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唱歌一定非要科學嗎

人類在識別規律方面有著非常不可思議的天賦。 有人一喝牛奶就拉肚子, 那麼他就會將牛奶和拉肚子這件事聯繫在一起, 下次不喝或者少喝牛奶。 看到天陰沉沉的, 我們便可以知道要下雨了。 看到有蛇我們便會躲得遠遠的。 識別規律的本能已經深深的根植在我們的意識深處。

甚至在認知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 人們還是傾向於將一些事情聯繫起來促成一種因果關係。 在古代來一次日食, 大家哪知道是因為月球正巧擋住了太陽, 嚇得以為是上天在發怒, 於是搞各種儀式, 甚至還有活人祭祀。

當這些活動結束後, 太陽正常的出來, 便覺得是自己的儀式奏效了。 過去, 人們將這些錯誤的因果聯繫, 構建了一整套對於世界的解釋。

唱歌這件事也是如此, 在以前沒法觀測到聲帶的情況下, 大家就總結了許多不靠譜的規律。 關於這點, 我們之前有一篇文章叫做《什麼叫科學的唱歌》裡面單獨的闡述了,

大家可以看一下。

但是我們今天要說一個看似相反的觀點。 唱歌真的需要完全的科學嗎?

物理主義有一條知識論原則——物理知識是一種完善的知識體系, 它是關於世間一切的完整描述。 簡單的說就是世間的一切均可以用規律來總結。

可是哲學家們提出了一系列的論據反駁了這個觀點:一個從未見過紅色的人, 即使知道再多關於紅色的知識, 當其看到紅色, 一定會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受。 光有知識是無法解釋世間萬物的, 知識和感受存在“解釋鴻溝”。

以前我們也有提過。 顏色實際上在大自然中並不存在, 它本質上只是不同頻率的電磁波。 顏色是人類大腦產生的一種感官。 非常可能你看到的紅色是紅色, 而我看到的紅色其實是紫色。 並且這個顏色都能帶給我們一種熱情的感覺, 我們都稱其為紅色, 能進行有效的溝通, 但從未發現我們之間有如此大的內在差異。 你永遠沒有辦法看到我腦海裡的紅色到底長什麼樣。

(還記得白金黑藍之爭嗎?)哲學家將這些只能自己體會, 不可描述的內在體驗成為“感質”。

我們的世界是客觀世界和感質共同影響的世界。 你永遠都不知道我看到的顏色是怎樣的, 即使我們都認為巧克力好吃, 但你也永遠無法體會到我嘗到的味道。 大家都是學唱歌的人, 相信會非常有感觸, 唱歌很大程度是在“感質”這個層面的。

很多時候, 很大程度上, 你認為怎麼樣, 你就會是怎麼樣。

醫學裡有一個概念叫做安慰劑效應, 指的是當對某種藥堅信不移時, 就可增強該藥物的治療效果, 提高醫療品質。 科學家在實驗物件身上製造疼痛, 然後使用嗎啡控制這種疼痛。 一天這樣做幾次, 連續進行幾天, 直到實驗的最後一天, 用生理鹽水取代嗎啡溶液。 像嗎啡一樣, 生理鹽水也同樣有效有效地抑制了實驗物件的疼痛。

安慰劑效應在唱歌這個領域頻繁存在。 如果你找過許多老師, 應該會有體會。 有時上課的時候, 老師不斷的告訴你你的進步, 你真的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而如果老師不斷地強調你做的不好的地方,你甚至可能越練越怪。有一類學員跟過非常多的老師,學過非常多的流派,但依舊沒有學好唱歌。這類學員別看見識廣博,實際上已經是最難學會唱歌的人了。因為從心底,他們不相信任何老師,甚至不相信自己能學好。

唱歌是個極其依賴主觀感受的活動。“感質”對於唱歌的影響,也許比大家想像的都要多的多。同一個唱歌技術,你換一種思考它的方式,發出來的音色甚至都不一樣。聲樂裡有各種各樣的流派。大致上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講幾個固定的知識,但是每個流派出來的聲音卻會有非常大的不同。 雖然有的老師提倡,唱歌只講動作,講感受的都是扯淡。但是類似于氣沉丹田之類的說法真的是錯的嗎? 我們將氣息吸得深一些對應的主觀感受就是將氣吸入小腹,而按照客觀事實決定感受把氣息吸到肺部,事實情況就是氣息非常的淺。我們的許多主觀感受就是和客觀規律不一樣的是不準確的。學唱歌擺脫不了主觀感受,確實還得講究個唱歌“心法”。

