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史今說:外國人解讀中國古代史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第59期)

編語:今日小編去看了一部由國外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所寫的《全球通史》後, 發現外國人讀這本書的時候很明顯的帶有用自己獨特的歷史觀點來評斷中國古代史的進程, 並和印度文明史進行了別具一格、但符合世界統一歷史觀的見解。 下面大家就來看看外國人眼裡的中國古代究竟是怎麼解讀的吧!

“其人村, 則其政舉;其人亡, 則其政息。 "這句話出自《禮記·中庸》, 在全球通史的中國篇開篇是這樣解讀的:

可得到賢明的人時, 政治就興盛, 得不到賢明的人時;政治就衰落。 —孔子

可見從外國人對這句解讀在當今現代中國人的觀念當中是正確的。

外國人解讀的古代中國和印度相比其繼承性和穩定性方面確實優越許多:

首先通過全球通史去看, 外國人看待中國與印度的首要第一點先是歷史的地理環境的不同使然:

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自古對外就是比較封閉的, 西南方向是西藏, 被世界稱為“世界的脊樑”, 西北方則是廣大的隔壁、荒漠;北方長期處於中國文化、歷史影響下的匈奴、突厥、蒙古等戰鬥力強悍但習慣於過著散居生活的遊牧民族, 從小編來看, 這就存在另外一種說法:這些戰鬥力強悍的遊牧民族也長期的成為了中國與西方其他世界強國之間的屏障,

一定程度上有了保護中國內陸安全的可靠前提;而再看我們古代中國的南方是南亞次大陸上的眾國林立、群雄割據即使國家得到統一也對強大的中國王朝形成不了實質上的威脅;而後中國整個東南方向則是被廣闊無邊的太平海洋所包圍, 即使後來的日本也在很長時間內都是臣服於中國;至於中國東北亞方向就是完全依靠中國才能自保確立安全的朝鮮半島。

其次就是中國與印度的最大的優勢特點就是中國的長期歷史中都是保持著自身歷史的統一性和連續性: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發展不像印度總是經常是被一批批來自于有較高文明程度的種族和政權所打斷自身的文明進程,

再看中國僅僅是受到遊牧民族的侵略, 然而自身複雜的文化和漢民族自身民族特徵即使是曾經被某些外族王朝所取代, 但在這些外族王朝統治的時間內, 不是中國被迫接受了他們的文化, 而是相反的在不同程度上使得入侵者的文化、語言、習俗和這些遊牧民族所依仗的遊牧經濟等方面, 都在統治中國的期間反而被文明程度高的中國文化快速影響或完全的中國化, 進而成為了中華民族體系下的一支。

這便是小編看過後所整理編寫出來的外國人對中國整個歷史發展的見解和看法。 下面小編就引用一段原文大家可以稍作瞭解:

與印度文明的不統一和間斷相比,

中國文明的特點是統一和連續。 中國的發展情況與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國人到來之後所發生的情況不同, 沒有明顯的突然停頓。 當然, 曾有許多遊牧部族侵入中國, 甚至還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 不是中國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語言、習俗或畜牧經濟, 相反, 是入侵者自己總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國化。

其原因在於中國較與世隔絕, 它僅僅受到西北遊牧民的侵略。 中國無需與侵入印度的一批批具有較複雜的文化, 因而能在不同程度上保持其種族和文化特點的民族打交道。 中國人一開始都是蒙古種人, 他們在向東擴張至太平洋、向南擴張到越南的過程中, 同化了那些遊收入侵者和較為原始的部落。 因而,中國人在他們整個歷史上享有同一種族和同一文化。在古典時期,這種同一性如我們將看到的,得到進一步加強,因為中國人統一了文字,它使操各種極為不同的方言的人能互相交往。而印度則不同,那裡今天仍有14種"民族語言";英語是其中的一種,用尼赫魯的話來說,它在其他13種語言中起著"連結"的作用。

而中國古代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就是中國不管是亂的時候、亂到何種程度或者是出現大一統王朝的時期都會驚人的出現其國家政治上的完全統一性。所以才說不管中國亂成什麼樣都到最後還是跳不出這樣的意識上的迴圈圈。

