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是首任中山大學校長,憑著4元捐款,他曾建立一所希望小學!

民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 鄒魯就是其中一位。 他是首任廣東大學、中山大學校長, 還曾建立一座大學城。 這些都不稀奇, 他還曾利用4元捐款, 建立一所希望小學, 靠著120元, 在廣東建立了第一所師範類學校!

上圖這個人就是鄒魯。

鄒魯出生於1885年2月20日, 字海浜, 原名澄生, 筆名亞蘇, 廣東大埔人。

鄒魯的父親是一位孤兒, 雖在城內經營一家裁縫店, 但是入不敷出, 度日如年。 待鄒魯降臨人世, 依然僅有破屋兩間, 一家三口, 家境拮据, 含辛茹苦, 相依為命。 父親總以備嘗“橄欖”、“舂杵”餐的往事啟發、激勵他(前者指每日僅吃一頓午飯, 如同中間大、兩端小的“橄欖”;後者稱每天進食早晚兩餐, 恰似兩端大、中間小的“舂杵”), 經常說:“我年青時沒有好好讀書, 所以一生辛苦。 不管怎樣, 總要使到阿澄讀好書, 才能不斷上進。 ”自從鄒魯母親去世, 生活更加艱難。 他曾想暫時輟學, 幫扶家計,

父親堅決勸阻, 說:“你的職責就是讀書!每日做工所得不過是一百幾十文錢而已, 我不能因貪小利而耽誤你的前程。 ”

鄒魯的母親也很重視督促、培養其刻苦學習精神。 譬如, 空閒之際, 從不帶他到人多的地方看熱鬧, 而是領其前往住宅隔壁孔廟玩耍。 平日, 那裡人跡罕見, 她便娓娓訴說自己所知的聖賢豪傑故事, 告誡兒子應當志存高遠, 敦品勤學。 某次, 鄰居小孩弄壞他的一件心愛玩具, 索賠未果, 哭求母親替其討回公道。 母親將其緊抱入懷, 邊哭邊喊:“阿澄, 你真讓我傷心!我盼望你做的聖賢豪傑是這樣嗎?你要聽我的話, 努力讀書, 立志成才, 千萬不要計較這些小事。 ”8歲入塾之後, 母親每當知其功課不錯即高興異常, 否則愁容滿面。

據傳其母撒手西歸的彌留之際, 曾經屢次目視某處, 欲言又止。 日後, 他才發現那裡的眼鏡袋中珍藏其母辛苦積攢的兩角錢, 禁不住淚如泉湧, 悲慟欲絕。

(鄒魯)

1904年, 鄒魯19歲, 轉入初創“新式學堂”, 然而很快感到大失所望——學生年齡由16歲到30歲不等,

課程則除算學、英文外, 一切均照舊館的背書、默寫、習字等教學模式, 因而經常流露不滿情緒或言論。

老師察覺, 惱怒呵斥他道:“你總說學校不好, 若有本事, 就去開辦一個好的給我看!”聽老師這麼說, 鄒魯和同學張龍雲、張際雲、張煊、饒熙、彭蔭薌等商議自辦學堂。

如果自辦學堂, 首先要有錢, 幾個人便四處去拉捐款。 一位同學的哥哥捐款4塊錢, 這是所有捐款。 但是, 有了四塊錢, 鄒魯等認為, 能夠辦一所學校。 鄒魯等人租賃城內“張氏孝友堂”作為校舍, 另邀私塾老師和親友幫忙, 創辦“樂群中學”, 並附設三間小學。 鄒魯知道窮人家的孩子上學太困難了, 所以其中一間是義學, 也就是現在的希望小學, 窮人家的孩子來這裡讀書, 可以不花錢。

在這個學校裡, 招收兩屆學生百余人。 後來, 鄒魯募得南洋善款, 改購小湖口民田為校址, 興建課室八間, 宿舍多座。 歷經幾度浮沉, 卒以各界襄助, 規模漸現巨集敞, 躍居粵東翹楚。 此後, “便有許多學生回到各鄉辦學, 因此接連產生二十幾個小學。 ”

