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齊威王的三條經驗

齊威王的三條經驗

宋志堅

如果隱去時間, 不計某些特殊的稱謂和特殊的語言方式, 僅就事情的本身而言, 新聞與舊聞, 有時還真難分得清楚。 例如, 史書記載, 西元前370年曾有這樣一件事:

齊威王召即墨大夫, 語之曰:“自子居即墨也, 毀言日至。 吾使人視即墨, 田野辟, 人民給, 官無事, 東方以寧,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封之萬家。 召阿邑大夫, 語之曰:“自子守阿, 譽言日至。 吾使人視阿, 田野不辟, 人民貧餒。 趙攻鄄, 子不救;衛取薛陵, 子不知;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 烹阿邑大夫及左右嘗譽者。

此事距今已有兩千三百餘年,

自是“舊聞”。 然而, 倘將此文言譯成白話, 再按上面所說的方式去讀, 不也猶如一條很有價值的新聞?

即墨大夫與阿邑大夫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幹部。 即墨大夫是務實派, 只求使百姓得到實惠, 自然沒有必要找齊威王身邊的人湊趣打秋豐, 於是傳入齊威王耳朵的盡是“毀言”;阿邑大夫則恰恰相反, 他的眼睛是向上的, 即使工作做得一塌糊塗, 也會用“厚幣”賄賂齊威王身邊的人, 厚顏無恥地乞求他們在齊威王面前“美言美言”, 於是, 傳入齊威王耳朵的盡是“譽言”。 看來, 在齊威王的四周也有一個包圍圈, 結成這個包圍圈的就是齊威王身邊的人, 即齊威王所說的“左右”。 這種包圍圈使被包圍的人聽不到真話, 看不到實情,

是與非, 功與過, 賢與不肖就是這樣被倒置的。

齊威王是突破了這個包圍圈的。 他最可貴的一條經驗, 就是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處在“左右”的包圍之中, 因而, 對於“左右”的話, 無論是“毀”是“譽”都不輕信, “使人”視察即墨、阿邑, 就是他並不輕信“左右”的證據。 這一條說說容易, 做起來極難, 因為像齊威王這種身居高位的人, 總是喜歡以“左右”的耳目為耳目, 以“左右”的手腳為手腳, 借此烘托自己的權位, 似乎失去了這種烘托, 就失去了自己的威嚴。 既如此, 怎麼還會視這種“左右”為包圍圈呢?

自然, 僅是“使人”視察, 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阿邑大夫之流既然會以厚幣事齊威王“左右”以求譽, 對齊威王派去的使者也會這麼幹的。 上面派人來檢查視察了,

他就設盛宴相待, 選美女相伴, 備紅包相送, 讓你在各種欲望都得到滿足之後, 再沿著由他劃定的路線, 到事先精心佈置的“點”上去轉上一圈。 於是, 即使“田野不辟”, 也會五穀豐登, 即使人民貧餒, 也會富翁遍地。 肯下這種“苦功”的阿邑大夫之流照例被譽, 不會這一套的即墨大夫之輩照樣被毀, 包圍圈就這樣跟著被派出去視察的人一起向外延伸、擴展。 然而, 從齊威王最後向即墨大夫和阿邑大夫攤牌的情況看, 他派人去檢查視察是出其不意的, 下面根本不知道。 齊威王或許估計到那種種可能發生的事, 沒有讓自己派去的官員事先通知下面一路迎候, 從而使阿邑大夫慣于施展的伎倆失去了施展的餘地, 這也是他能夠突破包圍圈的一條重要經驗。

即墨大夫與阿邑大夫終於各得其所。 即墨大夫被“封之萬家”, 既是獎勵他政績卓著, 也是獎勵他“不事吾左右以求助”。 阿邑大夫被“烹”, 既是處罰他政績不佳, 更是處罰他“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 吹牛拍馬也得上稅, 這便是一個先例。 假如他僅是政績不佳, 而沒有拍齊威王“左右”的馬屁, 讓這些見利忘義的小人為他吹牛皮, 即使受罰, 大概也還不至於被“烹”。 至於“左右嘗譽者”(其實“左右嘗毀者”也是這些人)被“烹”, 則完全是因為他們充當了包圍齊威王的角色, 非如此重罰, 就衝破不了這種包圍圈, 這是齊威王的第三條經驗。 自然, 在現代人看來, 拿人去“烹”, 有違人道, 但取其要義, 對於此類角色予以重罰,

卻是沒有錯的。

末了, 我想說說這條猶如新聞的史實後面的幾句話:“於是群臣悚懼, 莫敢飾作, 務盡其情, 齊國大治, 強於天下。 ”如今有的新聞報導, 寫成績就像掛花環, 說到某地抓某項工作, 就將某地的所有成績(且不說這些成績本身的水分)都往這項工作上掛, 這其實也是一種“飾作”。 此處的“齊國大治, 強於天下”卻不是掛上去的花環。 國家的強盛, 與這個國家的各級幹部“務盡其情”, 實在有著直接的聯繫。 假如各級領導的耳目都被自己的包圍圈所阻斷, 以致于形成一級欺騙一級的局面, 這國家能強盛得了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