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位清王爺倘若不驅逐袁世凱,辛亥革命未必能成功

歷史不容許假設, 但允許揣摩, 當辛亥革命的火種燒變中華大地, 清王朝的末日提前降臨, 這對於滿清朝廷而言, 看似命運的捉弄, 實則必然的巧合。

宣統年間, 攝政王載灃驅逐袁世凱, 標誌著袁世凱集團與滿洲統治集團之間的聯盟徹底破裂。 袁世凱集團趁辛亥革命之機, 徹底背叛清廷, 實現了從地方走向中央的目的。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 光緒皇帝病逝在瀛台。 光緒皇帝死後, 其侄溥儀, 奉慈禧太后懿旨, “入承大統, 為嗣皇帝。 ”隨後, 溥儀之父載灃亦奉病勢危篤, 恐將不起的慈禧之命監國, 嗣後“軍國機務, 中外章奏, 悉取攝政王處分, 稱詔行之, 大事並請皇太后懿旨”。

十月二十二日, 掌握清朝政權達48年之久的慈禧太后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放棄了長期牢牢把握在她的手中的大清國的最高權力。

十一月初九日, 太和殿上舉行了清入關後的第十次登極大典, 溥儀登極, 以1909年為宣統元年。 清代歷史從此進入了以溥儀臨朝、載灃攝政的宣統朝。

宣統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與紛爭中, 對清末政局產生重大影響的當首推以載灃為首的滿洲親貴與漢人袁世凱集團的矛盾和爭鬥。

“其時兩宮薨逝, 政潮已極劇烈。 欲攻袁者, 方多方尋隙, ”以去之及爪牙為快。 溥儀登極後一個月, 監國攝政王載灃即以袁世凱“現患足疾”, 著“回籍養屙”, 將他罷黜還鄉。

載灃監國攝政後, 為什麼仍然不能容忍袁世凱而將其立即罷黜呢?對於這一點, 對載灃的秉性為人比較清楚的載灃胞弟載濤的分析很能說明問題。

載濤說:“載灃雖無統馭辦事之才, 然並不能說他糊塗。 他攝政以後, 眼前擺著一個袁世凱, 處於軍機大臣的要地, 而奕劻又是叫袁拿金錢喂飽了的人, 完全聽袁支配。 近畿陸軍將領以及幾省的督撫都是袁所提拔, 或與袁有秘密勾結。 他感到, 即使沒有光緒帝的往日仇恨, 自己這個監國攝政亦必致大權旁落, 徒擁虛名。 ”

由此可見, 載灃罷黜袁世凱的主要動機在於維護自己監國攝政的權力, 袁氏不去, 即無法權歸己手, 袁世凱已成了載灃集權的最大障礙, 即使無光緒戊戌之事, 載灃也終將去之而後快。

袁世凱回籍之後, 仍與袁世凱集團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北洋派的首腦儘管業已退隱, 他的親信大多仍在滿人手下繼續任職。 袁世凱集團並沒有被清除。 ”北方諸將領心仍向袁。 但與此同時, 以載灃為首的皇族親貴們也加快了集中兵權的步伐。

1909年7月15日, 載灃宣佈由皇上親任海陸軍大元帥, 具體事務由他代理。 同時, 將軍諮處從陸軍部中分出, 由載灃之弟載濤和皇族毓朗共同管理。

軍諮處擁有制定軍事行動計畫,提名陸海軍將領並指派參謀僚佐之權,成為軍事首腦機關(1911年升格為軍諮府)。良弼由陸軍部軍學司司長調任軍諮使,儘管馮國璋也是軍諮使,但實際權力由良弼掌握。

“同時清廷中的親貴又複利用湖北派陸軍留學生,如盧靜遠、哈漢章等,以挾持北洋派勢力。”“那時北京中央軍事機關如軍諮府、陸軍部、練兵處等重要人員是留日士官生回來的居其多數。”

其中,“軍諮府(即參謀本部)各廳處長悉為留學日本的士官畢業生……對於用人、行政握有相當的實權。”

在北洋各鎮中,北洋派的一統天下已被打開了缺口,士官生們也開始顯露頭角,其中所謂“士官三傑”吳祿貞、藍天蔚、張紹曾均任命為高級指揮官。吳祿貞取代段祺瑞出任第六鎮統制,藍天蔚出任第二混成協協統,張紹曾出任第二十鎮統制。

