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仙洋洋食品:粗老茶裡的“淘金者”

說起“統一”“康師傅”“農夫山泉”“娃哈哈”“王老吉”“達利園”這些食品、飲料品牌, 你一定耳熟能詳。 但很多人並不知道, 這些品牌都和同一家企業有著密切聯繫——它就是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仙洋洋食品)。 仙洋洋食品是這些品牌企業的茶粉、茶濃縮液等原料的供應商, 其“後花園”是擁有百萬畝茶園的寧德。 在鮮茶葉資源豐富的閩東, 仙洋洋食品卻意外地劍走偏鋒, 在粗老茶裡“淘金”。 短短幾年, 它不僅“淘”出了“中國馳名商標”, 還“淘”出了福建省茶黃素提取技術的空白。

蔣巧玲/文

酶的“枷鎖”

甯德市周寧縣是全國重點產茶縣,

也是閩東的高山茶區。 全縣平均海拔800米, 縣城海拔880多米, 居福建省之冠, 有“高山明珠”之稱。 臨海高山的特殊地理條件和巨大的海拔落差, 造就了這裡的旖旎風光, 也為茶葉生長提供了天然條件。

仙洋洋食品就坐落此間。

都說“近水樓臺先得月”, 但2011年以前, 肖慶翔卻並沒有感受到這種優勢。

“寧德茶葉深加工的技術水準有限, 特別是生產茶葉深加工產品必備的酶, 早期一直被國外壟斷。 ”肖慶翔所說的酶, 是指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質, 與其他非生物催化劑相似, 酶的催化反應速率極高, 可在工業中廣泛應用。 作為公司的研發經理, 肖慶翔曾一度困囿於國內有限的酶提取技術。 他介紹, 早期市場上每公斤酶的價格可以達到1000-2000元,

即便到了近幾年, 酶的價格也在每公斤300-600元之間。

而仙洋洋食品主產茶濃縮液、即溶茶粉和非茶類植物提取物三大系列產品, 每個系列產品的生產過程都需要使用大量的酶。 顯然, 即便是每公斤300-600元的價格, 對於仙洋洋食品來說, 成本依然不是一筆小數目。

“在企業技術改進之前, 按照幹物質計算, 一克酶的成本大概需要0.6-0.7元左右, 這個成本不利於企業提高效益, 對於茶葉深加工企業的產業化也是一個障礙。 ”仙洋洋集團總經理陳侹說, 受限於酶的價格, 仙洋洋食品在茶黃素提取上也一度難以突破, 每年的茶黃素產量不足30噸。

位於寧德市的仙洋洋生物科技產業園。 (企業供圖)

一把“金鑰匙”

酶的“枷鎖”如何打破?仙洋洋食品通過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6·18”)找到了答案。

2014年, 仙洋洋食品借助“6·18”專案對接平臺, 與天津科技大學成功對接了“年產100噸天然茶黃素產業化新建項目”。 該項目通過天津科技大學轉讓的“一種茶黃素的製備方法”發明專利,

解決了目前製備茶黃素過程中, 用酶成本高的問題。

走進生產車間, 在成排的、巨大的瓶瓶罐罐中, 就可以探訪到這種技術的實際應用。

“首先, 要把採摘來的茶鮮葉進行破碎, 然後放入提取罐, 加入純水, 在90度的溫度下, 泡上一個小時。 ”在肖慶翔眼裡, 這道複雜的工藝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泡茶”, 但這“泡”茶, 泡的不是貴如金的細嫩芽葉, 而是茶商不喜的粗老茶。 它們不來自人工採摘, 而來自機器收割。

浸泡後, “茶水”冷卻到一定溫度便可以加入酶進行酶解。 與以往的制法不同, 這些酶從藍莓、枇杷、梨子等植物的汁液中提取而來, 不僅成分天然, 而且大大降低了酶的使用成本。

此後, “茶水”還要經過渣水分離、沉澱、大孔吸附樹脂、噴霧冷凍乾燥等多道工藝不斷提純,

最終提取出晶體狀茶黃素。 “這其中, 噴霧冷凍乾燥是該項目的技術重難點, 經過冷凍, 茶黃素半成品能做到與空氣絕緣,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產品的品質和穩定性。 ”肖慶翔欣喜地說, 利用這種技術, 仙洋洋食品已經能提取純度高達65%的茶黃素, 而酶的成本反而能降低至每克0.1元-0.2元!

