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楚漢之爭,項羽之敗,原因很簡單

提示:在中國古代史上, 秦朝滅亡後, 西元前207年劉邦率軍進入了咸陽, 宣佈廢除秦朝的法令, 與關中老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 傷人及盜抵罪”, 劉邦對秦朝的舊官基本上都留用, 劉邦的這一措施博得了關中地主階級的擁護;與此同時項羽在河北消滅秦軍主力後, 聽說劉邦已先入關, 於是就率領40萬大軍, 號稱百萬, 衝破了劉邦把守的函谷關, 後進駐鴻門, 準備與劉邦決戰。

劇照

在鴻門宴之後, 項羽分封劉邦到漢中, 初不欲就國, 謀攻項羽, 蕭何進言曰:“漢水上應天漢。 漢中, 據有形勝, 進可攻退可守, 秦以之有天下”。 劉邦於是採納蕭何建議, 屈就漢王封號, 招賢納士以圖天下, 同時確定了收用巴(郡治江州, 今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 今四川成都), 還定三秦, 東向以爭天下的方略。

劇照

後楚漢經過四年的戰爭, 西元前202年十二月, 項羽逃離城父, 逃至垓下, 劉邦軍隊迅速跟上, 將10萬楚軍包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 項羽眼看大勢已去, 率800餘騎兵趁夜突圍南逃, 天明後劉邦方才發覺, 遂派灌嬰率數千騎兵追擊。 逃至烏江(今長江, 位於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時, 烏江亭長力勸項羽過江, 以圖東山再起, 項羽卻說:“天之亡我,

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無一人還,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 籍獨不愧於心乎?”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 不肯渡江, 接著在力殺漢軍數百人後, 自刎而死。

劇照

編者認為劉邦在進駐咸陽後, 劉邦的謀臣蕭何就把秦朝的檔案,

律令, 圖籍等接受過來, 就掌握了全國的戰略要地, 戶口, 土地等經濟情況, 為以後劉邦建國打下基礎;而此時的項羽實行分封, 不僅使割據形勢重視, 而且也引起一些握有重兵的將領的不滿, 尤其是那些被貶或未封王者, 更是懷恨在心, 項羽內部不穩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