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國號、諡號、廟號、尊號和年號怎麼分?

帝號, 包括諡號、廟號、年號和尊號。

例如李世民

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廟號:太宗尊號:天可汗(唐周邊各民族尊稱)

年號:貞觀國號:唐

國號:即國家稱號, 中國古代國號就是一個朝代名稱, 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國號。 國號很早就有, 《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 皆同姓而異其國號, 以章明德” , 當然這裡記載的國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朝代, 僅僅是傳說時代的部落或部落聯盟。 實際上, 中國的第一個國號是“夏”, 由夏啟所定。

諡號:是在我國古代, 統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後, 給他另起的稱號, 如“武”帝,

“哀”公等。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 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 稱為諡或諡號。 帝王的諡號, 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諡號, 由朝廷賜予。

諡號制度形成, 傳統說法是西周早期, 即《逸周書·諡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諡。 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 是自稱, 周昭王、周穆王開始才是諡號。

所謂諡號, 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 算是蓋棺定論。 像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褒諡, 惠帝都是些平庸的, 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 質帝、沖帝、少帝(後人稱呼, 不是正式的諡號)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 厲、靈、煬都是惡諡, 哀、思也不是好詞, 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 一般用作朝代中後期君主, 如明末崇禎皇帝追諡為思宗。 政變中被推翻的稱廢帝(後人稱呼, 不是正式的諡號)。 亡國君主稱末帝。 另外孫權是個特例, 他的諡號是大帝, 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廟號: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一般認為,

廟號起源于商朝。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繼任的皇帝一般稱為“宗”。 “祖”、“宗”的這種用法, 大體在唐朝定型。 自西漢至隋朝的皇帝多稱諡號。 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 文人可以有諡號, 但不能有廟號。

隋以前, 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

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 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 而於太廟合併祭祀。 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 “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 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 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 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 就會特別追上廟號, 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尊號:為皇帝在位時期, 由臣下給予的尊稱, 亦作為帝號。 尊號始於唐朝武則天時期, 尊號字數不一, 常遇事而累加。 稱呼時習慣於使用尊號之首的兩個字。 時至唐代, 為皇帝上尊號之風大盛, 有生前奉上者, 亦有死後追加者。 而生前加尊號又有兩種情況:一是加于在位之時。 如武后稱“聖母神皇, 高宗稱天皇,

中宗稱應天神龍皇帝等;二是死後加號, 如玄宗死後, 肅宗於上元二年上尊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此乃玄宗又被稱為明皇之緣故。

唐代, 帝后尊號字數有增無減。 宣宗時, 其尊號已是十八字, 即“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宋神宗尊號為二十字, 即“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明太祖被尊為“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達二十一字。 清乾隆皇帝被尊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竟多達二十三字。 唐宋以後, 歷經元、明而至清代, 帝后尊號愈加愈長。 明、清時代, 集權專制登峰造極, 皇帝尊號亦疊加成長長一串。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元狩,並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而改用民國紀年。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而愛新覺羅·溥儀在擔任滿洲國執政和皇帝時分別使用過大同和康得的年號,但是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而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使用西方西元紀年。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元狩,並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而改用民國紀年。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而愛新覺羅·溥儀在擔任滿洲國執政和皇帝時分別使用過大同和康得的年號,但是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而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使用西方西元紀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