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育兒讀完這本書,懂得如何接納孩子,教會孩子如何交朋友不是難事

點擊右上方“關注”, 關注我

育兒讀完這本書, 懂得如何接納孩子, 教會孩子如何交朋友不是難事

文/ 教育思考者孔教官

今日頭條認證“育兒達人”,

從“我”說起理念研習者, 李中瑩NLP&親子關係技巧研習者, 戶外旅行達人, 野外生存達人, 四年資深青少年培養教官, 教育探索、思考、踐行者, 旨在尋找一種更符合中國現狀的大眾化教育方式, “教育思考者”是我在各自媒體平臺的統一筆名

有沒有遇到過搬到新家後, 孩子對此非常失落, 並且經常躲在房間裡不出來?

有沒有遇到過孩子每天去新學校上學的時候, 遲遲不肯出發?

有沒有遇到過, 孩子在新學校上學第一天后回家, 突然間對身邊的人發脾氣, 然後把自己鎖在房間裡?

有沒有遇到過, 孩子在學校裡邊名字或體重或外表被同學取笑, 卻不知道怎麼對同學說?

有沒有遇到過, 孩子在學校想要和同學們坐在一起用餐,

卻不知道如何跟同學說?

有沒有遇到過, 孩子在新學校裡想要和同學玩, 卻不知道怎麼對同學說?

有沒有遇到過, 孩子在學校想要讓朋友講自己的話聽進去, 卻不知道怎麼對朋友說?

有沒有遇到過, 孩子在學校看到了同學被取笑, 被排擠, 找不到玩伴時, 想要幫助這位同學的時候, 卻不知道怎麼對朋友說?

有沒有遇到, ······

上面的各種情況都是孩子在進入新的環境生活和學習可能會遇到的一些事情。 如果孩子遇到了上面的其中一種或多種情況, 同時我們發現了, 或者是孩子在回家的時候將學校的這些事告訴了我們, 作為爸爸媽媽, 我們將會怎麼幫助孩子呢?應該怎麼去引導孩子呢?

比如說如果爸爸媽媽看到了孩子回家後大發脾氣, 我們需要怎麼引導孩子, 説明孩子面對這個情況呢?如果爸爸媽媽發現孩子表現出了一些不同往常的行為和語言, 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因為這個時候正是孩子非常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支援與幫助的時候。 更準確地說,

孩子在這個時候需要爸爸媽媽來説明他們分析遇到的這個, 給予他們一些建議, 幫助他們找到一種他們自己覺得比較合適的處理方法。

沒錯, 就是幫助孩子找到這些解決的方式, 讓他們自己去處理, 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用什麼方式去處理。

我們必須認清的是, 孩子才是這些事情的主角, 他們正在經歷這些事情, 也只有他們自己去嘗試解決才會是最好的方式。 然而, 作為爸爸媽媽我們能夠做什麼呢?或許我們只需要提供一些建議給到孩子們, 幫助孩子理清思路, 然後讓他們去嘗試即可, 切不可過度干預, 否則只會弄巧成拙。

(為什麼說爸爸媽媽過度干預會讓事情弄巧成拙呢?因為當孩子處於一個新的環境中的時候, 為了能夠更好地在這個環境裡邊生活和學習, 這意味著孩子需要在這個新的環境裡邊建立屬於自己的、新的社交關係圈, 包括家附近的, 學校的社交關係圈。 而孩子建立的新的社交關係圈, 組成的成員一般都是與孩子同一年齡階段。 如果父母過度地進行干預(我理解的, 過度干預的意思是把屬於他人需要去解決的事情直接代替解決了,如父母對與孩子同一學校的孩子們說:你們需要和XX一起好好玩哦。說完之後還在一邊看著,讓這些孩子必須與自己的子女玩),哪怕出發點是想讓孩子能夠快點融入到新的環境中,然而孩子的新同學只會覺得他不獨立,連交朋友都需要爸爸媽媽來幫忙,這些同學只會感覺到與他玩有壓力,最後只會讓其他孩子更不跟他玩。)

於是,我們就會有這樣一個問題了:如果孩子進入了一個新的環境,遇到了不知道如何與別人溝通的情況時,具體有什麼方式可以説明到孩子的呢?如果爸爸媽媽自己暫時不會怎麼引導孩子呢?有沒有什麼書,可以讓孩子看,讓他們自己找到如何去與人溝通交流的方法的?同時也可以讓家長看,瞭解到一些引導的方法,並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參考使用,然而家長可以借此來幫助到孩子的呢?