再看外國人眼中的秦、漢帝國:

在小編看完關於外國人寫的這篇關於他們眼中的秦、漢帝國歷史後,會讓我們自身對自己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意識和認識。

比如:在我們國人來看,只是知道秦始皇首次統一了文字、度量衡和實現中國固有領土的統治權,是因為秦始皇的出現才有了“皇帝”一詞的出現自此開創了延綿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史。——這是我們自身對自己歷史的一種簡單認識。

再看外國人眼中的秦始皇:他們認為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首度完成了第一次中國歷史上的大革命時期,他從根本上將中國的社會結構、意識形態政治制度以及國家結構都徹底進行了轉變和鞏固,也因此使得之後漢朝能順利的發展強大,再依次又使得秦漢以後的朝代統統都與之對比、效仿、改進社會、政治和國家結構逐步將中國封建歷史一步步推向巔峰造就世界歷史上偉大的唐宋元明等大一統朝代。其二就是外國人更認為的是秦始皇所建立的秦朝是之後所有中國歷朝歷代發展壯大的一個最好範例,而秦始皇的以法治國的改革措施也使得外國在看中國秦漢時期這段歷史時,都認為秦始皇的遠見和卓識如果不位列世界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帝王排名前10的話就太說不過去了。

在此之後外國人看漢朝的歷史更是對漢朝歷史進行了全面的解讀,從中不難看出他們對漢朝創造輝煌過往的崇拜,從漢帝國的疆域、國家行政管理制度、人口、軍事、考核任用人才、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有著詳細的描述,在這裡小編就不便一一的寫出來了。

小編為大家節選幾段外國人對漢朝歷史的評價和資料:

漢帝國就其遼闊的領土:也和羅馬帝國相似。在最初的60年間,漢統治者主要是集中全力恢復國家的力量和鞏固王朝的統治。但是,到了"好戰的皇帝"武帝(西元前141-87年)時期,帝國的疆界大大地向四面八方擴展。南面的部落地區被併吞,不過在帝國的這一部分地區開始由操漢語的人居支配地位之前,經過了長達好幾個世紀的中國人移居該地區和當地諸民族被同化的過程。最大的擴張發生於西面,在西面,中國探險隊穿過中亞,與印度西北部的貴霜帝國建立了聯繫,從而大大增加了取道絲綢之路的貿易量,使得中西方兩大文明有了第一次實質上的交流和歷史催動作用。

漢帝國的軍事尤其是在兵器的運用上:當時的遊牧匈奴在騎兵方面佔有很大的優勢,因為他們擁有大量的取之不盡的馬匹。事實上,中國人為了他們騎兵部隊所需的馬匹,也只好與遊牧部落進行貿易交往。但是,中國人擁有一種起決定性作用的新式武器,那就是他們在封建戰爭後期發明的弩。弩上裝有鉤弓弦的機括,一板扳機,就射出矢來。比起普通的弓,弩的射程更遠,穿透力更強。由於這種武器和大帝國可調度的種種資源,漢朝時期的中國疆域已開始初步呈現現在所具的規模。

漢帝國的人口方面:漢帝國也大可與羅馬帝國相比較。西元1年的人口調查(據說是比較準確的)表明,漢帝國有1220萬戶人家,總人口是5960萬人。而奧古斯都(西元前27-西元14年)時期羅馬帝國的人口據估計是,在歐洲有300O至5000萬人,在亞洲要稍微少一些,在非洲有不到2000萬人。

漢帝國的國家管理制度方面:居皇帝之下的是兩名高級官吏,相當於現代的總理和首相。他們經常與皇帝接觸,負責政府的實際工作。在他們之下的是九卿,分掌如下職責:宗教禮儀,宮殿警衛,照管御用車馬,懲處罪犯,接受外國領導人的敬意和貢物,記錄皇族、宗室的名籍,徵收國家稅收,管理帝國財政。除中央政府之外,還有往下依次管理州、郡、縣、鄉的地方官僚機構。基層官吏分派到如下任務:徵收捐稅(包括穀物、紡織品或現金),捉拿罪犯,維護公路、運河和糧倉,提供驛馬和一連串的驛站來維持帝國的郵政。據中國史料記載:西元1世紀時,官僚機構中共有官吏13萬名,平均每400或500個居民僅攤到一名。與總人口相比,官吏的數目夠小的;在中國整個歷史上,這也很典型,可以解釋為帝國政府所起的作用頗有限。中國有句諺語說,"治理國家猶如煮一條小魚,所以說也並不過分"。更確切地說,中國政府的主要作用在於徵收捐稅、保衛國家免遭外來進攻和鞏固王朝不受內部顛覆。

