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初彭齡:清官場的一顆銅豌豆

文/王殘陽

在中晚清時期的清朝官場, 貪污腐敗之風橫行, 賣官鬻爵、收禮受賄已然成為常態。 在這種背景下, 先後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為臣,

雖面臨重重困境, 卻初心不改、挑落諸多貪官下馬的初彭齡, 堪稱“磨不爛、打不垮、壓不扁、炒不爆”的銅豌豆。

而他一生三起三落的宦海沉浮, 也說明了“初老虎”面對的不是一兩個貪官個體, 而是抱成團的貪官集團。 其孤身迎戰的姿態, 在昏暗的中晚清政壇上寫下了格外悲壯的一筆。

仕途“狠角色”

初姓是一個較為“小眾”的姓氏, 在各類古籍中出現的頻次較少。 但初家卻是山東地區的一個官宦世家, 初彭齡的祖輩有多人出任知縣一級的官職。 在其5歲時, 祖父初元方舉家搬遷至山東即墨金口鎮海堤村, 搬家隊伍綿延幾裡路, 十分氣派。

初彭齡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學堂上表現出過人的才華, 是聞名十裡八鄉的“小秀才”。

1771年, 乾隆皇帝東巡山東來到泰安。 當時皇帝巡幸時, 知識份子蜂擁敬獻歌功頌德的詩冊, 皇帝從中挑選人才, 賜以“舉人”身份, 這種選拔方式稱之為“召試”。

初彭齡在召試中脫穎而出, 被欽賜一等一名舉人, 時年23歲。 9年後, 他參加會試, 以第五名的成績順利考取進士功名, 被選為翰林院庶起士, 第二年授翰林院授編修。

1790年, 時任江南道禦史的初彭齡參劾協辦大學士彭元瑞, 打響了扳倒貪官的第一槍。 當時, 彭元瑞掌管著武英殿和國子監, 權力很大。 前一年年底, 武英殿空缺校錄一名, 本應錄取嚴維敬, 但彭元瑞的侄子以160兩銀元買通戶籍官員, 做了一個假戶籍冒名頂替, 結果被國子監諸生投訴。

侄子找到彭元瑞一頓哭訴,

彭就將侄子從輕發落。 接著彭又提名自己的女婿接任校錄, 違反了回避要求。 此事被初彭齡檢舉揭發後, 彭被降職。

這一案件, 也基本確定了初彭齡的從政風格——眼裡容不得貪官。 即便從此之後遭到陷害、報復, 他也初心不改, 以剛直的本性鬥爭到底, 因此慢慢就有了“初老虎”的外號。

1796年(嘉慶元年), 初彭齡上奏彈劾江西巡撫陳淮。 陳淮是個有名的貪官, 此前在湖北任布政使時最喜歡抓下屬貪贓枉法的把柄, 以此作為要脅, 逼迫下屬花費鉅資賄賂他方能過關。 時人言之:“陳如鼠蠹, 鑽穴蝕物, 人不知之。 ”

任江西巡撫後, 他變本加厲, 大搞官帽批發買賣, 首府南昌知縣徐午就是他的“經紀人”。 飽受其害的江西人民, 編了一首順口溜:“江西地方苦,

遇見陳老虎;中缺要八千, 大缺一萬五;過付是何人, 首縣名徐午。 ”

一時間兩人的臭名遠揚。 初彭齡以這首順口溜為證據, 向皇帝上奏建議懲治貪官污吏。 嘉慶皇帝解除了陳淮的巡撫一職, 並派遣初彭齡到江西查辦案件。

經過縝密核查, 證實陳與徐違例在南昌合辦洋貨鋪, 並乘著修廟的機會, 勒索州縣捐銀5000兩。 後來, 兩人被發配邊疆, 並加罰5年養廉銀。 一時間, 初彭齡在官場聲名大振。

主政雲南

1799年, 初彭齡出任雲南巡撫, 在其任上妥善處置了一起重大貪腐案件。 這一時期, 雲南實行官鹽政策, 官員層層壓迫剝削, 導致鹽戶薪本不敷, 為了維持生計, 有的乾脆在鹽中摻雜灰土, 有的缺斤短兩, 導致民眾怨聲載道。

