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扒一扒最典型的森海塞爾直推型耳機:HD598系列

1966年, Sennheier推出了第一支耳機HD110, 跟很多人一樣當我看到HD系列耳機的時候一直認為其型號代表著“High Defintion”, 而在1966年時期HiFi的概念並不像現在那麼普及, 當時的HD110中的HD代表的是德語中的Hörer和Dynamisch的縮寫, Hörer就是德語中的聽筒和耳機的意思, Dynamisch自然就是直譯的動圈的意思, 所以當初Sennheiser推出第一支耳機HD110的時候, 是以動圈耳機的直譯方式來命名的。

在HD110之前Sennheiser是否還有其他耳機產品?相信我, 我翻遍了很多資料始終無法找到HD100這款耳機的資料, HD110是Sennheiser第一支耳機產品, HD110長什麼樣?我們可以從如今Sennheiser的Lifestyle系列中的URBEN系列找到一些端倪, URBAN就是複刻並以Sennheiser第一支耳機HD110為原型的, 甚至曾有一度我一直認為旗下Momentum系列也有複刻HD110的味道。

在Sennheiser的HD系列耳機中一直有兩種味道, 一直被我稱作老Sennheiser時代的產物, 代表作自然就是HD800;另一支則是迎合現如今娛樂多媒體需要的新Sennheiser時代, 代表作我認為是HD598, HD598也可以認為是Sennheisdr從傳統高阻抗高保真耳機向低阻抗易直推高保真耳機轉型的一個典型代表。

有趣的是當你翻看Sennheiser的官方網站的時候, 在HD系列產品中HD598是擁有最多版本的一款耳機產品, 除了2010年發佈的HD598之外, 2015年推出了HD598 SE(2015年也是直推高保真耳機爆發的一年)、2016年推出HD598 Cs(加入線控和麥克風), 從HD598發佈到最終的HD598 Cs, 可以看做是Sennheiser在直推高保真耳機方面的一種嘗試。

HD598:傳統和時尚的承上啟下

我相信在2010年的時候Sennheiser發佈HD598的時候, 並沒有想過所謂易推性, 畢竟在那個時候談到易推性耳機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是PX100, 作為Sennheiser HD 5系列的新發燒耳機, HD598更多的是希望打破傳統固有的觀念引導全新的“時尚新一代HiFi耳機”理念, 從配色、結構等方面都做了較為明顯的變化, 畢竟在HD598誕生之前所有Sennheiser的HD系列都是黑白色。

HD598在設計上的革新是首次採用米色作為耳機的主色彩, 並且依舊輔以一些傳統HiFi耳機元素, 包括高光澤的癭木, 加寬加厚的頭梁(三代產品都保留), 耳罩採用纖維質絨毛提供舒適佩戴的同時降低總體諧波失真。

HD598採用全包耳開放式結構,可拆卸單邊導線接入,阻抗50歐姆,HD598雖然成為“不挑前端”的高保真耳機,和真正意義上的出街耳機毫無關係,在我的認知中“不挑前端”的概念可以理解為,你再也不需要花洗個澡的時間去預熱膽機,當你想好好坐下來聽音樂的時候,只需要把HD598接入任何一個可以播放音樂的設備中,就能如期的滿足你那一時興起的“小任性”。

開放式結構的包耳設計興許是HD598最大的特點,在聽音設備上我採用iPod Classic、AK320、iPhone 6、ViVo X9作為前端設備進行試聽,HD598第一耳聲場讓我非常的驚訝,大氣、磅礴的有些誇張,聲音乾淨透徹和HD650有的一拼,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我一度認為HD598是HD650的低阻抗版本,信息量釋放的也足夠大,HD598是定位直推型的高端發燒耳機,因此在單元結構和換能原理方面都遵循發燒級耳機來制定,在iPod Classic和AK320這兩個設備上的聲音特點來看,似乎你還是更願意將3.5mm音訊線接入iPhone 6來聽會覺得還不錯。

直推型耳機的過渡:HD598 SE

2015年亞馬遜推出了Sennheiser HD598 2015年特別版,也就是型號為HD598 SE的耳機。如果你去Sennheiser中文官方網站上會發現你無法搜索到HD598 SE(HD598 CS是能查到的),之後的HD598 SE和HD598 CS都只在Sennheiser直營店和亞馬遜上才能購買到,因此HD598 SE也被譽為亞馬遜2015年特別版(HD598 CS)。