漢帝國的國家考核制度方面:是以儒家經典為基礎,所以帝國實際上是由儒家學者根據德家原則進行治理。每個官吏都被分派到自己家鄉以外的地方去做官,以保證他不能利用自己的職位在當地發展家族勢力。結果,形成一個行政制度,其效率和反應靈敏的程度遠遠超過現代以前的任何其他所有的行政制度。實際上,文職人員的選拔視功績而定,是中國帝國制度從秦始皇起一直持續到20世紀的一個主要因素。

漢帝國的文化創造方面:雖然中國跨入近代以後由於科學和工業的落後而受到極大損害,但在漢時期,中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那時,中國在技術上與歐亞其餘地區並肩而行;在許多領域還處於領先的地位,並一直維持到最近幾個世紀。在漢時期的數百年間,中國最重要的發明有水力磨、可大大提高馬的使用效率的馬肩軛、鑄鐵技術、造紙術和陶器上釉術。破布製成的優質紙從約西元100年起就有了,並很快取代了書寫用的笨重的木片和竹條。但是由於紙不象木片那樣經久耐用,而且它早在印刷術發明之前很久就有了,所以不能不有悖常理地認為,某些書的散失應歸咎於紙。但是造紙術這一偉大發明對人類歷史來說具有無可估價的重要性。

因而,中國人在他們整個歷史上享有同一種族和同一文化。在古典時期,這種同一性如我們將看到的,得到進一步加強,因為中國人統一了文字,它使操各種極為不同的方言的人能互相交往。而印度則不同,那裡今天仍有14種"民族語言";英語是其中的一種,用尼赫魯的話來說,它在其他13種語言中起著"連結"的作用。

而中國古代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就是中國不管是亂的時候、亂到何種程度或者是出現大一統王朝的時期都會驚人的出現其國家政治上的完全統一性。所以才說不管中國亂成什麼樣都到最後還是跳不出這樣的意識上的迴圈圈。

再看外國人眼中的秦、漢帝國:

在小編看完關於外國人寫的這篇關於他們眼中的秦、漢帝國歷史後,會讓我們自身對自己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意識和認識。

比如:在我們國人來看,只是知道秦始皇首次統一了文字、度量衡和實現中國固有領土的統治權,是因為秦始皇的出現才有了“皇帝”一詞的出現自此開創了延綿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史。——這是我們自身對自己歷史的一種簡單認識。

再看外國人眼中的秦始皇:他們認為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首度完成了第一次中國歷史上的大革命時期,他從根本上將中國的社會結構、意識形態政治制度以及國家結構都徹底進行了轉變和鞏固,也因此使得之後漢朝能順利的發展強大,再依次又使得秦漢以後的朝代統統都與之對比、效仿、改進社會、政治和國家結構逐步將中國封建歷史一步步推向巔峰造就世界歷史上偉大的唐宋元明等大一統朝代。其二就是外國人更認為的是秦始皇所建立的秦朝是之後所有中國歷朝歷代發展壯大的一個最好範例,而秦始皇的以法治國的改革措施也使得外國在看中國秦漢時期這段歷史時,都認為秦始皇的遠見和卓識如果不位列世界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帝王排名前10的話就太說不過去了。

在此之後外國人看漢朝的歷史更是對漢朝歷史進行了全面的解讀,從中不難看出他們對漢朝創造輝煌過往的崇拜,從漢帝國的疆域、國家行政管理制度、人口、軍事、考核任用人才、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有著詳細的描述,在這裡小編就不便一一的寫出來了。

小編為大家節選幾段外國人對漢朝歷史的評價和資料:

