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令一座江南小城腦洞大開︱劉德科

從前的房子裡 還有一場無聲的戲劇臨海, 馬家大院

文︱劉德科 圖︱李頎拯

1st

雨水

如果這種光芒

能移植到南方最古老的燈盞裡

它定會變得更加光輝燦爛

[捷克]嚴嘉樂(Karel Slavicek)

《中國來信(1716-1735)》

西元757年的寒冬, 杜甫回到了長安, 氣憤難平地寫了一首題目巨長的詩。

照理說, 他應該很高興才是, 寫的本該是「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畢竟, 兩三個月前, 大唐帝國的軍隊收復了陷落多年的首都長安。

杜甫氣憤的是, 他的一位忘年交, 受「安史之亂」牽連, 蒙冤被貶江南。 他親自跑去送別, 寫了一首訣別詩:「便與先生應永訣, 九重泉路盡交期。 」

那年, 杜甫47歲, 他的忘年交67歲。 在平均正常死亡年齡只有50多歲的唐代, 67歲已算是很老了, 還要被貶去一個叫做「台州」的遙遠地方。 這不是「永訣「是什麼?只能九泉相見了。

杜甫的忘年交, 是當世飽學之士鄭虔。 安史亂中, 鄭虔和王維等一大批官員,

一起被叛軍劫到洛陽。 安祿山給了他一個「水部郎中」的官職, 他假裝病重, 一直沒有就任。 洛陽收復後, 唐肅宗卻給他定了「罪」, 貶為台州司戶參軍。 這是一個芝麻小官, 差不多相當於現如今地方上的民政局局長。

在當時, 鄭虔的名聲不亞于王維。 和王維一樣, 曾深受唐玄宗讚賞。 唐玄宗曾御筆親題「鄭虔三絕」, 向世人昭告鄭虔的畫、詩、書俱絕。

唐玄宗如何青睞李白、李白如何戲弄高力士基本上都是野史, 鄭虔與唐玄宗的君臣佳話, 可是見諸杜甫寫給鄭虔的追悼詩之中。 杜甫非常嚴肅地寫過一組《八哀詩》, 追憶鄭虔、張九齡等八位當世大家, 他是這麼追悼鄭虔的:「三絕自禦題, 四方尤所仰……」

唐玄宗專門為鄭虔設了一座叫做「廣文館」的國家學府,

特命他為「廣文館博士」, 以教授他的飽學。 這個官職, 上下幾千年就出現過這麼一次, 鄭虔是首任也是最後一任。 「廣文館博士」雖是冷官, 但因此倍具殊榮, 以至於後世的儒學教官都自稱「廣文「。

唐玄宗的這個任性決定, 無意間改變了千里之外的一個江南小城。

誰也不曾想到, 出身中原簪纓世家的鄭虔有朝一日會被貶去台州。 這一貶, 把「廣文館」也帶到了台州。

台州雖已撤「縣」升「州」, 但由於山水阻隔, 仍然稱不上是教化之地。 除了東晉的南渡士族偶爾縱情一下山水時才提及一下, 這片海邊的蔥郁江南, 差不多仍然還是文化的沙漠。

當時, 台州的州治在今日的臨海市。 清貧的鄭虔, 在67歲被貶時, 能夠隨身攜帶的財富,

恐怕也就「廣文館」了。 他那已成傳奇的大腦, 就是一座永不落幕的「廣文館」。

他在偏僻的江南小城, 興致勃勃地挑選民間子弟, 親自執教。 臨海這個民風閉塞的地方, 竟然一時「弦誦之聲不絕於耳」, 「自此民俗日淳, 士風漸進焉」。

鄭虔就像一枚學識導彈, 在臨海炸出了一個深坑。 從盛唐到南宋的五百年間, 「舉進士者逾七千」, 文風敦盛, 名人輩出, 贏得了「小鄒魯」之稱。

一地之文脈, 究竟是地理的必然, 還是歷史的偶然?