幸運的是,我最近還真的接觸到了這樣一本書,今天就推薦給大家。這是一本專門寫給孩子們讀的書,名字叫做《鮑比如何說 朋友才會聽》,這是法伯和瑪茲麗施專門為孩子寫的。說到這兩位作者的名字,大家或許會覺得陌生,但是我相信大家應該對《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不陌生了吧?相信很多爸爸媽媽也看過。沒錯,這本書的作者也是法伯和瑪茲麗施。

兩位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為了可以幫助孩子從小開始去學會與他人愉快相處的溝通方法。於是,我帶著這個想法,去仔細看了這本書一遍,看看這本是是不是真的如同他們所說的一樣。結果呢,當我看完一遍之後,我被震撼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要強烈推薦這本書給大家的原因,我覺得如果我不推薦給大家,實在對不起這本這麼好的書;同時,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本意就是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人尋找到更加適合自己子女的教育,遇到這樣的好書,不推薦給孩子的爸爸媽媽,也屬一種罪過。那麼,為什麼我這麼極力推薦這本書呢?

為什麼我推薦這本書?

這個得從我的教育和教學經歷說起,從大學一年級開始,我就接觸孩子的教育,在大一到至今已經將近5個年頭裡,我接觸的孩子已經將近上千,與之不少於七天相處的孩子也將近600,而在我接觸孩子的這四年裡,我觀察到一些現象,我經常看到和聽到身邊的孩子,在與自己的同齡人,同學、朋友和家長之間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經常會用“放下!”、“你走開!”,“信不信我打你啊!?”等言語。

從這些現象裡,我意識到,孩子在溝通方式的教育上存在著一些缺失。他們與人溝通交流方式的這種趨向值得我去深思,為什麼孩子會使用這些言語去與自己身邊的人溝通呢?是家庭成員之間溝通方式的耳融目染?還是孩子受到與之接觸的人群溝通方式的影響?還是孩子在電影,網路遊戲等方面接收到的溝通言語影響到了他們?······

尋找孩子為什麼在溝通方式上會產生這種趨向固然重要,然而我認為找到如何解決這種現象更為重要。我心想,會不會是孩子在生活中沒有接觸過這些讓人愉快的溝通方式呢?沒有人在他們面前這樣進行溝通交流?即使有,也可能是來自成年人直接在理論上的告知,孩子沒有親身感受過呢?

從孩子的大腦發展來看,成年人直接告知孩子如何去說的這種方式是需要技巧的,不然孩子將會不明白為什麼這麼說,他們就沒法從內心裡去接受它,更不會去按照這些方式去說。或者是孩子還是只是知道這個原理,卻不知道怎麼去實踐,哪怕身邊的人這麼說了,他們還是不懂為什麼要這樣去做,至少年齡小的孩子不懂,而這些言語的習慣都是在需要在孩子小時候養成的,一種言語的方式就是一種思維模式,只有建立了這種思維模式,在溝通交流上才會直接說出來。

畢竟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當你對孩子說完“你應該要語氣平和,音量放低去跟你的朋友說話”這句話後,孩子馬上就能夠掌握這樣的溝通交流方式(成年人也未必能夠做到)。畢竟理論的闡述對於孩子淶水是抽象的,而抽象的思維只有在他們12歲以後才真正開始成型。

正是瞭解到讓孩子學會如何與別人溝通交流的方式不容易,哪怕讓我來向大家分享如何去引導孩子掌握令人愉快的溝通交流方式,三言兩語,我還真的不一定能夠講得完,哪怕我說完了,爸爸媽媽也不一定這麼容易可以模仿到,至少我現在不能達到這個水準,說完之後,爸爸媽媽們馬上就能夠會用。然而,讓孩子從小學會如何與人愉快溝通交流的方式,對他們的人生有多大的意義,我是知道的。因此,我非常迫切希望能夠找到一本比較簡單、可以供家長們參考的書推薦給大家,讓孩子和家長都能夠從中學習到這樣的溝通方式。

我是幸運的,機緣巧合下,我找到了這樣一本書,因此我也想把這一份幸運給到爸爸媽媽們,讓你們與我共同分享這一份幸運。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能夠讓我感受幸運,並且堅信這本書能夠幫助到6歲到12歲的孩子(沒錯,這本書適合這個年齡段觀看)和孩子的爸爸媽媽們呢?

