳平說:“我在魏王那裡做事,魏王不能採用我的建議,所以我離開他到項王那裡做事。項王不能夠信任人,他所信任、寵愛的,除了項氏宗族就是妻家兄弟,其他人即使再有奇才也不被重用,我這才離開楚王。聽說漢王能夠用人,所以就來歸附大王,一心想為大王成就湯武大業。請問大王,您現在真正的對手是誰?”劉邦說:“當然是項王。”陳平說:“其實,項王不足慮,大王真正的對手是范增。如果項王充分信任範增,言聽計從,大王您就危險了。咱們的所有計謀,都瞞不過範增。”聽了這話,劉邦騰的一下子站了起來,問道:“先生有什麼辦法?”陳平說:“大王稍安勿躁。我在范增身邊的至交向我傳遞消息說,項王與範增有些隔閡,我準備花重金離間項王與范增以及鐘離昧、龍且(jū)、周殷等主要將領,使他們君臣不合,互生懷疑心。項王為人猜忌多疑,聽信讒言,他們內部定會互相殘殺,漢軍便可趁機發兵,擊敗楚軍。可是,我空身來到大王這裡,如果不接受錢財就沒有辦事的費用,不給到足夠的錢,誰會給我幹這種隨時掉腦袋的事啊?如果我的計謀確有值得採納的,希望大王採用;假若沒有值得採用的,錢財都還在,請允許我封好送回官府,並請求辭職回家。”劉邦於是向陳平道歉,拿出黃金四萬斤給陳平,任他隨便使用,不過問他的支出情況。同時任命他為護軍中尉,監督全體將領。將領們這才不敢再說什麼了。

陳平不僅祛除了讒言,獲得了劉邦的充分信任,而且還有了黃金四萬斤,這在當時簡直就是天文數字啊!陳平於是用重金雇用間諜到楚軍中進行各種離間活動,最後使項羽不再信任范增和鐘離昧等人。“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範增聽說項羽對他有懷疑,便怒氣衝衝地說:“天下事大體上已有定局了,您自己幹吧,望能准許我辭職回家!”於是範增踏上了歸途,還沒有到達彭城,就因背上毒瘡發作而死去。

作者為中國出版集團編審

主編:王多

文/張立華

大家誰都沒有意見。

陳平的做法與以往不同,一是按領肉的人數先把肉均勻地分成若干份,每份肉都插上號牌,然後再抓號,對號領肉。二是陳平作為負責分肉的人也要抓號,不能先把自己的那份拿出來。這樣一來,分肉的人事先不知道哪份肉是分給誰的,自然也就沒有了偏向。而且,抓到的號,靠前靠後也就沒有什麼關係了。社肉分完之後,父老鄉親們說:“這次分肉好,陳家的孩子真會主持分祭肉啊!”陳平卻說:“唉,假使有一天讓我陳平主宰天下,也會像這分祭肉一樣公平的!”

孔子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第十六》)一個諸侯國、一個大夫家,不用擔心財富貧乏、民戶寡少,值得憂患的是財富不平均(兩極分化)、人民不安定。財富平均了,便無所謂貧乏;人民和睦了,便無所謂寡少;大家能夠相安無事,也就沒有傾覆之禍了。

社會的不安定,說到底都是因為不公平,所謂“不平則鳴”。可惜孔子只說出了原因,至於如何才能做到“均”“安”,如何避免不公平,卻沒有給出解決的辦法。陳平分肉只是改變了一下遊戲規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主宰分肉的人只有把肉分成若干份的權力,卻沒有選擇和分配的權利,大家抓鬮抓號,然後對號取肉,自然就公平了。

這種做法很簡單,以前主宰分肉的人未必不知道,更不是做不到,只是事關自己的切身利益,不肯這樣做而已。正孟子所謂“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只有陳平肯為,所以受到了民眾的歡迎。而陳平的偉大,在於把分肉的公平推廣到宰天下的公平,因而太史公曰:“方其割肉俎上之時,其意固已遠矣。”成大事者必有大志,當陳平在砧板上分割祭肉的時候,他的志向就已經很遠大了。唐代大詩人杜甫對司馬遷的這一遠見卓識盛讚說:“陳平亦分肉,太史竟論功。”(《社日兩篇》其二)唐代詩人王績在《陳平分社肉贊 》中也稱頌道:

陳公主社,割肉頒生。心忘厚薄,信若權衡。風期有素,父老無驚。儻安天下,還如此平。

可是,陳平畢竟不能活萬萬歲,沒有了陳平,分肉就又回到老路上去了。故而唐代劉言史在《嘉興社日》詩中歎道:“今年社日分餘肉,不值陳平又不均。”今年的社日分祭肉,沒有趕上陳平來分肉,所以分的肉又不平均了,自己這回就沒趕上好時候,分到的肉又少有差,因此心中忿忿不平。

陳勝起兵在陳縣稱王之後,陳平先是到魏王咎手下做事,後隨項羽入關攻破秦國。因擊敗並降服殷王而被任命為都尉,賞黃金二十鎰(一鎰為二十四兩)。但項羽只重用自己家的人,外人不管有多大能力、多大功勞,都不被重用。陳平是個有大志向的人,他知道在項羽這沒什麼前途,便開始考慮自己的去向。

