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個以奇石聞名的縣城,她還是傳說人物鍾馗的故里!

靈璧縣, 安徽省宿州市轄縣, 位於安徽省東北部, 東臨泗縣, 西連宿州市埇橋區, 南接蚌埠市固鎮、五河兩縣, 北與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睢寧接壤。

靈璧縣總面積2054平方公里, 耕地181萬畝, 轄6鄉13鎮和一個省級開發區, 總人口125萬人。 處於徐州都市圈、淮海經濟圈和長江三角洲的經濟輻射圈內。

歷史沿革

漢分屬虹、谷陽、符離、夏丘、下邳諸縣領轄。

三國屬魏之下邳。

西晉屬沛國;東晉屬陽平郡。

南北朝改陽平郡為谷陽郡, 又置連城、高昌二縣, 靈璧縣南郊隸屬連城縣。 梁置臨潼郡, 北齊廢為縣, 後又置潼郡, 轄今縣境北部。

隋初屬彭城郡;後改屬下邳郡。

唐初屬谷陽縣, 隸徐州。 顯慶元年(656), 夏丘更為虹, 廢谷陽入蘄縣, 靈璧縣分屬虹、蘄兩縣。 元和四年(809), 虹縣部分屬宿州, 隸河南道。

五代十國, 靈璧縣分屬宿州、泗州之地。

宋元佑元年(1086)析虹縣的零璧鎮置零璧縣, 屬宿州, 隸淮南東路;建炎後沒于金。

元初複立靈璧縣, 屬宿州, 隸河南歸德府。 至元四年(1267)改屬泗州;十七年複屬宿州。

明初屬宿州, 洪武四年(1371), 宿州改屬臨濠府;六年屬中立府;七年屬中書省鳳陽府;後屬鳳陽府, 直隸南京。

清初沿明制。 順治二年(1645)改屬江南省鳳陽府;康熙六年(1667)改屬安徽省, 先後屬鳳陽府、鳳潁六泗道管轄。

中華民國元年(1912)4月廢府州設縣, 靈璧縣直屬安徽省。 民國3年置道, 屬淮泗道。 16年廢道, 又直屬安徽省。 21年, 安徽省設10個行政區, 靈璧縣屬第六行政區, 24年改為9個行政督察區。 靈璧縣屬第六督察區。 抗日戰爭期間, 先後裁併改設8個專署, 靈璧縣隸屬第六專署。 34年, 安徽省設9個行政區, 靈璧縣屬第四行政區。 37年11月25日, 靈璧解放, 屬江淮解放區第三行署。 38年4月21日改屬皖北行署宿縣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靈璧縣仍屬皖北行署宿縣專區, 1952年4月12日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 1956年元月12日改屬安徽省蚌埠專區。 1961年4月13日, 蚌埠專區劃分為滁縣、宿縣兩專區, 靈璧縣屬宿縣專區。 1971年3月29日, 宿縣專區改名為宿縣地區。 1979年2月27日, 宿縣地區改名為宿縣地區行政公署。 至今, 靈璧縣隸屬關係未變。

靈璧新貌

靈璧最出名的就是靈璧石了, 甚至很多人超過產靈璧石的這個縣。 靈璧石, 又稱磬石(八音石), 產於靈璧縣漁溝鎮磬石山北麓平疇間。 宋人杜綰在《雲林石譜》中匯載石品116種, 靈璧石位居首位。 "靈璧一石天下奇, 聲如青銅色如玉", 這是宋代詩人方岩對靈璧石發出的由衷讚歎。 靈璧石的開發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尚書·禹貢》載"泗濱浮磬";殷商時期有靈璧石雕制宮廷樂器--虎紋石磬的記載;《晉書》載:皇帝勒令鎮西將軍謝尚來靈璧采磬石以備大樂江左……

靈璧石除磬石以外, 還有更奇特的觀賞石, 其出產地也不限於磬石山一帶, 主要分佈在縣境北部, 如靈覺山、朝陽山、白馬山、耳毛山、邵山、九頂山等,

在縣境中部的三注山和南部的大山, 峨山一帶也有少量的分佈。 從已產出的靈璧石來看, 其真正魅力不僅在於天賦其內在的靈氣和形態的神奇, 而其質、形、色、紋皆俱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故乾隆帝也曾讚譽它為"天下第一石"。

靈璧奇石

靈璧還是傳說人物鍾馗的故里,是"中國民間藝術(鍾馗畫)之鄉"。靈璧人常常津津樂道自家的三件寶貝:一美,一奇,一“醜”。美的是虞姬,奇的便是靈璧石,那“醜”的就當數鍾馗畫了。 2003年,文化部正式命名靈璧縣為“中國民間藝術(鍾馗畫)之鄉”。2005年初靈璧鍾馗畫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靈璧鍾馗畫

靈璧縣是楚漢相爭的古戰場,垓下之戰就發生在靈璧境內。據《史記》載,西元前202年,項羽被漢軍困於垓下,夜聞漢軍四面楚歌,料大事已去,遂夜飲帳中,慷慨悲歌,虞姬和之"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吟罷自刎身亡,後被部屬安葬於此。

虞姬墓歷盡千年,時壞時修。墓側曾建有虞姬廟,廟內塑有項羽、虞姬像,人物造型極為生動。虞姬柳眉杏眼,明眸皓齒;項羽氣宇軒昂,剛強剽悍。塑像四周,詩詞歌賦的石刻林立。在唐宋年間,靈璧作為京師通往東南地區的必經之道,文人墨客往往三五成群到虞姬墓前憑弔攬勝,然後吟詩填詞以發思古之幽情。

園內有陳列室,陳列室採用磚木結構,粉牆小窗,青灰色小瓦,內進雕樑畫棟,結構巧妙。室內陳列著垓下和虞姬墓中出土的文物、有關的史料和詩詞歌賦。園內還有一幅對聯,頗為傷感:

虞姬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塚向黃昏。

霸王別姬雕塑

虞姬像

虞姬墓

靈璧奇石

靈璧還是傳說人物鍾馗的故里,是"中國民間藝術(鍾馗畫)之鄉"。靈璧人常常津津樂道自家的三件寶貝:一美,一奇,一“醜”。美的是虞姬,奇的便是靈璧石,那“醜”的就當數鍾馗畫了。 2003年,文化部正式命名靈璧縣為“中國民間藝術(鍾馗畫)之鄉”。2005年初靈璧鍾馗畫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靈璧鍾馗畫

靈璧縣是楚漢相爭的古戰場,垓下之戰就發生在靈璧境內。據《史記》載,西元前202年,項羽被漢軍困於垓下,夜聞漢軍四面楚歌,料大事已去,遂夜飲帳中,慷慨悲歌,虞姬和之"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吟罷自刎身亡,後被部屬安葬於此。

虞姬墓歷盡千年,時壞時修。墓側曾建有虞姬廟,廟內塑有項羽、虞姬像,人物造型極為生動。虞姬柳眉杏眼,明眸皓齒;項羽氣宇軒昂,剛強剽悍。塑像四周,詩詞歌賦的石刻林立。在唐宋年間,靈璧作為京師通往東南地區的必經之道,文人墨客往往三五成群到虞姬墓前憑弔攬勝,然後吟詩填詞以發思古之幽情。

園內有陳列室,陳列室採用磚木結構,粉牆小窗,青灰色小瓦,內進雕樑畫棟,結構巧妙。室內陳列著垓下和虞姬墓中出土的文物、有關的史料和詩詞歌賦。園內還有一幅對聯,頗為傷感:

虞姬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塚向黃昏。

霸王別姬雕塑

虞姬像

虞姬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