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奇女子蔡文姬:一生三嫁,半老徐娘嫁給二十幾歲的小鮮肉

推薦:宋江的錢、李逵的命, 施耐庵老先生在警示什麼呢?

文/陳二虎

【作者簡介】陳二虎, 筆名紅葉, 蒙古族中的契丹人。 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原題《三國橫空出世的奇女子蔡文姬》

演繹歷史也好, 評說歷史也好, 解讀歷史也好, 每個人自有偏頗之處, 與自己的愛憎有關。 多少“有憑有據”虛構成史實, 杜撰成傳奇, 所謂符合邏輯的推理解釋, 無不打上寫者的濃重個人色彩, 也折射出心態。

讀有關三國的史料, 眾多的人物與史事縈繞腦際, 不由想起張岱的感歎:“巾幗之間生異人, 何必鬚眉而冠幘!”在風雲際會的三國動盪年代, 戰亂荼毒, 百姓深受苦難, 世事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南轅北轍, 欲益反損之事多多。

蔡文姬, 三國時代橫空出世的奇女子, 名標青史, 值得一書, 被喻為中國歷史上與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雙星並耀的才女。 因之, 有一年三八婦女節, 我國特意發行了一套貴金屬紀念幣, 就是李清照與蔡文姬。

說起蔡文姬, 自然與曹操有些關聯, 《後漢書》載:“曹操素與邕(蔡文姬的父親蔡邕)善, 痛其無嗣, 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 而重嫁於祀。 ”意思是說曹操過去與蔡邕是好朋友, 憐憫其無兒子,

便用重金將沒入匈奴的蔡文姬贖了回來, 並且又給她找了一個新丈夫, 嫁給了董祀。

《後漢書》還說:“文姬為胡騎所獲, 沒于南匈奴左賢王, 在胡中十二年, 生二子。 ”

問題來了, 這是怎麼回事?長話短說, 王允除了奸臣董卓, 滿朝文武稱快, 唯有蔡邕不識時務, 感謝董卓知遇之恩, 聽說董卓死了, 不由“嘆惜之音”, 王允就把蔡邕下獄致死。

蔡文姬正逢丈夫衛仲道去世。 她是十六嫁給衛仲道, 未及一年, 夫君患上肺病, 咯血去世。 衛家認為她克夫, 把怨氣都發到她身上。 才高氣傲, 舉止非凡的蔡文姬憤然回到娘家。 可娘家, 父母都已經去世, 她其實已經無家可歸。 有道是禍不單行, 王允殺了董卓, 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聯合匈奴兵馬進攻長安, 匈奴兵馬趁火打劫, 燒殺搶掠, 婦女更是匈奴搶奪的重要目標。

蔡文姬在劫難逃, 在眾多的女俘中她自然與眾不同, 天生秀美加上傲人的氣質, 是一顆驚鴻的寶珠, 閃爍著誘人的光芒。 自然被統兵的左賢王看中……

蔡文姬在《悲憤詩》中寫道:

旦則號泣行,

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 欲生無一可。

彼蒼者何辜, 乃遭此厄禍。

這生不如死的哀痛, 折磨著她。 她或許想到過死, 做個節婦烈女, 但她內心有一個更強大的信念, 那就是返回魂牽夢縈的故土, 不想客死黃沙塞外。 一個靈魂真實的人, 也許並沒有那些君子們堂皇的信仰與主義, 更擁有獨立的人格,“大節從容問女流”,蔡文姬的內心,誰又能真正懂得呢?

善良的人們認為蔡文姬成了左賢王的妻子,左賢王十分愛這個蘭心慧質的書香女子,美好的婚姻十二年,為左賢王生了一子一女,假如真的是左賢王的正妻,那彪悍的匈奴人會這麼輕易放蔡文姬回來嗎?

也許會有種種猜測:匈奴害怕曹操?或者左賢王更愛錢財?