上面我已經提到,這本書的書名叫做《鮑比如何說 朋友才會聽》,在我看完了這本書後,我眼前一亮,我感歎:原來讓孩子從小學會如何與人進行令人愉快的溝通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展現: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每個故事中闡述孩子心靈世界可能經歷的一些事情,這些事情是如何打動孩子的心靈的,是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如何去說的,最終如何讓自己的朋友聽自己的話。我為找到這樣的書感到高興。看到上面的圖片,看到上面的“布洛克人”,相信你也已經感受到一絲絲,這本書,將會非常有趣。這樣的書,我希望可以推薦給大家,讓大家也在閱讀後受益。

這本書很有趣的部分就是裡邊有兩個來自布洛剋星的小人,通過兩個布洛克人格魯特和默里分別來闡述兩種不同的與他人溝通的方式,一種格魯特的方式,直接對他人的取笑、排擠等進行回擊,採取“你不讓我開心,我也不讓你好過”的態度,直接進行行動,不做溝通;一種默里的方式,在面對同樣的情況,通過活躍氣氛、禮貌詢問與分享、旁觀等待等令人愉快的方式來進行回應和溝通。

同時默里對格魯特直接進行回擊的方式為什麼不好給出了理由,引導鮑比選擇令人愉快的方式來溝通解決。通過故事的方式來說的,更加能夠讓孩子理解和接受,在看故事的過程中就慢慢學會了如何去像默里那樣去與人溝通交流,不會讓孩子是在說道理,反而會覺得很生活化,很真實,同時故事把鮑比的情緒變化,通過文字和圖畫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孩子在閱讀的時候更加能夠共情。如果鮑比最終選擇了令人愉快的溝通方式,會獲得默里的肯定與鼓勵,我相信孩子閱讀到這裡的時候,心裡頭也許在想:如果我這樣做的話,是否會得到爸爸媽媽誇獎呢?(孩子們在做完自己認為認為有趣或了不起的事情都希望得到來自自己在意的人的肯定,如爸爸媽媽)

最後鮑比在兩位布洛克人不在的情況下,能夠説明馬蒂融入到新的環境,自己也像鮑比一樣得到成長,並且在夜空中看到了來自遠方兩個布洛克人的肯定,閱讀到這裡的孩子是否也會想:如果我也成長了,我自己也會很開心吧?

這本書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幫助?

鮑比全家搬遷到一座新的城市,鮑比也不得不轉學到一所新的學校。不知道生活中遇到同樣事情的爸爸媽媽是否會想到,孩子會不開心,就像鮑比一樣。是否從孩子的角度想過,孩子極有可能在知識學習上能夠跟上學校的步伐,而會在與人的溝通交流中遇到障礙?新學校的同學們或許會不喜歡他,而他因為同學們的不喜歡,也會開始不喜歡他。這時候孩子急需幫助,卻感到無助的感覺將會多麼的強烈?

所以當因為家庭原因,我們沒辦法的情況下只能搬到一個新的環境生活,這時候爸爸媽媽是否能夠關注到孩子在情緒上的變化,在學校生活,社交溝通方面的情況?這個是需要爸爸媽媽思考的,每當家庭被迫需要換到新環境居住時,孩子表現出情緒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去溝通?我們要怎麼去接納孩子的感受,並讓他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嘗試幫助他梳理思路,讓他能夠度過這些障礙。

孩子懂得如何與人溝通的方式嗎?孩子知道怎麼去向同學表達自己的意願和內心的想法嗎?······這些話題爸爸媽媽都需要養成下意識習慣,去觀察孩子,特別是孩子的生活經歷到了“巨大”的改變,比如說換了一個新的居住環境,換了一個學校,換了一批同學等等。

鮑比入學的時候,自己的名字被一位臉上長雀斑的孩子拿來開玩笑,從而導致他不敢在同學們前面表現自己,害怕再次被取笑。鮑比進餐廳用餐,卻受到了三位同學的排擠,再次遇到了臉上長雀斑的男孩,被其要求離開自己在坐的座位,而他只能默默找一個空椅子吃完自己的午餐。鮑比在操場上看到幾個人在玩彈球,想要參與進去的時候,卻被一個留著紅色刺蝟頭的男孩拒絕,只能在一遍看著。一天下來,鮑比發現自己交不到新的朋友,他開始討厭這個新的學校,討厭班上的同學,並且在妹妹的捉弄下非常生氣。