HD598 SE外觀再次回歸到傳統的深色系風格,不過依舊採用HD598的”人體工程學聲學細化”設計,該技術是基於Sennheiser在1968年發明的開放式耳機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的優化,可以說HD598 SE在耳機實體部分除了從原來的米色回歸到黑色系之外,並無任何變化,最大的不同就是HD598 SE在HD598原有的3米OFC耳機線的基礎上,在附贈了一個採用3.5mm規格插頭的1.2米長音訊線。

徹底的直推趨勢:HD598 Cs

HD598 CS也被成為亞馬遜2016年特別版,依舊採用黑色系風格來詮釋,HD598 CS的變化還是挺大的,包裝盒採用了全新的Sennheiser風格,摒棄前兩款產品執著的開放式結構,採用封閉式包耳設計,似乎Sennheiser也意識到全開放性耳機在提供寬廣聲場的同時,嚇人的漏音現象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現在基本沒有什麼安靜的環境了。另一個特別顯著的變化就是HD598 Cs阻抗為23歐姆,頻響為10-28,000Hz、總諧波失真

由於採用閉式設計因此腔體外殼的金屬網格意義也不大了,採用類呢絨材質替代,頭梁也從加厚版本的改為正常尺寸的皮質頭梁,並且加大了皮質的覆蓋面積以提升長時間佩戴的舒適性,同樣採用可拆卸式單邊導線設計,不同的是除了標配6.3mm插頭的3米OFC線纜之外,這次還增加了一根擁有線控的1.2米PTT線纜,並同時附贈3.5mm轉接頭。

從參數上來看HD598 Cs從開放式改為封閉式耳機之後,在參數上非常接近於之前的HD598 SE,當然在聲學技術上依舊沿襲了HD 5系列的精髓E.A.R人體工程學聲學技術以及Sennheiser SYS 38換能器,鋁制聲圈應用。

聲音方面HD598Cs已經是非常徹底化演變的直推型高保真耳機,在保留HD598本身的核心技術之外,從原來的開放式結構包耳式改為封閉式包耳式,完全為移動設備量身打造的1.2米線控線纜也說明了HD598Cs的移動設備直推的用途。

聲音方面即使擁有人體工學聲學結構但是還是無法密閉封閉式帶來的一些聲場上的變化,封閉式設計有利有弊,解析力上比HD298SE強了不少,中高頻部分則依舊沿襲HD598的傳統,中高頻部分的聲音可能就是仁者見仁了。

這三款耳機如果按照音質來判斷的話我個人認為是

HD598>HD598 Se>HD598 Cs

如果按照性價比來判斷的話則是:

HD598 Cs>HD598>HD598 SE。

HD 5系列這款產品橫跨6年推出三代產品,暫且不談聲學結構上的變化,光是從線纜的變化就可以非常明確的看到Sennheiser對於直推型高保真耳機發展的策略,HD598時期是對直推型高保真耳機的一次大膽的嘗試,畢竟在這之前都是高阻抗的HiFi耳機;HD598 SE作為2015年特別版在堅持50歐姆阻抗的情況下,為使用者提供了單獨的一根1.2米音訊線,顯然是鼓勵用戶能把HD598 SE用在非前端的任何設備上;發展到HD598 Cs擁有線控功能的1.2米線纜則徹底告訴你,你完全可以把HD598 Cs接上你的手機聆聽音樂,即使有電話呼入也沒有關係,畢竟Sennheiser在麥克風方面的世界領先地位你一點都不需要懷疑。

HD5系列代表了Sennheiser從傳統到新媒體過渡的變化歷程,作為一家1945年成立的公司,Sennheiser在移動娛樂大趨勢下也不得不做出更多的變化,以滿足不同時代用戶對於聲音聆聽的不同需求。

HD598採用全包耳開放式結構,可拆卸單邊導線接入,阻抗50歐姆,HD598雖然成為“不挑前端”的高保真耳機,和真正意義上的出街耳機毫無關係,在我的認知中“不挑前端”的概念可以理解為,你再也不需要花洗個澡的時間去預熱膽機,當你想好好坐下來聽音樂的時候,只需要把HD598接入任何一個可以播放音樂的設備中,就能如期的滿足你那一時興起的“小任性”。

開放式結構的包耳設計興許是HD598最大的特點,在聽音設備上我採用iPod Classic、AK320、iPhone 6、ViVo X9作為前端設備進行試聽,HD598第一耳聲場讓我非常的驚訝,大氣、磅礴的有些誇張,聲音乾淨透徹和HD650有的一拼,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我一度認為HD598是HD650的低阻抗版本,信息量釋放的也足夠大,HD598是定位直推型的高端發燒耳機,因此在單元結構和換能原理方面都遵循發燒級耳機來制定,在iPod Classic和AK320這兩個設備上的聲音特點來看,似乎你還是更願意將3.5mm音訊線接入iPhone 6來聽會覺得還不錯。

