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朝初始,為何要向突厥人納貢稱臣數十年

大唐王朝在中國的歷史上可謂“文治武功, 盛極一時”。 開國皇帝李世民締造了“貞觀之治”, 亦被稱為一代明君。 貞觀年間無論是軍隊的實力還是經濟的繁榮, 當世之國恐怕無能出大唐之右者, 而周邊諸國及海外諸國也都奉大唐為正宗, 年年進貢, 俯首稱臣。 正所謂“上邦大國, 萬國來朝”。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 在建國早期的時候, 卻不得不向北方的突厥汗國納貢稱臣, 長達數十年。

1、隋朝末年的混亂, 使突厥人迅速崛起

突厥是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 6世紀時活動於阿爾泰山腳下, 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突厥於552年完成統一, 以漠北為中心建立突厥汗國。 之後, 突厥汗國逐漸發展壯大, 版圖擴大東自遼海, 西至裡海, 南自蒙古沙漠, 北至貝加爾湖, 東西長萬里, 南北五六千里。 汗庭(首都)設在於都斤山(今鄂爾渾河上游杭愛山之北山)。 南北朝時期, 突厥族逐漸發展壯大,

建立了人數多達數十萬的軍隊。 到了隋朝初年, 壯大的突厥國同當時中國中原地區經常發生邊境衝突。 這些遊牧民主天生好戰, 中原人民飽受其苦。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 東西兩大突厥部落趁機迅速統一, 勢力迅速發展, 一躍成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的軍事大國。 當時隋朝政府的統治瀕臨滅亡, 各地義軍紛紛揭竿而起, 各州縣軍閥也都紛紛獨立。 隋朝只能應戰, 整個中原地帶各種勢力角逐, 混戰不休, 因此無暇顧忌北方的突厥部落。 突厥當時的可汗始畢乘機進攻隋朝, 奪得大片隋朝北方防線以內的領土。 他屢次發兵南下, 掠奪邊境各州, 西元615年甚至將隋煬帝圍困在代州, 後來幸虧李世民和王世充分別率部解圍才使隋煬帝倖免於難。

此時突厥的力量已經不容小視了, 北方各地的起義軍為了穩定後方, 紛紛與東突厥結盟, 並稱臣納貢。 這也就註定了從隋朝滅亡之前到唐朝建立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裡, 中原人民不得不在突厥人的威脅與壓榨之下生存。

隋末農民起義聲勢浩大, 且派系眾多, 像王世充、李密、竇建德這樣的軍閥為數眾多, 這也就註定了當時中原局面的混亂, 已逐漸席捲全國大部分地區。 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開始, 全國各地先後興起的反隋起義軍大小不下百餘起, 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 到了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 浩浩蕩蕩的起義軍佔有不可扭轉的優勢, 大隋王朝的崩潰已經成為必然。 但各路起義軍卻也在與隋軍作戰的過程中損失慘重。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 一直在等待時機的李淵、李世民父子看到時機成熟, 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宣佈獨立, 並且正式建國, 國號大唐。 618年, 李淵率軍三萬誓師, 正式起兵, 追剿隋朝餘孽的同時, 也打擊了農民軍的力量。 李淵的軍隊橫掃華夏, 很快便使中國重歸大一統的王朝。

2、李唐建國, 突厥人的支持不可忽略

其實李淵的部隊之所以能在剿滅農民軍的戰爭中屢屢獲勝, 其軍械輜重和糧草補給是離不開突厥人的幫助的。

據《舊唐書》記載, 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時, 突厥軍隊趁機襲擊晉陽, 大肆掠奪一番而去。 突厥的襲擊, 使大唐王朝意識到北方突厥的勇武剽悍和北防的重要性。 如果突厥人趁王朝未穩, 中原百廢待興之際突然大規模進攻, 那麼大唐王朝勢必無法抵擋, 中原將重燃戰火, 而自晉陽開始的苦心經營也勢必會化為泡影。 為了消除突厥的威脅, 李淵與心腹劉文靜商議, 由唐公李淵親自給突厥國始畢可汗寫了一封國書, 以示修好, 並許以“稱臣納貢”,又帶上一份厚禮,派劉文靜前往突厥與其可汗交涉。

