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該不該與孩子討價還價?(轉瘋了……)

和孩子去逛街, 原本說好只買衣服, 結果孩子又要買玩具;朋友送了一盒巧克力, 跟孩子約定一天只能吃一塊, 結果卻是過一會撒撒嬌又吃一塊, 過一會耍耍賴又吃一塊……你是不是也經常有這種感覺, 跟孩子相處的時間裡太多時候都像個小販不停地在“討價還價”。

想做一個乾脆俐落溫和又有原則的父母嗎?多照照孩子這面鏡子吧, 在和孩子互動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拋開面子、放下身段, 做個不討價還價的家長。

該不該跟孩子討價還價?

帶領父母成長團體多年, 接觸過許多用心學習、努力成長的父母,

發現只要有心吸收相關新知、演練溝通技巧, 親子關係都能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 然而, 要真正落實「人人平等」的精神、建立「尊重孩子」的態度, 卻需要敏銳的自我覺察力, 以及願意放下「威權」身段的勇氣。

其中, 幾個例子留給我特別深刻的印象。 有位媽媽和多年不見的老友們約好一同晚餐, 下了班就趕著去幼稚園接女兒, 一路興奮的告訴孩子:「晚上媽媽要帶你去見我的幾位好朋友, 今天到超市只能進去一下下, 買些水果和麵包就要走了, 沒辦法像以前一樣又逛又玩。 我們要趕時間, 你先答應媽媽不可以要求買任何東西, 好不好?」女兒眨著大眼睛似懂非懂的點頭道:「好, 我今天不能買東西。 」

未料當媽媽挑著水果時, 女兒卻拿了一個小盒子從文具部跑來:「媽媽,

這個盒子好可愛喔, 可不可以買這個?」媽媽提醒她:「我們不是約定好了嗎?今天你不能買東西喔!」女兒有點失望的將文具盒歸了位, 不一會兒又興沖沖拿了一個小娃娃跑過來說:「媽媽, 這個娃娃會跳舞耶!」這位媽媽耐住性子答道:「我知道你很喜歡, 但是這個娃娃看起來不是很耐用, 大概只能玩個幾次吧!改天我們到百貨公司買品質好一點的, 百貨公司的雖然貴一點, 但你可以玩久一些呀!」女兒說:「可是你很少帶我去百貨公司嘛!而且百貨公司又沒有這麽漂亮的!」即使嘴巴裡抱怨著, 女兒還是把小娃娃歸回原位, 乖巧的跟著媽媽去排隊結帳了。

收銀機前的展示櫃正促銷著全家都喜愛的口香糖,

女兒指著廣告開心的提醒媽媽, 媽媽也很歡喜的拿了一條口香糖說:「好, 這個大家都喜歡吃, 而且你今天也很乖, 就當做給你的獎勵吧!」結帳後母女倆愉快的趕赴聚會地點。

這對母女互動順利流暢, 最後皆大歡喜, 看似成功的溝通, 其實卻隱含著一般父母不易覺察的「自我中心」之深層態度。 我問了這位媽媽:「既然是做為女兒很乖的獎賞, 如果她喜歡的小娃娃和展示櫃促銷的零食價格差不多, 你願不願意買給她這個小娃娃?」「是全家要吃的零食, 為什麽要說是給她的獎品?」這位媽媽楞了一下, 若有所悟的笑了起來。

孩子自我克制的表現確實值得鼓勵然而媽媽言語上的肯定, 如:「你今天能夠依照約定來做,

真是不容易!」「你愈來愈懂事了!」等說法, 對於提升孩子的自信, 效果更勝過任何物質獎賞。 在結帳時臨時決定買口香糖來獎勵孩子的自律, 更容易讓孩子對於原先約定的原則產生疑惑。 明明說好除了水果和麵包之外不能買其他東西, 結果卻是依照媽媽的喜好與判斷來決定買或不買。 若平時家中習慣存放一、兩包口香糖隨時可食用, 那麽, 讓孩子清楚瞭解買口香糖是為家裡補貨用的, 就不容易引起混淆和疑惑。

此外, 既然約定好今天不買額外的東西, 又提到「改天到百貨公司買好一點的」, 豈不是自找麻煩?如果女兒發現貨架上有跟百貨公司賣的同款商品而且價格更實惠, 那麽今天到底要不要買給她呢?

記得還有一位媽媽,

為了牙齒健康之故, 平常管制兒子吃糖甚嚴。 孩子生日當天收到一大盒糖果的禮物, 媽媽知道必得放寬規定, 於是找來兒子商量一天吃幾顆糖果比較恰當。 五歲多的小男孩想了想, 開口說:「我一天吃三顆就好了」, 媽媽馬上回應:「那你一天吃兩顆好了。 」兒子沒再說什麽就接受了媽媽的規定, 因此媽媽覺得這是一次圓滿的互動。

事實上, 孩子提出一天吃三顆已經自律甚嚴, 但即使孩子的要求合理, 許多父母仍然習慣和孩子討價還價, 最終雖然順了父母的意, 卻讓孩子產生「自己做的決定永遠不夠好」的自我概念, 無法增長孩子的信心。 我當下問這位媽媽:「如果兒子說一天兩顆就好, 你會不會說一天吃一顆好了;如果孩子說只要一顆就好, 你要不要考慮乾脆叫他不要吃好了?」這位媽媽當場哈哈大笑,也對於自己的威權有所覺察。

管教孩子時先想清楚合理的行為底線,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在這個範圍內,父母不只應該痛快的答應,更要為孩子的自我節制喝采;如果孩子的要求超過合理的範圍,就需要說明底線在哪裡,並且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如果孩子的要求讓我們發現自己原來規範並不合理,那麽,就清楚的告訴孩子修正的理由。凡此種種都能夠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講道理、重民主的個體。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只要我們願意拋開面子、放下身段,做個不討價還價的父母,就能從親子互動中看到自己的盲點、逐漸成為更成熟的爸媽。

昨天有個家長說,她的朋友在家很強勢,一發火丈夫都不敢說話,訓斥孩子後,爸爸和媽媽都不理孩子了,孩子還要來討好媽媽,跟媽媽道歉。問我們該怎麼辦?這樣的家庭很多很多,這樣被壓抑的孩子怎麼能夠身心健康的成長呢?

我心裡難受啊,人生就像沙漏,撒完了都回去不了。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

你要不要考慮乾脆叫他不要吃好了?」這位媽媽當場哈哈大笑,也對於自己的威權有所覺察。

管教孩子時先想清楚合理的行為底線,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在這個範圍內,父母不只應該痛快的答應,更要為孩子的自我節制喝采;如果孩子的要求超過合理的範圍,就需要說明底線在哪裡,並且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如果孩子的要求讓我們發現自己原來規範並不合理,那麽,就清楚的告訴孩子修正的理由。凡此種種都能夠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講道理、重民主的個體。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只要我們願意拋開面子、放下身段,做個不討價還價的父母,就能從親子互動中看到自己的盲點、逐漸成為更成熟的爸媽。

昨天有個家長說,她的朋友在家很強勢,一發火丈夫都不敢說話,訓斥孩子後,爸爸和媽媽都不理孩子了,孩子還要來討好媽媽,跟媽媽道歉。問我們該怎麼辦?這樣的家庭很多很多,這樣被壓抑的孩子怎麼能夠身心健康的成長呢?

我心裡難受啊,人生就像沙漏,撒完了都回去不了。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