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時日本為何冒險去偷襲珍珠港?只因在中國沒找到它

1959年, 從大慶油田開發之後, 就有不少日本學者惋惜。 認為如果他們能夠發現大慶油田, 那麼二戰就會因此改寫。 果真如此嗎?嵐風說史跟您說說。

大慶油田

1945年9月2日, 日本正式簽字投降, 二戰也就此宣告結束。 很多人在回顧這段歷史時, 將日本的失敗歸咎於主動進攻美國引火焚身。 但對於當時的日本而言, 美國的石油禁運讓日本別無選擇。 極度缺乏石油的日本只能鋌而走險。

日軍偷襲珍珠港

日本國內的石油產量極低, 而戰爭對石油的消耗量非常大。 因此, 日本石油的使用嚴重依賴進口。 日本國內很早就發現這一潛在危機。 早在“九一八”事變之前, 日本就派遣新帶國太郎等人多次在東北尋找石油。 為此更是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但最終未能找到可供開採的油田。 有人認為日本人沒能在東北找到油田是因為鑽探設備技術不行。 但實際上, 當時日本使用了鑽探深度超過1200米的鑽機, 採用了重力探測、地震計探礦等先進勘探方法依舊一無所獲。 日本人沒能發現油田的根本在於探礦思想的問題。

日軍出兵東南亞

20世紀初期, 當時勘探技術最先進的美國, 曾組織專家到中國各地尋找油田卻無功而返。 隨後, “中國貧油論”便大行其道。 當時美國科學界認為, 所有的產油層幾乎都是海相地層或與海相地層密切相關的淡水地層。 而中國沒有新生代海相沉積, 因此日本對在東北找到石油缺乏足夠的信心。

隨著戰事的進行, 軍方已經沒有時間等待東北可能找到的石油,

只好出兵歐美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爭奪已經採油的地區。 同時, 實力不濟的日本海軍, 為了奪取海上輸油線的控制權也只能對美國海軍進行先發制人的突然襲擊, 偷襲珍珠港成為必然的選擇。 日本人最美好的假設是在“九一八”事變三年內找到東北油田並在1937年之前投產, 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日本的資源困境。

有了石油, 化纖、樹脂、橡膠都可以進行工業合成。 日本也沒有必要冒險攻佔東南亞偷襲珍珠港。 當時孤立主義盛行的美國也就不會直接對日參戰.有了大量石油, 兵力也沒有分散的日本就可以配合納粹德國的巴巴羅薩計畫對蘇聯進行夾擊。 兩面收低的蘇軍被德日聯軍打敗, 那二戰的局勢就會完全改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