這些都是孩子在進入新的環境中的開始階段,可能會遇到的情況,如果孩子這時候沒有人去引導他,他極有可能會越來越討厭這個新的環境的一切事物,這個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這時候家長要意識到孩子的異常行為,通常異常行為的背後就是在告訴爸爸媽媽,孩子正在經歷著一些他暫時沒法自己解決的事情。

如果孩子年齡大的話,爸爸媽媽還不需要太過在意,適當引導孩子自己想就可以;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就像鮑比,這時候爸爸媽媽就需要適當介入,讓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來瞭解到孩子究竟正在經歷著什麼,並根據孩子的闡述,進行適當的引導。

就像《鮑比如何說 朋友才會聽》裡邊的兩個布洛克人,在孩子最需要他們的時候出現。書中的兩個布洛克人是作者虛擬出來的,能夠讓孩子更好接受這個故事的人物。

爸爸媽媽可以如何做?

而現實中,需要爸爸媽媽來代替書中兩位布洛克人的存在,在孩子最需要爸爸媽媽的時候,出現在他的生活中,鼓勵孩子繼續去面對生活,重新塑造他的信心,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將會在後面支持他,就像書中的兩個布洛克人,格魯特和默里一樣,會給孩子出謀劃策。針對孩子分享每一個遇到的情況時,給予孩子適當的指引,幫助孩子去克服遇到的溝通障礙,形成令人愉快的溝通方式。

雖然無法向兩位布洛克人一般時時在孩子身邊出點子,但是針對孩子的每一種情況,我們要不厭其煩地去向孩子說明一件事情有什麼樣的解決方式。而相對于直接告知孩子與他人愉快相處的溝通方法,爸爸媽媽如果能夠像書中格魯特和默里分別給出不同的處理方式,同時引導孩子說出不同處理方式的看法,如果讓他自己去選擇,會選擇什麼樣的方式。

就像當鮑比再次遇到臉上長雀斑的男孩為鮑比取兔子的花名來取笑,他不知道如何面對這種情況,如何與同學們溝通時;當鮑比吃午餐,擔心找不到位置,他不知道如何與坐在餐桌旁的同學溝通時;當鮑比在操場看到其他同學在玩彈球,自己想要參與進去,卻怕遭到拒絕,他不知道如何與正在玩耍同學溝通時,······兩個布洛克人就會分別給出的建議,然後讓鮑比自己拿主意。最終對鮑比的選擇令人愉快的方式做出表揚。

如果可以的話,書中兩個布洛克人的角色可以分別由爸爸和媽媽來擔任,方法完全可以按照書中的來,對同一件事情爸爸和媽媽分別給出不同的溝通方式或更多的溝通方式(不一定是爸媽認為最合適的,而是可以選擇的方式,哪怕想“格魯特”一樣的方式也行)去解決,並且給孩子提供一些溝通時的技巧,給孩子更多的不同的解決方式,可以説明孩子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同時能夠讓孩子在各種方式對比之下,孩子能夠找到自己選擇的溝通方式的理由,讓孩子養成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學會多想幾種不同的解決方式,從多種方式之下,找到最合理,最好的方式,這個對於打破孩子思維中“這件事除了這種做法就不可能解決”的思維,這也是我們現在很多人沒有掌握的思維模式。

當鮑比遇到了一位新來的同學馬蒂,馬蒂遇到鮑比當時剛來到學校的情況,同學們嘲笑馬蒂的外貌和身形,同學們在餐桌上排擠馬蒂,鮑比看到了,卻擔心他與朋友們說了之後,會讓他自己也失去這些朋友,於是他採取了“布洛克人格魯特”(鮑比內心的假想)的建議,保持沉默。

當馬蒂在操場上看著同學們在玩壘球遊戲,眼神中露出渴望,想要參與進來,同學們因馬蒂的身形拒絕讓他參與進來,並嘲笑他的身形的時候,鮑比回想到自己曾經在剛進入這個學校經歷過的事情,替馬蒂的遭遇感受難過,於是,鮑比決定幫助馬蒂進入到壘球遊戲中來,他採取了“布洛克人默里”(鮑比內心的假想)的意見,向自己的朋友提出邀請馬蒂進場一起玩球的建議,並且幫且馬蒂尋找適合參與進壘球遊戲的位置。一場遊戲下來,馬蒂的表現讓同學們接受了他。鮑比為了馬蒂承擔了自己可能失去朋友的風險,找到方法幫助到了馬蒂,最後得到了來自在星空中布洛克人的肯定。