鄭虔在臨海活了八年, 最後死在了臨海。 那暫短的八年, 令一座江南小城腦洞大開, 受益百世。

今天, 如果你在臨海轉悠, 或許還能偶遇「廣文路」或「若齊巷」這樣的街巷。 你知道的, 那個年邁的鄭虔, 字若齊, 世稱「廣文先生」。

你也可以感喟一下:一位飽學之士,

被皇帝貶到一座江南小城, 無意間綿延千年的文脈。

正史《新唐書》專門寫了一個章節的《鄭虔傳》, 並且記載了「采葉練字」的故事。 據說, 年輕的鄭虔曾住在長安慈恩寺裡, 由於買不起紙張, 貯存了好幾屋柿葉, 每天取柿葉當紙, 刻苦練習書法。 日復一日, 竟然把幾間屋的柿葉都寫完了。 唐玄宗說他畫、詩、書三絕, 不是蓋的。 後世評價他的草書, 說在懷素之上, 達到了「如疾風送雲, 收霞推月」的境界。

大概是這個原因, 一千多年後的今天, 臨海新建的園林宅邸, 會特意在園子裡種幾株柿子樹。

從古式屋簷上滴落下來的雨水, 似乎還在溫習當年杜甫與鄭虔在長安一起游賞園林的愉悅情緒。

是啊, 紅綻雨肥梅。 就像杜甫所寫的那樣,那枚叫做「臨海」的梅子,在鄭虔的雨水中,肥了一千多年。

除了時光誰 也無法指定樹冠的模樣

臨海,和院

2nd

牆根

在中國,生活的樂趣無所不在,

這也是我要讚美中國文化的一大原因。

[英國]羅素(Bertrand Russell)

《中國問題》

把城牆拆掉時,錢暄突然想起了祖上的基業。

他是末代國君的嫡孫。他的祖父把全部國土獻給大宋帝國,已是快一百年前的事了。

現在,他已官至「知州」。他所主政的台州,正是當年他祖父的國土,「兩浙十三州」中的一個。

這一年是宋神宗熙寧四年,也就是西元1071年。錢暄剛剛赴任台州,就果斷把一段城牆給拆了。

為的是根治城內的水災。城牆之內有一個湖泊,諸山之水都彙集到這裡,每逢秋潦,街頭巷尾就洪水漫灌。

那個湖泊差不多算是在城牆根下。所以,錢暄的辦法是,把湖邊的那段城牆拆掉,然後向後退重新築牆,這樣就讓湖留在城外,也就拒洪水於城外。同時,把湖挖得更大一些,以便蓄積更多洪水,挖出的土方又能作為築牆之用,可謂一舉兩得。

湖沒動,是城牆在動。

人心也在動,城裡人世代感念錢暄浚湖築城的德政。至今湖畔還有一條叫做「錢暄路」的道路,紀念他。

錢暄重築過的城牆,就這麼一直被固定下來了。此後的各個朝代,地方長官們只是對城牆增高補缺,加寬加厚而已。

當時的台州,其州治在今天的臨海市。如今,我們依然還能看到錢暄時代的古城牆。

錢暄在拆牆重築時,應該是感念萬千:他的家族命運,曾使臨海城牆一度消亡。

他的祖父是吳越國末代國君錢弘俶。在現如今流通的一元紙幣上,你能看見的西湖美景中的那座古塔,叫做「保俶塔」,保的就是錢弘俶。

五代十國的最後一國便是吳越國。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錢弘俶自知不是對手,就親赴汴京,主動納土歸宋。錢弘俶的臣屬們為了保佑他能夠平安歸來,就在吳越國國都杭州的西子湖畔蓋了一座保俶塔。

錢弘俶被軟禁了一段時間,一同被軟禁的還有那個風流詞人南唐後主李煜。沒多久,李煜被宋太宗趙廣義毒死,錢弘俶嚇得心膽俱裂。為了表明絕不抵抗的心跡,錢俶下令拆掉了原吳越國境內幾乎所有的城牆,「墮其城示不設備」。臨海的城牆也不例外,城垛全部拆除,「所存唯繚牆」。

