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東漢這些個皇帝,除了劉秀,其他是默默無聞還是渾渾噩噩?

東漢王朝(西元25年--220年), 是漢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我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 劉秀推翻王莽所建立起的新朝, 恢復劉氏統治的漢室江山。 從西元25年劉秀稱帝起到西元220年曹丕代漢為止, 傳八世共十四帝, 國祚歷經一百九十五年。 因國都洛陽在西漢國都長安之東, 史家稱此漢為"東漢"。

說起西漢諸帝, 很多人都能琅琅道出, 如: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漢宣帝劉洵......哪怕是像漢成帝劉驁這樣的昏君, 大多數人也知道一二。 西漢賢君明主輩出, 其國祚達二百一十年, 但也僅比東漢多十五年。

但是, 提到東漢的這些皇帝們, 人們似乎只知道開國皇帝---漢光武帝, 名曰劉秀, 即使是這樣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 在眾多影視劇中也很少展現他的生平, 那一句"仕宦當作執金吾, 娶妻當得陰麗華"甚為流傳, 他被毛主席評價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今日對東漢諸帝做個簡單瞭解, 其後若有時間則挑選幾個來細細瞭解一下~

1:漢光武帝---劉秀

西元前5年--西元57年, 東漢開國皇帝, 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西元25年他登基稱帝,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 仍以“漢”為國號, 史稱“東漢”。 他在位33年, 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 整治官場風氣, 精簡結構, 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 採取休養生息, 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 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光武中興時代。

他最大的功績在於:翦滅群雄、建立後漢, 開創“光武中興”, 還給水深火熱的勞苦百姓一個和平安樂的盛世。

2:漢明帝---劉莊

生於西元28年, 於西元57年繼位為帝, 西元75年去世, 在位18年, 去世時年四十八。 初名劉陽, 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 母光是烈皇后陰麗華,

東漢的第二位皇帝。 他, 少年聰慧, 治國有方, 開疆拓土;他, 招撫流民, 民安其業, 戶口滋殖;他, 開創"明章之治", 佛教傳入中國;複置西域都護, 恢復對西域的控制。

他, 從小在雙親的耳濡目染之下, 即位後一切遵奉光武制度;他, 在同他父親一般大的年歲登基為帝。 他在位期間,吏治清明,社會安定,他的為政風格與清朝雍正皇帝很是接近,對官吏異常苛刻,對百姓卻十分寬待。甚為可惜的是,命運只給了他十八年去完成自己的滿腔雄心壯志。倘若,再給他十年、二十年,他又會呈現出一個怎樣的漢室江山?

3:漢章帝---劉炟

劉炟(dá):生於西元57年,是漢明帝劉莊的第五個兒子,西元75年他19歲登基為帝,在位卻僅僅13年,於西元88年去世,時年僅三十一歲。他,年少寬容,愛好儒術;他,勵精圖治,注重農桑;他和父親一起開創"明章之治".。

這是東漢繼"光武中興"之後,又一個"大治"景象。明章二帝寬鬆治國、與民休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把東漢推向鼎盛,成為漢朝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之一。

然而也是這位年輕有為的帝王,末年卻犯下一個致命錯誤,他對外戚過於寬容,重用竇氏外戚又優待宦官,使外戚和宦官勢力從此登上東漢王朝的政治舞臺,引起宮廷內部鬥爭。東漢王朝的開明政治從此結束,轉而進入腐敗與黑暗,漢家天下從此由盛世走向衰退。

4:漢和帝---劉肇

劉肇(zhào):生於西元79年,是漢章帝劉炟的第四子,西元88年,漢章帝逝世,劉肇繼位年僅10歲。他在位17年,西元105年病逝,年僅27歲。因他登基時甚為年幼,於是竇太后臨朝稱制。竇太后獨斷專橫,強予決策;竇氏外戚多居要位,百官趨炎附勢,年幼的他只能隱忍。待他執掌政權後,聯合宦官掃滅竇氏外戚。

一舉掃平竇氏外戚後,他臨朝聽政,從不荒怠政事;他減免賦稅,體恤百姓疾苦;他擊潰北匈奴,複置西域都護。在他的治理之下,東漢墾田面積與人口數量為東漢之最,時人稱為"永元之隆"。然而英年早逝,僅二十七歲的他,病死於京都洛陽的章德前殿。他死後,他那出生僅一百余日的兒子劉隆繼位為帝。

5:漢殤帝---劉隆

西元105年-106年,漢和帝劉肇少子,養于民間,東漢的第五位皇帝,登基時離出生剛滿百日,是我國歷史上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一歲時夭折,也是我國歷史上壽命最短的皇帝。

