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甲午戰爭前李鴻章為何避戰求和?

臨戰之際和戰爭之中, 李鴻章和光緒皇帝是兩個關聯密切並可資比較的重要人物。 李鴻章是清方參與決策並在很大程度上掌控軍隊的實力派要員;而光緒皇帝, 正在“親政”期間, 是有一定“實權”的時候, 在指揮戰爭、掌控全域方面也試圖有所作為。

戰爭正式打響的前夕, 面對日方咄咄逼人、戰事似已不可避免的形勢, 光緒皇帝的主戰態度是比較堅決的, 屢催身膺重寄、統帥淮軍和北洋軍隊的李鴻章積極籌畫, 應對戰事。 7月16日, 又通過軍機處電寄李鴻章這樣一道諭旨:

現在倭韓情事已將決裂, 如勢不可免,

朝廷一意主戰。 李鴻章身膺重寄, 熟諳兵事, 斷不可意存畏葸。 著凜遵前旨, 將佈置進兵一切事宜迅籌複奏。 若顧慮不前, 徒事延宕, 馴致貽誤事機, 定惟該大臣是問!{1}

從這道諭旨的口氣, 就可以品出光緒皇帝對李鴻章的督責之切和對他戰備不力、“徒事延宕”的不滿。 的確, 李鴻章是實在不希望打起仗來。 要說, 在戰前可能的條件下, 就清朝方面而言, 儘量爭取化解矛盾、避免戰爭是應該的。 為此, 李鴻章主張中日雙方同時從日本撤軍, 這自然是合理的。 這一點若能落實, 自是息事的可取措施。 但日本方面並不答應。 隨後, 李鴻章又傾向於清朝單方面從朝鮮撤軍, 但光緒皇帝明確否定, 在給李鴻章的諭旨中說:“彼頓兵不動, 我先行撤退,

既嫌示弱, 且將來進剿, 徒勞往返, 屬殊非計。 ”② 既然光緒皇帝有此指令, 清朝單方面撤軍的設想也就不能落實。 問題是若實行清朝單方面撤軍是否可取。 有資深的研究者是持肯定態度的, 認為:“如果中國在雙方撤軍談判失敗的情況下, 宣佈根據朝鮮政府的要求(當時朝鮮有這種要求——引者)而單方面撤軍, 未始不是切實可行的措施。 因為日本當時已經在外交上處於不利的地位, 如果中國軍隊一旦撤離朝境, 那末, 它不僅在外交上更加孤立, 而且想把清軍拖住的陰謀必然破產……所以, 在此階段中, 李鴻章保全和局的想法不見得全錯, 是無可厚非的。 ”當然, 同時也指出了他認識上的缺陷:“問題是他未能洞察奸謀, 及早採取相應的策略。
果真如此的話, 日本儘管還會玩弄各種花招, 但要想急於挑起釁端則勢所難能了。 ”① 應該說這是很有道理的。

對於以牙還牙地抗禦日本方面來說, 光緒皇帝的態度似乎比李鴻章要堅決和持正。 並且, 日本方面是蓄意借機激化矛盾製造釁端者, 公理和正義絕對是在中國方面。 這一點, 連有的外國人士也不否認, 但是又認為僅僅靠此不行。 像英國人赫德就這樣指出:

日本是根本沒有正義可言的, 除非藉口代別人打抱不平而自己撿便宜也可以算作正義。 正義完全在中國方面。 我不信單靠正義可以成事, 正像我單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飯那樣, 我們必須要有第二根筷子——實力。 但是, 中國人卻以為自己有充分的正義,

並且希望能夠以它來制服日本的鐵拳, 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 ②

實際上, 不光是“老道”的李鴻章, 即使年輕的光緒皇帝, 也決不是這般天真之輩。 他也不是要不顧一切、不知深淺地非打不可, 並不放棄“通融”和了的努力。 且看他給李鴻章的這一諭旨:“倭人以重兵突至朝鮮, 肆其挾制;現複願與中國商議, 以共保朝鮮為詞, 似尚有所顧忌。 如果無礙中朝體制, 無損朝鮮權力, 原不妨量予通融, 以全大局。 然倭情叵測, 議之成否, 尚難逆料。 若待事之決裂而後議戰議守, 勢已無及, 不可不先事籌備。 著李鴻章預為籌畫, 水陸各軍如何分進, 糧餉軍火如何轉運, 沿海要口如何防守, 一切事宜, 熟籌調度, 謀定後動, 方可迅赴戎機。 ”① 看, 這不是在形勢發展難以預料的情況下,