直到宋太宗趙廣義駕崩,他兒子宋真宗即位之後,錢弘俶拆掉的城牆,才被陸續恢復。這已是三十多年的事了。

對於錢暄來說,這一切都是如煙往事了。他的父親錢惟演還會填幾首詞,為故國神傷一下;但到了他這代,已經沒有什麼國恨家仇的感覺了。

在浚湖築城之後,錢暄登上了城牆上的共樂堂,心曠神怡地寫了一首詩:疏就湖山秀氣濃,花林茂列景爭雄……

城牆是抵抗的象徵,但是錢暄賦予了它防洪的安寧。元滅宋之後,蒙古統治者又下令拆毀各地城牆,臨海的城牆卻因其防禦水患的重要功能而得以倖免。

臨海城牆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全部建在平地之上。臨海古城的邊界有山,城牆就穿山越嶺,這在歷史上都是極其少見的,遂有「江南長城」之美稱。當代的古建築學泰斗羅哲文先生,把臨海城牆讚譽為北方明代長城的「師範」和「藍本」。

這種穿山越嶺的城牆,錢暄的祖父的祖父也曾造過。他就是吳越國的開國國君錢鏐,他的宮殿也不是完全建在平地之上,而是「自平陸至山崗,隨其上下,以為宮殿」。吳越國的宮殿在杭州,後來被趙構徵用為南宋皇宮。只是,杭州的宮殿和城牆早就被拆光了。

錢暄在臨海寫下「更瞻台殿倚層巒」的詩句時,不知道是不是他祖上的杭州記憶使然?

那些令人心曠神怡的建築,大概也是記憶使然。今天,我們去看臨海的古城牆,或者去看一座叫做「和院」的新院落,還是會拾得「更瞻台殿倚層巒」的景象。

我們甚至從未讀過錢暄的優美詩句。記憶未必總是在人的腦海裡,它一直深紮在腳下的土地之中。有時候,它會開出不經意的花。

有一段長城 倖存在海邊的江南

臨海,古城牆

3rd

滋味

他有意將自我隱去,

創造了一個自己並不佔有的世界。

[美國]高居翰(James Cahill)

《詩之旅:中國與日本的詩意繪畫》

鄉愁的滋味,其實沒那麼玄乎,很多時候,差不多就是從小吃慣了的那些食物。

聽聞臨海這座城市文脈深厚,所以當他們在宴席上說起一種叫做「朝羹」的菜式時,不免敬畏三分。

南方人通常不分翹舌音與平舌音。其實並不是「朝羹」,而是「糟羹」。

為什麼不是「朝羹」呢?這個詞看起來分明要比「糟羹」文雅許多啊。但是,真正的文脈,往往並不是文雅的想像,而是世俗的浸潤。

作為一種節慶食物,「糟羹」是在晚上吃的。每年的元宵節前一夜,臨海人都要按傳統習俗,吃上一碗「糟羹」。

關於「糟羹」的起源,有多個版本。聽起來,還是與戚繼光相關的那個版本似乎更有感染力。

據說,戚繼光在浙東抗倭時,曾被敵人追到臨海一帶,躲在山洞裡,一時糧草不濟。當地的農民見狀,東家湊一點西家湊一些地送給去青菜、蘿蔔、筍等蔬菜,卻湊不出足夠的白米飯。於是,有人想出了辦法,用平時不常吃的薯粉或藕粉做主料,再把那些蔬菜切碎,攪在一起燒熟,竟然形成了意想不到的美味。