1797年, 雲南威遠的“猓黑軍”(以彝族為主),

勾結緬甸“野猓”入境燒殺搶掠, 時任巡撫江蘭為籌款剿匪, 逼迫下級官員墊付開支, 有的官員乾脆挪用鹽課, 造成了巨額虧空。 同時, 江蘭還隱瞞了威遠抱母、恩耕鹽井發生水災、造成30人傷亡的事故, 壓制官員組織賑災。

初彭齡查明情況後, 上奏彈劾江蘭, 坐實他隱瞞“猓黑軍”鬧事源於鹽課、拒不上報鹽井水災兩項罪名。 最終, 嘉慶皇帝將江蘭革職回籍, 並令其限期補足鹽課欠款, 否則發配伊犁。

考慮到官鹽腐敗嚴重、民怨沸騰, 初彭齡附和雲貴總督富綱的建議, 著力推動停辦官鹽, 由鹽戶自己生產、自己出賣, 鹽商自行運輸、自行銷售, 兩三年後再根據實際銷售額來徵收稅費, 實際上就給了鹽戶休養生息的寶貴時機。

同時,他還給民眾籌置堡田,免徭役加派,受到雲南老百姓的衷心愛戴。1801年,初彭齡因父母均已年過七旬,上奏請求回京任職、就近照顧父母。聽聞消息後,雲南地方官給皇帝上奏,表達挽留之情,初彭齡在雲南官場的威信可見一斑。

嘉慶皇帝安排貴州巡撫伊桑阿接替初彭齡擔任雲南巡撫。但初彭齡早就聽聞伊桑阿的斑斑劣跡,就在返京途中,上奏狠狠參他一本,列舉了其在任貴州巡撫期間,在鎮壓貴州苗民起義作戰中謊報貪功、隨意改擴建衙署造成巨額資金浪費、勒索下屬官員、縱容家人販賣玉石等一系列罪狀。

嘉慶皇帝看後勃然大怒,核實罪行後,下令將他處以極刑。因同屬滿族官員的雲貴總督琅玕,曾經刻意包庇伊桑阿,也遭到了拔去花翎降為二品頂戴、暫留雲貴總督的懲罰。

回京任職之後,初彭齡職務不斷提升,反腐事業也按下了“快速鍵”,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懲治之徹底,在今天看來也是值得讚歎和敬佩的。

觸底反彈

初彭齡接連扳倒多個貪官、在朝野“風采振一時”,不曾想他卻遭人嫉妒陷害,遇到仕途上的重大挫折。

1804年初,初彭齡奉旨與同宗人府監一起,查辦宗人府前任監督鳳麟和丁樹本所管轄兩個國庫的銅斤兩有無短缺。由於吏部和京兆府之間相互傾軋、拼命推卸責任,致使初彭齡等一眾官員都受到牽連,多人受到嚴厲處分。

晚清,北平,清朝官員合影。

幾個月之後,初彭齡又陷入洩密風波,差點被斬首。原來,湖廣總督吳熊光曾彈劾湖南巡撫高杞違例調補知縣,高杞因此受到處罰。一次,高杞趁著與初彭齡會面的機會,繪聲繪色描繪了吳熊光一些“莫須有”的收賄情形。初彭齡聽聞之後十分氣憤,立刻上疏參劾吳熊光。

嘉慶皇帝特意召見初彭齡,要求他嚴加核實,抓實證據。過了兩天,高杞又上門詢問,初彭齡不曾多想,就把皇帝密陳面諭的情況告訴了他。高杞自認為可以扳倒吳熊光、出一口惡氣,於是到處宣揚。

嘉慶皇帝聽聞後勃然大怒,認為初彭齡一面彈劾貪官“欲博侃直之名”,一面又私下透露消息“藉張聲勢”,“其居心竟不可問”。初彭齡因此被革去頂戴,交刑部看守審問。

1804年7月,經過滿漢大臣會審,建議按洩密罪判初彭齡斬首。此時,嘉慶皇帝念起初彭齡多年來忠心耿耿,查處貪官不遺餘力,有意保全。在皇帝的力保下,初彭齡免於死罪,但被革去官職,在家侍奉雙親、閉門思過。

