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一個人的命運軌跡何以勾勒“伊斯蘭國”的崛起?

喬比·瓦立克

Joby Warrick, 美國作家, 中東問題資深記者, 1996年榮獲普利策公共服務獎, 同年加入《華盛頓郵報》, 多年來始終關注中東、美國外交政策及國家安全議題,

是最早一批對小布希政府對伊政策發表質疑的記者之一。 《黑旗:ISIS的崛起》榮獲第100屆普利策獎非虛構類作品獎。

普利策獲獎記者喬比·瓦立克闡釋了紮卡維的重要性, 分析了這個死於2006年的暴徒對伊斯蘭國所產生的持續影響力。

作者用充滿痛苦但又引人入勝的筆觸, 揭示了美國政府和約旦政府所犯下的一系列災難性錯誤, 把一名天生的流氓造就為恐怖主義巨星, 並使後來的中東陷於難以控制的宗派暴力事件當中。

《華盛頓郵報》2015年十大好書推薦詞。

《黑旗:ISIS的崛起》

作者:(美)喬比·瓦立克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1月

阿布·穆薩布·紮卡維, (1966—2006), 本·拉登副手, 基地組織三號人物;生於約旦, 伊斯蘭激進分子, 激進的伊斯蘭遊擊組織網路統一聖戰組織領導人。 紮卡維被西方國家認定為國際恐怖分子, 2004年6月16日被美國列為與拉登同等危險的人物,

美國將對其的懸賞金額從1000萬美元增加到2500萬美元。 2006年6月7日被聯軍部隊空襲後捕獲。

2006年6月13日, 紮卡維成為繼本·拉登、希特勒、薩達姆·侯賽因之後又一次被《時代週刊》封面花紅叉的人物。

長期以來, 人們一談到恐怖主義, 近乎本能地就會想到恐怖主義的精神符號——本·拉登的形象:長長的鬍鬚, 深邃的眼睛, 一襲白袍或一身迷彩, 形影不離、繳獲蘇軍的AK-47步槍。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 2004年6月, 美國將紮卡維列為與拉登同樣危險的恐怖分子, 緝拿的賞金高達2500萬美元。 比起沙特流亡富翁拉登, 出生於約旦的紮卡維是一個更加血腥與殘暴的恐怖分子。 而且, 他可以被看做是“伊斯蘭國”的精神締造者。

但是, 紮卡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何以成為“伊斯蘭國”的精神締造者?人們對此知之甚少。

2016年1月, 我在哈佛大學校園書店第一次見到《黑旗:ISIS的崛起》, 便被它詳實的史料、精彩的內容與獨到的分析所吸引。 作者喬比·瓦立克以文學的筆觸、歷史敘事的方法描述了約旦籍恐怖大亨阿布·穆薩布·紮卡維近乎傳奇的一生。 然而, 它並非一部簡單的個人傳記, 而是通過對一個人命運軌跡的勾勒來揭示“伊斯蘭國”這個恐怖王國的崛起之路。

激進與狡詐

紮卡維比拉登更危險

紮卡維與中國產生交集, 是因一起被稱為“約旦的9·11”的恐怖襲擊事件:2005年11月9日, 約旦首都安曼三家國際飯店相繼發生自殺式炸彈爆炸事件, 造成60多人死亡。 正在約旦考察的中國國防大學學員代表團有3名成員不幸遇難。 《黑旗:ISIS的崛起》開篇就提到了此次事件,它正是紮卡維的“傑作”。

紮卡維所締造的“伊斯蘭國”對中國的影響更值得關注。作為一個遍佈全球的恐怖網路,“伊斯蘭國”聲稱,其版圖包括中國的新疆地區。近年來,新疆宗教極端分子赴境外參加伊吉拉特“聖戰”,成為威脅我國國家安全的重要影響因素。在“伊斯蘭國”內部,還存在一個“東突營”。不久前,“伊斯蘭國”發出威脅,叫囂“讓新疆血流成河”,視頻中出現了維吾爾族人的形象。此外,中國為積極推動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倡議,然而“一帶一路”也是恐怖主義的高風險區域。2015年11月,中國公民樊京輝被“伊斯蘭國”殘忍地殺害。

面對如此種種恐怖主義行徑,喬比·瓦立克指出:“唯有徹底瞭解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方能根除恐怖主義。”的確,恐怖主義不同於其他刑事犯罪之處,就在於其鮮明的政治性,即恐怖分子往往受特定意識形態支配而經歷一個激進化過程。那麼,紮卡維為什麼會選擇恐怖主義之路?