那一天,恰好是正月十四。「糟羹」這道美食,最終協助戚家軍度過了困境。

從此,臨海便保留了正月十四夜吃「糟羹」的習俗。

臨海似乎善於接受一切大俗大雅。南宋的謝道清貴為皇后,但她在故鄉臨海的紀念地,卻被命名為俗極了的「洗菜橋」,並且沿用至今;宋高宗趙構隨口說出的「夫人」這個優雅稱謂,卻在臨海的村野裡成為村婦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彼此相稱,曆幾世而不改。

回頭再來看「糟羹」這道菜,從名字到食材,似乎都土得掉渣,但是它總是能夠登上臨海人的大雅之堂。

究竟是大俗還是大雅,不過是記憶的把戲而已。一件再普通的事物,一旦你對它熟悉到極致,大俗即是大雅。

在舌尖 故鄉是一抹金色光澤臨海食物,麥油脂

4th

家藏

中國人剝開了風景的表層。

這小小的一角,

看上去也像大自然那樣寥廓而紛繁。

[法國]保爾·克洛代爾(Paul Claudel)

《認識東方》

除了那些修史書的人,中國歷朝歷代著作最豐者,恐怕要屬一個叫做「洪頤煊「的清代學者。

他寫了《禮經宮室答問》二卷,《孔子三朝記注》八卷,《管子義證》八卷,《讀書叢錄》二十四卷,《平津讀碑記》八卷,《續記》四卷,《台州劄記》十二卷,《筠軒文鈔》十卷,《詩鈔》五卷,《校正穆天子傳》六卷,《竹書紀年》二卷,《經典集林》三十二卷,《漢志水道疏證》四卷……

洪頤煊不僅著書,而且藏書。他晚年回到故鄉臨海,專門蓋了一座藏書樓,取了一個優美的名字:「小停雲山館「。據說,他在這裡藏書三萬餘卷,漢唐宋元碑版二千餘通,以及鐘鼎彝器、法書名畫……

歐陽修寫過一篇文章,表面上是在描寫一幢氣質非凡的房子,實際上是在讚美那幢房屋的主人,他用的邏輯是「視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意思是說,看一個人的喜好,大概就可以瞭解他的品格。那麼,洪頤煊的喜好究竟是書還是房子?

或許,我們只能說,洪頤煊把詩與遠方,還有房子,融成了一體,在他回到故鄉之後。

如今,小停雲山館雖然已經不復當年的模樣,但我們還是可以在清代的繪畫作品裡繼續遐想。有一幅《小停雲山館圖》,如今依然安靜地躺在臨海市博物館裡,似乎在提醒我們,或許應該把自己活成一幅畫。

在歷朝歷代的世俗社會裡,房子從來就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當時,還有人借洪頤煊的小停雲山館,發了一通感歎:「夫人有憂患羈愁,饑驅四方,求一椽之自而不可得者矣。即或有位於朝,極富貴利祿之榮,老而思倦,作為園林,既成而不得乞身歸裡,或僅一至焉。」

把這些繁複的語句翻譯一下:無論是「有閑沒錢」,還是「有錢沒閑」,都不可能真正擁有房子。潛臺詞大概是說,像洪頤煊和自己的人生旨趣融合在一起,才是對房子的最大擁有。

當時,有晚輩後生寫了一篇《小停雲山館記》,除了宣洩上述的那些感歎,還用了兩句生動的贊詞,勾勒出了洪頤煊的精神肖像:「鄉邦望若神仙」,「海內爭重其名」。

拱在遊子與鄉愁之間臨海,孔丘村

5th

手藝

中國的藝術家們從未失去這樣的眼光:

大批量的製成作品也可以證實創造力。

[德國]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

《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劃化生產》

畢修勺沒有成為革命家,而是成了翻譯家。

1920年5月9日,十八歲的畢修勺登上了「阿芒貝尼克號」郵輪,從上海遠赴法國。大約半年後,鄧小平、周恩來也陸續去了出發。

他們乘坐的是不同的輪船,旅程卻一樣艱辛:這些窮學生買不起昂貴的船票,只能挨在人貨混裝的底艙,機器轟鳴、光線昏暗,空氣混濁,伙食糟糕,一路顛簸了大約兩個月。

當他們登上法國的土地時,還是展示了中國年輕人的朝氣與風度。法國《小馬賽人報》這樣報導這群赴法勤工儉學的中國學生:「他們的年齡在十五到二十五之間,穿著西式和美式服裝,戴著寬邊帽,穿著尖皮鞋,顯得彬彬有禮,溫文爾雅。」

