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週末 | 這個春天,乘著春風,讀讀“世界”

那些關注和記錄世界各地的書籍, 就像世界本身那樣龐大複雜, 充滿著謎一樣的樂趣和仿若久別重逢的心有所動。 這樣的書籍十分浩瀚, 又源源不斷, 值得讀者一再追隨。 因為, 它們是人們認識世界最好的方式之一。

本期書事版選取了幾部關於“世界”的作品, 它們由近及遠地講述著不同城市、國度、地域彼此各異的風貌與故事, 最終, 組合出一個斑斕多彩的世界。

這個春天, 乘著春風, 去讀讀“世界”。

世界那麼大, 生活又怎能囿於柴米油鹽?

雖身不能至, 借著閱讀也可闊步“行走”在路上。

那些關於“世界”的書,

關注不同的所在、城市、國度、地域, 深深淺淺地解讀, 慢慢悠悠地接近, 讓光與景、風與物、人與事、情致與文化, 在讀者的眼前徜徉出風采不一的世界。

一本書, 是一個世界的模樣。

許多書, 便描摹出世界斑斕多彩的模樣。

今天, 本版所推薦的這幾部關於“世界”的作品, 從《蘇州慢》到《非洲三萬里》, 書中的路途在逐漸遙遠, 世界向著遠方不斷延展。 那裡, 有既在意想中又出乎預料的蘇州, 有一座座古老宅院所代表、所承載的北京, 有遙遠的阿勒泰角落裡的一些寂靜、固執的美好, 有根植於愛爾蘭大地上的精神花朵, 有非洲三萬里路程中的溫暖和荒涼……那麼豐富而深刻, 那麼美好而深情。

因而, 無論人們身在哪個辦公室、客廳或者廚房,

只要這紙上的“路”無盡, 世界便豁然開朗。

♦既在意想中又出乎預料♦

《蘇州慢》

車前子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蘇州是文人車前子的故鄉。 他為他的故鄉寫下幾百萬字, 寫出了一個粉牆黛瓦、庭院流水的江南之城, 也寫出了一個氤氳煙火氣、有著世間百態的蘇州。

《蘇州慢》從這些文字中編選而成, 那些人物, 那些掌故, 那些處所, 那些風物, 由作者娓娓道來, 為讀者呈現出一個既在意想中又出乎預料的蘇州———一種有底蘊的美好。

在這樣一個蘇州裡, 作者寫蘇州的歷史, 寫那些出生和流連蘇州的人;寫蘇州的粉牆黛瓦, 流水人家;寫名勝, 如網師園, 虎丘塔;寫技藝, 如桃花塢, 評彈昆曲;寫蘇州草木, 如香樟桂花, 臘梅海棠;寫蘇州市井, 男人女人;寫盡蘇州天時地氣,

蘇州人的肝膽性情。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現在的城市大都像從韓國美容回來的女人似的, 但我寫的蘇州是比較個性化的, 看完你會對她有點瞭解, 但這只是部分瞭解。 蘇州的文化片段化在它的日常生活中, 是活的文化”。

♦屬於這座城的幽深心曲♦

《我們的老院》

肖復興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北京是一座安身于中國人情感裡的城市。

每個人都有自己接近這座城市的方式。 作家肖復興用的是《我們的老院》這樣一部散文集, 他用文字、記憶與展望, 來呈現自己心目中的北京。

老院, 是老北京普通百姓生活的場所, 也是這座古城歷史文化發展的一方舞臺。 它如同一座民俗風情濃郁的博物館, 烙下了發生在這座城市裡的各種平凡人的生命印記。

在本書中, 作者以文字的樸實和情感的真摯, 記錄了一個由老院所代表、所承載的北京。

讀者可以在老院這個具有北京特色的生活空間中, 領略到一個走過歲月流年具有歷史感和生活風貌的北京。 甚至, 它不僅僅是北京這座城市的外在演繹, 也是一段僅屬於這座城市的幽深心曲。

