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聊城古樹:說不盡英雄大義與兒女情長

關注聊城晚報, 讀到大美聊城

聊城古樹:說不盡英雄大義與兒女情長
追尋聊城現存443株古樹名木

全媒體記者 林志濱 通訊員 張保平

近日, 聊城晚報推出“追尋聊城現存443株古樹名木”系列報導, 引發聊城人廣泛關注, 甚至有很多讀者在網上留言, 要求全媒體記者前去採訪自己家鄉的古樹名木:“海會寺的古樹怎麼沒有上榜”“高唐梁村唐槐為什麼不寫”“臨清五樣松值得關注”……

可以說, 聊城每一株古樹名木, 都承載著家鄉人的呵護與愛慕, 都鐫刻著悠悠歲月留下的歡笑與悲憂, 有英雄大義, 有兒女情長,

有年代記憶……這些滿身靈氣的樹木, 讓人類的生命有了更生動和綿延的傳承。

今天, 我們繼續瞭解聊城古樹名木的故事。

人間聚散:苦楝樹·苦戀人·月亮淚

托物言志, 常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 如詩歌。 現實中, 樹木作為言志的“物”, 承載了百姓很多期待和嚮往。 尤其在面對親人分離的無奈之時, 樹木常常是人的精神支柱。

東阿柳樹下等夫

東阿縣牛角店鎮付二村有一株旱柳, 樹齡約110年, 就在一戶人家的大門前。 儘管其主枝已經枯死, 但近年又長出新枝。 在當地百姓中, 它有一個代名詞——“柳樹下等夫”:

相傳此樹栽於清朝末年。 當時, 有一戶村民家徒四壁, 一家人饑寒交加。 丈夫便決定外出謀生, 期待闖出一番天地, 改善一家人的生活。 他走後, 賢淑的妻子每天都去村頭的柳樹下遙望, 等待丈夫早早歸來。 後來, 丈夫果真滿載而歸。 於是, 妻子在柳樹下等夫歸便成為一段佳話。

東昌府苦楝樹

東昌府區侯營鎮後二十村, 有一株樹齡近百年的苦楝樹。 它有一個傳說, 美得像一個童話故事:

苦楝樹的樹皮會滲出金黃汁液, 被當地村民叫做“月亮淚”。 傳說, 有一名美麗的女子叫月亮, 嫁給了本村男子“苦楝”, 兩人相親相愛。 一天, 門外來了一個討飯的道人, 月亮給了他一碗米飯。 道人為表謝意, 將一枚桃子送給月亮, 月亮吃後頓時變成神仙飛上天去。

仙境讓月亮流連忘返, 半月後她才想起“苦楝”, 急忙返回。

可是, 天上一天, 地上十年。 月亮回家後發現, 丈夫由於思念太深, 已經變為一株苦楝樹。 從此, 月亮每到深夜, 便悄悄來到苦楝樹旁傾訴離別之苦。 苦楝樹滲出的汁液, 就是兩人眷戀的淚珠。

正道滄桑:懷烈士·念天祥·思義士

上世紀40年代, 開國上將、時任中共冀南區黨委書記宋任窮曾在莘縣大王寨鎮戰鬥生活過。 在那裡, 他為紀念女兒的出生, 栽植了一株棗樹, 至今枝繁葉茂。

像這樣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和紀念意義的名木, 在聊城443株古樹名木中有很多。

高唐縣趙寨子鎮鄉丁崗村有一株杜梨樹, 樹齡約400年。 胸徑近1米, 胸圍近3米, 高16米。 相傳, 此樹為該村陳姓人遷到該處的第一代先人所栽種。

這裡曾經是糧倉, 樹旁有一口井, 可以通到固河。 據記載, 這株茂盛的杜梨樹, 在抗戰時期還立過大功:20多名八路軍藏身樹上而躲過敵人搜捕。

五桐抱井.