鮑比內心假想的“布洛克人”方式,從“格魯特”到“默里”的轉變,其實也是鮑比言語模式的改變,其實就相當於是孩子在沒有爸爸媽媽的直接指點的情況下,自己開始慢慢形成自我判斷的過程,也是孩子學會如何去做事,學會如何去表達的過程,孩子在這個過程就會慢慢學會與他人愉快相處的溝通方法。這是一種屬於孩子自己的言語模式的建立。

最後一句,“布洛克人知道了”,說明了孩子做了事情後,其實是希望得到他人肯定的,特別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自我肯定的價值觀還未形成,這時候就需要孩子身邊的成年人,如爸爸媽媽,來幫助孩子肯定自己的正面行為和溝通方式。因此每每孩子在幫助到別人,或者自我成長的時候,孩子向爸爸媽媽分享他的這些成長事蹟的時候,爸爸媽媽應該及時肯定孩子的行為和成長,這樣可以讓孩子的行為內化,這些事往後都會對孩子形成自我價值觀有很大的幫助。

-THE END-

相關熱點文章推薦:

新書收錄文章|書名|育人育己,教育其實就是成為人的一個過程|序言

新書收錄熱文 |父母需要不完美 訪談|27歲中國學霸在加拿大疑駕機自殺?(200萬推薦量,43.8萬閱讀量)

教育思考者孔教官:育兒實戰經驗先鋒,通過“發現-觀察-分析-解決-後續引導”的過程,尋找適合孩子天性的育兒方法,累計家長諮詢案例達到600多例

原創心得,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過度干預的意思是把屬於他人需要去解決的事情直接代替解決了,如父母對與孩子同一學校的孩子們說:你們需要和XX一起好好玩哦。說完之後還在一邊看著,讓這些孩子必須與自己的子女玩),哪怕出發點是想讓孩子能夠快點融入到新的環境中,然而孩子的新同學只會覺得他不獨立,連交朋友都需要爸爸媽媽來幫忙,這些同學只會感覺到與他玩有壓力,最後只會讓其他孩子更不跟他玩。)

於是,我們就會有這樣一個問題了:如果孩子進入了一個新的環境,遇到了不知道如何與別人溝通的情況時,具體有什麼方式可以説明到孩子的呢?如果爸爸媽媽自己暫時不會怎麼引導孩子呢?有沒有什麼書,可以讓孩子看,讓他們自己找到如何去與人溝通交流的方法的?同時也可以讓家長看,瞭解到一些引導的方法,並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參考使用,然而家長可以借此來幫助到孩子的呢?

幸運的是,我最近還真的接觸到了這樣一本書,今天就推薦給大家。這是一本專門寫給孩子們讀的書,名字叫做《鮑比如何說 朋友才會聽》,這是法伯和瑪茲麗施專門為孩子寫的。說到這兩位作者的名字,大家或許會覺得陌生,但是我相信大家應該對《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不陌生了吧?相信很多爸爸媽媽也看過。沒錯,這本書的作者也是法伯和瑪茲麗施。

兩位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為了可以幫助孩子從小開始去學會與他人愉快相處的溝通方法。於是,我帶著這個想法,去仔細看了這本書一遍,看看這本是是不是真的如同他們所說的一樣。結果呢,當我看完一遍之後,我被震撼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要強烈推薦這本書給大家的原因,我覺得如果我不推薦給大家,實在對不起這本這麼好的書;同時,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本意就是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人尋找到更加適合自己子女的教育,遇到這樣的好書,不推薦給孩子的爸爸媽媽,也屬一種罪過。那麼,為什麼我這麼極力推薦這本書呢?

為什麼我推薦這本書?