劉文靜到達突厥時,始畢可汗問:“唐公起事,今欲何為?”劉文靜回答說:“皇帝廢塚嫡,傳位後主,致斯禍亂。唐公國之懿戚,不忍坐觀成敗,故起義軍,欲黜不當立者。願與可汗兵馬同入京師,人眾土地入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始畢可汗聽了大喜,立即派遣大將康鞘利率領二千騎兵,隨劉文靜前往太原,又獻上馬千匹表示友好。所謂稱臣,不過是一種綏靖政策而已,唐王朝抓住了突厥人貪圖財物,沒有遠見的特點,許諾攻下京師長安後所有財帛金寶歸其所有,讓始畢可汗信以為真。待唐朝坐大以後,這些不得已而為之的屈辱統統都要讓突厥人償還過來。

唐代歷史學家杜佑在他的《通典》一書中也有所記載:“(突厥)又更強盛……大唐起義太原,劉文靜聘其國,引以為援。”向突厥稱臣納貢,打破他們趁亂北進中原的可能,並且還引以為援,借助敵人的勢力消滅自己的敵人,還沒有後顧之憂。對大唐王朝來說,不過暫時在面子上吃一點虧。從長遠的戰略角度來說,這是非常值得的。

隨著李淵勢力的發展壯大,突厥人的胃口也越來越大。始畢可汗經常尋找各種藉口,要李淵進貢財物。《舊唐書》記載:“及高祖即位,前後賞賜不可勝紀。始畢自恃其功,益驕踞。每遣使者至長安,頗多橫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優容之。”這裡之所以用到“賞賜”一詞,是有原因的。“賞賜”實際上就是被突厥人威逼利誘不得不繳納的貢品。如果停止對突厥人進貢,他們隨時可能翻臉,率軍南下。李淵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他向始畢可汗進獻禮品,自然不能說是“賞賜”了。而且從意願上來說,大唐剛剛建國,百廢待興,自是不願意接連納貢的了。而唐書是為了避諱才把進貢改成了“賞賜”。所謂“優容”,也是由於實力不如突厥,而不得不滿足對方的貪欲,對突厥的各種無理要求不敢有違抗。始畢可汗去世後,為了表示哀悼,李淵“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詔百官就館吊其使者。”這是中國古代只有一國之君死亡之時才能舉行的儀式,而唐王朝很清楚此時的勢力遠不及突厥,隋朝的爛攤子還遠沒有收拾完畢,所以只能先穩住突厥,強忍怒氣,與突厥汗國保持一種相對穩定甚至是曖昧的關係。突厥國的可汗死後,李淵、李世民父子仍以“臣禮”致吊,仍詔百官到其使者處弔喪。

3、唐朝坐大後,開始絕地反擊

唐朝統一全國後,突厥人為了抑制新生的唐王朝發展壯大,頻繁施以壓力。他們趁唐朝根基未穩之際,連年進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突厥頡利可汗曾親率大軍15萬入攻並州(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內蒙部分地區),擄掠男女5000餘口;又曾率騎兵10余萬大掠朔州、進襲太原;更于626年李世民剛剛即位之時率兵20萬直逼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裡,京師震動。唐太宗設疑兵之計,親率臣下及將士隔渭水與頡利對話。頡利既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太宗許以金帛財物,與之結盟,表示臣服,才領兵而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渭水之盟”。

李世民即位後,任人為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注重經濟發展,擴充軍隊,一直到貞觀三年(629年)以後,唐朝對突厥的臣服終於有了改變。