以前看到許多行業的大咖,突然地就去研究道家、佛家一直覺得不理解。現在想想,正如許多學佛的人所說,他們和科學一樣也在觀察世界,只是角度不一樣而已。 他們的觀察是在“感質”這一個層面。不是科學,但也絕非迷信。

不光光是學唱歌,就連唱歌這整件事很大程度都是由感受來決定的。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學過了唱歌之後,你和別人評判一首歌的標準就會變得不一樣了。有時別人覺得非常好聽的歌,你會覺得不堪入耳。有時你非常欣賞的一首歌,別人聽了只覺得奇怪。

許多流派都會提倡自己的唱法正確,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唱歌正確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就是公認或者說集體認同。許多大咖實際上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想怎麼來就怎麼來。但是他能讓大多數人公認其唱得好聽,於是他就是被模仿的標準。且模仿的人越多,影響力還越大。

學唱歌需要科學,但就和我們所處的世界一樣,並不能絕對科學。首先是確實做不到,其次是真的沒意思。許多玩音樂的玩著玩著最後都跑去玩爵士了。很大的原因就是爵士相對于其他的音樂來說更講究即興。即興是什麼?就是不按套路來啊! 正是因為沒有規律許多事情才有魅力。

最後扯個題外話,前段時間接到一個推銷服務的廣告電話,結束的時候他問我,手機上的那個歌者盟app是不是我們公司的。我回答是之後,他連聲稱讚表達對我們的敬佩之情。真是壯哉我大歌者盟啊,哈哈哈哈!(我今天說的是不是太深奧了,大家能看懂嗎?)

而如果老師不斷地強調你做的不好的地方,你甚至可能越練越怪。有一類學員跟過非常多的老師,學過非常多的流派,但依舊沒有學好唱歌。這類學員別看見識廣博,實際上已經是最難學會唱歌的人了。因為從心底,他們不相信任何老師,甚至不相信自己能學好。

唱歌是個極其依賴主觀感受的活動。“感質”對於唱歌的影響,也許比大家想像的都要多的多。同一個唱歌技術,你換一種思考它的方式,發出來的音色甚至都不一樣。聲樂裡有各種各樣的流派。大致上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講幾個固定的知識,但是每個流派出來的聲音卻會有非常大的不同。 雖然有的老師提倡,唱歌只講動作,講感受的都是扯淡。但是類似于氣沉丹田之類的說法真的是錯的嗎? 我們將氣息吸得深一些對應的主觀感受就是將氣吸入小腹,而按照客觀事實決定感受把氣息吸到肺部,事實情況就是氣息非常的淺。我們的許多主觀感受就是和客觀規律不一樣的是不準確的。學唱歌擺脫不了主觀感受,確實還得講究個唱歌“心法”。

以前看到許多行業的大咖,突然地就去研究道家、佛家一直覺得不理解。現在想想,正如許多學佛的人所說,他們和科學一樣也在觀察世界,只是角度不一樣而已。 他們的觀察是在“感質”這一個層面。不是科學,但也絕非迷信。

不光光是學唱歌,就連唱歌這整件事很大程度都是由感受來決定的。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學過了唱歌之後,你和別人評判一首歌的標準就會變得不一樣了。有時別人覺得非常好聽的歌,你會覺得不堪入耳。有時你非常欣賞的一首歌,別人聽了只覺得奇怪。

許多流派都會提倡自己的唱法正確,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唱歌正確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就是公認或者說集體認同。許多大咖實際上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想怎麼來就怎麼來。但是他能讓大多數人公認其唱得好聽,於是他就是被模仿的標準。且模仿的人越多,影響力還越大。

學唱歌需要科學,但就和我們所處的世界一樣,並不能絕對科學。首先是確實做不到,其次是真的沒意思。許多玩音樂的玩著玩著最後都跑去玩爵士了。很大的原因就是爵士相對于其他的音樂來說更講究即興。即興是什麼?就是不按套路來啊! 正是因為沒有規律許多事情才有魅力。

最後扯個題外話,前段時間接到一個推銷服務的廣告電話,結束的時候他問我,手機上的那個歌者盟app是不是我們公司的。我回答是之後,他連聲稱讚表達對我們的敬佩之情。真是壯哉我大歌者盟啊,哈哈哈哈!(我今天說的是不是太深奧了,大家能看懂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