這個得從我的教育和教學經歷說起,從大學一年級開始,我就接觸孩子的教育,在大一到至今已經將近5個年頭裡,我接觸的孩子已經將近上千,與之不少於七天相處的孩子也將近600,而在我接觸孩子的這四年裡,我觀察到一些現象,我經常看到和聽到身邊的孩子,在與自己的同齡人,同學、朋友和家長之間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經常會用“放下!”、“你走開!”,“信不信我打你啊!?”等言語。

從這些現象裡,我意識到,孩子在溝通方式的教育上存在著一些缺失。他們與人溝通交流方式的這種趨向值得我去深思,為什麼孩子會使用這些言語去與自己身邊的人溝通呢?是家庭成員之間溝通方式的耳融目染?還是孩子受到與之接觸的人群溝通方式的影響?還是孩子在電影,網路遊戲等方面接收到的溝通言語影響到了他們?······

尋找孩子為什麼在溝通方式上會產生這種趨向固然重要,然而我認為找到如何解決這種現象更為重要。我心想,會不會是孩子在生活中沒有接觸過這些讓人愉快的溝通方式呢?沒有人在他們面前這樣進行溝通交流?即使有,也可能是來自成年人直接在理論上的告知,孩子沒有親身感受過呢?

從孩子的大腦發展來看,成年人直接告知孩子如何去說的這種方式是需要技巧的,不然孩子將會不明白為什麼這麼說,他們就沒法從內心裡去接受它,更不會去按照這些方式去說。或者是孩子還是只是知道這個原理,卻不知道怎麼去實踐,哪怕身邊的人這麼說了,他們還是不懂為什麼要這樣去做,至少年齡小的孩子不懂,而這些言語的習慣都是在需要在孩子小時候養成的,一種言語的方式就是一種思維模式,只有建立了這種思維模式,在溝通交流上才會直接說出來。

畢竟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當你對孩子說完“你應該要語氣平和,音量放低去跟你的朋友說話”這句話後,孩子馬上就能夠掌握這樣的溝通交流方式(成年人也未必能夠做到)。畢竟理論的闡述對於孩子淶水是抽象的,而抽象的思維只有在他們12歲以後才真正開始成型。

正是瞭解到讓孩子學會如何與別人溝通交流的方式不容易,哪怕讓我來向大家分享如何去引導孩子掌握令人愉快的溝通交流方式,三言兩語,我還真的不一定能夠講得完,哪怕我說完了,爸爸媽媽也不一定這麼容易可以模仿到,至少我現在不能達到這個水準,說完之後,爸爸媽媽們馬上就能夠會用。然而,讓孩子從小學會如何與人愉快溝通交流的方式,對他們的人生有多大的意義,我是知道的。因此,我非常迫切希望能夠找到一本比較簡單、可以供家長們參考的書推薦給大家,讓孩子和家長都能夠從中學習到這樣的溝通方式。

我是幸運的,機緣巧合下,我找到了這樣一本書,因此我也想把這一份幸運給到爸爸媽媽們,讓你們與我共同分享這一份幸運。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能夠讓我感受幸運,並且堅信這本書能夠幫助到6歲到12歲的孩子(沒錯,這本書適合這個年齡段觀看)和孩子的爸爸媽媽們呢?

上面我已經提到,這本書的書名叫做《鮑比如何說 朋友才會聽》,在我看完了這本書後,我眼前一亮,我感歎:原來讓孩子從小學會如何與人進行令人愉快的溝通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展現: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每個故事中闡述孩子心靈世界可能經歷的一些事情,這些事情是如何打動孩子的心靈的,是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如何去說的,最終如何讓自己的朋友聽自己的話。我為找到這樣的書感到高興。看到上面的圖片,看到上面的“布洛克人”,相信你也已經感受到一絲絲,這本書,將會非常有趣。這樣的書,我希望可以推薦給大家,讓大家也在閱讀後受益。

這本書很有趣的部分就是裡邊有兩個來自布洛剋星的小人,通過兩個布洛克人格魯特和默里分別來闡述兩種不同的與他人溝通的方式,一種格魯特的方式,直接對他人的取笑、排擠等進行回擊,採取“你不讓我開心,我也不讓你好過”的態度,直接進行行動,不做溝通;一種默里的方式,在面對同樣的情況,通過活躍氣氛、禮貌詢問與分享、旁觀等待等令人愉快的方式來進行回應和溝通。

同時默里對格魯特直接進行回擊的方式為什麼不好給出了理由,引導鮑比選擇令人愉快的方式來溝通解決。通過故事的方式來說的,更加能夠讓孩子理解和接受,在看故事的過程中就慢慢學會了如何去像默里那樣去與人溝通交流,不會讓孩子是在說道理,反而會覺得很生活化,很真實,同時故事把鮑比的情緒變化,通過文字和圖畫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孩子在閱讀的時候更加能夠共情。如果鮑比最終選擇了令人愉快的溝通方式,會獲得默里的肯定與鼓勵,我相信孩子閱讀到這裡的時候,心裡頭也許在想:如果我這樣做的話,是否會得到爸爸媽媽誇獎呢?(孩子們在做完自己認為認為有趣或了不起的事情都希望得到來自自己在意的人的肯定,如爸爸媽媽)

最後鮑比在兩位布洛克人不在的情況下,能夠説明馬蒂融入到新的環境,自己也像鮑比一樣得到成長,並且在夜空中看到了來自遠方兩個布洛克人的肯定,閱讀到這裡的孩子是否也會想:如果我也成長了,我自己也會很開心吧?