開發區廣平林場有一組法桐樹, 有5株近百年的法桐, 圍著一口井, 如今被稱為“五桐抱井”。

據記載,1931年,茌平縣張天錫莊的張化夷一家,勇闖沙荒謀生,在這裡種下萬株樹苗,開闢了一個茂密的林場。“七七事變”後,張化夷遵從黨的指示,組建地方抗日武裝。武裝指揮部就設在這幾株大樹下、水井旁的房子裡。1939年,侵華日軍偷襲該林場,將房舍全部燒毀。歲月流轉,滄海桑田。如今,這5株法桐樹依舊傲然挺立,這一口水井依舊清澈照人。“五桐抱井”的歷史遺跡,凝結著鄉親對革命先輩的懷念、對革命歷史的尊重。

在聊城古樹名木中,僅有的一株五角楓,現位於開發區韓集遲橋村西的孟嘗君遺址北側。這株五角楓旁邊聳立著一通高大的石碑,上書“抗戰烈士紀念碑”。它,就是為紀念抗戰時期在此處犧牲的革命烈士所植。每年晚秋,楓葉紅彤彤,滿樹紅葉如燃燒的火焰,象徵著烈士不死的英魂。

高唐文天祥槐

高唐文天祥槐

在高唐縣縣城,有一株樹齡約500年的古槐,被當地人稱為“文天祥樹”,傳說是文天祥所栽植。或許,這只是一個不實的傳說。但數百年來,僅僅“文天祥樹”這個名字,就展現了當地百姓對大義精神、民族氣節的推崇和傳頌。

東阿縣新城街道廣場,有一株側柏,樹齡約360年。相傳清朝初年,一位反清義士被清官兵殺害。當地群眾埋葬義士後,在墳前栽種了這株柏樹,以示紀念。如今,此樹依然枝繁葉茂。

好漢羅成,是文學作品中隋唐時期的一位英雄。東昌府區梁水鎮呂莊村有一株樹齡約1200年的側柏,目前生長於野外,長勢良好。相傳,它就與羅成有關:

隋唐時,羅成為了躲避宇文化及的追殺,從燕山逃亡山東投奔瓦崗寨。途經此處時,人困馬乏,羅成便下馬休息,並把馬拴在一株柏樹上。後人為了紀念羅成,對這株柏樹精心養護,直至今天。

年代烙印:槐樹放糧·金蟬降雨·杜梨生錢

由於認識的局限,或時代的造化,很多古樹名木被神化了,被賦予了看似離譜的傳說,如,古樹的樹洞曾在夜間傳來紡線的聲音,老槐樹遇到刀砍會流血,數百年來無人敢動它……

其實,這些傳說背後大都有時代的烙印,甚至是先人對古樹的一種機智保護或敬慕。

在聊城443株古樹名木中,杜梨樹有13株,樹齡約500年的有兩株,其中一株在東昌府區梁水鎮孫路口村。相傳有一年,此處的百姓得了怪病,有一個病人坐在這株杜梨樹下休息,不知不覺睡著了。夢中,他吃了一位仙女送的果子,頓感病情好轉,便說“再給我一些果子,還有好多人生病呢”。仙女說:“樹上多得是!”後來,很多人吃了這株杜梨樹的果子而病情好轉。

金蟬降雨

另一株樹齡約500年的杜梨樹,位於東昌府區沙鎮郭莊村。傳說,這株樹上住著一隻金蟬,每當金蟬出現就會下雨。早年前,人們在大自然面前常常是無力的。無論是杜梨治病,還是金蟬降雨,可能都僅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精神寄託吧?

高唐縣清平鎮劉海子村,有一株樹齡約400年的國槐。據村中老人說,這裡是先有樹,後有村。饑荒年頭,老槐樹多次“開倉放糧”,樹葉在白天被窮人採摘完,夜裡又重新長出來。槐豆莢落下來,去撿拾的人不分先後,撿到的都一樣多。

東昌府杜梨生銅線

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十八裡村有一株杜梨樹,樹齡約300年。它的傳說更神奇:

古時候,村上的窮人沒飯吃,只能靠吃杜梨樹葉充饑。一個窮人便在樹下哭泣,感覺腳下有個硬東西,一看是一枚銅錢。他用手又挖了挖,竟然有一把銅錢。於是,他回家拿了一把鐵鍁繼續挖,卻什麼也沒有得到。他頓時醒悟,杜梨樹是幫他渡難關,但不能太貪心。他告訴了鄉鄰,於是來到樹下的窮人都能得到一把銅錢。大家富裕後,便約定誰也不能在樹下動土,把這株杜梨當神樹保護至今。

(本文參考張景臣、馬文賢、王小雷、於召賓等編寫的《聊城古樹名木志》,特此感謝。)