「五四運動」之後的那一兩年,是法國勤工儉學的高峰。1919~1920年間,先後共20批約1600多人到達法國。

他們來自中國 18個省。來自臨海小城的畢修勺,是其中一員,心中謹記蔡元培「輸世界文明於國內」的教誨。

畢修勺就讀的是巴黎高級社會學院政治系,卻沒有成為革命家,而是一位法國文學翻譯家。

他鍾愛的是法國大文豪左拉。左拉用浩瀚的卷帙,描繪了一個厚重的巴黎。用文學批評家的說法,左拉的小說建構了一整套的巴黎神話體系,足以媲美古希臘神話。左拉的巴黎神話,沒有神只有人,令巴黎成為不朽之城。

畢修勺在巴黎讀了五年的左拉。回國之後,他開始陸續出版了左拉譯作,成為中國最早翻譯左拉作品的學者之一。直到年已古稀,仍堅持譯完了左拉的《三座城市》和《四福音書》。

翻譯是一門手藝活。寫作可以天馬行空,但翻譯卻只能腳踏實地,逐字逐句地耕耘。

或許,我們也可以把那些傳統手藝活的工匠,也視為是一種翻譯家。畢修勺的母本是左拉的著作,那些民間手工藝者的母本則是歷代傳承的記憶。

中國遍地都是老手藝,畢修勺的故鄉臨海也不例外。通過那些老手藝,泥塑、刺繡、織帶、草編等等,你或許可以洞見一個更奇妙的江南古城。那些古老的記憶,在手上,更在內心深處。

技藝和記憶,讀起來是一個音。

牆上的貓 是泥塑藝人的記憶臨海,和院

老手藝需要的恐怕不是保護,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更多運用。今天,你還能看到臨海的泥塑老藝人,正在把充滿古老記憶的窗櫺裝在嶄新的院牆上,在畢修勺的故鄉。

或許說,畢修勺高超的翻譯技藝,受益於臨海人嫺熟的傳統手藝活。他用故鄉的手藝,譯出了法國大文豪左拉的煌煌巨著。

1902年,畢修勺在中國出生,左拉在法國巴黎逝世。時間只是巧合而已,故鄉的記憶卻是整個世界的通行證。

Or by a cy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

週一至週五推送

就像杜甫所寫的那樣,那枚叫做「臨海」的梅子,在鄭虔的雨水中,肥了一千多年。

除了時光誰 也無法指定樹冠的模樣

臨海,和院

2nd

牆根

在中國,生活的樂趣無所不在,

這也是我要讚美中國文化的一大原因。

[英國]羅素(Bertrand Russell)

《中國問題》

把城牆拆掉時,錢暄突然想起了祖上的基業。

他是末代國君的嫡孫。他的祖父把全部國土獻給大宋帝國,已是快一百年前的事了。

現在,他已官至「知州」。他所主政的台州,正是當年他祖父的國土,「兩浙十三州」中的一個。

這一年是宋神宗熙寧四年,也就是西元1071年。錢暄剛剛赴任台州,就果斷把一段城牆給拆了。

為的是根治城內的水災。城牆之內有一個湖泊,諸山之水都彙集到這裡,每逢秋潦,街頭巷尾就洪水漫灌。

那個湖泊差不多算是在城牆根下。所以,錢暄的辦法是,把湖邊的那段城牆拆掉,然後向後退重新築牆,這樣就讓湖留在城外,也就拒洪水於城外。同時,把湖挖得更大一些,以便蓄積更多洪水,挖出的土方又能作為築牆之用,可謂一舉兩得。