據瞭解, 這個項目於2014年11月建成投產, 為企業新增了2180萬元產值, 也填補了福建省茶黃素提取技術的空白, 有效促進了福建省茶葉深加工行業的發展。

仙洋洋食品已經成為國內許多品牌企業的茶粉、茶濃縮液等原料的供應商。(企業供圖)

“淘金者”的“致富經”

之所以稱仙洋洋食品為“淘金者”,是因為除了茶黃素提取,仙洋洋食品用於深加工的茶葉,基本都取自于價值不高的粗老茶。

在“百萬畝茶園涉及百萬人”的甯德,茶農眾多,茶葉年產量大。但受制於制茶工藝的要求,除去貴如金的明前茶,夏秋季的粗老茶往往難以賣出價格。而閩東100多萬畝茶園的產量裡,有2/3是粗老茶葉。

“粗老茶、茶葉梗,還有做茶葉過程中篩下來的一些殘次茶葉,這些對於茶農來說,價值不高,它們會被大量填埋浪費掉。我們做的,就是把這些廢棄茶葉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來。”陳侹介紹,仙洋洋食品生產茶濃縮液、即溶茶粉、提取茶黃素使用的茶葉,均來自當地茶農的粗老茶。“用量大的時候,一天需要消耗近百噸茶葉。”

事實上,按照仙洋洋食品目前的產量估算,企業每年需向當地茶農購進約2萬噸茶葉,這無疑給茶農的增收打開了一條新路子。

帶動增收的同時,仙洋洋食品也在粗老茶裡“淘”到了品牌和財富——企業不僅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國馳名商標”、“ 福建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福建省創新型企業”等榮譽悉數收入囊中,產品也走出國門,遠銷北美、南美、東南亞的眾多國家。

不僅如此,公司還與國內的康師傅、娃哈哈、農夫山泉、今麥郎、達利園等食品、飲料品牌結為合作夥伴,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茶濃縮液製造商。

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企業供圖)

仙洋洋食品已經成為國內許多品牌企業的茶粉、茶濃縮液等原料的供應商。(企業供圖)

“淘金者”的“致富經”

之所以稱仙洋洋食品為“淘金者”,是因為除了茶黃素提取,仙洋洋食品用於深加工的茶葉,基本都取自于價值不高的粗老茶。

在“百萬畝茶園涉及百萬人”的甯德,茶農眾多,茶葉年產量大。但受制於制茶工藝的要求,除去貴如金的明前茶,夏秋季的粗老茶往往難以賣出價格。而閩東100多萬畝茶園的產量裡,有2/3是粗老茶葉。

“粗老茶、茶葉梗,還有做茶葉過程中篩下來的一些殘次茶葉,這些對於茶農來說,價值不高,它們會被大量填埋浪費掉。我們做的,就是把這些廢棄茶葉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來。”陳侹介紹,仙洋洋食品生產茶濃縮液、即溶茶粉、提取茶黃素使用的茶葉,均來自當地茶農的粗老茶。“用量大的時候,一天需要消耗近百噸茶葉。”

事實上,按照仙洋洋食品目前的產量估算,企業每年需向當地茶農購進約2萬噸茶葉,這無疑給茶農的增收打開了一條新路子。

帶動增收的同時,仙洋洋食品也在粗老茶裡“淘”到了品牌和財富——企業不僅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國馳名商標”、“ 福建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福建省創新型企業”等榮譽悉數收入囊中,產品也走出國門,遠銷北美、南美、東南亞的眾多國家。

不僅如此,公司還與國內的康師傅、娃哈哈、農夫山泉、今麥郎、達利園等食品、飲料品牌結為合作夥伴,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茶濃縮液製造商。

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企業供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