更可能的是:蔡文姬不是左賢王的正妻,僅僅是一個小妾之類,二人並沒有多少恩愛,當年要蔡文姬也僅是一時新鮮而已。

左賢王,在匈奴是僅次於單于的二號人物,一般情況下都是單于至親,是單于的候補人選。其身邊自然不缺鮮活年輕貌美的女子,聞曹操有此舉,何不順水人情,就同意了這事。

但當蔡文姬聞知,可謂悲喜交加,兩個孩子是她的血脈她的骨肉,母愛無疆,母愛又是世間最偉大的。

蔡文姬面對與兩個孩子的生離死別,肝腸寸斷,她的心被撕扯成碎片,那該是怎樣的山崩地裂……

曹操的兒子曹丕曾談到文姬歸漢的事:“家父與蔡伯喈(蔡邕的字)有管鮑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玉璧於匈奴,贖其女還。”那麼,曹操為什麼花這大本錢“買”回蔡文如呢?好事者總是用曹操好色來說明此事,千百年來,曹操貶多誹多。然而筆者認為,曹操是三國時代大胸懷大格局的人,他考慮的更多該是政治影響以及蔡邕未果的《續漢書》,欣賞蔡文姫的才華。推測說曹操想染指蔡文姬,但從匈奴“贖”回一看,物是人非,人老珠黃了。

更可能的是他們彼此確有惺惺相惜,人情微妙,自會有超出人性本能的地方。或許曹操與蔡文姬有一種心理上的相應共振,精神上相濡以沫的感情糾葛,談不上純潔,也不能說偉岸,卻分明是一種靈魂的慰藉。

曹操是那個時代最為有才的詩人之一呀!他知道蔡邕博學高義,好辭章,數術,天文,音律,是世之大才,這蔡文姬幼隨其父讀書,博學而有辯才,而且妙解音律,具有很高的文藝素養和超群的記憶力。

據說蔡文姬六歲時,有天蔡邕彈琴,不巧弦斷了,小文姬說:“是第二弦!”蔡邕以為蒙的瞎說,就又故意弄斷一根,問文姬那根,文姬說“第四弦!”可見有些東西是學不來的呀!

傾慕與賞識,有時超越本能。曹操接回蔡文姬,為她選了夫家,嫁給通曉文史、二十多歲的青年才俊、出身望族、已是屯田都尉的董祀。當時也許蔡文姬內心又感激又愧疚,她已經是三十五歲的少婦,飽經滄桑洗禮,已經永遠找不回自己的花季年華,是殘花敗柳,嫁過兩嫁呀!

試想這“政治干涉”下的婚姻,不會有愛情的基礎,種種差異也是不和諧的,也許許祀開始還抵觸這門婚姻。

二人的轉機緣于董祀“犯法當死”,到底是什麼罪?也許是那“奸雄”安排的。

蔡文姬聞之,顧不了許多,蓬頭垢面,光著腳去找曹操,那可是隆冬呀!當時曹操正大宴文武,聽說文姬找他,有幾分得意地對眾人說:“老朋友蔡邕的女兒找我,你們都聞知她的才名,今天讓你們一暏芳容!”這話似乎是曹操意料之中的事。

深懂婦道的蔡文姬能“蓬首徒行”來見曹操,可想急成什麼樣,人命關天呀!

她一見到曹操就跪下了,聲淚俱下,向曹操講情,令人動容。

這老奸巨猾的曹操還賣關子:“你說的我同情,但降罪的狀子已經傳下去,如何是好?”

文姬又急又憤:“大王寶馬上千,勇士無數,為何不肯赦免董祀的罪行呢?”

於是,董祀無罪了。

經歷了這次風波,讓董祀懂得愛到底意味著什麼?讓他從內心深愛蔡文姬,並且懂得“神馬都是浮雲”,所謂的名利,都是刀尖上跳舞,唯有自得其樂的生活,才是愛的本真,於是,二人一商量,溯洛河而上,到藍田的大山中過起神仙生活……

但不得不提的是,曹操“贖”的“目的”是什麼?