此舉既是開啟粵東北山區民辦教育之先河, 又是他畢生極其重視興教辦學的牛刀小試。 他本人亦從一名普通學生變身為中小學教師, 兼任多間學校、多個年級、多門課程的教職。

(鄒魯)

自辦小學後,鄒魯認為應該提高教師的教學水準,所以他又邀約五位同窗前往廣州,本欲報考師範學校 。但是,鄒魯發現偌大的廣州竟然沒有一所師範類學校。

鄒魯在《回顧錄》中寫道:“說來也許可笑,我是一個小縣裡生長的人,廣州是一個初游的省城,人地生疏,毫無憑藉,竟倡議辦師範學堂,談何容易!但是我絕不氣餒,本著滿腔的熱情和勇氣,認定了我的目標,到處奔走宣傳,請求人家幫忙。更拿我從家裡所帶來的錢,作為開辦經費。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偌大一座廣州城裡居然出現一個潮嘉師範學堂。”

“四塊錢辦成了樂群中學,一百多塊錢創立潮嘉師範學堂,我真覺得世上並無難事。”從此,鄒魯與振興教育事業、實現強國之夢結下不解之緣,並且賦詩自勉:“藍縷篳路啟山林,寸寸山村盡化金。樹木樹人兼樹穀,規模遠托百年心。”

(鄒魯)

鄒魯不光光是辦教育,還心細革命,認為只有推翻腐朽的滿清政府,才能實現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1908年10月,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先後死去,反清浪潮不斷高漲。鄒魯與朱執信等人以為時機成熟,策劃廣州新軍起義。因事泄,鄒魯暫避香港,不久旋回政法學堂就讀。畢業後,受聘于粵商自治會執教。1910年2月,赴汕頭發動新軍配合廣州起義,因廣州新軍突遭清將李准部襲擊,鄒魯返廣州奔走營救,被清巡撫列為緝捕對象。因得丘逢甲副議長庇護,才倖免於難。次年孫中山派胡漢民、黃興等在香港設統籌部,準備發動廣州起義,鄒魯受命在廣州創辦《民報》,宣傳革命思想。他利用諮議局作掩護,在局內出版,分送到新軍及防營中。後因溫才生剌孚琦於諮議局前,該報作了報導和發表讚揚的評論而被查封。事後,當局要鄒魯以寫“悔過書”為條件,准其復刊,但他斷然拒絕。

1911年武昌起義後,鄒魯立即與朱執信、陳炯明、胡漢民等組織廣東起義回應。鄒魯留香港籌備兵器、軍餉等軍需財物,支援各路義軍。11月陳烱明在惠州起義後與清軍秦炳直部相持,鄒魯聞訊力促西、北兩江民軍起義回應,並組織敢死隊兩百人馳援,擊潰清軍。一舉光復惠州、廣州,舉胡漢民為廣東都督,組織軍政府。

廣東穩定後,孫中山先生組織北伐軍,姚雨平為總司令,鄒魯隨軍北伐,為兵站總監,主管調撥陸海軍的武器裝備。在江浙、上海等地革命軍民配合下,北伐軍屢潰清軍,攻克南京。經十七個省的起義代表協議,成立中華國,舉孫中山先生為大總統。

1924年,大元帥孫中山在廣州創建兩間學校,有人說它們是“一文一武”,所謂武是指黃埔軍校,文即中大的前身廣東大學。

是年2月4日,孫中山下令將廣東高師、廣東法科大學、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合併為國立廣東大學,任命籌備委員35人,鄒魯為籌備主任。6月9日,孫中山任用鄒魯為首任校長。建校初期,新生竟無宿舍居住,鄒魯打報告給孫中山說,如果讓學生在校外散居,一是旅舍價值高昂,二是社會習染惡劣,這些都對學生不利。但考慮到一時沒有財力建築宿舍,時間也來不及,是否可以讓學生到學校後門對面的番禺學宮(即今日“農講所舊址”)暫住。當時番禺學宮為中央直轄第三軍軍長盧師諦所部及湘軍病院駐紮,鄒魯請求將其移駐郊外,騰出寬大堂屋為學生宿舍。6月21日,孫中山下令撥番禺學宮堂屋為國立廣東大學宿舍。

