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研支撐保護——為了那些在海洋中翱翔的“鯤鵬”

在浩瀚無垠的蔚藍海洋中有很多龐然大物, 它們既是旗艦物種, 也是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行動的航標。 在這群龐然大物中, 魔鬼魚屬於體型格外奇特的一類。 與那些身體呈魚雷狀流線型的鯨豚和鯊魚不同, 身體扁平的它們與其說是在遊弋, 不如說是在海裡翱翔。

快速遊弋乃至躍出水面的前口蝠鱝, 就像是在海裡翱翔。

魔鬼魚是板鰓亞綱鱝目鱝科魚類的通稱, 與鯊魚和銀鮫一樣, 它們全身或大部分骨頭都是軟的(即我們常說的“脆骨”), 因此被統稱為軟骨魚類。 魔鬼魚有著菱形的扁平身體, 兩側像鳥翅膀一樣伸展開來, 還有著鞭子樣的尾鰭。 最為獨特的是它們頭部前端的一對頭鰭, 就像西方神話中魔鬼頭上的角, 這也是它們得到這個外號的原因。 鱝科中的兩個屬, 即9種蝠鱝(Mobula spp.)和2種(也可能是3種)前口蝠鱝(Manta spp.)形同姐妹, 它們用頭上的鰭角向下彎曲幫助兜攏海水到嘴裡,

用鰓耙過濾浮游動物為食。

除這對頭鰭以外, 鱝科魚類和魔鬼就沒有什麼相似點了, 因為體型巨大並不算是魔鬼的特徵之一。 描述魔鬼魚的大小, 通常不用體長, 而是有點像測量老鷹那樣, 用翼展。 它們就是靠這對“翅膀”, 在大海中“飛行”, 而非像大多數魚類和鯨類那樣, 靠尾巴的搖擺來運動。 所記錄到最大的魔鬼魚來自雙吻前口蝠鱝(Manta birostris), 翼展超過六米, 相當於兩層樓高, 是所有身體扁平魚類中的翹楚。 如果你能親眼在海洋中見到其身影, 一定會驚“呼”——海中鯤鵬!

一條中等體型的前口蝠鱝已經是成年人類大小。

借助巨大的翼化的胸鰭, 它們在全球各大洋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水海域從容巡遊。 和很多龐然大物類似, 魔鬼魚生活得毫不急躁。 它們每年只繁殖一次, 每次只產一條仔魚, 緩緩成長, 在漫漫歲月中追隨著海洋的變化。 很多潛水愛好者熱衷於觀察這些海洋中的溫柔魔鬼, 看到它們甚至被認為是很有“福分”的一件幸事。 但幾年前, 人們赫然發現,

這些海中鯤鵬正在變得越來越少見。

2011年,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IUCNRedlist)將前口蝠鱝屬兩個物種(Manta birostris和Manta alfredi)評估為易危(VU)和種群下降。 威脅它們生存的主要因素是針對性捕撈和兼捕。 作為它們的後期加工品之一的幹制鰓耙算是較昂貴的乾貨海鮮, 被稱作膨魚鰓。 近年, 有報導認為, 膨魚鰓的國際貿易是威脅魔鬼魚生存的最主要因素, 其貿易目的地主要就在我國華南地區。 除了兩種前口蝠鱝, 蝠鱝屬的魚鰓也被晾乾當作膨魚鰓貿易。

前口蝠鱝腹部被切開, 魚鰓被掏出單獨晾曬。

為保護這些生存受到人類貿易威脅的旗艦海洋動物, 2013年3月,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瀕危物種公約, CITES)在其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上, 將前口蝠鱝整屬列入附錄II, 但延遲18個月生效。 延遲生效的原因其實很尷尬, 因為人們並不瞭解市場上膨魚鰓的物種組成。 對一般市民來說, 膨魚鰓之間只有價位的差異。 經驗豐富的貿易商, 也不過是根據顏色、大小或鬆緊程度來區分魚腮的級別。 包括貿易商、保護部門和執法部門在內的很多人,其實根本分不清那些“膨魚鰓”究竟是來自受保護的前口蝠鱝還是沒有列入的蝠鱝屬動物。缺乏科學技術支撐的政策,會為國際和國內的管理、執法和瀕危物種保護帶來不小的困擾。想要有效實施保護政策和嚴格執法,就必須要從一堆形態極其相似的幹魚鰓中快速準確地找到需要監管的標本,這對中國科學家提出了緊迫要求。

為應對此尷尬的保護困境,由我國瀕危物種公約國家履約科學機構主導的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小組走遍了華南省區的幾大乾貨海鮮市場,收集了兩百多個又幹又腥,形態、大小和價格各異的膨魚鰓,埋頭翻檢起來。他們借助分子生物學手段,將所獲取的膨魚鰓標本鑒定到種。他們確定,這兩百多個幹魚鰓標本來自兩個屬的5個物種,其中果然有受保護的雙吻前口蝠鱝。