初彭齡深陷洩密案,沉寂了一年多時間。然而,嘉慶皇帝始終需要一個“敢言之臣”,為他來打擊貪腐、整肅吏治。1805年11月,初彭齡得以被重新起用。但遭遇官場挫折之後,初彭齡查辦案件有些畏首畏尾,態度也不甚積極。

1806年9月,初彭齡任安徽巡撫。嘉慶皇帝在手諭中勉勵他“永守素衷,為國宣力,諸事宜加精細,切勿草草看過”,要求他彈劾官員一定要查實證據,並要他提防身邊別有用心之人,不要再被人給陷害了。

皇帝對初彭齡的關心愛護,躍然紙上。初彭齡受到鼓舞,重拾初心,繼續懲貪治腐。

老驥伏櫪

1809年8月,初彭齡被授命為山西巡撫。還沒走馬上任,他就把炮火對準了原山西巡撫、時任陝西巡撫的成甯(又名成齡)。

原來,他早就聽聞成甯縱容家人打著他的旗號,在外造謠撞騙、中飽私囊,導致山西有十多個州縣倉庫虧缺,這個爛攤子他可不願意背。

後來,他進一步查明,成甯曾以赴省北閱兵為旗號,居然組織了由79匹馬、20頭駱駝和7輛大車組成的豪華車隊,一次耗資就達23萬銀元,真可謂“官不大,排場卻足夠大”。最終,成寧被革職,而為其提供超標準車馬的一眾官員也遭到查辦。

初彭齡正式上任巡撫後,還相繼參劾了山西布政使劉清、代理按察使張曾獻等一眾官員,致使他們都遭到查辦,不亞於在山西官場引發一場“地震”。

嘉慶皇帝看到初彭齡一到山西,就能查辦出這麼多案件,於是質問前任山西巡撫、時任刑部右侍郎的金應琦,為什麼他對初彭齡上報的案件一直壓著不辦,是不是與案中人有什麼勾連?一番話嚇得金膽戰心驚,趕緊承認辦案有疏忽,被降二級處分。

1809年底,初彭齡離開山西,擔任陝西巡撫。此前,捐任山西河東兵備道劉大觀,與初彭齡圍繞河東鹽價加價問題發生了衝突,初主張加價“二三厘”,劉卻要求“加價六厘二毫”,爭來爭去一時間未達成共識。

劉眼看初彭齡調離山西,乾脆上奏誣告初彭齡“任性乖張、不學無術”,以及他參劾成甯、劉清的“罪名”多有不實之詞。初彭齡因此奉命回山西受審,由堂堂巡撫降職為鴻臚寺卿。

嘉慶皇帝對自己的愛臣初彭齡十分關心,專門派官員到山西核查此案,最終認定劉大觀純屬誣陷,將之發配新疆。但初彭齡參劾劉清也有不實之處,因此並未官復原職,而是成了四品堂補用,成了他仕途上的第二次“滑鐵盧”。直到快一年時間,初彭齡才獲提拔,擔任順天府府尹。

此後幾年時間,初彭齡反腐的主戰場轉移到河工之上。對於封建農業社會來說,如何治理經常決堤的長江、黃河、大運河等水系,直接關係國計民生,因投入資金眾多,也容易滋生腐敗。

1810年底,初彭齡和大臣托津一起,奉旨前往清查洪澤湖邊高堰廳河堤潰決事。他很快查明了歷任河防總督在決策指揮上的重大失誤,以及現任河防各廳、營的貪污、失職行為,建議對他們進行懲處,最終48名廳、營官員被革職。