1926年8月,國民政府發佈命令,正式宣佈將國立廣東大學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1932年1月19日,在胡漢民力薦下,國民政府任命鄒魯為中大校長。

今天人們大都知道廣州小穀圍有個“大學城”,民國年間廣州的五山、石牌也有一個“大學城”,創辦者正是鄒魯。鄒魯從再任校長後立即開始籌建中大石牌校區,他以“不但求之中國不落後,即求之世界各國中亦不落後”來設計新校規模,全部預算為2000萬元,為期6年。由於政府財力有限,只好通過學生募捐,並將勸捐小冊及捐款收據分送給全體學生,利用寒假分頭勸捐。

石牌新校舍的建築工程大抵從1933年3月啟動,最先起的是農學院的農學館(今華南農業大學3號樓)。是年11月11日是中大九周年校慶,中大為正在興建的農學館舉行了隆重的奠基禮。接著興建的是理學院的化學教室、工學院的電氣工程教室、機械工程教室、土木工程教室各1座,男生宿舍6座,女生宿舍1座,膳堂2座。

1934年11月11日,中大舉行建校十周年及新校落成典禮,是日還有農、理、工學院開幕,農、工、法學院遷新校,文、法學院奠基,第四屆全校運動會開幕等,喜事連連,好不熱鬧。那年,鄒魯不僅主持典禮,還撰寫了一篇《國立中山大學新校舍記》和50首詩,表達自己對中大建校一期工程完工的興奮心情,其詩雲:“黌舍縱橫入望中,十周剛屆慶竣工。從來締造非容易,令我低徊國父功。”以後幾年鄒魯常常主持建築奠基及學院遷入新校等,忙得不亦樂乎。

1935年,鄒魯任國民黨政府國防委員會常委、國民黨政府委員、國民黨中央常委。 1949年到臺灣,死於臺北。著有《鄒魯文集》、《中國國民黨史稿》、《環游二十九國記》和《教育與和平》等。

(每日漢字)

(鄒魯)

自辦小學後,鄒魯認為應該提高教師的教學水準,所以他又邀約五位同窗前往廣州,本欲報考師範學校 。但是,鄒魯發現偌大的廣州竟然沒有一所師範類學校。

鄒魯在《回顧錄》中寫道:“說來也許可笑,我是一個小縣裡生長的人,廣州是一個初游的省城,人地生疏,毫無憑藉,竟倡議辦師範學堂,談何容易!但是我絕不氣餒,本著滿腔的熱情和勇氣,認定了我的目標,到處奔走宣傳,請求人家幫忙。更拿我從家裡所帶來的錢,作為開辦經費。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偌大一座廣州城裡居然出現一個潮嘉師範學堂。”

“四塊錢辦成了樂群中學,一百多塊錢創立潮嘉師範學堂,我真覺得世上並無難事。”從此,鄒魯與振興教育事業、實現強國之夢結下不解之緣,並且賦詩自勉:“藍縷篳路啟山林,寸寸山村盡化金。樹木樹人兼樹穀,規模遠托百年心。”

(鄒魯)

鄒魯不光光是辦教育,還心細革命,認為只有推翻腐朽的滿清政府,才能實現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1908年10月,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先後死去,反清浪潮不斷高漲。鄒魯與朱執信等人以為時機成熟,策劃廣州新軍起義。因事泄,鄒魯暫避香港,不久旋回政法學堂就讀。畢業後,受聘于粵商自治會執教。1910年2月,赴汕頭發動新軍配合廣州起義,因廣州新軍突遭清將李准部襲擊,鄒魯返廣州奔走營救,被清巡撫列為緝捕對象。因得丘逢甲副議長庇護,才倖免於難。次年孫中山派胡漢民、黃興等在香港設統籌部,準備發動廣州起義,鄒魯受命在廣州創辦《民報》,宣傳革命思想。他利用諮議局作掩護,在局內出版,分送到新軍及防營中。後因溫才生剌孚琦於諮議局前,該報作了報導和發表讚揚的評論而被查封。事後,當局要鄒魯以寫“悔過書”為條件,准其復刊,但他斷然拒絕。