DNA分子鑒定是目前各種物種鑒定技術中最準確的,以此為基礎就能用人感官可辨識的形態、氣味、質感等特徵,提出一個徒手或只借助放大鏡等工具就能快速準確作出判斷的技術方案。於是,科學家小組又通過大量檢視標本和鱝科魚類形態研究文獻,測量記錄了幹腮標本的五處共16類形態特徵。採用電腦學習式判別分析,提取了海量標本形態特徵中最關鍵的資訊,並對這些資訊進行排序,繼而開發出一套適合管理人員、調查員和執法人員一線操作,準確率超過99%的“三步法快速識別前口蝠鱝膨魚鰓”的辨識程式。

2016年,通過培訓,全國各地,尤其是華南地區的水生野生動物管理人員、執法人員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調查員很快學會了“三步法”,他們據此所開展的市場調研監測和貿易管控成為我國積極履行國際公約,保護瀕危海洋動物的重要進展。

作者應邀向海關執法人員講解“三步法”。培訓覆蓋了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主管部門、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海關、漁政、工商和進出境檢驗檢疫部門,總計超過一千人次。(供圖:野生救援,張文婷)

隨著全球對我國華南地區膨魚鰓貿易和對魔鬼魚保護的關注,2016年10月,蝠鱝屬動物也被瀕危物種公約第十七次締約方大會提案列入CITES附錄II,延遲六個月,即到2017年4月4日生效。至此,所有膨魚鰓都受到國際國內貿易管制。我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也在依據前述研究成果,核查膨魚鰓合法庫存登記,開展更為準確而有針對性的市場監管和執法。

學習了三步法後,監管人員核查市場

保護受貿易威脅的瀕危動物,其關鍵在於科學確定貿易趨勢和類別。中國科學家所回顧的膨魚鰓市場情況,所提出的監管建議,以及開發的“三步法”為其國際和國內貿易監管提供了一項關鍵性的技術保障,也為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全球野生動植物,積極履行瀕危物種公約提供了鮮活案例。

論文中總結的三步法流程圖。

包括貿易商、保護部門和執法部門在內的很多人,其實根本分不清那些“膨魚鰓”究竟是來自受保護的前口蝠鱝還是沒有列入的蝠鱝屬動物。缺乏科學技術支撐的政策,會為國際和國內的管理、執法和瀕危物種保護帶來不小的困擾。想要有效實施保護政策和嚴格執法,就必須要從一堆形態極其相似的幹魚鰓中快速準確地找到需要監管的標本,這對中國科學家提出了緊迫要求。

為應對此尷尬的保護困境,由我國瀕危物種公約國家履約科學機構主導的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小組走遍了華南省區的幾大乾貨海鮮市場,收集了兩百多個又幹又腥,形態、大小和價格各異的膨魚鰓,埋頭翻檢起來。他們借助分子生物學手段,將所獲取的膨魚鰓標本鑒定到種。他們確定,這兩百多個幹魚鰓標本來自兩個屬的5個物種,其中果然有受保護的雙吻前口蝠鱝。

DNA分子鑒定是目前各種物種鑒定技術中最準確的,以此為基礎就能用人感官可辨識的形態、氣味、質感等特徵,提出一個徒手或只借助放大鏡等工具就能快速準確作出判斷的技術方案。於是,科學家小組又通過大量檢視標本和鱝科魚類形態研究文獻,測量記錄了幹腮標本的五處共16類形態特徵。採用電腦學習式判別分析,提取了海量標本形態特徵中最關鍵的資訊,並對這些資訊進行排序,繼而開發出一套適合管理人員、調查員和執法人員一線操作,準確率超過99%的“三步法快速識別前口蝠鱝膨魚鰓”的辨識程式。

2016年,通過培訓,全國各地,尤其是華南地區的水生野生動物管理人員、執法人員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調查員很快學會了“三步法”,他們據此所開展的市場調研監測和貿易管控成為我國積極履行國際公約,保護瀕危海洋動物的重要進展。

作者應邀向海關執法人員講解“三步法”。培訓覆蓋了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主管部門、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海關、漁政、工商和進出境檢驗檢疫部門,總計超過一千人次。(供圖:野生救援,張文婷)

隨著全球對我國華南地區膨魚鰓貿易和對魔鬼魚保護的關注,2016年10月,蝠鱝屬動物也被瀕危物種公約第十七次締約方大會提案列入CITES附錄II,延遲六個月,即到2017年4月4日生效。至此,所有膨魚鰓都受到國際國內貿易管制。我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也在依據前述研究成果,核查膨魚鰓合法庫存登記,開展更為準確而有針對性的市場監管和執法。

學習了三步法後,監管人員核查市場

保護受貿易威脅的瀕危動物,其關鍵在於科學確定貿易趨勢和類別。中國科學家所回顧的膨魚鰓市場情況,所提出的監管建議,以及開發的“三步法”為其國際和國內貿易監管提供了一項關鍵性的技術保障,也為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全球野生動植物,積極履行瀕危物種公約提供了鮮活案例。

論文中總結的三步法流程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