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就是郭靖黃蓉守衛的那個襄陽

“依稀往夢似曾見”, 熟悉的歌聲讓我們想起郭靖黃蓉俠肝義膽鎮守襄陽, 大義凜然, 保家衛國的真性情, 並為之慨歎萬千。 雖然我們都知道郭靖黃蓉只是金庸先生武俠劇中的經典人物, 但是在歷史上, 蒙元和南宋之間的確在襄陽有一場大戰爭。

襄陽城牆

西元13世紀初,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後開始征討歐亞, 蒙古大軍憑藉銳利的軍隊以及矯健的戰馬橫掃歐亞, 無往而不勝。 但是在攻克南宋時卻是“啃”了塊硬骨頭, 光是準備攻堅就用了十六年, 是史上最長的持久戰。

忽必烈率領的蒙古軍

西元1251年, 制置使李督伯奉命率軍抗擊侵犯大宋領土的蒙古軍隊, 李督伯大獲全勝, 並寫下《襄樊銘》。 西元1257年春, 蒙軍再犯襄陽, 主力軍沖進翁城, 全軍覆沒。 蒙軍在攻襄陽的過程中屢屢失敗。 忽必烈就開始琢磨了“該用什麼方法攻呢?”

最開始蒙古軍以人力為動力的拋石機遇到襄陽失去了威力–古代拋石機只能拋二三十丈即五六十米, 而襄陽護城河普遍超過了一百米。 而據《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 忽必烈最終攻克襄陽城則用了新的武器——“襄陽炮”。

人力拋石機

在經歷幾次失敗的攻城戰後, 胡必烈大為光火。 他憶起曾在西域見過的一種威力無比的石炮, 便在1271年派人到西域重金招募優秀的兵器家, 阿老瓦丁及其弟子亦思馬因在這種情況下來到元大都。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 武器製作成功, 忽必烈高興異常, 令二人帶上此炮到襄陽戰場使用, 這便有了襄、樊二城的陷落。

影視劇中的襄陽保衛戰

1267年, 忽必烈以蒙將阿術為主帥、劉整為都元帥, 率領七萬大軍, 直逼襄陽, 用玉帶賄賂主管襄陽事務的荊湖制置使(治所在今鄂州)呂文德, 以與南宋做買賣建市場為名, 秘密在襄陽城東南的鹿門山、襄陽城東的白河口修築了兩座堡壘,

意在阻斷襄陽與漢水東部的聯繫。

從1267年11月起, 蒙軍採取“溫水煮青蛙”的方式, 一面在襄陽、樊城四周築城, 一面操練水軍, 向襄陽緩緩逼近。 至1270年, 蒙軍通過將築在萬山、峴山的諸堡相連, 完全切斷了襄陽與西北、東南的聯繫, 完成了對襄陽的全面包圍。 呂文德這時才意識到上當, 他向朝廷奏報, 雖然朝廷陸續派來救兵, 但均在蒙軍早已修好的堡壘下屢屢受挫。

襄陽炮

1273年1月,元軍使用新式武器“襄陽炮”輕鬆攻破樊城。樊城破後,元軍移炮襄陽。他們根據對地勢的細心觀察,在襄陽城東南角安置巨炮。1273年2月的一天,襄陽城中忽然“聲震天地”,只見襄陽譙樓瞬間化成齏粉,其“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強大的攻勢下,擺在襄陽守將——京西安撫副使兼襄陽知府呂文煥面前只有兩條路:誓死抵抗,那麼結局就只有死,而且還要搭上全城數萬條生命;歸順,可保城中將士及百姓生命無虞,而本人也將得到重用。呂文煥猶豫不決。在既無力固守,又無外援,且兵盡糧絕,人心崩潰之下,怎麼樣才是最好的選擇呢?“殞身徒有客,誤國始由誰。百戰江山破,三軍慟哭辭。”曾經的英雄潸然淚下,相持五年之久的襄陽戰役,就這樣在“襄陽炮”的怒吼聲中宣告結束。

而在襄陽城失守僅三年,蒙軍便攻下臨安,統一建元。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種炮本質上是一種“配重式拋石機”。它利用杠杆原理,一端裝重物,另一端裝炮石。發射前,先將放置炮石的一端用絞盤、滑輪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時上升。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後,放開或砍斷繩索,讓重物的一端瞬間落下,石彈便借力拋出,擊中目標。拋石機發射的巨大石彈足以撼動最為堅固的磚石結構的防禦工事,同時方便攻城步兵用雲梯或其他方式越過城牆。

襄、樊二城被圍攻五年多,在毫無外援的情況下,士兵死傷大半,城內的糧食、彈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差不多全部耗盡,到最後,城內連做飯的木柴都沒有,百姓只好劈了桌椅、床板當柴。人皆血肉之軀,在這樣極端的情況下,“襄陽炮”的出現,只能說是天道如此,造化弄人。

收藏至今的襄陽炮炮彈

襄陽城自古固若金湯,以往史上並無“攻破”經歷,忽必烈的那次也只是促使襄陽“投降”而已。問題來了,為什麼小小的襄陽如此受到入侵者及堅守者的“重視”?