這本書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幫助?

鮑比全家搬遷到一座新的城市,鮑比也不得不轉學到一所新的學校。不知道生活中遇到同樣事情的爸爸媽媽是否會想到,孩子會不開心,就像鮑比一樣。是否從孩子的角度想過,孩子極有可能在知識學習上能夠跟上學校的步伐,而會在與人的溝通交流中遇到障礙?新學校的同學們或許會不喜歡他,而他因為同學們的不喜歡,也會開始不喜歡他。這時候孩子急需幫助,卻感到無助的感覺將會多麼的強烈?

所以當因為家庭原因,我們沒辦法的情況下只能搬到一個新的環境生活,這時候爸爸媽媽是否能夠關注到孩子在情緒上的變化,在學校生活,社交溝通方面的情況?這個是需要爸爸媽媽思考的,每當家庭被迫需要換到新環境居住時,孩子表現出情緒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去溝通?我們要怎麼去接納孩子的感受,並讓他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嘗試幫助他梳理思路,讓他能夠度過這些障礙。

孩子懂得如何與人溝通的方式嗎?孩子知道怎麼去向同學表達自己的意願和內心的想法嗎?······這些話題爸爸媽媽都需要養成下意識習慣,去觀察孩子,特別是孩子的生活經歷到了“巨大”的改變,比如說換了一個新的居住環境,換了一個學校,換了一批同學等等。

鮑比入學的時候,自己的名字被一位臉上長雀斑的孩子拿來開玩笑,從而導致他不敢在同學們前面表現自己,害怕再次被取笑。鮑比進餐廳用餐,卻受到了三位同學的排擠,再次遇到了臉上長雀斑的男孩,被其要求離開自己在坐的座位,而他只能默默找一個空椅子吃完自己的午餐。鮑比在操場上看到幾個人在玩彈球,想要參與進去的時候,卻被一個留著紅色刺蝟頭的男孩拒絕,只能在一遍看著。一天下來,鮑比發現自己交不到新的朋友,他開始討厭這個新的學校,討厭班上的同學,並且在妹妹的捉弄下非常生氣。

這些都是孩子在進入新的環境中的開始階段,可能會遇到的情況,如果孩子這時候沒有人去引導他,他極有可能會越來越討厭這個新的環境的一切事物,這個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這時候家長要意識到孩子的異常行為,通常異常行為的背後就是在告訴爸爸媽媽,孩子正在經歷著一些他暫時沒法自己解決的事情。

如果孩子年齡大的話,爸爸媽媽還不需要太過在意,適當引導孩子自己想就可以;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就像鮑比,這時候爸爸媽媽就需要適當介入,讓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來瞭解到孩子究竟正在經歷著什麼,並根據孩子的闡述,進行適當的引導。

就像《鮑比如何說 朋友才會聽》裡邊的兩個布洛克人,在孩子最需要他們的時候出現。書中的兩個布洛克人是作者虛擬出來的,能夠讓孩子更好接受這個故事的人物。

爸爸媽媽可以如何做?

而現實中,需要爸爸媽媽來代替書中兩位布洛克人的存在,在孩子最需要爸爸媽媽的時候,出現在他的生活中,鼓勵孩子繼續去面對生活,重新塑造他的信心,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將會在後面支持他,就像書中的兩個布洛克人,格魯特和默里一樣,會給孩子出謀劃策。針對孩子分享每一個遇到的情況時,給予孩子適當的指引,幫助孩子去克服遇到的溝通障礙,形成令人愉快的溝通方式。

雖然無法向兩位布洛克人一般時時在孩子身邊出點子,但是針對孩子的每一種情況,我們要不厭其煩地去向孩子說明一件事情有什麼樣的解決方式。而相對于直接告知孩子與他人愉快相處的溝通方法,爸爸媽媽如果能夠像書中格魯特和默里分別給出不同的處理方式,同時引導孩子說出不同處理方式的看法,如果讓他自己去選擇,會選擇什麼樣的方式。