生於1966年的紮卡維早年輟學,嗜酒成性,脾氣暴躁,有著“流氓艾哈邁德”的綽號。篤信伊斯蘭教的母親將他送進紮卡當地的侯賽因·本·阿裡清真寺。在那裡,紮卡維癡迷於伊斯蘭教神學辯論與“聖戰”思想,接觸了大量光碟、磁帶等極端主義宣傳品。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各國穆斯林“聖戰士”雲集。1989年春天,紮卡維也隻身前往阿富汗“鍍金”,卻趕了個“聖戰”的尾巴。他只負責辦報,直到1993年才返回約旦。

回鄉後,紮卡維遇見了自己的精神導師阿布·馬哈茂德·麥格迪西,開始創辦傳播極端思想的“讀經班”。麥格迪西埋首書卷、文質彬彬,喜歡玄想,屬於極端宗教思想的理論大師。在其極端的“伊斯蘭主義”驅動下,紮卡維愈發激進化,將約旦的國王、官員、士兵等許多人都視為“安拉之敵”。1994年,由於策劃襲擊以色列邊境哨所的陰謀敗露,紮卡維、麥格迪西被判刑。1999年,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登基,實行大赦,紮卡維出獄,“潘朵拉魔盒”被打開。

恐怖分子經過激進化歷程後,變得冥頑不化、甚至視死如歸。人們將其看做是殺人惡魔,他們將自己看成是“無畏的鬥士”。例如,在法庭上,紮卡維的精神偶像麥格迪西聲稱:“你們的所謂判決,只會讓我們的信念愈發堅定!”

相比拉登,紮卡維更加激進,也更加嗜血,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屠夫”。因為第一,紮卡維不僅劍指“異教徒”,還屠殺同教的什葉派信眾;第二,為了挑戰拉登的影響,不憚於製造更大規模的襲擊;第三,紮卡維更加傾向於使用斬首的野蠻手段處置、甚至親自處置被俘獲的西方人士,並將視頻公之於眾,證明自身在極端分子中間“最為勇敢”。

喬比·瓦立克在《黑旗》中所展示的紮卡維形象是全方位、立體化、客觀性的,有時又很糾結。比如,紮卡維在獄中給親人的書信中語言充滿真情,如同情詩。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恐怖大亨,紮卡維並非一個“蠻力襲擊者”,而是非常狡猾。他工於心計、擅長戰略的運用,甚至不惜製造衝突。他反對穆斯林什葉派,引發宗教教派衝突,裹挾遜尼派信眾,攪亂伊拉克局勢,從而坐收漁翁之利。書中寫道:“對他而言,恐怖主義更像一種手段。只要善加利用,他可以借此製造敵人,同時也能拉攏不少盟友。”

總之,紮卡維具有獅子般的雄心、豺狼般的兇狠、狐狸般的狡猾,比起本·拉登更具危險性。但這並沒有挽回他“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的命運。2006年6月,在美英聯軍的一次空襲中,紮卡維被終結了其罪惡的一生。

“黑旗”的旗手

為何說紮卡維締造了恐怖王國?

通常,紮卡維被認為是本·拉登的副手。在 《黑旗:ISIS的崛起》中,作者根據豐富的資料,敏銳地覺察到:紮卡維是一個渴望獨自開闢一番天地的恐怖大亨,絕非久居人下之人。

1999年,出獄後的紮卡維先是到了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再奔赴車臣。但由於俄羅斯打擊車臣武裝力量的節節勝利,他只好改去阿富汗。2000年,紮卡維第一次與拉登見面,並受到冷遇。紮卡維謀到一份在偏遠的赫拉特操辦武裝分子訓練營的差事,但這也使他保持著相對於“基地”組織的獨立性。

“9·11”事件後,美國軍事打擊阿富汗。被炸斷腿的紮卡維逃到伊拉克,製造了多起恐怖襲擊。名義上,紮卡維被稱為“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的頭目。實際上,他與拉登齟齬不斷。前述造成中國軍人死亡的約旦酒店爆炸案就是紮卡維特立獨行的結果。他遭到“基地”組織主要領袖人物的譴責:血腥與殘暴將使“基地”組織喪失民心,無異於自取滅亡。紮卡維從此失去了對“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的領導權,不久便被炸身亡。

ISIS是 “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的縮寫,也被稱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其中,“大敘利亞”包括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宣佈“伊斯蘭國”建國的是巴格達迪,而非紮卡維。“伊斯蘭國”的前身是“伊拉克伊斯蘭國”,於2006年在伊拉克成立。那時,紮卡維已經死亡。但《黑旗:ISIS的崛起》一書為什麼以一個恐怖王國的崛起為副標題、卻用大量的篇幅敘述紮卡維的一生?