據說某日曹操請蔡文姬談書:“文姬呀,你爸是世之大儒,聽說你家藏書十分豐富,還有些文稿,一定保存的很好吧?”這或許是曹操真正關心的。

蔡文姬長歎一口氣,感慨萬千地說:“家父生前留給我四千多卷書籍(在那個年代,四千餘可以說數量驚人呀!),但遭逢戰亂,命都顧不上,那書都丟失了!”

曹操暗吃一驚,嘴張了張,卻沒說什麼,內心一定是惋惜。蔡文姬不動聲色地又說:“不過我能背下四百餘篇!”能背出四百餘篇?!這是怎樣的記憶力呀,曹操半信半疑,但還是喜出望外,這四百多篇,也是珍貴的財富呀。

於是,曹操對文姬講:“我想派十來個懂得文墨的人到你家,讓他們把你能夠背誦出來的文章記錄下來,你看如何?”

文姬連忙謝絕:“男女有別呀!您就給我筆墨紙張就可以了,我在家給寫錄出來,呈給您!”

古人很講究男女有別,試想整天被十余個男人圍著,那思路能否敏捷,確實是個問題。筆者寫東西也是需要入靜,起碼眼前不要有人影晃動,縱使門外車塵飛揚,已經與我無關了。(扯遠了。)

不久,蔡文姬把抄錄好的幾百篇文章呈給曹操,讓曹操心花怒放,這價值要比那“金璧”“玉璧”的貴了多少倍呀!自然也就允許這夫妻隱居去了……

人生的大境界就是隱逸,也是擁有獨立人格的一種體現。

蔡文姬,三國橫空出世的奇女人,後人還在演繹著她的傳奇故事!

(蔡文姬紀念館在陝西藍田)

推薦:讀《金瓶梅》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 更擁有獨立的人格,“大節從容問女流”,蔡文姬的內心,誰又能真正懂得呢?

善良的人們認為蔡文姬成了左賢王的妻子,左賢王十分愛這個蘭心慧質的書香女子,美好的婚姻十二年,為左賢王生了一子一女,假如真的是左賢王的正妻,那彪悍的匈奴人會這麼輕易放蔡文姬回來嗎?

也許會有種種猜測:匈奴害怕曹操?或者左賢王更愛錢財?

更可能的是:蔡文姬不是左賢王的正妻,僅僅是一個小妾之類,二人並沒有多少恩愛,當年要蔡文姬也僅是一時新鮮而已。

左賢王,在匈奴是僅次於單于的二號人物,一般情況下都是單于至親,是單于的候補人選。其身邊自然不缺鮮活年輕貌美的女子,聞曹操有此舉,何不順水人情,就同意了這事。

但當蔡文姬聞知,可謂悲喜交加,兩個孩子是她的血脈她的骨肉,母愛無疆,母愛又是世間最偉大的。

蔡文姬面對與兩個孩子的生離死別,肝腸寸斷,她的心被撕扯成碎片,那該是怎樣的山崩地裂……

曹操的兒子曹丕曾談到文姬歸漢的事:“家父與蔡伯喈(蔡邕的字)有管鮑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玉璧於匈奴,贖其女還。”那麼,曹操為什麼花這大本錢“買”回蔡文如呢?好事者總是用曹操好色來說明此事,千百年來,曹操貶多誹多。然而筆者認為,曹操是三國時代大胸懷大格局的人,他考慮的更多該是政治影響以及蔡邕未果的《續漢書》,欣賞蔡文姫的才華。推測說曹操想染指蔡文姬,但從匈奴“贖”回一看,物是人非,人老珠黃了。

更可能的是他們彼此確有惺惺相惜,人情微妙,自會有超出人性本能的地方。或許曹操與蔡文姬有一種心理上的相應共振,精神上相濡以沫的感情糾葛,談不上純潔,也不能說偉岸,卻分明是一種靈魂的慰藉。

曹操是那個時代最為有才的詩人之一呀!他知道蔡邕博學高義,好辭章,數術,天文,音律,是世之大才,這蔡文姬幼隨其父讀書,博學而有辯才,而且妙解音律,具有很高的文藝素養和超群的記憶力。

據說蔡文姬六歲時,有天蔡邕彈琴,不巧弦斷了,小文姬說:“是第二弦!”蔡邕以為蒙的瞎說,就又故意弄斷一根,問文姬那根,文姬說“第四弦!”可見有些東西是學不來的呀!

