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晚清三大政治勢力

第一股政治勢力是咸豐周圍掌權的大臣即“顧命八大臣”。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 侵略軍進攻北京的時候, 咸豐帝逃到熱河行宮(今承德), 到1861年8月病死, 遺詔6歲兒子載淳(即以後的同治帝)繼位, 年號“祺祥”。 因為他小, 不能親政, 任命親信怡親王載垣, 鄭親王端華, 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 總攝朝政。 其中以載垣、端華政治地位最高, 是皇室親王;肅順(姓愛新覺羅)在朝中勢力最大, 號稱肅党, 咸豐經常採用他的主張, 但他個人作風較跋扈。 首先, 對政治中的弊政, 主張雷厲風行的改革;對待觸犯法律的大臣也不容情面。

如對耆英的處理, 因擅自回京賜令自盡, 這樣樹敵太多;其次, 重視選拔人才, 提拔重用了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中興名臣”, 在滿族貴族中是種族偏見較弱的人;再次, 對待外國侵略者, 主張抵抗不妥協, 如《天津條約》換約時, 俄使伊格那提也夫拿出《璦琿條約》讓他批准遭到嚴厲拒絕, 俄國人記載:“目空一切的肅順”競將給他看的文本擲於桌上, 說, “這是一紙空文, 毫無用處!”對外國侵略者採取頑固的不妥協態度, 使侵略者感到這股政治勢力是辦理對外交涉的障礙。 肅順也是個權欲很強的人。 據說當時也有窺竊大位之志, 野史中有記載說他嘗戲坐寶座, 問人看象不象皇帝的樣子。 還有一則軼事說,
肅順每晨未起之時, 先在帳中飲人葠汁一杯, 有一小內侍專司其事, 杯子用的咸豐帝賜他的玉杯。 有一天小內侍不慎把玉杯打碎了(肅順不知), 懼而欲逃, 一老監給他出主意, 讓他向一位姓陳的大臣求救, 這位大臣一向以多謀著稱。 小內侍從之, 陳某教他如何如何……。 小內侍回來用膠把碎杯粘合, 次晨複用之盛人葠汁以進, 方入帳, 驚呼倒於地, 杯碎湯灑。 肅順叱之, 小內侍跪曰:“適見爺兩鼻孔中有兩道黃氣, 長五、六尺, 如龍狀, 所以驚倒, 打碎了懷子, 死罪死罪。 ”肅順聞言竊喜, 遂不怪之, 更覺自己當有真龍天子之命運。

第二股政治勢力是恭親王奕訢。

他是咸豐的異母弟, 老六。 咸豐生母(孝全皇后)早死, 是奕訢生母(靜皇貴妃)受託撫育成人(“貴妃舍其子而乳文宗”),

兩人幼年時親如兄弟。 據“有嫡立嫡, 無嫡立長”的皇位繼承傳統, 奕詝繼位, 但其智識、才能都不如奕訢, 在其師杜受田指點下“校獵南苑”中投機取巧, 贏得道光歡心, 但奕訢不服氣, 且有很強的權勢欲。 咸豐即位後, 命奕訢為首席軍機大臣, 開了清朝數百年親王入軍機領班的先例, 但終因其權勢欲太強, 加上其生母(已尊為康慈皇貴太妃)去世, 失去中間調節人以及肅順等人的挑撥, 兩人日益疏遠, 以致“顧命八大臣”按親蔬遠近關係奕訢應排第一, 但卻沒有其位置, 甚至八大臣執行咸豐遺命不准他到承德弔唁。 奕訢與八大臣之間除權力之爭外, 還有政見分歧。 奕訢是洋務派的代表;八大臣是頑固守舊派。
兩派矛盾尖銳。 肅順在咸豐面前說其權力太大, 指責他“聯合外人, 以制朝廷”, 建議“必須預防之”。 1861.8咸豐病重時, 肅順曾與端華、載垣密謀“剪除咸豐之弟, 即不殺亦當永遠監禁”, 旨已擬好, 三人定計, 帝殯天時, 即下此諭。

第三股勢力是懿貴妃葉赫那拉氏。

在1860年離京前, 她與八大臣的矛盾尚不明顯, 但到承德之後即發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葉赫那拉氏權欲極強, 但咸豐遺詔命八大臣主持政務, 這就完全排除了她想以載淳生母地位參與政權的可能性。 她力圖取得最高統治權, 派人上奏要求她“垂簾聽政”, 肅順等人加以反對, 雙方的權力之爭緊鑼密鼓地, 或明或暗地展開了。 且肅順等人還定下回鑾時“遂定計謀殺兩宮於途”。 但這時她還談不上什麼政治地位,

她要進行活動, 必須依靠更有身份地位的權勢, 於是她首先爭取的是皇后紐祜錄氏, 將其拉到與自己同進退的地位, 以抵制肅順等人跋扈;其次是拉攏隨駕在承德的醇郡王奕譞(其妹夫), 利用他和奕訢聯繫;在利用奕訢的勢力達到目的。

在對待外國的態度上, 肅順一夥和慈禧、奕訢一夥是有區別的, 肅順他們對外國侵略者心有疑懼, 不大馴順;而慈禧、奕訢等人主張待以優禮, 以信義籠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