吳、藍二人均為湖北人,且皆系革命黨人。張紹曾雖為直隸人,且早就進入北洋軍任職,但過去一直不受重用。如果不是武昌起義爆發,清廷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凱。這一“滲沙子”的趨勢定將還會繼續下去。

據資料顯示,從1901-1910年,從日本帝國軍事學院畢業的士官生共620名,其中大部分分佈到北洋各軍之中,而對於這些人,根本不能指望他們會堅定地跟袁世凱走。

北洋各鎮,上上下下,各級軍官數千人,均是袁世凱一手提拔起來,經過多年經營,私軍性已經定性,“這些人心目中本來只知有他們的宮保,一時迫於朝命,雖都不敢說什麼,而無不期待他的東山再起。”滿洲親貴們根本無法徹底把這些人撤換掉。

事實上,載灃等人曾嘗試用非北洋系的日本留學生,全面替換北洋高級軍官,但最後還是失敗了。

可見,清廷和滿洲少壯親貴們雖然剝奪了袁世凱的兵權,撤換了北洋系的一些高級軍官,對北洋系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但是,對北洋系畢竟未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袁世凱的潛勢力仍然存在,北洋系仍如臥山之虎,隨時都有可能躍起。

載灃放逐袁世凱以後,又進一步剪除袁黨。1909年2月,郵傳部尚書陳壁革職,永不敘用。不久,嚴修乞休。接著,徐世昌內調郵傳部尚書,由錫良繼任東三省總督。

錫良到任,立即抓住黑龍江布政使倪嗣沖貪污案,“即行革職,勒追贓款”。3月23日民政部侍郎趙秉鈞休致,北京的警權轉到親貴手中。6月28日,楊士驤病死,端方繼任直隸總督。

次年1月唐紹儀被迫乞休。2月,鐵路總局局長梁士詒被撤職。不久,江北提督王士珍以病自請開缺照準,等等。儘管載灃掃蕩政敵不遺餘力,但袁世凱的勢力畢竟是太雄厚了,尚侍督撫,均屬其私,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剷除。因此,列強一直把袁世凱視為“有實力的人物”。

英國《泰晤士報》仍把他排在世界偉大的“政治家”之列。當載濤、載洵赴歐洲考察軍事時,各國“群口相謂,謂中國至今日,奈何尚不用袁世凱”。國內立憲派也認為袁世凱仍有猛虎在山之勢。

以袁世凱為代表的袁世凱集團與滿洲親貴集團之間的生死搏鬥,是清王朝統治高層政治危機的重要反映,袁世凱被罷官並沒有使危機得到緩和;相反,由於政治重心的迅速變動,上層的統治危機更趨嚴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奪權的時機終於來臨。武昌起義後,清廷命陸軍大臣蔭昌率第一軍進軍湖北,馮國璋率第二軍聽候調遣。但北洋軍不聽蔭昌調遣,蔭昌束手無策;而馮國璋也按照袁世凱“慢慢走,等等看”的訓示左右顧盼。

軍隊怠戰,局勢益危,以載灃為首的滿洲親貴不得不向袁世凱低頭,再度起用袁世凱收拾殘局,授之以湖廣總督並督辦剿撫事宜。

但袁世凱認為時機未到,以“足疾未痊”為由拒絕出山。清廷無奈,只好授以欽差大臣,准其節制各軍,軍諮府、陸軍部不為搖制,從而將從袁世凱手中奪得的軍權又悉數奉還。

滿洲親貴召袁世凱出山,標誌著袁世凱與滿洲親貴長期爭奪中樞大權和軍事大權的鬥爭,最後以滿洲親貴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同時,也是行將滅亡的清朝腐敗統治末日的來臨。

由載灃之弟載濤和皇族毓朗共同管理。

軍諮處擁有制定軍事行動計畫,提名陸海軍將領並指派參謀僚佐之權,成為軍事首腦機關(1911年升格為軍諮府)。良弼由陸軍部軍學司司長調任軍諮使,儘管馮國璋也是軍諮使,但實際權力由良弼掌握。

“同時清廷中的親貴又複利用湖北派陸軍留學生,如盧靜遠、哈漢章等,以挾持北洋派勢力。”“那時北京中央軍事機關如軍諮府、陸軍部、練兵處等重要人員是留日士官生回來的居其多數。”