紮卡維的“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為後來“伊斯蘭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倒薩達姆政權,使伊拉克陷入無政府狀態,給恐怖主義滋生準備了沃土。所以,紮卡維領導的“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才能生存、發展。薩達姆垮臺後,被壓制的什葉派穆斯林走向政壇並佔據主導地位,引發遜尼派穆斯林的不安與不滿。紮卡維借此挑撥教派矛盾、衝突,不斷凝聚遜尼派穆斯林,持續壯大,為後來的“伊斯蘭國”成立埋下了伏筆。而西亞北非地區“阿拉伯之春”所造成的亂局則提供了一個恐怖王國崛起所必須的契機。

不僅如此,“伊斯蘭國”幾乎全盤承襲了紮卡維的思想,既與西方世界為敵,又與穆斯林什葉派為仇。而且,“伊斯蘭國”與“基地”組織繼續分道揚鑣,實現了紮卡維另起爐灶的目標。如果說,“基地”組織的戰略是“攻打遠敵”、即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則“伊斯蘭國”的戰略是“攻打近敵”、即伊拉克與敘利亞腐敗、專制的什葉派政權;如果說,“基地”組織將構建哈裡發國家是來世的理想,則“伊斯蘭國”將其作為今世的抱負。而且,“伊斯蘭國”頻繁使用的斬首示眾以勒索贖金、製造恐怖氛圍的做法,顯然承襲了紮卡維的衣缽。所以,紮卡維就是“伊斯蘭國”的精神締造者。

紮卡維早已死於非命。隨著國際社會反恐鬥爭的不斷深入,“伊斯蘭國”正呈現出土崩瓦解之勢。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外籍“聖戰士”開始從伊拉克、敘利亞回流。當恐怖主義從“一團火”被打成“滿天星”狀態時,恐怖風險有可能出現星火燎原的勢頭。從這個意義上講,紮卡維陰魂不散。國際反恐怖,戰鬥未有窮期。這也是《黑旗:ISIS的崛起》帶給我們的一個沉重的思考。□王宏偉

《黑旗:ISIS的崛起》開篇就提到了此次事件,它正是紮卡維的“傑作”。

紮卡維所締造的“伊斯蘭國”對中國的影響更值得關注。作為一個遍佈全球的恐怖網路,“伊斯蘭國”聲稱,其版圖包括中國的新疆地區。近年來,新疆宗教極端分子赴境外參加伊吉拉特“聖戰”,成為威脅我國國家安全的重要影響因素。在“伊斯蘭國”內部,還存在一個“東突營”。不久前,“伊斯蘭國”發出威脅,叫囂“讓新疆血流成河”,視頻中出現了維吾爾族人的形象。此外,中國為積極推動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倡議,然而“一帶一路”也是恐怖主義的高風險區域。2015年11月,中國公民樊京輝被“伊斯蘭國”殘忍地殺害。

面對如此種種恐怖主義行徑,喬比·瓦立克指出:“唯有徹底瞭解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方能根除恐怖主義。”的確,恐怖主義不同於其他刑事犯罪之處,就在於其鮮明的政治性,即恐怖分子往往受特定意識形態支配而經歷一個激進化過程。那麼,紮卡維為什麼會選擇恐怖主義之路?

生於1966年的紮卡維早年輟學,嗜酒成性,脾氣暴躁,有著“流氓艾哈邁德”的綽號。篤信伊斯蘭教的母親將他送進紮卡當地的侯賽因·本·阿裡清真寺。在那裡,紮卡維癡迷於伊斯蘭教神學辯論與“聖戰”思想,接觸了大量光碟、磁帶等極端主義宣傳品。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各國穆斯林“聖戰士”雲集。1989年春天,紮卡維也隻身前往阿富汗“鍍金”,卻趕了個“聖戰”的尾巴。他只負責辦報,直到1993年才返回約旦。

回鄉後,紮卡維遇見了自己的精神導師阿布·馬哈茂德·麥格迪西,開始創辦傳播極端思想的“讀經班”。麥格迪西埋首書卷、文質彬彬,喜歡玄想,屬於極端宗教思想的理論大師。在其極端的“伊斯蘭主義”驅動下,紮卡維愈發激進化,將約旦的國王、官員、士兵等許多人都視為“安拉之敵”。1994年,由於策劃襲擊以色列邊境哨所的陰謀敗露,紮卡維、麥格迪西被判刑。1999年,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登基,實行大赦,紮卡維出獄,“潘朵拉魔盒”被打開。

恐怖分子經過激進化歷程後,變得冥頑不化、甚至視死如歸。人們將其看做是殺人惡魔,他們將自己看成是“無畏的鬥士”。例如,在法庭上,紮卡維的精神偶像麥格迪西聲稱:“你們的所謂判決,只會讓我們的信念愈發堅定!”