據記載,1931年,茌平縣張天錫莊的張化夷一家,勇闖沙荒謀生,在這裡種下萬株樹苗,開闢了一個茂密的林場。“七七事變”後,張化夷遵從黨的指示,組建地方抗日武裝。武裝指揮部就設在這幾株大樹下、水井旁的房子裡。1939年,侵華日軍偷襲該林場,將房舍全部燒毀。歲月流轉,滄海桑田。如今,這5株法桐樹依舊傲然挺立,這一口水井依舊清澈照人。“五桐抱井”的歷史遺跡,凝結著鄉親對革命先輩的懷念、對革命歷史的尊重。

在聊城古樹名木中,僅有的一株五角楓,現位於開發區韓集遲橋村西的孟嘗君遺址北側。這株五角楓旁邊聳立著一通高大的石碑,上書“抗戰烈士紀念碑”。它,就是為紀念抗戰時期在此處犧牲的革命烈士所植。每年晚秋,楓葉紅彤彤,滿樹紅葉如燃燒的火焰,象徵著烈士不死的英魂。

高唐文天祥槐

高唐文天祥槐

在高唐縣縣城,有一株樹齡約500年的古槐,被當地人稱為“文天祥樹”,傳說是文天祥所栽植。或許,這只是一個不實的傳說。但數百年來,僅僅“文天祥樹”這個名字,就展現了當地百姓對大義精神、民族氣節的推崇和傳頌。

東阿縣新城街道廣場,有一株側柏,樹齡約360年。相傳清朝初年,一位反清義士被清官兵殺害。當地群眾埋葬義士後,在墳前栽種了這株柏樹,以示紀念。如今,此樹依然枝繁葉茂。

好漢羅成,是文學作品中隋唐時期的一位英雄。東昌府區梁水鎮呂莊村有一株樹齡約1200年的側柏,目前生長於野外,長勢良好。相傳,它就與羅成有關:

隋唐時,羅成為了躲避宇文化及的追殺,從燕山逃亡山東投奔瓦崗寨。途經此處時,人困馬乏,羅成便下馬休息,並把馬拴在一株柏樹上。後人為了紀念羅成,對這株柏樹精心養護,直至今天。

年代烙印:槐樹放糧·金蟬降雨·杜梨生錢

由於認識的局限,或時代的造化,很多古樹名木被神化了,被賦予了看似離譜的傳說,如,古樹的樹洞曾在夜間傳來紡線的聲音,老槐樹遇到刀砍會流血,數百年來無人敢動它……

其實,這些傳說背後大都有時代的烙印,甚至是先人對古樹的一種機智保護或敬慕。

在聊城443株古樹名木中,杜梨樹有13株,樹齡約500年的有兩株,其中一株在東昌府區梁水鎮孫路口村。相傳有一年,此處的百姓得了怪病,有一個病人坐在這株杜梨樹下休息,不知不覺睡著了。夢中,他吃了一位仙女送的果子,頓感病情好轉,便說“再給我一些果子,還有好多人生病呢”。仙女說:“樹上多得是!”後來,很多人吃了這株杜梨樹的果子而病情好轉。

金蟬降雨

另一株樹齡約500年的杜梨樹,位於東昌府區沙鎮郭莊村。傳說,這株樹上住著一隻金蟬,每當金蟬出現就會下雨。早年前,人們在大自然面前常常是無力的。無論是杜梨治病,還是金蟬降雨,可能都僅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精神寄託吧?

高唐縣清平鎮劉海子村,有一株樹齡約400年的國槐。據村中老人說,這裡是先有樹,後有村。饑荒年頭,老槐樹多次“開倉放糧”,樹葉在白天被窮人採摘完,夜裡又重新長出來。槐豆莢落下來,去撿拾的人不分先後,撿到的都一樣多。

東昌府杜梨生銅線

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十八裡村有一株杜梨樹,樹齡約300年。它的傳說更神奇:

古時候,村上的窮人沒飯吃,只能靠吃杜梨樹葉充饑。一個窮人便在樹下哭泣,感覺腳下有個硬東西,一看是一枚銅錢。他用手又挖了挖,竟然有一把銅錢。於是,他回家拿了一把鐵鍁繼續挖,卻什麼也沒有得到。他頓時醒悟,杜梨樹是幫他渡難關,但不能太貪心。他告訴了鄉鄰,於是來到樹下的窮人都能得到一把銅錢。大家富裕後,便約定誰也不能在樹下動土,把這株杜梨當神樹保護至今。

(本文參考張景臣、馬文賢、王小雷、於召賓等編寫的《聊城古樹名木志》,特此感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