♦一些寂靜、固執的美好♦

《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 著

新星出版社

天山腳下的阿勒泰, 孤寂、純淨, 牧人在這片蒼茫的大地上, 南北折返, 趕著羊群, 朝朝暮暮, 年復一年。

“願你能通過我的眼睛和情感, 體會到遙遠的阿勒泰角落裡的一些寂靜、固執的美好。 ”李娟這樣期冀。 在她靈動的筆下, 在遠離都市的阿勒泰, 藍汪汪的,

仿佛伸手一碰就會漾開漣漪的天空下, 有著淳樸的人們、往來的羊群, 鄉村的舞會和彈唱會那麼天然而清澈……那是一個寂靜又遼闊的美麗所在。

李娟與家人在阿勒泰深山牧區的5年時間裡, 開著一個半流動的雜貨店和裁縫店, 跟著羊群南上北下。 因而, 《阿勒泰的角落》所呈現的正是此間的日常點滴。 那裡獨特的地域和萬物生靈滋養出了作者動人的文字和情思, 讓這樣的日常點滴成為讀者眼中的“一個純淨的世界”。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西藏一年》

書雲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西藏的獨特令人心馳神往, 這本書真實地記錄了它的一年。

而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西藏一年》作者、紀錄片導演書雲, 用整整一年時間深入西藏, 選取鄉村法師、農民、僧人、幹部、醫生、車夫等各行各業的藏族人為物件,近距離如實記錄了他們在夏、秋、冬、春四季中的生活故事和感觸,將一個有溫度的西藏帶到世界面前。

作者說:“西藏一年給我留下了什麼?這裡既不是想像中的香格里拉,也不是等待拯救的蠻荒之地。它的獨特讓人心動和神往。我真實地記錄了它的一年。”

所以,讀者對此書的一個評價即是:真實的西藏在《西藏一年》裡。

♦潛入城市的日常♦

《有鹿來:京都的日常》

蘇枕書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京都,這座享有盛譽的古都,古樸典雅且靜謐。長年的歷史積澱,使得京都處處閃耀著千年古都的繁華光景。

《有鹿來:京都的日常》一書則透過繁華光景,潛入城市的日常,在生活之中、街巷之間感受屬於京都的別樣內在。

客居京都七年,對本書作者蘇枕書來說,京都已經不是遊客眼中一個驚豔的地名,或是初到時的那些浮光掠影,而是漸次深入的日常生活所在。由著日常之眼和日常之心的引領,作者的文字所呈現的京都自有一份與眾不同。

跟隨著作者的筆觸,沿著她樸實而充滿情趣的私家路線,也許讀者可以由此“建立”一個不一樣的京都城市空間。

♦根植於大地上的精神花朵♦

《令人著迷的島嶼》

陳丹燕 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

這本書記錄了作家陳丹燕十年之間四次在愛爾蘭的行走。

她像回到故鄉一般,行走在愛爾蘭的峽谷和海岸線上,行走在古老民族的文化與傳統之中。

指引作者前行的,是喬伊絲的小說、葉芝的詩歌、酋長樂隊的笛聲……這些根植於這片大地上的無與倫比的精神花朵,讓她在不斷地行走中,慢慢觸及風光與人物、旅途與故事背後的文化魂魄。

而在寫作的過程中,陳丹燕也漸漸領悟到文字與旅行之間的奧秘:“文字組成的世界,要對文字有足夠的領悟力才能真的進入,可是到了地理上的故事發生地,可觸及的世界與可感知的世界,會以一種奇異的方式融合,對讀者來說是至高的心靈體驗:自己的身心與感官交融在一起。”

♦呈現生命中的溫暖和荒涼♦

《非洲三萬里》

畢淑敏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4年,作家畢淑敏終於踏上了前往非洲采風的旅程。“到非洲去,是我從小的夢想。那時候覺得非洲多遙遠啊,多麼陌生的一個大陸,甚至不能確定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這個夢想。”

完成夢想的旅程,讓她“見識到形形色色的人”,並最終變成了《非洲三萬里》這樣一部兼具勇氣與溫柔的書,她沿著非洲大地上幾十天的日夜兼程,“將生命中的溫暖和荒涼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