相比拉登,紮卡維更加激進,也更加嗜血,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屠夫”。因為第一,紮卡維不僅劍指“異教徒”,還屠殺同教的什葉派信眾;第二,為了挑戰拉登的影響,不憚於製造更大規模的襲擊;第三,紮卡維更加傾向於使用斬首的野蠻手段處置、甚至親自處置被俘獲的西方人士,並將視頻公之於眾,證明自身在極端分子中間“最為勇敢”。

喬比·瓦立克在《黑旗》中所展示的紮卡維形象是全方位、立體化、客觀性的,有時又很糾結。比如,紮卡維在獄中給親人的書信中語言充滿真情,如同情詩。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恐怖大亨,紮卡維並非一個“蠻力襲擊者”,而是非常狡猾。他工於心計、擅長戰略的運用,甚至不惜製造衝突。他反對穆斯林什葉派,引發宗教教派衝突,裹挾遜尼派信眾,攪亂伊拉克局勢,從而坐收漁翁之利。書中寫道:“對他而言,恐怖主義更像一種手段。只要善加利用,他可以借此製造敵人,同時也能拉攏不少盟友。”

總之,紮卡維具有獅子般的雄心、豺狼般的兇狠、狐狸般的狡猾,比起本·拉登更具危險性。但這並沒有挽回他“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的命運。2006年6月,在美英聯軍的一次空襲中,紮卡維被終結了其罪惡的一生。

“黑旗”的旗手

為何說紮卡維締造了恐怖王國?

通常,紮卡維被認為是本·拉登的副手。在 《黑旗:ISIS的崛起》中,作者根據豐富的資料,敏銳地覺察到:紮卡維是一個渴望獨自開闢一番天地的恐怖大亨,絕非久居人下之人。

1999年,出獄後的紮卡維先是到了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再奔赴車臣。但由於俄羅斯打擊車臣武裝力量的節節勝利,他只好改去阿富汗。2000年,紮卡維第一次與拉登見面,並受到冷遇。紮卡維謀到一份在偏遠的赫拉特操辦武裝分子訓練營的差事,但這也使他保持著相對於“基地”組織的獨立性。

“9·11”事件後,美國軍事打擊阿富汗。被炸斷腿的紮卡維逃到伊拉克,製造了多起恐怖襲擊。名義上,紮卡維被稱為“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的頭目。實際上,他與拉登齟齬不斷。前述造成中國軍人死亡的約旦酒店爆炸案就是紮卡維特立獨行的結果。他遭到“基地”組織主要領袖人物的譴責:血腥與殘暴將使“基地”組織喪失民心,無異於自取滅亡。紮卡維從此失去了對“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的領導權,不久便被炸身亡。

ISIS是 “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的縮寫,也被稱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其中,“大敘利亞”包括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宣佈“伊斯蘭國”建國的是巴格達迪,而非紮卡維。“伊斯蘭國”的前身是“伊拉克伊斯蘭國”,於2006年在伊拉克成立。那時,紮卡維已經死亡。但《黑旗:ISIS的崛起》一書為什麼以一個恐怖王國的崛起為副標題、卻用大量的篇幅敘述紮卡維的一生?

紮卡維的“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為後來“伊斯蘭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倒薩達姆政權,使伊拉克陷入無政府狀態,給恐怖主義滋生準備了沃土。所以,紮卡維領導的“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才能生存、發展。薩達姆垮臺後,被壓制的什葉派穆斯林走向政壇並佔據主導地位,引發遜尼派穆斯林的不安與不滿。紮卡維借此挑撥教派矛盾、衝突,不斷凝聚遜尼派穆斯林,持續壯大,為後來的“伊斯蘭國”成立埋下了伏筆。而西亞北非地區“阿拉伯之春”所造成的亂局則提供了一個恐怖王國崛起所必須的契機。

不僅如此,“伊斯蘭國”幾乎全盤承襲了紮卡維的思想,既與西方世界為敵,又與穆斯林什葉派為仇。而且,“伊斯蘭國”與“基地”組織繼續分道揚鑣,實現了紮卡維另起爐灶的目標。如果說,“基地”組織的戰略是“攻打遠敵”、即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則“伊斯蘭國”的戰略是“攻打近敵”、即伊拉克與敘利亞腐敗、專制的什葉派政權;如果說,“基地”組織將構建哈裡發國家是來世的理想,則“伊斯蘭國”將其作為今世的抱負。而且,“伊斯蘭國”頻繁使用的斬首示眾以勒索贖金、製造恐怖氛圍的做法,顯然承襲了紮卡維的衣缽。所以,紮卡維就是“伊斯蘭國”的精神締造者。

紮卡維早已死於非命。隨著國際社會反恐鬥爭的不斷深入,“伊斯蘭國”正呈現出土崩瓦解之勢。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外籍“聖戰士”開始從伊拉克、敘利亞回流。當恐怖主義從“一團火”被打成“滿天星”狀態時,恐怖風險有可能出現星火燎原的勢頭。從這個意義上講,紮卡維陰魂不散。國際反恐怖,戰鬥未有窮期。這也是《黑旗:ISIS的崛起》帶給我們的一個沉重的思考。□王宏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