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商鞅:秦國,我一開始是嫌棄的!

商鞅是衛國人, 投在魏國丞相公孫痤門下, 希望有朝一日能被魏王賞識, 建功立業。 魏國當時地大物博, 兵力更是六國之首, 是很多飽學之士施展才華和抱負的最佳平臺。 當時鬼穀子的弟子龐涓就任魏國上將軍, 大有一統天下的趨勢。

商鞅

商鞅在公孫痤門下蟄伏多年, 一直沒有機會施展才華。 當時魏國和秦國大戰, 公孫痤被秦國工資贏渠梁俘獲, 商鞅獨自一人前去秦國說服新國君釋放公孫痤並向魏國割地求和, 避免龐涓帥兵滅秦。 從此, 商鞅和秦國之間建立了不可脫離的關係。

秦國當時地處隴西, 相當於半遊牧民族, 民風彪悍, 缺少文化薰陶。 只知打仗, 對外從無外交, 派人送公孫痤回魏國並與魏國交涉割地求和事宜算是秦國的首次邦交舉措。 魏王聽到秦國特使來魏的消息, 笑著說:“秦國也開始有邦交了?”。

可見, 秦國當時和山東六國之間是閉塞的,

也說明了弱國無邦交這一千古不變的真理。 閉塞, 固然可以自保, 但是也會限制其自身良性發展, 不能積極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文化、思想、技術等等, 造成自身的民族戰鬥力減弱。

商鞅第一次去秦國救公孫痤, 秦國給商鞅的感覺就是髒、亂、窮。 並且明知秦王對其才華仰慕, 即便在魏國被龐涓排擠, 逃至齊國, 也沒有選擇去秦國。 商鞅一開始最想呆的是魏國, 其次是齊國, 怎麼也沒有把秦國考慮在內。 一個有才華的人想要在有生之年將才華發揮的淋漓盡致, 需要一個可以支撐起他夢想的平臺。 但是魏國和齊國作為當時的大國, 用人都看出身門第, 比如師從鬼穀子呀什麼的。 商鞅不肯說出師出何門, 被魏國拒收!秦國當時窮啊,

窮到士兵都吃草為生, 在六國的夾縫中舔血生存。 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國家, 北有匈奴、南有山東六國虎視眈眈, 隨時面臨六國合縱滅國的危險, 若不自救, 如何生存?也只有當時的秦國才沒有資格要求別人的出身門第吧。 商鞅在秦國變法就是要求秦國選拔人才不看重門第, 只論個人才能, 秦國人才輩出, 才有了以後的強大。

商鞅一開始是嫌棄秦國的, 直到他自己在魏國和齊國屢屢碰壁, 已經沒有生存和施展才華的可能, 他才到了秦國。 秦國為了富國強民, 從山東六國引進人才, 商鞅就是其中之一。

有秦國君主的支持,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無疑是成功的, 讓秦國從一個弱小的邊陲小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商鞅對於秦國初期的政治貢獻, 無疑是功不可沒, 對於秦國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更為秦國一統天下開啟了序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