湖沒動,是城牆在動。

人心也在動,城裡人世代感念錢暄浚湖築城的德政。至今湖畔還有一條叫做「錢暄路」的道路,紀念他。

錢暄重築過的城牆,就這麼一直被固定下來了。此後的各個朝代,地方長官們只是對城牆增高補缺,加寬加厚而已。

當時的台州,其州治在今天的臨海市。如今,我們依然還能看到錢暄時代的古城牆。

錢暄在拆牆重築時,應該是感念萬千:他的家族命運,曾使臨海城牆一度消亡。

他的祖父是吳越國末代國君錢弘俶。在現如今流通的一元紙幣上,你能看見的西湖美景中的那座古塔,叫做「保俶塔」,保的就是錢弘俶。

五代十國的最後一國便是吳越國。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錢弘俶自知不是對手,就親赴汴京,主動納土歸宋。錢弘俶的臣屬們為了保佑他能夠平安歸來,就在吳越國國都杭州的西子湖畔蓋了一座保俶塔。

錢弘俶被軟禁了一段時間,一同被軟禁的還有那個風流詞人南唐後主李煜。沒多久,李煜被宋太宗趙廣義毒死,錢弘俶嚇得心膽俱裂。為了表明絕不抵抗的心跡,錢俶下令拆掉了原吳越國境內幾乎所有的城牆,「墮其城示不設備」。臨海的城牆也不例外,城垛全部拆除,「所存唯繚牆」。

直到宋太宗趙廣義駕崩,他兒子宋真宗即位之後,錢弘俶拆掉的城牆,才被陸續恢復。這已是三十多年的事了。

對於錢暄來說,這一切都是如煙往事了。他的父親錢惟演還會填幾首詞,為故國神傷一下;但到了他這代,已經沒有什麼國恨家仇的感覺了。

在浚湖築城之後,錢暄登上了城牆上的共樂堂,心曠神怡地寫了一首詩:疏就湖山秀氣濃,花林茂列景爭雄……

城牆是抵抗的象徵,但是錢暄賦予了它防洪的安寧。元滅宋之後,蒙古統治者又下令拆毀各地城牆,臨海的城牆卻因其防禦水患的重要功能而得以倖免。

臨海城牆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全部建在平地之上。臨海古城的邊界有山,城牆就穿山越嶺,這在歷史上都是極其少見的,遂有「江南長城」之美稱。當代的古建築學泰斗羅哲文先生,把臨海城牆讚譽為北方明代長城的「師範」和「藍本」。

這種穿山越嶺的城牆,錢暄的祖父的祖父也曾造過。他就是吳越國的開國國君錢鏐,他的宮殿也不是完全建在平地之上,而是「自平陸至山崗,隨其上下,以為宮殿」。吳越國的宮殿在杭州,後來被趙構徵用為南宋皇宮。只是,杭州的宮殿和城牆早就被拆光了。

錢暄在臨海寫下「更瞻台殿倚層巒」的詩句時,不知道是不是他祖上的杭州記憶使然?

那些令人心曠神怡的建築,大概也是記憶使然。今天,我們去看臨海的古城牆,或者去看一座叫做「和院」的新院落,還是會拾得「更瞻台殿倚層巒」的景象。

我們甚至從未讀過錢暄的優美詩句。記憶未必總是在人的腦海裡,它一直深紮在腳下的土地之中。有時候,它會開出不經意的花。

有一段長城 倖存在海邊的江南

臨海,古城牆

3rd

滋味

他有意將自我隱去,

創造了一個自己並不佔有的世界。

[美國]高居翰(James Cahill)