要做戰、和兩手準備的籌策嗎?倒是李鴻章在“戰”的一手上的準備明顯疲軟。 光緒皇帝也不可能不掂量自己國家的實力, 特別是軍隊和武備情況。 在戰爭爆發前的7月初, 他就急切追問李鴻章所統海陸軍的詳細情況:“究竟海軍新練之兵共有若干?此外北洋分紮沿海防軍若干?及直隸綠營兵丁可備戰守者若干?”李鴻章在複奏中報告:

北洋現有鎮遠、定遠鐵甲兩艘, 濟遠、致遠、靖遠、輕遠、來遠快船五艘, 均系購自外洋;平遠快船一艘, 造自閩廠。 前奏所雲戰艦, 即指此八艘而言。 此外超勇、揚威兩船, 均系舊式;四鎮蚊炮船, 僅系守口;威遠、康濟、敏捷三船, 專備教練學生;利運一船專備轉運糧械。 如戰艦所配員弁, 機輪、槍炮各有專司。曆考西洋海軍規制,但以船之新舊、炮之大小遲速分強弱,不以人數多寡為較量。自光緒十四年後,並未添購一船;操演雖動,戰艦過少。

沿海陸軍,除膠州台工經始未成外,山東威海衛則綏鞏軍八營、護軍兩營,奉天大連灣則銘軍十營,旅順口則四川提鎮宋慶毅軍八營、又親慶軍六營,山東煙臺則嵩武軍四營,直隸北塘口仁字兩營,大沽口炮隊六百七十名:臣前折所謂分佈直東奉三省海口把守炮臺合計兩萬人者指此。其分駐天津青縣之盛軍馬步十六營,軍糧城之銘軍馬隊兩營,皆填紮後路,以備畿輔遊擊策應之師。至於綠營兵丁,疲弱已久,自前督臣曾國藩及臣創辦練軍,漸收實用。無如直隸地面遼闊,與東、奉、晉、豫接壤,北界多倫、圍場,皆盜賊出沒之區,經年扼要巡防,備多力分,斷難抽調遠役。{1}

這是李鴻章就自己所轄北洋區域內的武力家底,開列給皇帝的一份詳明“功能表”。我們原原本本地把它迻錄在這裡,對甲午戰爭中清朝作為主力投入的北洋部隊,也就亮出了一個大致的底數。再就是,從李鴻章的奏陳中也能體察出,他申說以北洋武力應戰捉襟見肘的意思。這也是他從一開始就以避戰求和為主導傾向的重要根源所在。

李鴻章傳: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鴻章傳記 ¥28.1 購買

機輪、槍炮各有專司。曆考西洋海軍規制,但以船之新舊、炮之大小遲速分強弱,不以人數多寡為較量。自光緒十四年後,並未添購一船;操演雖動,戰艦過少。

沿海陸軍,除膠州台工經始未成外,山東威海衛則綏鞏軍八營、護軍兩營,奉天大連灣則銘軍十營,旅順口則四川提鎮宋慶毅軍八營、又親慶軍六營,山東煙臺則嵩武軍四營,直隸北塘口仁字兩營,大沽口炮隊六百七十名:臣前折所謂分佈直東奉三省海口把守炮臺合計兩萬人者指此。其分駐天津青縣之盛軍馬步十六營,軍糧城之銘軍馬隊兩營,皆填紮後路,以備畿輔遊擊策應之師。至於綠營兵丁,疲弱已久,自前督臣曾國藩及臣創辦練軍,漸收實用。無如直隸地面遼闊,與東、奉、晉、豫接壤,北界多倫、圍場,皆盜賊出沒之區,經年扼要巡防,備多力分,斷難抽調遠役。{1}

這是李鴻章就自己所轄北洋區域內的武力家底,開列給皇帝的一份詳明“功能表”。我們原原本本地把它迻錄在這裡,對甲午戰爭中清朝作為主力投入的北洋部隊,也就亮出了一個大致的底數。再就是,從李鴻章的奏陳中也能體察出,他申說以北洋武力應戰捉襟見肘的意思。這也是他從一開始就以避戰求和為主導傾向的重要根源所在。

李鴻章傳: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鴻章傳記 ¥28.1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