其中,“軍諮府(即參謀本部)各廳處長悉為留學日本的士官畢業生……對於用人、行政握有相當的實權。”

在北洋各鎮中,北洋派的一統天下已被打開了缺口,士官生們也開始顯露頭角,其中所謂“士官三傑”吳祿貞、藍天蔚、張紹曾均任命為高級指揮官。吳祿貞取代段祺瑞出任第六鎮統制,藍天蔚出任第二混成協協統,張紹曾出任第二十鎮統制。

吳、藍二人均為湖北人,且皆系革命黨人。張紹曾雖為直隸人,且早就進入北洋軍任職,但過去一直不受重用。如果不是武昌起義爆發,清廷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凱。這一“滲沙子”的趨勢定將還會繼續下去。

據資料顯示,從1901-1910年,從日本帝國軍事學院畢業的士官生共620名,其中大部分分佈到北洋各軍之中,而對於這些人,根本不能指望他們會堅定地跟袁世凱走。

北洋各鎮,上上下下,各級軍官數千人,均是袁世凱一手提拔起來,經過多年經營,私軍性已經定性,“這些人心目中本來只知有他們的宮保,一時迫於朝命,雖都不敢說什麼,而無不期待他的東山再起。”滿洲親貴們根本無法徹底把這些人撤換掉。

事實上,載灃等人曾嘗試用非北洋系的日本留學生,全面替換北洋高級軍官,但最後還是失敗了。

可見,清廷和滿洲少壯親貴們雖然剝奪了袁世凱的兵權,撤換了北洋系的一些高級軍官,對北洋系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但是,對北洋系畢竟未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袁世凱的潛勢力仍然存在,北洋系仍如臥山之虎,隨時都有可能躍起。

載灃放逐袁世凱以後,又進一步剪除袁黨。1909年2月,郵傳部尚書陳壁革職,永不敘用。不久,嚴修乞休。接著,徐世昌內調郵傳部尚書,由錫良繼任東三省總督。

錫良到任,立即抓住黑龍江布政使倪嗣沖貪污案,“即行革職,勒追贓款”。3月23日民政部侍郎趙秉鈞休致,北京的警權轉到親貴手中。6月28日,楊士驤病死,端方繼任直隸總督。

次年1月唐紹儀被迫乞休。2月,鐵路總局局長梁士詒被撤職。不久,江北提督王士珍以病自請開缺照準,等等。儘管載灃掃蕩政敵不遺餘力,但袁世凱的勢力畢竟是太雄厚了,尚侍督撫,均屬其私,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剷除。因此,列強一直把袁世凱視為“有實力的人物”。

英國《泰晤士報》仍把他排在世界偉大的“政治家”之列。當載濤、載洵赴歐洲考察軍事時,各國“群口相謂,謂中國至今日,奈何尚不用袁世凱”。國內立憲派也認為袁世凱仍有猛虎在山之勢。

以袁世凱為代表的袁世凱集團與滿洲親貴集團之間的生死搏鬥,是清王朝統治高層政治危機的重要反映,袁世凱被罷官並沒有使危機得到緩和;相反,由於政治重心的迅速變動,上層的統治危機更趨嚴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奪權的時機終於來臨。武昌起義後,清廷命陸軍大臣蔭昌率第一軍進軍湖北,馮國璋率第二軍聽候調遣。但北洋軍不聽蔭昌調遣,蔭昌束手無策;而馮國璋也按照袁世凱“慢慢走,等等看”的訓示左右顧盼。

軍隊怠戰,局勢益危,以載灃為首的滿洲親貴不得不向袁世凱低頭,再度起用袁世凱收拾殘局,授之以湖廣總督並督辦剿撫事宜。

但袁世凱認為時機未到,以“足疾未痊”為由拒絕出山。清廷無奈,只好授以欽差大臣,准其節制各軍,軍諮府、陸軍部不為搖制,從而將從袁世凱手中奪得的軍權又悉數奉還。

滿洲親貴召袁世凱出山,標誌著袁世凱與滿洲親貴長期爭奪中樞大權和軍事大權的鬥爭,最後以滿洲親貴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同時,也是行將滅亡的清朝腐敗統治末日的來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