1812年,初彭齡奉旨赴江蘇,查辦兩江總督張百齡與南河水道總督陳鳳翔互相推卸禮壩潰壩一案,後接任南河水道總督一職,不久後調任倉場侍郎,管理南北漕運。

初彭齡在江蘇辦案、後署理江蘇巡撫期間,圍繞如何處置江蘇巨額財政虧空一事,與張百齡等一眾官員爆發了激烈的衝突,甚至督、撫分別上報處置方案。最終于1815年初,初彭齡被張百齡等人聯合控告。嘉慶皇帝以“性褊急,嫉惡過嚴”進行斥責,將其召回京城,降為內閣學士。

沒想到,初彭齡降職以後,因為他曾經的部屬茅豫留在江蘇當官,患上兩耳重聽之病,初彭齡給皇帝上疏代他請假,正在氣頭上的皇帝認為初彭齡越職專擅,官職又降為翰林院侍讀、侍講候補。

這時,張百齡彈劾初彭齡在江蘇縱情酒色,公事都交給茅豫等親信辦理,還私拆批摺,而且茅豫沒有耳聾,初有欺君之罪如此等等,羅列了一大堆罪名。

嘉慶皇帝勃然大怒,褫去初彭齡全部官職,令他在家閉門思過、不准出門,若再妄為,定不輕恕。他九旬老母也受牽連,皇帝的恩賞也一併取消。這是初彭齡的第三次“跌倒”。

初彭齡在家思過一年多後,嘉慶皇帝又一次想起了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於1816年提拔了他,任命為工部主事。此時,初彭齡已經是68歲的老人了。

但不久後,他的母親去世,按照規定應當回原籍丁憂,初彭齡年歲已高,上報皇帝請求改注籍順天,在京城為母親守制。1819年,嘉慶帝慶60歲生日,“萬壽加恩”晉升初彭齡為六部員外郎用,後來又任命初為刑部員外郎。

初彭齡題寫的匾額“鷲嶺慈雲”

1820年,道光皇帝登基,給了初彭齡一個發揮餘熱的機會。1821年,初彭齡被進行了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提拔,相繼被任命為禮部左侍郎、禮部右侍郎、兵部尚書,還兼任了順天府府尹和工部尚書,成為工部、禮部和順天府的最高官員,一時間權力大增。

1822年,考慮到初彭齡年事已高,每日上朝也是一個“體力活”、十分辛苦,被道光皇帝賞賜在紫禁城內騎馬。當年5月,他受命承修地壇牌樓石枋及周圍澤河等處工程。

第二年,道光皇帝隆重慶賀生日,專程在萬壽山玉瀾堂宴請包括初彭齡在內的朝廷15名老臣,並讓宮廷畫師把歡宴情景描繪成畫像。

1824年,初彭齡已經76歲,請求退休獲准,道光皇帝賞賜他享受一半的俸祿。第二年,初彭齡病逝,朝廷御賜祭葬,葬于北京西山呂村。

同時,他還給民眾籌置堡田,免徭役加派,受到雲南老百姓的衷心愛戴。1801年,初彭齡因父母均已年過七旬,上奏請求回京任職、就近照顧父母。聽聞消息後,雲南地方官給皇帝上奏,表達挽留之情,初彭齡在雲南官場的威信可見一斑。

嘉慶皇帝安排貴州巡撫伊桑阿接替初彭齡擔任雲南巡撫。但初彭齡早就聽聞伊桑阿的斑斑劣跡,就在返京途中,上奏狠狠參他一本,列舉了其在任貴州巡撫期間,在鎮壓貴州苗民起義作戰中謊報貪功、隨意改擴建衙署造成巨額資金浪費、勒索下屬官員、縱容家人販賣玉石等一系列罪狀。

嘉慶皇帝看後勃然大怒,核實罪行後,下令將他處以極刑。因同屬滿族官員的雲貴總督琅玕,曾經刻意包庇伊桑阿,也遭到了拔去花翎降為二品頂戴、暫留雲貴總督的懲罰。

回京任職之後,初彭齡職務不斷提升,反腐事業也按下了“快速鍵”,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懲治之徹底,在今天看來也是值得讚歎和敬佩的。

