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依樣畫葫蘆”的典故是怎麼來的?足見趙匡胤刀子嘴豆腐心

我們平時觀看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劇, 那朝堂之上的皇帝和大臣們, 板臉的正襟危坐, 磕頭的一本正經, 都在做戲一樣。 其實,

朝堂雖然是個看似威嚴的去處, 但有時也是個出笑料的地方, 皇帝偶爾和大臣開起玩笑來, 比尋百姓打情罵俏還有味。

五代宋初, 有個大臣叫陶穀。 陶穀詩文雙絕, 成名也早, 十多歲就有了文名。 他出仕也早, 二十多歲便被後晉宰相李崧看中而步入仕途, 曆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四朝。 陶穀在後晉時官至知制誥、倉部郎中。 後漢任給事中。 後周任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 北宋初繼續出任翰林學士。 然而, 就是在這個翰林學士的任上, 陶穀與宋太祖趙匡胤之間卻因為升遷的問題, 留下了一個“依樣畫葫蘆”的典故, 頗為搞笑。

後周時代, 陶穀與趙匡胤都是周世宗柴榮的手下, 陶穀是歷次深厚的老臣, 趙匡胤是後起的政治新秀, 同朝為臣, 關係不錯。 趙匡胤“黃袍加身”而榮居九五之尊後, 所用的朝臣大部分還是後周的原班人馬, 陶穀作為老同事, 也被趙匡胤留任為翰林學士, 官雖沒升, 但也沒降。

陶穀是個才子, 舉世皆知。 陶穀是個老資格, 二十多年前在後晉就已經是知制誥——皇帝的筆桿子了。

入宋後, 趙匡胤讓他仍任翰林, 沒得說, 過得去。 然而, 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則可, 但三五年、七八年還是個老翰林, 陶穀的心裡就彆扭了。 你想, 比自己資歷淺的, 升了, 比自己年輕的, 也升了, 而自己年紀一大把了, 還在原地踏步踏, 這老臉往哪擱呢?於是, 氣極之下, 陶穀給皇帝打辭職報告, “乞罷禁林”, 請求調離翰林院, 這學士沒法當, 不當了。

趙匡胤接到陶穀的上書, 明白了:嫌官小。 趙匡胤也知道, 五代以來, 陶穀“文翰為一時之冠”, 有才學, 有作為, 所以那麼多皓首窮經的博學鴻儒不留任, 偏偏留任了他, 這種安排根本不是照顧老同事的情面, 而是對他才學的欣賞, 體現了新皇帝對他的器重。 陶穀既然不懂此中深意而伸手要官, 趙匡胤決定損他一下, 便將他召來, 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此官難做?不過依樣畫葫蘆, 且做且做。 ”一句話將陶穀堵了回去, 不許他辭職。 當然, 也不給他升官。

陶穀討了個沒趣, 哭笑不得, 氣卻未消, 於是, 陶穀在翰林院的牆壁上題下詩一首:“官職須由生處有,

才能不管用時無。 堪笑翰林陶學士, 年年依樣畫葫蘆!”舊官雖忍氣吞聲地照做, 但牢騷卻也要直言不諱地發的。

對於陶穀題詩於壁發牢騷的行為, 趙匡胤聽之任之, 一笑了之。 不久, 趙匡胤即提拔重用陶穀為刑部尚書, 又任戶部尚書。 970年, 陶穀去世, 趙匡胤還追贈他為右僕射, 給予了極高的尊榮。

給予了極高的尊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