作者乘坐的是豪華的“非洲之傲”列車,而其所到之處卻有很多非洲底層民眾聚居的貧民窟。一道車窗,劈開了豪華與貧窮。這種強烈的對比令作者感慨萬千。因此,她不但記錄了非洲各地的風物人情、旅途見聞,還記錄了這扇窗戶內外的差異與溝通。

閱讀這樣的非洲三萬里,或許,可以促使身處急遽變化時代的讀者去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活與時代:“當走過的路漸漸漫遠,注視過的東西漸漸繁多,聞過的氣味漸漸五花八門,就會不由自主變得寬容起來,接納世界的不同與豐富。”

文/黃瑋

選取鄉村法師、農民、僧人、幹部、醫生、車夫等各行各業的藏族人為物件,近距離如實記錄了他們在夏、秋、冬、春四季中的生活故事和感觸,將一個有溫度的西藏帶到世界面前。

作者說:“西藏一年給我留下了什麼?這裡既不是想像中的香格里拉,也不是等待拯救的蠻荒之地。它的獨特讓人心動和神往。我真實地記錄了它的一年。”

所以,讀者對此書的一個評價即是:真實的西藏在《西藏一年》裡。

♦潛入城市的日常♦

《有鹿來:京都的日常》

蘇枕書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京都,這座享有盛譽的古都,古樸典雅且靜謐。長年的歷史積澱,使得京都處處閃耀著千年古都的繁華光景。

《有鹿來:京都的日常》一書則透過繁華光景,潛入城市的日常,在生活之中、街巷之間感受屬於京都的別樣內在。

客居京都七年,對本書作者蘇枕書來說,京都已經不是遊客眼中一個驚豔的地名,或是初到時的那些浮光掠影,而是漸次深入的日常生活所在。由著日常之眼和日常之心的引領,作者的文字所呈現的京都自有一份與眾不同。

跟隨著作者的筆觸,沿著她樸實而充滿情趣的私家路線,也許讀者可以由此“建立”一個不一樣的京都城市空間。

♦根植於大地上的精神花朵♦

《令人著迷的島嶼》

陳丹燕 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

這本書記錄了作家陳丹燕十年之間四次在愛爾蘭的行走。

她像回到故鄉一般,行走在愛爾蘭的峽谷和海岸線上,行走在古老民族的文化與傳統之中。

指引作者前行的,是喬伊絲的小說、葉芝的詩歌、酋長樂隊的笛聲……這些根植於這片大地上的無與倫比的精神花朵,讓她在不斷地行走中,慢慢觸及風光與人物、旅途與故事背後的文化魂魄。

而在寫作的過程中,陳丹燕也漸漸領悟到文字與旅行之間的奧秘:“文字組成的世界,要對文字有足夠的領悟力才能真的進入,可是到了地理上的故事發生地,可觸及的世界與可感知的世界,會以一種奇異的方式融合,對讀者來說是至高的心靈體驗:自己的身心與感官交融在一起。”

♦呈現生命中的溫暖和荒涼♦

《非洲三萬里》

畢淑敏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4年,作家畢淑敏終於踏上了前往非洲采風的旅程。“到非洲去,是我從小的夢想。那時候覺得非洲多遙遠啊,多麼陌生的一個大陸,甚至不能確定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這個夢想。”

完成夢想的旅程,讓她“見識到形形色色的人”,並最終變成了《非洲三萬里》這樣一部兼具勇氣與溫柔的書,她沿著非洲大地上幾十天的日夜兼程,“將生命中的溫暖和荒涼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

作者乘坐的是豪華的“非洲之傲”列車,而其所到之處卻有很多非洲底層民眾聚居的貧民窟。一道車窗,劈開了豪華與貧窮。這種強烈的對比令作者感慨萬千。因此,她不但記錄了非洲各地的風物人情、旅途見聞,還記錄了這扇窗戶內外的差異與溝通。

閱讀這樣的非洲三萬里,或許,可以促使身處急遽變化時代的讀者去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活與時代:“當走過的路漸漸漫遠,注視過的東西漸漸繁多,聞過的氣味漸漸五花八門,就會不由自主變得寬容起來,接納世界的不同與豐富。”

文/黃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