此時的大唐,軍隊的的數量大大增加,戰鬥力也有所提高,武器裝備更是較起兵之初大為提升。突厥由於內部的分裂導致國力逐漸下降,一些屬國紛紛起來反抗,突厥上層統治者內鬥不斷,形勢立刻倒向唐王朝。從617年到629年的這十多年裡,雄材大略的李世民已經做足了反擊突厥的準備。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結合當前形勢,廣泛聽取朝臣意見,務必使朝野上下一心一意統一備戰。

渭水會盟後,唐太宗為徹底解除突厥威脅,除軍事上積極備戰外,他一反前朝不許臣下帶武器上殿的規定,每天引數百士卒在顯德殿習武射箭,很快培養出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同時,唐于貞觀元年爭取割據恒安鎮(今山西大同東北古城)的軍閥、劉武周的余部苑君璋歸附,貞觀二年柴紹和薛萬均率軍擊滅割據朔方(治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的軍閥梁師都,佔據了便於反擊東突厥的軍事要地。而突厥內部由於連年征戰和霜凍乾旱等天災,使得民疲畜瘦,很多羊、馬被凍死、餓死;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亦趁機群起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領夷男為真珠可汗,並接受唐王朝冊封;東突厥次汗突利可汗因長期受頡利可汗壓制排擠,也暗中與唐聯絡,表示願意歸附。唐反擊突厥的條件已經成熟。貞觀四年,唐太宗以突厥進攻河西為藉口,於二十三日詔命兵分六路出兵剿滅東突厥。

唐太宗李世民將東突厥領地劃入自己的版圖,在其上設置了順州、裕州、化州、長州、定襄、雲中等都督府。唐朝的疆域由此擴大至陰山以北600裡,勢力範圍達到貝加爾湖。唐消滅東突厥之後,那些西突厥的附屬國與唐西部的疆域接壤,開始受到唐朝的影響,開始跟唐進行交往。

唐朝在對突厥的戰爭中獲得的勝利,對其控制西域,保障絲綢之路起了積極的作用,並消除了邊境的威脅,也使得其他國家在瞭解到唐朝實力後紛紛歸附。這份功績,是漢朝的北擊匈奴所不能比擬的。

參考文獻:《舊唐書》

並許以“稱臣納貢”,又帶上一份厚禮,派劉文靜前往突厥與其可汗交涉。

劉文靜到達突厥時,始畢可汗問:“唐公起事,今欲何為?”劉文靜回答說:“皇帝廢塚嫡,傳位後主,致斯禍亂。唐公國之懿戚,不忍坐觀成敗,故起義軍,欲黜不當立者。願與可汗兵馬同入京師,人眾土地入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始畢可汗聽了大喜,立即派遣大將康鞘利率領二千騎兵,隨劉文靜前往太原,又獻上馬千匹表示友好。所謂稱臣,不過是一種綏靖政策而已,唐王朝抓住了突厥人貪圖財物,沒有遠見的特點,許諾攻下京師長安後所有財帛金寶歸其所有,讓始畢可汗信以為真。待唐朝坐大以後,這些不得已而為之的屈辱統統都要讓突厥人償還過來。

唐代歷史學家杜佑在他的《通典》一書中也有所記載:“(突厥)又更強盛……大唐起義太原,劉文靜聘其國,引以為援。”向突厥稱臣納貢,打破他們趁亂北進中原的可能,並且還引以為援,借助敵人的勢力消滅自己的敵人,還沒有後顧之憂。對大唐王朝來說,不過暫時在面子上吃一點虧。從長遠的戰略角度來說,這是非常值得的。