1911年武昌起義後,鄒魯立即與朱執信、陳炯明、胡漢民等組織廣東起義回應。鄒魯留香港籌備兵器、軍餉等軍需財物,支援各路義軍。11月陳烱明在惠州起義後與清軍秦炳直部相持,鄒魯聞訊力促西、北兩江民軍起義回應,並組織敢死隊兩百人馳援,擊潰清軍。一舉光復惠州、廣州,舉胡漢民為廣東都督,組織軍政府。

廣東穩定後,孫中山先生組織北伐軍,姚雨平為總司令,鄒魯隨軍北伐,為兵站總監,主管調撥陸海軍的武器裝備。在江浙、上海等地革命軍民配合下,北伐軍屢潰清軍,攻克南京。經十七個省的起義代表協議,成立中華國,舉孫中山先生為大總統。

1924年,大元帥孫中山在廣州創建兩間學校,有人說它們是“一文一武”,所謂武是指黃埔軍校,文即中大的前身廣東大學。

是年2月4日,孫中山下令將廣東高師、廣東法科大學、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合併為國立廣東大學,任命籌備委員35人,鄒魯為籌備主任。6月9日,孫中山任用鄒魯為首任校長。建校初期,新生竟無宿舍居住,鄒魯打報告給孫中山說,如果讓學生在校外散居,一是旅舍價值高昂,二是社會習染惡劣,這些都對學生不利。但考慮到一時沒有財力建築宿舍,時間也來不及,是否可以讓學生到學校後門對面的番禺學宮(即今日“農講所舊址”)暫住。當時番禺學宮為中央直轄第三軍軍長盧師諦所部及湘軍病院駐紮,鄒魯請求將其移駐郊外,騰出寬大堂屋為學生宿舍。6月21日,孫中山下令撥番禺學宮堂屋為國立廣東大學宿舍。

1926年8月,國民政府發佈命令,正式宣佈將國立廣東大學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1932年1月19日,在胡漢民力薦下,國民政府任命鄒魯為中大校長。

今天人們大都知道廣州小穀圍有個“大學城”,民國年間廣州的五山、石牌也有一個“大學城”,創辦者正是鄒魯。鄒魯從再任校長後立即開始籌建中大石牌校區,他以“不但求之中國不落後,即求之世界各國中亦不落後”來設計新校規模,全部預算為2000萬元,為期6年。由於政府財力有限,只好通過學生募捐,並將勸捐小冊及捐款收據分送給全體學生,利用寒假分頭勸捐。

石牌新校舍的建築工程大抵從1933年3月啟動,最先起的是農學院的農學館(今華南農業大學3號樓)。是年11月11日是中大九周年校慶,中大為正在興建的農學館舉行了隆重的奠基禮。接著興建的是理學院的化學教室、工學院的電氣工程教室、機械工程教室、土木工程教室各1座,男生宿舍6座,女生宿舍1座,膳堂2座。

1934年11月11日,中大舉行建校十周年及新校落成典禮,是日還有農、理、工學院開幕,農、工、法學院遷新校,文、法學院奠基,第四屆全校運動會開幕等,喜事連連,好不熱鬧。那年,鄒魯不僅主持典禮,還撰寫了一篇《國立中山大學新校舍記》和50首詩,表達自己對中大建校一期工程完工的興奮心情,其詩雲:“黌舍縱橫入望中,十周剛屆慶竣工。從來締造非容易,令我低徊國父功。”以後幾年鄒魯常常主持建築奠基及學院遷入新校等,忙得不亦樂乎。

1935年,鄒魯任國民黨政府國防委員會常委、國民黨政府委員、國民黨中央常委。 1949年到臺灣,死於臺北。著有《鄒魯文集》、《中國國民黨史稿》、《環游二十九國記》和《教育與和平》等。

(每日漢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