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脂肪肝“賴”上你,看看老中醫的治療心得,不要錯過

【周氏臨證心得】曾治趙某, 男, 35歲。 初診日期2002年7月13日。 患者既往有脂肪肝病史及家族性糖尿病史。 現症口幹, 喜涼飲, 右脅肋時作脹滿隱痛, 汗多色黃, 煩躁手心灼熱, 納食不香, 體倦乏力, 周身困重, 尿黃, 大便偏幹, 日行1次, 苔黃厚膩, 質暗, 脈弦滑數。 1個月內體重減輕5kg。 濕熱毒瘀互結, 肝脾不調。

【組成】醋柴胡5g, 赤芍10g, 牡丹皮12g, 丹參12g, 制香附10g, 枳殼10g, 郁金10g, 虎杖12g, 夏枯草10g, 垂盆草30g, 苦參10g, 炒黃柏10g, 山楂10g, 澤瀉15g, 決明子15g, 澤蘭10g, 天花粉15g, 知母8g。

【功用】清化濕熱瘀毒, 調和肝脾。

【適應證】脂肪肝。

二診(2002-07-27):藥後症狀緩解, 口幹減輕, 右脅肋脹痛不甚, 出汗有所減少, 大便正常, 納食欠香, 苔黃膩, 質暗紅, 脈弦滑。 前方有效, 稍事加味。 上方加藿佩蘭各12g, 炙雞內金10g。 48劑。

三診(2002-09-02):上方服用1個月餘, 症狀基本消失, 但近來前列腺炎發作, 尿程延長, 雙目時糊, 苔薄膩, 質暗, 脈弦滑數。 上方加炮穿山甲(代)(先煎)6g, 石韋12g, 枸杞子10g。 48劑。

四診(2002-10-17):B超示:輕度脂肪肝。

患者肝區無不適, 口不幹, 無黃汗, 尿稍渾, 手心不熱, 煩躁消失, 大便正常, 自覺良好, 苔薄膩, 質暗, 脈弦滑。 治療有效, 守原法繼進。 上方去垂盆草、苦參;加石菖蒲15g, 海藻10g。

該患者集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於一身, 臨床表現為濕困脾胃證, 如納食不香、體倦乏力、周身困重;又有肝脾濕熱的表現,

如汗多色黃、煩躁、手心灼熱、尿黃、大便偏幹;更有濕熱蘊毒成瘀的症候, 如舌質暗及肝功能損害。 治擬清化濕熱瘀毒, 調和肝脾。

【解讀賞析】脂肪肝是現代醫學中的肝病病名, 近些年來, 由於人們膳食結構改變, 營養和富營養以及環境污染、食品不安全等原因, 呈高發趨勢。 大致原因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和脂肪變性為特徵的臨床病理綜合征。 病理解剖上, 認為正常肝臟的脂肪含量約占肝臟的3%~5%, 當肝臟脂肪的代謝功能發生障礙, 平衡失調, 致使脂肪在肝組織細胞內堆積, 如果其重量超過肝重量(濕重)的5%, 或組織學上超過30%以上的肝細胞有脂肪變且彌漫分佈于全肝時,

就稱之為脂肪肝。 臨床上一般除乏力外, 其他自覺症狀較少。 有時可出現肝區痛或右上腹不適。 脂肪肝的臨床診斷主要是B超和CT, 其陽性率和特異性均高。 這種病的病因, 主要是飲食不節, 長期飲酒, 過分強調營養, 追求高糖、高蛋白、高脂肪三高飲食。 或一味減肥長期饑餓, 也可造成肝內脂蛋白合成減少及肝細胞中脂蛋白釋出障礙, 或素有糖尿病、肥胖症以及藥物中毒性肝損害。

中醫學歸屬於“積聚”“痞滿”“肋痛”範圍, 《難經》稱左肋下積塊為“肥氣”, 右肋之下積塊為“息賁”。 《丹溪心法》中說:“痞塊在中為痰飲, 在右為食積, 在左為血塊, 氣不能做塊成聚, 塊乃有形之物也。 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治塊分降火消食積, 食積即痰也。 ”由此可見脂肪肝的發生, 是由於肝炎治療不徹底, 濕熱未清, 濕傷脾陽, 運化失司, 聚濕生痰;熱傷陰血, 灼津生痰;由於濕熱互結, 阻滯血脈, 血行艱澀, 而痰瘀交阻, 終成痞塊, 加之飲食不節, 膏梁厚味, 嗜酒成性, 進而促使病情發展。

本病病位主要在於肝脾。 主要的病理變化為濕熱凝痰, 痰瘀阻絡,臨床多從痰濕論治。此案從濕熱瘀毒入手,以調和肝脾立意,很可借鑒。

痰瘀阻絡,臨床多從痰濕論治。此案從濕熱瘀毒入手,以調和肝脾立意,很可借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