直推型耳機的過渡:HD598 SE

2015年亞馬遜推出了Sennheiser HD598 2015年特別版,也就是型號為HD598 SE的耳機。如果你去Sennheiser中文官方網站上會發現你無法搜索到HD598 SE(HD598 CS是能查到的),之後的HD598 SE和HD598 CS都只在Sennheiser直營店和亞馬遜上才能購買到,因此HD598 SE也被譽為亞馬遜2015年特別版(HD598 CS)。

HD598 SE外觀再次回歸到傳統的深色系風格,不過依舊採用HD598的”人體工程學聲學細化”設計,該技術是基於Sennheiser在1968年發明的開放式耳機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的優化,可以說HD598 SE在耳機實體部分除了從原來的米色回歸到黑色系之外,並無任何變化,最大的不同就是HD598 SE在HD598原有的3米OFC耳機線的基礎上,在附贈了一個採用3.5mm規格插頭的1.2米長音訊線。

徹底的直推趨勢:HD598 Cs

HD598 CS也被成為亞馬遜2016年特別版,依舊採用黑色系風格來詮釋,HD598 CS的變化還是挺大的,包裝盒採用了全新的Sennheiser風格,摒棄前兩款產品執著的開放式結構,採用封閉式包耳設計,似乎Sennheiser也意識到全開放性耳機在提供寬廣聲場的同時,嚇人的漏音現象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現在基本沒有什麼安靜的環境了。另一個特別顯著的變化就是HD598 Cs阻抗為23歐姆,頻響為10-28,000Hz、總諧波失真

由於採用閉式設計因此腔體外殼的金屬網格意義也不大了,採用類呢絨材質替代,頭梁也從加厚版本的改為正常尺寸的皮質頭梁,並且加大了皮質的覆蓋面積以提升長時間佩戴的舒適性,同樣採用可拆卸式單邊導線設計,不同的是除了標配6.3mm插頭的3米OFC線纜之外,這次還增加了一根擁有線控的1.2米PTT線纜,並同時附贈3.5mm轉接頭。

從參數上來看HD598 Cs從開放式改為封閉式耳機之後,在參數上非常接近於之前的HD598 SE,當然在聲學技術上依舊沿襲了HD 5系列的精髓E.A.R人體工程學聲學技術以及Sennheiser SYS 38換能器,鋁制聲圈應用。

聲音方面HD598Cs已經是非常徹底化演變的直推型高保真耳機,在保留HD598本身的核心技術之外,從原來的開放式結構包耳式改為封閉式包耳式,完全為移動設備量身打造的1.2米線控線纜也說明了HD598Cs的移動設備直推的用途。

聲音方面即使擁有人體工學聲學結構但是還是無法密閉封閉式帶來的一些聲場上的變化,封閉式設計有利有弊,解析力上比HD298SE強了不少,中高頻部分則依舊沿襲HD598的傳統,中高頻部分的聲音可能就是仁者見仁了。

這三款耳機如果按照音質來判斷的話我個人認為是

HD598>HD598 Se>HD598 Cs

如果按照性價比來判斷的話則是:

HD598 Cs>HD598>HD598 SE。

HD 5系列這款產品橫跨6年推出三代產品,暫且不談聲學結構上的變化,光是從線纜的變化就可以非常明確的看到Sennheiser對於直推型高保真耳機發展的策略,HD598時期是對直推型高保真耳機的一次大膽的嘗試,畢竟在這之前都是高阻抗的HiFi耳機;HD598 SE作為2015年特別版在堅持50歐姆阻抗的情況下,為使用者提供了單獨的一根1.2米音訊線,顯然是鼓勵用戶能把HD598 SE用在非前端的任何設備上;發展到HD598 Cs擁有線控功能的1.2米線纜則徹底告訴你,你完全可以把HD598 Cs接上你的手機聆聽音樂,即使有電話呼入也沒有關係,畢竟Sennheiser在麥克風方面的世界領先地位你一點都不需要懷疑。

HD5系列代表了Sennheiser從傳統到新媒體過渡的變化歷程,作為一家1945年成立的公司,Sennheiser在移動娛樂大趨勢下也不得不做出更多的變化,以滿足不同時代用戶對於聲音聆聽的不同需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