觸底反彈

初彭齡接連扳倒多個貪官、在朝野“風采振一時”,不曾想他卻遭人嫉妒陷害,遇到仕途上的重大挫折。

1804年初,初彭齡奉旨與同宗人府監一起,查辦宗人府前任監督鳳麟和丁樹本所管轄兩個國庫的銅斤兩有無短缺。由於吏部和京兆府之間相互傾軋、拼命推卸責任,致使初彭齡等一眾官員都受到牽連,多人受到嚴厲處分。

晚清,北平,清朝官員合影。

幾個月之後,初彭齡又陷入洩密風波,差點被斬首。原來,湖廣總督吳熊光曾彈劾湖南巡撫高杞違例調補知縣,高杞因此受到處罰。一次,高杞趁著與初彭齡會面的機會,繪聲繪色描繪了吳熊光一些“莫須有”的收賄情形。初彭齡聽聞之後十分氣憤,立刻上疏參劾吳熊光。

嘉慶皇帝特意召見初彭齡,要求他嚴加核實,抓實證據。過了兩天,高杞又上門詢問,初彭齡不曾多想,就把皇帝密陳面諭的情況告訴了他。高杞自認為可以扳倒吳熊光、出一口惡氣,於是到處宣揚。

嘉慶皇帝聽聞後勃然大怒,認為初彭齡一面彈劾貪官“欲博侃直之名”,一面又私下透露消息“藉張聲勢”,“其居心竟不可問”。初彭齡因此被革去頂戴,交刑部看守審問。

1804年7月,經過滿漢大臣會審,建議按洩密罪判初彭齡斬首。此時,嘉慶皇帝念起初彭齡多年來忠心耿耿,查處貪官不遺餘力,有意保全。在皇帝的力保下,初彭齡免於死罪,但被革去官職,在家侍奉雙親、閉門思過。

初彭齡深陷洩密案,沉寂了一年多時間。然而,嘉慶皇帝始終需要一個“敢言之臣”,為他來打擊貪腐、整肅吏治。1805年11月,初彭齡得以被重新起用。但遭遇官場挫折之後,初彭齡查辦案件有些畏首畏尾,態度也不甚積極。

1806年9月,初彭齡任安徽巡撫。嘉慶皇帝在手諭中勉勵他“永守素衷,為國宣力,諸事宜加精細,切勿草草看過”,要求他彈劾官員一定要查實證據,並要他提防身邊別有用心之人,不要再被人給陷害了。

皇帝對初彭齡的關心愛護,躍然紙上。初彭齡受到鼓舞,重拾初心,繼續懲貪治腐。

老驥伏櫪

1809年8月,初彭齡被授命為山西巡撫。還沒走馬上任,他就把炮火對準了原山西巡撫、時任陝西巡撫的成甯(又名成齡)。

原來,他早就聽聞成甯縱容家人打著他的旗號,在外造謠撞騙、中飽私囊,導致山西有十多個州縣倉庫虧缺,這個爛攤子他可不願意背。

後來,他進一步查明,成甯曾以赴省北閱兵為旗號,居然組織了由79匹馬、20頭駱駝和7輛大車組成的豪華車隊,一次耗資就達23萬銀元,真可謂“官不大,排場卻足夠大”。最終,成寧被革職,而為其提供超標準車馬的一眾官員也遭到查辦。

初彭齡正式上任巡撫後,還相繼參劾了山西布政使劉清、代理按察使張曾獻等一眾官員,致使他們都遭到查辦,不亞於在山西官場引發一場“地震”。

嘉慶皇帝看到初彭齡一到山西,就能查辦出這麼多案件,於是質問前任山西巡撫、時任刑部右侍郎的金應琦,為什麼他對初彭齡上報的案件一直壓著不辦,是不是與案中人有什麼勾連?一番話嚇得金膽戰心驚,趕緊承認辦案有疏忽,被降二級處分。

1809年底,初彭齡離開山西,擔任陝西巡撫。此前,捐任山西河東兵備道劉大觀,與初彭齡圍繞河東鹽價加價問題發生了衝突,初主張加價“二三厘”,劉卻要求“加價六厘二毫”,爭來爭去一時間未達成共識。