(注:漢和帝劉肇在世時,生了許多皇子,但大都夭折。漢和帝以為宦官、外戚謀害他的兒子,便將剩餘皇子留在民間撫養~)漢殤帝即位後,鄧太后臨朝聽政,鄧氏外戚大權獨攬。

6:漢安帝---劉祜

生於西元94年,漢章帝劉炟之孫,清河孝王劉慶之子,東漢的第六位皇帝。西元106年,年僅13歲的他繼位為帝,在位19年,西元125年去世,享年三十二歲。他在位期間,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百事多艱。

內憂:一、外戚掌權:他雖為帝,但實際政務大權仍然握在鄧太后等鄧氏外戚手中。二、宦官當道:飛揚跋扈,陷害忠良,官僚集團與宦官的矛盾日益尖銳。三、後宮爭鬥:帝位繼承權的爭鬥從來都沒有停歇,終致漢安帝廢黜太子劉保。四、國內災害連年,人心浮動:國內地震、水災、風暴、冰雹等襲擊不斷,人民困苦不堪。

外患:西域各國,紛紛叛漢;羌族起義,使東漢元氣大傷;北匈奴和車師聯手起兵。

他是皇帝,卻沒有趕上一個好時候。在他短暫的親政生涯裡,平定過西域、擊破過北匈奴、降伏過車師,也使得高句麗投降漢朝。西元125年,這是他人生的最後一年,那年漢安帝同閻皇后等南下遊玩,行抵宛城,忽然得病,時冷時熱,病勢沉重,只好下令立刻回京。在返回途中到達葉縣,已呈彌留狀態。他想囑咐後事,卻已說不出話,只能睜眼盯視著皇后,慢慢死于車中,終年三十二歲。

7:東漢前少帝---劉懿

劉懿(yì):東漢前少帝,濟北惠王劉壽之子,東漢第七任皇帝(正史不單獨為其列傳,故一般不認為他是正統的皇帝),125年5月18日-125年12月10日在位。嬰帝劉懿,漢安帝去世後,太后閻姬為把持國政,在閻顯支持下,迎立劉懿為帝。

劉懿在位時,閻顯兄弟把持朝政,作威作福,殺逐安帝親信宦官,獨攬大權。同年12月,劉懿因病去世,共在位206天。宦官孫程等人合謀誅殺閻顯兄弟與江京,並迎立漢安帝的兒子濟陰王劉保為帝,是為漢順帝。漢順帝繼位後,以諸侯王的禮儀將劉懿下葬,因此也有史家不將劉懿計入東漢皇帝之列。

8:漢順帝---劉保

生於西元115年,漢安帝劉祜之子,東漢的第八位皇帝。西元125年11歲時,他登基為帝。在位19年,西元144年去世,時年僅三十歲。漢安帝突然病逝後,閻姬為皇太后,臨朝攝政。閻姬想長久獨攬朝政,圖謀立幼年皇帝,便與閻顯等人定下計謀,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惠王劉壽之子北鄉侯劉懿為皇帝,史稱少帝。劉懿去世,中黃門孫程等十九名宦官合力迎立濟劉保繼位,是為漢順帝。

他的一生毫無任何功績,但由於漢順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來的,所以這些宦官全部被封為侯,並且劉保將大權交給宦官。劉保本人性格溫和軟弱,後宦官與外戚梁氏勾結,自此開始了長達20餘年的梁氏專權。宦官、外戚互相勾結,弄權專橫,漢朝政治更加腐敗,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9:漢沖帝---劉炳

漢順帝劉保之子,東漢的第九位皇帝。生於西元143年,144年八月-145年正月在位,去世年僅兩歲。當時漢順帝的梁皇后因沒有兒子,因此立年僅一歲的皇太子劉炳為帝,是為漢沖帝,尊梁皇后為皇太后。由於漢沖帝年幼,所以由皇太后臨朝攝政。

10:漢質帝---劉纘

劉纘(zuǎn):生於西元138年,漢章帝劉炟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東漢的第十位皇帝。145年即位,時年八歲,在位時間僅1年,西元146年7月被梁冀毒殺。劉纘即位後,梁太后依然以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而朝政基本上控制在其兄梁冀手中。

梁冀專橫跋扈,無所不為,漢質帝雖8歲,也看他不順眼。在一次朝會中,他當著群臣稱粱冀"此跋扈將軍也",梁冀大怒。退朝後,梁冀懷恨在心,認為質帝雖小,但聰慧早熟,又是一朝之主,擔心質帝年長後難以控制,便讓安插在質帝身邊的親信暗中把毒藥攙在質帝食用的煮餅之中。質帝吃過毒餅,頓覺氣悶肚痛,無幾中毒身亡,死于洛陽宮中。