《詩之旅:中國與日本的詩意繪畫》

鄉愁的滋味,其實沒那麼玄乎,很多時候,差不多就是從小吃慣了的那些食物。

聽聞臨海這座城市文脈深厚,所以當他們在宴席上說起一種叫做「朝羹」的菜式時,不免敬畏三分。

南方人通常不分翹舌音與平舌音。其實並不是「朝羹」,而是「糟羹」。

為什麼不是「朝羹」呢?這個詞看起來分明要比「糟羹」文雅許多啊。但是,真正的文脈,往往並不是文雅的想像,而是世俗的浸潤。

作為一種節慶食物,「糟羹」是在晚上吃的。每年的元宵節前一夜,臨海人都要按傳統習俗,吃上一碗「糟羹」。

關於「糟羹」的起源,有多個版本。聽起來,還是與戚繼光相關的那個版本似乎更有感染力。

據說,戚繼光在浙東抗倭時,曾被敵人追到臨海一帶,躲在山洞裡,一時糧草不濟。當地的農民見狀,東家湊一點西家湊一些地送給去青菜、蘿蔔、筍等蔬菜,卻湊不出足夠的白米飯。於是,有人想出了辦法,用平時不常吃的薯粉或藕粉做主料,再把那些蔬菜切碎,攪在一起燒熟,竟然形成了意想不到的美味。

那一天,恰好是正月十四。「糟羹」這道美食,最終協助戚家軍度過了困境。

從此,臨海便保留了正月十四夜吃「糟羹」的習俗。

臨海似乎善於接受一切大俗大雅。南宋的謝道清貴為皇后,但她在故鄉臨海的紀念地,卻被命名為俗極了的「洗菜橋」,並且沿用至今;宋高宗趙構隨口說出的「夫人」這個優雅稱謂,卻在臨海的村野裡成為村婦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彼此相稱,曆幾世而不改。

回頭再來看「糟羹」這道菜,從名字到食材,似乎都土得掉渣,但是它總是能夠登上臨海人的大雅之堂。

究竟是大俗還是大雅,不過是記憶的把戲而已。一件再普通的事物,一旦你對它熟悉到極致,大俗即是大雅。

在舌尖 故鄉是一抹金色光澤臨海食物,麥油脂

4th

家藏

中國人剝開了風景的表層。

這小小的一角,

看上去也像大自然那樣寥廓而紛繁。

[法國]保爾·克洛代爾(Paul Claudel)

《認識東方》

除了那些修史書的人,中國歷朝歷代著作最豐者,恐怕要屬一個叫做「洪頤煊「的清代學者。

他寫了《禮經宮室答問》二卷,《孔子三朝記注》八卷,《管子義證》八卷,《讀書叢錄》二十四卷,《平津讀碑記》八卷,《續記》四卷,《台州劄記》十二卷,《筠軒文鈔》十卷,《詩鈔》五卷,《校正穆天子傳》六卷,《竹書紀年》二卷,《經典集林》三十二卷,《漢志水道疏證》四卷……

洪頤煊不僅著書,而且藏書。他晚年回到故鄉臨海,專門蓋了一座藏書樓,取了一個優美的名字:「小停雲山館「。據說,他在這裡藏書三萬餘卷,漢唐宋元碑版二千餘通,以及鐘鼎彝器、法書名畫……

歐陽修寫過一篇文章,表面上是在描寫一幢氣質非凡的房子,實際上是在讚美那幢房屋的主人,他用的邏輯是「視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意思是說,看一個人的喜好,大概就可以瞭解他的品格。那麼,洪頤煊的喜好究竟是書還是房子?

或許,我們只能說,洪頤煊把詩與遠方,還有房子,融成了一體,在他回到故鄉之後。

如今,小停雲山館雖然已經不復當年的模樣,但我們還是可以在清代的繪畫作品裡繼續遐想。有一幅《小停雲山館圖》,如今依然安靜地躺在臨海市博物館裡,似乎在提醒我們,或許應該把自己活成一幅畫。

在歷朝歷代的世俗社會裡,房子從來就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當時,還有人借洪頤煊的小停雲山館,發了一通感歎:「夫人有憂患羈愁,饑驅四方,求一椽之自而不可得者矣。即或有位於朝,極富貴利祿之榮,老而思倦,作為園林,既成而不得乞身歸裡,或僅一至焉。」

