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差一票,本來全中國人都說粵語?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 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 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 真相果真如此?

首先咱們來看看故事的完整版本: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 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 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 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 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 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 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 最終, 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 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那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1913年, 民國召開讀音統一會, 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國音”。 當時, 北京話已有成為全國通用語的趨勢。 因此並沒有經歷傳說中的投票, 與會者都同意以京音為基礎, 經過一定的修改才能作為“國音”。

國音統一會花了一個多月, 對有爭議的字音, 以多數票決定“國音”, 也就是說在審定過程中, 也許有一些字的讀音是'差一票'通過的, 但不存在某一個方言整體差一票被定為國語的情形。 整體來說, 民國初期確立的國音, 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 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 如區分尖團音和保留入聲,

但是京音勢力並不買帳。 主張純用北京話的京音派仍有強大力量, 不少學校甚至出現了國音派、京音派的互毆。

1924年, 民國官方的國語統一籌備會改弦更張, 決定以京音為國音。 京音派勝利了, 國音派就成了“老國音”了。 自此北京話取得了京國之爭的勝利,

順利成為民國的官方語言。

新中國成立以後, 為了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表示尊重, 避免“國語”這個名稱可能引起的誤解, 1955年在大陸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 中, 將“國音”定名為“普通話”, 當時並沒有進行投票以選擇哪種方言為基礎, 因為“國音”已經推行幾十年了。

語言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 “北京話”也好、“粵語”也罷, 並沒有優劣之分, 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對語言的繼承和發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