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臥雲鋪村“劉家大院”變成了“摩雲山莊”

20年前, 臥雲鋪村“劉家大院”的劉家父子想走出大山, 並為此苦苦奮鬥。 20年後的今天, 他們卻沒有了一絲走出大山的念頭。 4月12日, 劉家父子興致勃勃地將兩個大紅燈籠高高掛到門前, 一副安居樂業的神態, 這是因為———“劉家大院”變成了“摩雲山莊”

對於今天的遊客來說, 雪野旅遊區茶業口鎮臥雲鋪村絕對算是一個賞心悅目的旅遊勝地。 可是20年前, 對於長期生活在這裡的劉新海這一代人來說, 感覺自己就像家鄉的石頭房子一般, 被人遺忘在小山溝裡。 為了謀生計, 村裡的許多人都外出打工, 家裡的石頭房子也因年久失修慢慢荒棄。

那時候村裡沒有固定電話更沒見過手機, 夜晚漆黑的村落都沒有夜空明亮。 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村裡許多人共同的心願。

劉新海是村裡為數不多的學問人, 從事了大半輩子的教育工作, 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被他送出大山, 因此劉新海住的老宅子也被鄉親們稱為“劉家大院”。 “從上世紀90年代村裡就陸續有人外出務工沒再回來, 有些老房子就這樣荒廢了。 雖然我無數次渴望走出大山, 但我是一名教師, 還得守著一批批的學生。 ”劉新海說。

劉新海沒走出大山, 可是走出大山的希望被他寄託在了下一代劉陽的身上。 身負“重任”的劉陽完成學業後便來到了淄博一家機械公司上班, 每月能有近3000元的收入。

兒子走出大山, 劉新海自然感到高興, 走在村裡感覺臉上特別光彩。

可是走出大山來到城市的劉陽逐漸感覺家鄉的特色是個寶貝, 每次回家感覺特別親切, “剛來到城市確實很新鮮, 但每次回家還是感覺家裡親切, 那個時候心裡就有了回村創業的想法, 但不知道具體做什麼。 ”劉陽說。

隨著時間推移, 臥雲鋪村和周圍的幾個村逐漸被人熟知, 偶爾會有“背包客”前來攝影、畫畫。 “這期間我把回村創業的想法和父親交流過, 他當場就跟我翻了臉。 ”劉陽說。

轉眼到了2014年, “石頭房子、齊魯古商道”, 靠名氣, 臥雲鋪村來了越來越多的“城裡人”, 看著來村裡遊玩的人沒有食宿的地方, 劉陽把在村裡開農家樂的想法告訴了父親。

“啥?好不容易走出大山還要回來, 讓你學文化走出大山不是讓你回來開飯店的。 ”劉陽第二次回村創業的念頭被父親劉新海給堅決否定了。

2015年, 在外漂泊的劉陽思鄉之情越來越濃, 巧合的是這一年以臥雲鋪景區為依託的“一線五村”鄉村生態旅遊區進入規劃, 筆直的公路也修進了大山。 看著越來越多的遊客, 劉新海的思想也慢慢地發生了變化。

2016年, 劉陽第三次向父親提出回村創業, 這一次, 劉新海沒有拒絕, 他狠狠地抽完一袋煙, 站起來說, “好!這事我支援你, 我還有點存款借給你當啟動資金。 ”

去年五一前夕, 劉陽辭了城裡的工作, 投入了5萬多元, 把自家的老宅子在保留原貌的基礎上整修了一遍, 客房、包間進行了統一規劃,

當月便開張營業。 依託附近的摩雲山, 劉陽給自己的農家樂起名“摩雲山莊”。 “以前的‘劉家大院’是自己叫的, 現在的‘摩雲山莊’是經過登記註冊受法律保護的。 ”劉陽打趣道, “‘摩雲山莊’的名號聽起來不僅更響亮, 也是我留住‘鄉愁’對田園生活的眷戀。 ”

趁著不忙, 劉陽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一般節假日和週末人最多, 最忙的時候一天能接待十幾桌客人, 算下來毛利能有1000多元, 一個星期的收入就和我在城裡上班一樣多。 菜是自己種的, 雞是自己養的, 遊客來了就能吃到原汁原味的山裡飯。 ”

山還是那座山, 水還是那道水, 村還是那個村。 可是如今的劉家父子已經捨不得離開這個當年做夢都想走出去的大山了。 “習總書記提出的‘望得見山,

看得到水, 留得住鄉愁’的核心是什麼?”劉陽自言自語道:“我總覺得‘記得住鄉愁’就要‘留得住鄉愁’。 鄉愁不是愁!它是一種激勵我們建設美好家園的正能量。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