11:漢桓帝---劉志

生於西元132年,漢章帝劉炟曾孫,東漢的第十一位皇帝。質帝崩後,梁太后與兄大將軍梁冀定策,於西元146年迎立他為帝,時年十五歲,他在位的21年裡,前13年是一個傀儡皇帝,梁太后臨朝聽制,梁冀把持朝政。

在位的後8年中,他"三斷大獄,一除內嬖,再誅外臣"。所謂“三斷大獄”:一是誅滅梁冀,二是廢免鄧氏,三是禁錮黨人;"一除內嬖":是抑制宦官;"再誅外臣":則是誅殺南陽太守成瑤和太原太守劉質。

他一生崇尚佛、道,不僅沉湎女色,三立皇后,後宮之宮女多達萬人,但卻無子;而且信任宦官,察舉非人,釀成"黨錮之禍"。東漢王朝自此更加江河日下,瀕於滅亡。

12:漢靈帝---劉宏

生於西元157年(另說156年),漢章帝劉炟玄孫,漢桓帝劉志逝後,劉宏被外戚竇氏挑選為皇位繼承人,于西元168年正月即位,西元189年去世,在位21年。他在位期間,大部分時間施行黨錮及宦官政治,設置西園,巧立名目搜刮錢財,甚至賣官鬻爵供自己享樂。他在位晚期爆發黃巾起義,涼州等地也陷入持續動亂之中。

杜牧曰:"桓、靈四十年間殺千百比干,毒流其社稷,可以血食乎?可以壇?單父天拜郊乎?"指的則是"黨錮之禍"。

諸葛亮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此處"桓"便指漢桓帝劉志,"靈"則指漢靈帝劉宏。

13:東漢後少帝---劉辯

生於西元176年,東漢的第十三位皇帝,漢靈帝劉宏與何皇后的嫡長子。西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僅5個月,史稱少帝。後在董卓脅迫下自盡,時年僅十五歲,是東漢唯一被廢黜的皇帝。

我國古代史書中稱劉辯為皇子辯、少帝或弘農王等,但因為劉辯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漢朝正統皇帝,不單獨為他撰寫專屬於帝王的傳記(即本紀),不過現代史學界也有觀點承認他是漢朝皇帝。

14:漢獻帝---劉協

生於西元181年,漢靈帝劉宏次子,漢少帝劉辯異母弟,東漢最後一任皇帝。西元189年,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皇帝,他在位31年。西元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後被迫禪讓于曹丕。西元234年,劉協壽終正寢,享年54歲。

小史個人之見:

一般說"富不過三",東漢一朝亦如此相像!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這3位東漢初期的皇帝,分別開創"光武中興"與"明章之治",東漢達到鼎盛。自此之後,再無盛世,東漢由盛轉衰。

東漢多幼帝,除東漢初期的三位皇帝外,其餘皇帝繼位之初均未滿16歲,其中包括三名嬰兒皇帝,主要是外戚或宦官為獨攬大權,選擇立年幼的皇帝為帝。這些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是漢光武帝劉秀的33年,最短為5個月,共有五位皇帝在位時間不長於一。此外,東漢一朝無可避免地重現西漢之外戚干政與宦官擅權!

讀史明志,翻翻書,看點兒歷史~

他在位期間,吏治清明,社會安定,他的為政風格與清朝雍正皇帝很是接近,對官吏異常苛刻,對百姓卻十分寬待。甚為可惜的是,命運只給了他十八年去完成自己的滿腔雄心壯志。倘若,再給他十年、二十年,他又會呈現出一個怎樣的漢室江山?

3:漢章帝---劉炟

劉炟(dá):生於西元57年,是漢明帝劉莊的第五個兒子,西元75年他19歲登基為帝,在位卻僅僅13年,於西元88年去世,時年僅三十一歲。他,年少寬容,愛好儒術;他,勵精圖治,注重農桑;他和父親一起開創"明章之治".。

這是東漢繼"光武中興"之後,又一個"大治"景象。明章二帝寬鬆治國、與民休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把東漢推向鼎盛,成為漢朝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之一。

然而也是這位年輕有為的帝王,末年卻犯下一個致命錯誤,他對外戚過於寬容,重用竇氏外戚又優待宦官,使外戚和宦官勢力從此登上東漢王朝的政治舞臺,引起宮廷內部鬥爭。東漢王朝的開明政治從此結束,轉而進入腐敗與黑暗,漢家天下從此由盛世走向衰退。