傾慕與賞識,有時超越本能。曹操接回蔡文姬,為她選了夫家,嫁給通曉文史、二十多歲的青年才俊、出身望族、已是屯田都尉的董祀。當時也許蔡文姬內心又感激又愧疚,她已經是三十五歲的少婦,飽經滄桑洗禮,已經永遠找不回自己的花季年華,是殘花敗柳,嫁過兩嫁呀!

試想這“政治干涉”下的婚姻,不會有愛情的基礎,種種差異也是不和諧的,也許許祀開始還抵觸這門婚姻。

二人的轉機緣于董祀“犯法當死”,到底是什麼罪?也許是那“奸雄”安排的。

蔡文姬聞之,顧不了許多,蓬頭垢面,光著腳去找曹操,那可是隆冬呀!當時曹操正大宴文武,聽說文姬找他,有幾分得意地對眾人說:“老朋友蔡邕的女兒找我,你們都聞知她的才名,今天讓你們一暏芳容!”這話似乎是曹操意料之中的事。

深懂婦道的蔡文姬能“蓬首徒行”來見曹操,可想急成什麼樣,人命關天呀!

她一見到曹操就跪下了,聲淚俱下,向曹操講情,令人動容。

這老奸巨猾的曹操還賣關子:“你說的我同情,但降罪的狀子已經傳下去,如何是好?”

文姬又急又憤:“大王寶馬上千,勇士無數,為何不肯赦免董祀的罪行呢?”

於是,董祀無罪了。

經歷了這次風波,讓董祀懂得愛到底意味著什麼?讓他從內心深愛蔡文姬,並且懂得“神馬都是浮雲”,所謂的名利,都是刀尖上跳舞,唯有自得其樂的生活,才是愛的本真,於是,二人一商量,溯洛河而上,到藍田的大山中過起神仙生活……

但不得不提的是,曹操“贖”的“目的”是什麼?

據說某日曹操請蔡文姬談書:“文姬呀,你爸是世之大儒,聽說你家藏書十分豐富,還有些文稿,一定保存的很好吧?”這或許是曹操真正關心的。

蔡文姬長歎一口氣,感慨萬千地說:“家父生前留給我四千多卷書籍(在那個年代,四千餘可以說數量驚人呀!),但遭逢戰亂,命都顧不上,那書都丟失了!”

曹操暗吃一驚,嘴張了張,卻沒說什麼,內心一定是惋惜。蔡文姬不動聲色地又說:“不過我能背下四百餘篇!”能背出四百餘篇?!這是怎樣的記憶力呀,曹操半信半疑,但還是喜出望外,這四百多篇,也是珍貴的財富呀。

於是,曹操對文姬講:“我想派十來個懂得文墨的人到你家,讓他們把你能夠背誦出來的文章記錄下來,你看如何?”

文姬連忙謝絕:“男女有別呀!您就給我筆墨紙張就可以了,我在家給寫錄出來,呈給您!”

古人很講究男女有別,試想整天被十余個男人圍著,那思路能否敏捷,確實是個問題。筆者寫東西也是需要入靜,起碼眼前不要有人影晃動,縱使門外車塵飛揚,已經與我無關了。(扯遠了。)

不久,蔡文姬把抄錄好的幾百篇文章呈給曹操,讓曹操心花怒放,這價值要比那“金璧”“玉璧”的貴了多少倍呀!自然也就允許這夫妻隱居去了……

人生的大境界就是隱逸,也是擁有獨立人格的一種體現。

蔡文姬,三國橫空出世的奇女人,後人還在演繹著她的傳奇故事!

(蔡文姬紀念館在陝西藍田)

推薦:讀《金瓶梅》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