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慢性濕疹苦纏十年 中醫內外兼治立顯效

本報記者 鄭永儀 通訊員 吳佳儀 陳澤鑫

說起濕疹, 很多人都“望而生畏”, 它是最常見的一種皮膚病之一, 對患者來說, 瘙癢難忍及其令人厭惡, 再加上皮膚總是糜爛、滲液、脫屑, 甚至遷延難愈, 總是讓患者苦不堪言。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皮膚科洪遜強醫師表示:慢性濕疹初期並不是很嚴重, 病程慢性, 可長達數月或數年, 很多患者誤以為是普通的瘙癢而胡亂抓撓一番, 導致病情加重, 瘙癢劇烈, 常反復發作。

資料圖片

病例回顧

去年3月,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皮膚科收治一名被慢性濕疹糾纏了近十年的78歲老人張某。 據家屬陳述, 七八年前, 老人的雙手出現了皮疹, 起初只覺瘙癢, 也就沒太在意。 但後來症狀時輕時重、反反復複, 這才開始四處尋醫問診, 經治療, 症狀雖有減輕但依舊反復發作, 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尤其近三年症狀愈來愈嚴重——雙手前臂起片狀紅色斑丘疹伴瘙癢難忍,

患處經常出現皮下出血症狀, 極易出現瘀斑, 並殘留明顯色素沉著, 嚴重影響了生活。 後經軍區老戰友介紹, 老人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就診。 經診斷老人被確診為慢性濕疹, 證屬脾虛濕困夾瘀型。

據該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洪遜強介紹, 因老人年紀漸長, 血管通動性和血液迴圈較差, 運化不通暢導致體內濕氣堆積, 從而使得皮膚滋長了許多疹子。 時間一久, 未得到及時有效控制就逐漸發展為慢性濕疹。

中醫治濕疹需審症求因、辨證論治

洪遜強強調, 治療濕疹要根據濕疹的臨床表現, 審證求因, 辨證論治。 老人的舌苔脈象以及臨床表現顯示, 老人是因久病而導致多淤多虛,

全身迴圈較差, 所以治療上應以健脾祛濕, 活血通絡為主。 故在治療中, 洪遜強採用中醫外科的特色藥方, 制定了藥物內調再配以藥物外敷的治療方案, 幫助老人健脾、益氣、化濕、養血, 通經活絡, 加強血液迴圈, 促進皮疹修復消退。 他提醒, 慢性濕疹治療期間一定要忌吃辛辣、油膩、煎炸、海鮮之品, 也不宜飲酒。

治療3個多月後, 老人久治不愈的慢性濕疹也出現明顯好轉, 患處皮下出血、瘀斑及色素沉著的症狀基本消失, 皮膚也變得光亮起來, 至今已有近1年未發作。

皮膚病治療需內外兼顧

採訪過程中記者瞭解到, 洪遜強在治病過程中特別注重“治病求本”和“對症下藥”。 據他介紹, 在診療過程中除了中醫最基本的辨證論治外,

更突出中醫皮膚科特色治療思維, 大多數中醫科屬於內科, 均以內調為主, 但皮膚病的外治方案同樣重要, 甚至在某些疾病的治療中外治法占主導地位, 尤其是中醫皮膚科在這方面的優勢更明顯。

例如痤瘡(俗稱‘青春痘’)的治療, 大多數醫生採用鹽酸多西環素、維A酸類藥物治療, 這類藥物不但副作用大, 極易損傷肝腎, 且效果並不見得多好, 病情極易出現反復。 針對痤瘡發病的特點, 他根據患者個人體質採用對應的中藥進行調理, 結合清瘡及中藥外敷等中醫外治方案, 既經濟實惠, 效果甚佳, 還能有效減少復發機率, 深得患者好評。

拒絕皮膚病, 防護很關鍵

洪遜強同時強調, 皮膚病的日常防護工作同樣不可忽略,

這恰恰是皮膚病反復發作的誘發因素, 因為疾病的發生與個人體質密切相關, 而生活習慣直接影響個人體質。

他指出, 日常防護工作主要是飲食、睡眠作息、體質鍛煉、情志調節等, 合理的生活作息習慣能增強體質, 抵制疾病入侵或幫助人體對抗疾病, 促進病情恢復。 此外, 他也建議, 患者一旦有多處瘙癢難忍的症狀, 就該及時到醫院診斷治療, 切勿盲目忽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