把這些繁複的語句翻譯一下:無論是「有閑沒錢」,還是「有錢沒閑」,都不可能真正擁有房子。潛臺詞大概是說,像洪頤煊和自己的人生旨趣融合在一起,才是對房子的最大擁有。

當時,有晚輩後生寫了一篇《小停雲山館記》,除了宣洩上述的那些感歎,還用了兩句生動的贊詞,勾勒出了洪頤煊的精神肖像:「鄉邦望若神仙」,「海內爭重其名」。

拱在遊子與鄉愁之間臨海,孔丘村

5th

手藝

中國的藝術家們從未失去這樣的眼光:

大批量的製成作品也可以證實創造力。

[德國]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

《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劃化生產》

畢修勺沒有成為革命家,而是成了翻譯家。

1920年5月9日,十八歲的畢修勺登上了「阿芒貝尼克號」郵輪,從上海遠赴法國。大約半年後,鄧小平、周恩來也陸續去了出發。

他們乘坐的是不同的輪船,旅程卻一樣艱辛:這些窮學生買不起昂貴的船票,只能挨在人貨混裝的底艙,機器轟鳴、光線昏暗,空氣混濁,伙食糟糕,一路顛簸了大約兩個月。

當他們登上法國的土地時,還是展示了中國年輕人的朝氣與風度。法國《小馬賽人報》這樣報導這群赴法勤工儉學的中國學生:「他們的年齡在十五到二十五之間,穿著西式和美式服裝,戴著寬邊帽,穿著尖皮鞋,顯得彬彬有禮,溫文爾雅。」

「五四運動」之後的那一兩年,是法國勤工儉學的高峰。1919~1920年間,先後共20批約1600多人到達法國。

他們來自中國 18個省。來自臨海小城的畢修勺,是其中一員,心中謹記蔡元培「輸世界文明於國內」的教誨。

畢修勺就讀的是巴黎高級社會學院政治系,卻沒有成為革命家,而是一位法國文學翻譯家。

他鍾愛的是法國大文豪左拉。左拉用浩瀚的卷帙,描繪了一個厚重的巴黎。用文學批評家的說法,左拉的小說建構了一整套的巴黎神話體系,足以媲美古希臘神話。左拉的巴黎神話,沒有神只有人,令巴黎成為不朽之城。

畢修勺在巴黎讀了五年的左拉。回國之後,他開始陸續出版了左拉譯作,成為中國最早翻譯左拉作品的學者之一。直到年已古稀,仍堅持譯完了左拉的《三座城市》和《四福音書》。

翻譯是一門手藝活。寫作可以天馬行空,但翻譯卻只能腳踏實地,逐字逐句地耕耘。

或許,我們也可以把那些傳統手藝活的工匠,也視為是一種翻譯家。畢修勺的母本是左拉的著作,那些民間手工藝者的母本則是歷代傳承的記憶。

中國遍地都是老手藝,畢修勺的故鄉臨海也不例外。通過那些老手藝,泥塑、刺繡、織帶、草編等等,你或許可以洞見一個更奇妙的江南古城。那些古老的記憶,在手上,更在內心深處。

技藝和記憶,讀起來是一個音。

牆上的貓 是泥塑藝人的記憶臨海,和院

老手藝需要的恐怕不是保護,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更多運用。今天,你還能看到臨海的泥塑老藝人,正在把充滿古老記憶的窗櫺裝在嶄新的院牆上,在畢修勺的故鄉。

或許說,畢修勺高超的翻譯技藝,受益於臨海人嫺熟的傳統手藝活。他用故鄉的手藝,譯出了法國大文豪左拉的煌煌巨著。

1902年,畢修勺在中國出生,左拉在法國巴黎逝世。時間只是巧合而已,故鄉的記憶卻是整個世界的通行證。

Or by a cy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

週一至週五推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