4:漢和帝---劉肇

劉肇(zhào):生於西元79年,是漢章帝劉炟的第四子,西元88年,漢章帝逝世,劉肇繼位年僅10歲。他在位17年,西元105年病逝,年僅27歲。因他登基時甚為年幼,於是竇太后臨朝稱制。竇太后獨斷專橫,強予決策;竇氏外戚多居要位,百官趨炎附勢,年幼的他只能隱忍。待他執掌政權後,聯合宦官掃滅竇氏外戚。

一舉掃平竇氏外戚後,他臨朝聽政,從不荒怠政事;他減免賦稅,體恤百姓疾苦;他擊潰北匈奴,複置西域都護。在他的治理之下,東漢墾田面積與人口數量為東漢之最,時人稱為"永元之隆"。然而英年早逝,僅二十七歲的他,病死於京都洛陽的章德前殿。他死後,他那出生僅一百余日的兒子劉隆繼位為帝。

5:漢殤帝---劉隆

西元105年-106年,漢和帝劉肇少子,養于民間,東漢的第五位皇帝,登基時離出生剛滿百日,是我國歷史上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一歲時夭折,也是我國歷史上壽命最短的皇帝。

(注:漢和帝劉肇在世時,生了許多皇子,但大都夭折。漢和帝以為宦官、外戚謀害他的兒子,便將剩餘皇子留在民間撫養~)漢殤帝即位後,鄧太后臨朝聽政,鄧氏外戚大權獨攬。

6:漢安帝---劉祜

生於西元94年,漢章帝劉炟之孫,清河孝王劉慶之子,東漢的第六位皇帝。西元106年,年僅13歲的他繼位為帝,在位19年,西元125年去世,享年三十二歲。他在位期間,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百事多艱。

內憂:一、外戚掌權:他雖為帝,但實際政務大權仍然握在鄧太后等鄧氏外戚手中。二、宦官當道:飛揚跋扈,陷害忠良,官僚集團與宦官的矛盾日益尖銳。三、後宮爭鬥:帝位繼承權的爭鬥從來都沒有停歇,終致漢安帝廢黜太子劉保。四、國內災害連年,人心浮動:國內地震、水災、風暴、冰雹等襲擊不斷,人民困苦不堪。

外患:西域各國,紛紛叛漢;羌族起義,使東漢元氣大傷;北匈奴和車師聯手起兵。

他是皇帝,卻沒有趕上一個好時候。在他短暫的親政生涯裡,平定過西域、擊破過北匈奴、降伏過車師,也使得高句麗投降漢朝。西元125年,這是他人生的最後一年,那年漢安帝同閻皇后等南下遊玩,行抵宛城,忽然得病,時冷時熱,病勢沉重,只好下令立刻回京。在返回途中到達葉縣,已呈彌留狀態。他想囑咐後事,卻已說不出話,只能睜眼盯視著皇后,慢慢死于車中,終年三十二歲。

7:東漢前少帝---劉懿

劉懿(yì):東漢前少帝,濟北惠王劉壽之子,東漢第七任皇帝(正史不單獨為其列傳,故一般不認為他是正統的皇帝),125年5月18日-125年12月10日在位。嬰帝劉懿,漢安帝去世後,太后閻姬為把持國政,在閻顯支持下,迎立劉懿為帝。

劉懿在位時,閻顯兄弟把持朝政,作威作福,殺逐安帝親信宦官,獨攬大權。同年12月,劉懿因病去世,共在位206天。宦官孫程等人合謀誅殺閻顯兄弟與江京,並迎立漢安帝的兒子濟陰王劉保為帝,是為漢順帝。漢順帝繼位後,以諸侯王的禮儀將劉懿下葬,因此也有史家不將劉懿計入東漢皇帝之列。

8:漢順帝---劉保

生於西元115年,漢安帝劉祜之子,東漢的第八位皇帝。西元125年11歲時,他登基為帝。在位19年,西元144年去世,時年僅三十歲。漢安帝突然病逝後,閻姬為皇太后,臨朝攝政。閻姬想長久獨攬朝政,圖謀立幼年皇帝,便與閻顯等人定下計謀,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惠王劉壽之子北鄉侯劉懿為皇帝,史稱少帝。劉懿去世,中黃門孫程等十九名宦官合力迎立濟劉保繼位,是為漢順帝。

他的一生毫無任何功績,但由於漢順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來的,所以這些宦官全部被封為侯,並且劉保將大權交給宦官。劉保本人性格溫和軟弱,後宦官與外戚梁氏勾結,自此開始了長達20餘年的梁氏專權。宦官、外戚互相勾結,弄權專橫,漢朝政治更加腐敗,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9:漢沖帝---劉炳