這時,劉邦來赴鴻門宴了。在宴會的緊急時刻,“沛公(劉邦)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商量要趁上廁所的機會逃跑。項羽見劉邦出去了一會子還沒回來,就派陳平“召沛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鴻門宴時,並沒有交代陳平回來報告情況。因此,錢鐘書先生指摘說:“平如‘趙老送燈檯,一去更不來’,一似未覆命者,亦漏筆也。”(《管錐編·史記匯注考證五》)陳平像“趙老送燈檯”一樣,一去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報告,這好像也是一處“漏筆”。其實,陳平出來時正看見劉邦和樊噲等人商量逃跑,他卻裝作沒看見躲到一旁去了。等“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的時候,便隨著張良回來。有了張良的解釋,陳平自然也就無須“覆命”了。

劉邦回去不久,便攻下了殷地。項王大怒,準備殺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將領。陳平害怕被殺,便封好項王賞賜的黃金和官印,派人送還項王,自己單身拿著寶劍抄小路逃走了。陳平在渡黃河時,船夫見他一個美男子單身獨行,懷疑他是逃亡的將領,腰中一定藏有金銀寶物,就盯著陳平,準備謀財害命。陳平便解開衣服赤身露體地幫助船夫撐船,船夫看他身上一無所有,才沒有下手。

陳平到了修武(今屬河南焦作)投降漢軍,通過魏無知得到劉邦的召見。同時被召見的有七個人,劉邦賜給他們飲食說:“吃完後,都到客舍去休息吧。”陳平說:“我有要事前來,所要說的話不能拖過今天。”劉邦就跟他交談,得知鴻門宴上陳平放走了自己,劉邦就問:“你在楚軍任什麼官職?”陳平說:“做都尉。” 劉邦當天就任命陳平為都尉,並且讓他做參乘(在劉邦的車右邊陪乘),掌管護軍軍務。眾將都喧嘩起來,說:“大王得到楚國的逃兵剛一天,還不知道他本領的高低,就跟他同乘一輛車子,並且反過來讓他監督我們這些老將!”劉邦聽到這些議論,反而越發寵倖陳平。但陳平知道,劉邦這樣信任自己,一定還會招致更多的讒言。於是,他對魏無知說:“古語雲:‘讒言三止,慈母不親。’讒言多了,漢王也會懷疑我。那時你首先會受到漢王的埋怨。”讓他有所準備。

果不其然,周勃、灌嬰等老將都在劉邦面前詆毀陳平,說陳平雖然是個美男子,但只不過像帽子上的美玉罷了,他的內裡未必有什麼真東西。聽說陳平在家時,曾經和嫂子私通。他在魏王那裡做事不能容身,歸附楚王又不相合,這才逃來歸降漢王。現在大王任命他為護軍,聽說陳平接受了將領們不少的錢財,給錢多的就得到好處,給錢少的就得到差的待遇。陳平是個反復無常的作亂奸臣,希望大王明察。

這麼多老將再三進讒,劉邦也懷疑起陳平來。他先是把魏無知召來,責問他怎麼推薦了這麼一個人。魏無知說:“我推薦他,只說他有才能,而陛下所問的是品行。現在,即使有人像古代的尾生、孝已那樣品行好,但對戰爭的勝負和國家的命運卻沒有任何用處,陛下難道需要這樣的人嗎?楚漢對峙,我推薦善出奇謀的人,只關心他的計謀是否確實能夠有利於國家罷了。至於有人說他私通嫂嫂、接受錢財,這對奇謀才能有什麼妨礙呢?”

劉邦雖然覺得魏無知說的有道理,但仍然沒有消除疑慮。於是他又把陳平召來責問道:“先生在魏王那裡做事不相合,去楚王那裡做事又半道離開,如今又來跟從我,講信用的人難道就是這樣三心二意嗎?”陳平說:“我在魏王那裡做事,魏王不能採用我的建議,所以我離開他到項王那裡做事。項王不能夠信任人,他所信任、寵愛的,除了項氏宗族就是妻家兄弟,其他人即使再有奇才也不被重用,我這才離開楚王。聽說漢王能夠用人,所以就來歸附大王,一心想為大王成就湯武大業。請問大王,您現在真正的對手是誰?”劉邦說:“當然是項王。”陳平說:“其實,項王不足慮,大王真正的對手是范增。如果項王充分信任範增,言聽計從,大王您就危險了。咱們的所有計謀,都瞞不過範增。”聽了這話,劉邦騰的一下子站了起來,問道:“先生有什麼辦法?”陳平說:“大王稍安勿躁。我在范增身邊的至交向我傳遞消息說,項王與範增有些隔閡,我準備花重金離間項王與范增以及鐘離昧、龍且(jū)、周殷等主要將領,使他們君臣不合,互生懷疑心。項王為人猜忌多疑,聽信讒言,他們內部定會互相殘殺,漢軍便可趁機發兵,擊敗楚軍。可是,我空身來到大王這裡,如果不接受錢財就沒有辦事的費用,不給到足夠的錢,誰會給我幹這種隨時掉腦袋的事啊?如果我的計謀確有值得採納的,希望大王採用;假若沒有值得採用的,錢財都還在,請允許我封好送回官府,並請求辭職回家。”劉邦於是向陳平道歉,拿出黃金四萬斤給陳平,任他隨便使用,不過問他的支出情況。同時任命他為護軍中尉,監督全體將領。將領們這才不敢再說什麼了。

陳平不僅祛除了讒言,獲得了劉邦的充分信任,而且還有了黃金四萬斤,這在當時簡直就是天文數字啊!陳平於是用重金雇用間諜到楚軍中進行各種離間活動,最後使項羽不再信任范增和鐘離昧等人。“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範增聽說項羽對他有懷疑,便怒氣衝衝地說:“天下事大體上已有定局了,您自己幹吧,望能准許我辭職回家!”於是範增踏上了歸途,還沒有到達彭城,就因背上毒瘡發作而死去。

作者為中國出版集團編審

主編:王多

文/張立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