隨著李淵勢力的發展壯大,突厥人的胃口也越來越大。始畢可汗經常尋找各種藉口,要李淵進貢財物。《舊唐書》記載:“及高祖即位,前後賞賜不可勝紀。始畢自恃其功,益驕踞。每遣使者至長安,頗多橫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優容之。”這裡之所以用到“賞賜”一詞,是有原因的。“賞賜”實際上就是被突厥人威逼利誘不得不繳納的貢品。如果停止對突厥人進貢,他們隨時可能翻臉,率軍南下。李淵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他向始畢可汗進獻禮品,自然不能說是“賞賜”了。而且從意願上來說,大唐剛剛建國,百廢待興,自是不願意接連納貢的了。而唐書是為了避諱才把進貢改成了“賞賜”。所謂“優容”,也是由於實力不如突厥,而不得不滿足對方的貪欲,對突厥的各種無理要求不敢有違抗。始畢可汗去世後,為了表示哀悼,李淵“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詔百官就館吊其使者。”這是中國古代只有一國之君死亡之時才能舉行的儀式,而唐王朝很清楚此時的勢力遠不及突厥,隋朝的爛攤子還遠沒有收拾完畢,所以只能先穩住突厥,強忍怒氣,與突厥汗國保持一種相對穩定甚至是曖昧的關係。突厥國的可汗死後,李淵、李世民父子仍以“臣禮”致吊,仍詔百官到其使者處弔喪。

3、唐朝坐大後,開始絕地反擊

唐朝統一全國後,突厥人為了抑制新生的唐王朝發展壯大,頻繁施以壓力。他們趁唐朝根基未穩之際,連年進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突厥頡利可汗曾親率大軍15萬入攻並州(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內蒙部分地區),擄掠男女5000餘口;又曾率騎兵10余萬大掠朔州、進襲太原;更于626年李世民剛剛即位之時率兵20萬直逼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裡,京師震動。唐太宗設疑兵之計,親率臣下及將士隔渭水與頡利對話。頡利既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太宗許以金帛財物,與之結盟,表示臣服,才領兵而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渭水之盟”。

李世民即位後,任人為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注重經濟發展,擴充軍隊,一直到貞觀三年(629年)以後,唐朝對突厥的臣服終於有了改變。

此時的大唐,軍隊的的數量大大增加,戰鬥力也有所提高,武器裝備更是較起兵之初大為提升。突厥由於內部的分裂導致國力逐漸下降,一些屬國紛紛起來反抗,突厥上層統治者內鬥不斷,形勢立刻倒向唐王朝。從617年到629年的這十多年裡,雄材大略的李世民已經做足了反擊突厥的準備。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結合當前形勢,廣泛聽取朝臣意見,務必使朝野上下一心一意統一備戰。

渭水會盟後,唐太宗為徹底解除突厥威脅,除軍事上積極備戰外,他一反前朝不許臣下帶武器上殿的規定,每天引數百士卒在顯德殿習武射箭,很快培養出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同時,唐于貞觀元年爭取割據恒安鎮(今山西大同東北古城)的軍閥、劉武周的余部苑君璋歸附,貞觀二年柴紹和薛萬均率軍擊滅割據朔方(治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的軍閥梁師都,佔據了便於反擊東突厥的軍事要地。而突厥內部由於連年征戰和霜凍乾旱等天災,使得民疲畜瘦,很多羊、馬被凍死、餓死;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亦趁機群起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領夷男為真珠可汗,並接受唐王朝冊封;東突厥次汗突利可汗因長期受頡利可汗壓制排擠,也暗中與唐聯絡,表示願意歸附。唐反擊突厥的條件已經成熟。貞觀四年,唐太宗以突厥進攻河西為藉口,於二十三日詔命兵分六路出兵剿滅東突厥。

唐太宗李世民將東突厥領地劃入自己的版圖,在其上設置了順州、裕州、化州、長州、定襄、雲中等都督府。唐朝的疆域由此擴大至陰山以北600裡,勢力範圍達到貝加爾湖。唐消滅東突厥之後,那些西突厥的附屬國與唐西部的疆域接壤,開始受到唐朝的影響,開始跟唐進行交往。

唐朝在對突厥的戰爭中獲得的勝利,對其控制西域,保障絲綢之路起了積極的作用,並消除了邊境的威脅,也使得其他國家在瞭解到唐朝實力後紛紛歸附。這份功績,是漢朝的北擊匈奴所不能比擬的。

參考文獻:《舊唐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