漢順帝劉保之子,東漢的第九位皇帝。生於西元143年,144年八月-145年正月在位,去世年僅兩歲。當時漢順帝的梁皇后因沒有兒子,因此立年僅一歲的皇太子劉炳為帝,是為漢沖帝,尊梁皇后為皇太后。由於漢沖帝年幼,所以由皇太后臨朝攝政。

10:漢質帝---劉纘

劉纘(zuǎn):生於西元138年,漢章帝劉炟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東漢的第十位皇帝。145年即位,時年八歲,在位時間僅1年,西元146年7月被梁冀毒殺。劉纘即位後,梁太后依然以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而朝政基本上控制在其兄梁冀手中。

梁冀專橫跋扈,無所不為,漢質帝雖8歲,也看他不順眼。在一次朝會中,他當著群臣稱粱冀"此跋扈將軍也",梁冀大怒。退朝後,梁冀懷恨在心,認為質帝雖小,但聰慧早熟,又是一朝之主,擔心質帝年長後難以控制,便讓安插在質帝身邊的親信暗中把毒藥攙在質帝食用的煮餅之中。質帝吃過毒餅,頓覺氣悶肚痛,無幾中毒身亡,死于洛陽宮中。

11:漢桓帝---劉志

生於西元132年,漢章帝劉炟曾孫,東漢的第十一位皇帝。質帝崩後,梁太后與兄大將軍梁冀定策,於西元146年迎立他為帝,時年十五歲,他在位的21年裡,前13年是一個傀儡皇帝,梁太后臨朝聽制,梁冀把持朝政。

在位的後8年中,他"三斷大獄,一除內嬖,再誅外臣"。所謂“三斷大獄”:一是誅滅梁冀,二是廢免鄧氏,三是禁錮黨人;"一除內嬖":是抑制宦官;"再誅外臣":則是誅殺南陽太守成瑤和太原太守劉質。

他一生崇尚佛、道,不僅沉湎女色,三立皇后,後宮之宮女多達萬人,但卻無子;而且信任宦官,察舉非人,釀成"黨錮之禍"。東漢王朝自此更加江河日下,瀕於滅亡。

12:漢靈帝---劉宏

生於西元157年(另說156年),漢章帝劉炟玄孫,漢桓帝劉志逝後,劉宏被外戚竇氏挑選為皇位繼承人,于西元168年正月即位,西元189年去世,在位21年。他在位期間,大部分時間施行黨錮及宦官政治,設置西園,巧立名目搜刮錢財,甚至賣官鬻爵供自己享樂。他在位晚期爆發黃巾起義,涼州等地也陷入持續動亂之中。

杜牧曰:"桓、靈四十年間殺千百比干,毒流其社稷,可以血食乎?可以壇?單父天拜郊乎?"指的則是"黨錮之禍"。

諸葛亮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此處"桓"便指漢桓帝劉志,"靈"則指漢靈帝劉宏。

13:東漢後少帝---劉辯

生於西元176年,東漢的第十三位皇帝,漢靈帝劉宏與何皇后的嫡長子。西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僅5個月,史稱少帝。後在董卓脅迫下自盡,時年僅十五歲,是東漢唯一被廢黜的皇帝。

我國古代史書中稱劉辯為皇子辯、少帝或弘農王等,但因為劉辯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漢朝正統皇帝,不單獨為他撰寫專屬於帝王的傳記(即本紀),不過現代史學界也有觀點承認他是漢朝皇帝。

14:漢獻帝---劉協

生於西元181年,漢靈帝劉宏次子,漢少帝劉辯異母弟,東漢最後一任皇帝。西元189年,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皇帝,他在位31年。西元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後被迫禪讓于曹丕。西元234年,劉協壽終正寢,享年54歲。

小史個人之見:

一般說"富不過三",東漢一朝亦如此相像!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這3位東漢初期的皇帝,分別開創"光武中興"與"明章之治",東漢達到鼎盛。自此之後,再無盛世,東漢由盛轉衰。

東漢多幼帝,除東漢初期的三位皇帝外,其餘皇帝繼位之初均未滿16歲,其中包括三名嬰兒皇帝,主要是外戚或宦官為獨攬大權,選擇立年幼的皇帝為帝。這些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是漢光武帝劉秀的33年,最短為5個月,共有五位皇帝在位時間不長於一。此外,東漢一朝無可避免地重現西漢之外戚干政與宦官擅權!

讀史明志,翻翻書,看點兒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