追溯到28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逐鹿,楚王朝強大到與周天子“問鼎”,疆域擴展到整個中國南方,,當時楚國的大南門,抵禦外敵南侵的“北津戍”就是襄陽。襄陽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北據南面,利盡南海,東連吳會,南通巴蜀”是交通要道,有著“南船北蜀,七省通關”的美名。古襄陽“往來行舟,千帆所盡,萬商雲集”。即是繁榮的通道,又是戰爭的供需之路,這樣的咽喉之地必然是兵家必爭之處。

襄陽城牆門洞

襄陽城固若金湯的特性是統治者最安全的保障。它從漢朝開府興建,宋改建,明代擴建,城垣底寬8~15米,頂部寬6~12米,平均高度8米,城牆上可跑馬行車,不僅如此,還有“四十八步不見天”的大長門,可攻可守的大北門“翁城”(蒙軍主力軍曾在此覆滅)。

清朝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書與紀要》中對襄陽,荊州,武昌進行了比較,得出“湖北興盛,以天下言之,在襄陽”;抗金名將岳飛稱這裡為“恢復天下之根本”;武聖關羽在這裡立下赫赫戰功。作為“華夏第一城池”,無論在螢屏還是在歷史上,襄陽都是一個無可比擬的傳奇之城。

襄陽炮

1273年1月,元軍使用新式武器“襄陽炮”輕鬆攻破樊城。樊城破後,元軍移炮襄陽。他們根據對地勢的細心觀察,在襄陽城東南角安置巨炮。1273年2月的一天,襄陽城中忽然“聲震天地”,只見襄陽譙樓瞬間化成齏粉,其“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強大的攻勢下,擺在襄陽守將——京西安撫副使兼襄陽知府呂文煥面前只有兩條路:誓死抵抗,那麼結局就只有死,而且還要搭上全城數萬條生命;歸順,可保城中將士及百姓生命無虞,而本人也將得到重用。呂文煥猶豫不決。在既無力固守,又無外援,且兵盡糧絕,人心崩潰之下,怎麼樣才是最好的選擇呢?“殞身徒有客,誤國始由誰。百戰江山破,三軍慟哭辭。”曾經的英雄潸然淚下,相持五年之久的襄陽戰役,就這樣在“襄陽炮”的怒吼聲中宣告結束。

而在襄陽城失守僅三年,蒙軍便攻下臨安,統一建元。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種炮本質上是一種“配重式拋石機”。它利用杠杆原理,一端裝重物,另一端裝炮石。發射前,先將放置炮石的一端用絞盤、滑輪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時上升。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後,放開或砍斷繩索,讓重物的一端瞬間落下,石彈便借力拋出,擊中目標。拋石機發射的巨大石彈足以撼動最為堅固的磚石結構的防禦工事,同時方便攻城步兵用雲梯或其他方式越過城牆。

襄、樊二城被圍攻五年多,在毫無外援的情況下,士兵死傷大半,城內的糧食、彈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差不多全部耗盡,到最後,城內連做飯的木柴都沒有,百姓只好劈了桌椅、床板當柴。人皆血肉之軀,在這樣極端的情況下,“襄陽炮”的出現,只能說是天道如此,造化弄人。

收藏至今的襄陽炮炮彈

襄陽城自古固若金湯,以往史上並無“攻破”經歷,忽必烈的那次也只是促使襄陽“投降”而已。問題來了,為什麼小小的襄陽如此受到入侵者及堅守者的“重視”?

追溯到28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逐鹿,楚王朝強大到與周天子“問鼎”,疆域擴展到整個中國南方,,當時楚國的大南門,抵禦外敵南侵的“北津戍”就是襄陽。襄陽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北據南面,利盡南海,東連吳會,南通巴蜀”是交通要道,有著“南船北蜀,七省通關”的美名。古襄陽“往來行舟,千帆所盡,萬商雲集”。即是繁榮的通道,又是戰爭的供需之路,這樣的咽喉之地必然是兵家必爭之處。

襄陽城牆門洞

襄陽城固若金湯的特性是統治者最安全的保障。它從漢朝開府興建,宋改建,明代擴建,城垣底寬8~15米,頂部寬6~12米,平均高度8米,城牆上可跑馬行車,不僅如此,還有“四十八步不見天”的大長門,可攻可守的大北門“翁城”(蒙軍主力軍曾在此覆滅)。

清朝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書與紀要》中對襄陽,荊州,武昌進行了比較,得出“湖北興盛,以天下言之,在襄陽”;抗金名將岳飛稱這裡為“恢復天下之根本”;武聖關羽在這裡立下赫赫戰功。作為“華夏第一城池”,無論在螢屏還是在歷史上,襄陽都是一個無可比擬的傳奇之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