就像當鮑比再次遇到臉上長雀斑的男孩為鮑比取兔子的花名來取笑,他不知道如何面對這種情況,如何與同學們溝通時;當鮑比吃午餐,擔心找不到位置,他不知道如何與坐在餐桌旁的同學溝通時;當鮑比在操場看到其他同學在玩彈球,自己想要參與進去,卻怕遭到拒絕,他不知道如何與正在玩耍同學溝通時,······兩個布洛克人就會分別給出的建議,然後讓鮑比自己拿主意。最終對鮑比的選擇令人愉快的方式做出表揚。

如果可以的話,書中兩個布洛克人的角色可以分別由爸爸和媽媽來擔任,方法完全可以按照書中的來,對同一件事情爸爸和媽媽分別給出不同的溝通方式或更多的溝通方式(不一定是爸媽認為最合適的,而是可以選擇的方式,哪怕想“格魯特”一樣的方式也行)去解決,並且給孩子提供一些溝通時的技巧,給孩子更多的不同的解決方式,可以説明孩子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同時能夠讓孩子在各種方式對比之下,孩子能夠找到自己選擇的溝通方式的理由,讓孩子養成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學會多想幾種不同的解決方式,從多種方式之下,找到最合理,最好的方式,這個對於打破孩子思維中“這件事除了這種做法就不可能解決”的思維,這也是我們現在很多人沒有掌握的思維模式。

當鮑比遇到了一位新來的同學馬蒂,馬蒂遇到鮑比當時剛來到學校的情況,同學們嘲笑馬蒂的外貌和身形,同學們在餐桌上排擠馬蒂,鮑比看到了,卻擔心他與朋友們說了之後,會讓他自己也失去這些朋友,於是他採取了“布洛克人格魯特”(鮑比內心的假想)的建議,保持沉默。

當馬蒂在操場上看著同學們在玩壘球遊戲,眼神中露出渴望,想要參與進來,同學們因馬蒂的身形拒絕讓他參與進來,並嘲笑他的身形的時候,鮑比回想到自己曾經在剛進入這個學校經歷過的事情,替馬蒂的遭遇感受難過,於是,鮑比決定幫助馬蒂進入到壘球遊戲中來,他採取了“布洛克人默里”(鮑比內心的假想)的意見,向自己的朋友提出邀請馬蒂進場一起玩球的建議,並且幫且馬蒂尋找適合參與進壘球遊戲的位置。一場遊戲下來,馬蒂的表現讓同學們接受了他。鮑比為了馬蒂承擔了自己可能失去朋友的風險,找到方法幫助到了馬蒂,最後得到了來自在星空中布洛克人的肯定。

鮑比內心假想的“布洛克人”方式,從“格魯特”到“默里”的轉變,其實也是鮑比言語模式的改變,其實就相當於是孩子在沒有爸爸媽媽的直接指點的情況下,自己開始慢慢形成自我判斷的過程,也是孩子學會如何去做事,學會如何去表達的過程,孩子在這個過程就會慢慢學會與他人愉快相處的溝通方法。這是一種屬於孩子自己的言語模式的建立。

最後一句,“布洛克人知道了”,說明了孩子做了事情後,其實是希望得到他人肯定的,特別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自我肯定的價值觀還未形成,這時候就需要孩子身邊的成年人,如爸爸媽媽,來幫助孩子肯定自己的正面行為和溝通方式。因此每每孩子在幫助到別人,或者自我成長的時候,孩子向爸爸媽媽分享他的這些成長事蹟的時候,爸爸媽媽應該及時肯定孩子的行為和成長,這樣可以讓孩子的行為內化,這些事往後都會對孩子形成自我價值觀有很大的幫助。

-THE END-

相關熱點文章推薦:

新書收錄文章|書名|育人育己,教育其實就是成為人的一個過程|序言

新書收錄熱文 |父母需要不完美 訪談|27歲中國學霸在加拿大疑駕機自殺?(200萬推薦量,43.8萬閱讀量)

教育思考者孔教官:育兒實戰經驗先鋒,通過“發現-觀察-分析-解決-後續引導”的過程,尋找適合孩子天性的育兒方法,累計家長諮詢案例達到600多例

原創心得,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