漢帝國就其遼闊的領土:也和羅馬帝國相似。在最初的60年間,漢統治者主要是集中全力恢復國家的力量和鞏固王朝的統治。但是,到了"好戰的皇帝"武帝(西元前141-87年)時期,帝國的疆界大大地向四面八方擴展。南面的部落地區被併吞,不過在帝國的這一部分地區開始由操漢語的人居支配地位之前,經過了長達好幾個世紀的中國人移居該地區和當地諸民族被同化的過程。最大的擴張發生於西面,在西面,中國探險隊穿過中亞,與印度西北部的貴霜帝國建立了聯繫,從而大大增加了取道絲綢之路的貿易量,使得中西方兩大文明有了第一次實質上的交流和歷史催動作用。

漢帝國的軍事尤其是在兵器的運用上:當時的遊牧匈奴在騎兵方面佔有很大的優勢,因為他們擁有大量的取之不盡的馬匹。事實上,中國人為了他們騎兵部隊所需的馬匹,也只好與遊牧部落進行貿易交往。但是,中國人擁有一種起決定性作用的新式武器,那就是他們在封建戰爭後期發明的弩。弩上裝有鉤弓弦的機括,一板扳機,就射出矢來。比起普通的弓,弩的射程更遠,穿透力更強。由於這種武器和大帝國可調度的種種資源,漢朝時期的中國疆域已開始初步呈現現在所具的規模。

漢帝國的人口方面:漢帝國也大可與羅馬帝國相比較。西元1年的人口調查(據說是比較準確的)表明,漢帝國有1220萬戶人家,總人口是5960萬人。而奧古斯都(西元前27-西元14年)時期羅馬帝國的人口據估計是,在歐洲有300O至5000萬人,在亞洲要稍微少一些,在非洲有不到2000萬人。

漢帝國的國家管理制度方面:居皇帝之下的是兩名高級官吏,相當於現代的總理和首相。他們經常與皇帝接觸,負責政府的實際工作。在他們之下的是九卿,分掌如下職責:宗教禮儀,宮殿警衛,照管御用車馬,懲處罪犯,接受外國領導人的敬意和貢物,記錄皇族、宗室的名籍,徵收國家稅收,管理帝國財政。除中央政府之外,還有往下依次管理州、郡、縣、鄉的地方官僚機構。基層官吏分派到如下任務:徵收捐稅(包括穀物、紡織品或現金),捉拿罪犯,維護公路、運河和糧倉,提供驛馬和一連串的驛站來維持帝國的郵政。據中國史料記載:西元1世紀時,官僚機構中共有官吏13萬名,平均每400或500個居民僅攤到一名。與總人口相比,官吏的數目夠小的;在中國整個歷史上,這也很典型,可以解釋為帝國政府所起的作用頗有限。中國有句諺語說,"治理國家猶如煮一條小魚,所以說也並不過分"。更確切地說,中國政府的主要作用在於徵收捐稅、保衛國家免遭外來進攻和鞏固王朝不受內部顛覆。

漢帝國的國家考核制度方面:是以儒家經典為基礎,所以帝國實際上是由儒家學者根據德家原則進行治理。每個官吏都被分派到自己家鄉以外的地方去做官,以保證他不能利用自己的職位在當地發展家族勢力。結果,形成一個行政制度,其效率和反應靈敏的程度遠遠超過現代以前的任何其他所有的行政制度。實際上,文職人員的選拔視功績而定,是中國帝國制度從秦始皇起一直持續到20世紀的一個主要因素。

漢帝國的文化創造方面:雖然中國跨入近代以後由於科學和工業的落後而受到極大損害,但在漢時期,中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那時,中國在技術上與歐亞其餘地區並肩而行;在許多領域還處於領先的地位,並一直維持到最近幾個世紀。在漢時期的數百年間,中國最重要的發明有水力磨、可大大提高馬的使用效率的馬肩軛、鑄鐵技術、造紙術和陶器上釉術。破布製成的優質紙從約西元100年起就有了,並很快取代了書寫用的笨重的木片和竹條。但是由於紙不象木片那樣經久耐用,而且它早在印刷術發明之前很久就有了,所以不能不有悖常理地認為,某些書的散失應歸咎於紙。但是造紙術這一偉大發明對人類歷史來說具有無可估價的重要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