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做電視也向杜蕾斯看齊?淺談電視的超薄和窄邊框

越來越多的電視產品, 已經走上了“超薄”和“窄邊框”之路, 無論是天生傲嬌的“OLED”, 還是後天勤奮的“LCD”, 都在此狹路相逢。 OLED陣營像LG今年推出了2.57mm屏體厚度的W7系列、創維3.6mm屏體厚度的Wallpaper;LCD陣營像15年索尼推出的4.9mm機身厚度的X9000C系列、微鯨今年推出的4.9mm機身厚度的醉薄A系列。

當然還有超窄邊框, 有些廠商稱之為“無邊框”, 正面就完全只是一塊螢幕, 也可以理解為最近手機界大熱的“全面屏”。 這一點在很多品牌電視上已經運用上了, 在觀感上使得畫面更沒有束縛感。

電視為什麼要追求薄?作為一個光看畫質的死宅一開始很難理解這個事情,

認為電視不是追求最好的畫質不就完了嗎?又不像手機需要握持, 管他多厚、用什麼設計和材質, 畫面好看就行了。

創維Wallpaper

但是當我看到了真正的“超薄”和“窄邊框”電視之後, 由衷感歎, 原來我對美的追求是如此的偏見。 和大多數人一樣, 無論出發點是什麼,

總有一個方面的“美”是我們尤為看重的。 那也就證明了, 人們對美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 甚至所有的藝術行為, 都是現代人試圖掩蓋寫在基因裡的暴力訴求而呈現出的表像。

那電視的美只追求“畫質”就可以了嗎?它很重要, 但並非全部的美。 我們周遭的一切產品都在向一個方向轉變, 當它已經滿足了基本的功能性需求——“夠用”時, 我們便開始希望它變得“好用”並且“好看”。

三星QLED TV

比如巴羅克風格的建築中, 如果放一台傻大黑粗的等離子電視;或者簡約風格的客廳中, 壁掛一台厚15釐米, 面板框5釐米的電視, 都會顯得格格不入。 電視它並不是獨立存在的一件產品, 幾乎所有的產品設計師都在考慮如何將它完美的融入現代家居當中。

而【極簡】和【超薄】就是現代產品美學浪潮中最重要的兩個元素。

包括以當下最偉大兩家消費類電子產品公司索尼和蘋果, 也都是不遺餘力的讓這兩個元素更巧妙的融入到自家的產品中來。

MacBook休眠指示燈

索尼A1E

比如蘋果的MacBook為了保證休眠指示燈的極簡隱藏屬性, 在削薄的合金表面用鐳射打出非常細小的孔, 光線穿過, 而合金機身的表面看起來是完全平滑的。 比如索尼A1E為了達到更為純粹極簡的板塊式設計, 直接把電視的音響都幹掉了, 改為Acoustic Surface, 而創造性的帶來“音畫合一”的效果。

印刷顯示技術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 “超薄”和“窄邊框”也是在順應歷史的潮流。 未來顯示技術的突破甚至還可能出現毫米級別的電視產品,

印刷顯示技術就是屬於這個範疇。

其他幾乎所有消費電子產品也都在朝著這個方向轉變, 最開始的手機、電腦, 那都是盤然大物, 到如今更高集成度的電路板、更小制程的電晶體, 甚至到未來的量子電腦, 都在朝著更輕巧的方向發展。

但凡是也有兩面性。 現階段在電視機追求超薄, 在設計上做到好看之外, 對電視機的結構設計要求是非常之高的。 有一些超薄、無邊框設計的電視, 是通過減少或者替換某些模組而達到的。 比如用膠條粘合背光模組和LCD面板來代替前框, 壓縮導光板、背光LED、背板等模組的厚度。 這些結構的替換給電視機本身的耐久性帶來了很大的考驗, 需要用到更好的材料和更合理的結構,

才能保證機身的“科學超薄”。

當然這兩個賣點也是消費者容易接受也比較喜歡的, 甚至消費者對美的要求時刻都在變化, 一種設計看久了, 還會產生審美疲勞。

所以產品反覆運算的動力, 不僅自于廠商所打造的“超薄”和“窄邊框”的新賣點, 也來自于消費者“喜新厭舊”的心理特質。 恰恰這兩者共同促進了整個行業的反覆運算速度。 而產品的“美學”也就不斷隨之反覆運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