劉眼看初彭齡調離山西,乾脆上奏誣告初彭齡“任性乖張、不學無術”,以及他參劾成甯、劉清的“罪名”多有不實之詞。初彭齡因此奉命回山西受審,由堂堂巡撫降職為鴻臚寺卿。

嘉慶皇帝對自己的愛臣初彭齡十分關心,專門派官員到山西核查此案,最終認定劉大觀純屬誣陷,將之發配新疆。但初彭齡參劾劉清也有不實之處,因此並未官復原職,而是成了四品堂補用,成了他仕途上的第二次“滑鐵盧”。直到快一年時間,初彭齡才獲提拔,擔任順天府府尹。

此後幾年時間,初彭齡反腐的主戰場轉移到河工之上。對於封建農業社會來說,如何治理經常決堤的長江、黃河、大運河等水系,直接關係國計民生,因投入資金眾多,也容易滋生腐敗。

1810年底,初彭齡和大臣托津一起,奉旨前往清查洪澤湖邊高堰廳河堤潰決事。他很快查明了歷任河防總督在決策指揮上的重大失誤,以及現任河防各廳、營的貪污、失職行為,建議對他們進行懲處,最終48名廳、營官員被革職。

1812年,初彭齡奉旨赴江蘇,查辦兩江總督張百齡與南河水道總督陳鳳翔互相推卸禮壩潰壩一案,後接任南河水道總督一職,不久後調任倉場侍郎,管理南北漕運。

初彭齡在江蘇辦案、後署理江蘇巡撫期間,圍繞如何處置江蘇巨額財政虧空一事,與張百齡等一眾官員爆發了激烈的衝突,甚至督、撫分別上報處置方案。最終于1815年初,初彭齡被張百齡等人聯合控告。嘉慶皇帝以“性褊急,嫉惡過嚴”進行斥責,將其召回京城,降為內閣學士。

沒想到,初彭齡降職以後,因為他曾經的部屬茅豫留在江蘇當官,患上兩耳重聽之病,初彭齡給皇帝上疏代他請假,正在氣頭上的皇帝認為初彭齡越職專擅,官職又降為翰林院侍讀、侍講候補。

這時,張百齡彈劾初彭齡在江蘇縱情酒色,公事都交給茅豫等親信辦理,還私拆批摺,而且茅豫沒有耳聾,初有欺君之罪如此等等,羅列了一大堆罪名。

嘉慶皇帝勃然大怒,褫去初彭齡全部官職,令他在家閉門思過、不准出門,若再妄為,定不輕恕。他九旬老母也受牽連,皇帝的恩賞也一併取消。這是初彭齡的第三次“跌倒”。

初彭齡在家思過一年多後,嘉慶皇帝又一次想起了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於1816年提拔了他,任命為工部主事。此時,初彭齡已經是68歲的老人了。

但不久後,他的母親去世,按照規定應當回原籍丁憂,初彭齡年歲已高,上報皇帝請求改注籍順天,在京城為母親守制。1819年,嘉慶帝慶60歲生日,“萬壽加恩”晉升初彭齡為六部員外郎用,後來又任命初為刑部員外郎。

初彭齡題寫的匾額“鷲嶺慈雲”

1820年,道光皇帝登基,給了初彭齡一個發揮餘熱的機會。1821年,初彭齡被進行了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提拔,相繼被任命為禮部左侍郎、禮部右侍郎、兵部尚書,還兼任了順天府府尹和工部尚書,成為工部、禮部和順天府的最高官員,一時間權力大增。

1822年,考慮到初彭齡年事已高,每日上朝也是一個“體力活”、十分辛苦,被道光皇帝賞賜在紫禁城內騎馬。當年5月,他受命承修地壇牌樓石枋及周圍澤河等處工程。

第二年,道光皇帝隆重慶賀生日,專程在萬壽山玉瀾堂宴請包括初彭齡在內的朝廷15名老臣,並讓宮廷畫師把歡宴情景描繪成畫像。

1824年,初彭齡已經76歲,請求退休獲准,道光皇帝賞賜他享受一半的俸祿。第二年,初彭齡病逝,朝廷御賜祭葬,葬于北京西山呂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