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見證漢諾威 2017,工業4.0加速落地——萊茵河畔話“智造”系列報告之二

見證漢諾威2017:聚焦實際應用與解決方案, 工業4.0走向落地。 我們認為2017年的漢諾威工業展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點, 是從專注於某具體技術到強調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能力, 更多地專注于為客戶提供點對點的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上。 漢諾威工業展見證了工業4.0從概念到大規模的落地的發展歷程, 2017年漢諾威主題為“產業集成——創造價值”, 已經有了很強的應用指導意義, 無論是硬體商還是軟體商, 都可以提供非常具體的整套工業4.0解決方案。

工業4.0硬體龍頭持續完善佈局, 我國智慧製造想像空間充分打開。

以ABB為代表的智慧製造硬體提供商不斷完善自身戰略佈局, 能夠提供日趨完善的柔性生產線與大資料服務, 我國企業通過引進成套的柔性生產線, 在小批量、多批次、定制化產品生產能力上將實現重大飛躍。 智慧柔性生產線可以實現對人類勞動力的充分替代, 有效對沖我國人口紅利減少、勞動力成本提升導致製造業成本優勢下降的問題。 高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的生產線也可以有效減少工人培訓成本, 提高產品良品率, 對白色家電、3C製造、智慧物流設備生產等行業提供充分的產能支撐。 同時, 美的並購庫卡在智慧製造領域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伴隨著我國《中國製造2025》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等政策的推出、本土企業技術不斷突破,
我國本土機器人製造能力有望持續提升, 利好智慧製造領域相關企業。

工業4.0軟體龍頭強調資料價值, 我國製造業企業數位化革命推動二次騰飛。 SAP是ERP軟體領域的絕對龍頭, 從本屆漢諾威工業展的展示看到, SAP已經可以實現個性化的整套解決方案, 能夠從設計層到運維層將整個生產過程數位化, 這對於企業產品的開發效率是質的提升。 SAP的這一佈局, 對我國工業軟體企業是很好的指引, 對工業軟體在工業設計生產中的應用將起到很強的推動作用。 我國以阿裡、騰訊等為代表的大資料雲處理業務水準很高, 伴隨著我國NB-IoT物聯網的快速佈局, 我國工業軟體廠商所需的生產資料與資料處理能力都將得到有效保證,

國內工業軟體爆發將充分帶動製造業企業數位化革命, 推動效率大幅提升, 實現有效的成本、費用控制, 最終增強盈利能力。 預計工程機械、油服、通用航空、船舶建造、核電裝備等定制屬性較強的製造業將充分受益。

1.漢諾威工業展:見證漢諾威2017, 工業4.0走向落地

我們認為, 本屆漢諾威工業展有三大令人印象深刻的特點:

(1)專注於某具體技術到強調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能力, 見證這幾年工業4.0從概的提出到大量推廣落地的發展。

(2)重視對於工業資料的利用和雲平臺的建設, 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正在構建。

(3)德國工業的專注與執著值得學習。

工業4.0新動向:基於不同領域生產領域的解決方案走向成熟

工業4.0是指利用物聯資訊系統(CPS), 將生產中的供應、製造、銷售資訊資料化、智慧化, 最終達到迅速、高效、個性化的產品供應。 實現完整的工業4.0成果, 總共需要三個步驟, 即負責智慧化、網路化生產系統的“智慧工廠”, 涉及企業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3D列印等最新技術在生產和供應上應用的“智慧生產”, 以及通過物聯網、物流網和互聯網整合需求和服務匹配的“智慧物流”。 通過這些環節完成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的對接, 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提高效率, 將資訊化科技成果完美運用到工業生產, 推動人類社會向著第四次工業革命邁進。

互聯的可程式設計機器人實現同一生產線高效切換不同產品, 我國產品缺口明顯。

工業軟體:資料互聯的介面,

我國處於起步期。

廠內/廠間物流與倉儲:我國市場增速快, 物流機器人大有可為。

2.硬體:龍頭持續完善佈局, 大資料運用創造價值

ABB展會見聞:推出ABB Ability大資料服務, 強化設備後週期管理, 精確有效地提供工業4.0解決方案。

ABB的工業自動化四大板塊業務, 歐美主導。 四大事業部開展, 分工不同又互為支撐。

收購貝加萊, 進一步強化工業自動化領導地位。

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市場占比近50%。 “四大家族”2015年全球市場份額達50%, 幾乎壟斷工業機器人行業高端領域。 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競爭激烈, 技術集中在少數企業手中, 如系統集成技術, 日本、美國企業擁有絕對優勢, 運動控制是ABB的核心技術, 整體解決方案安川電機更勝一籌;核心部件如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系統等也多被“四大家族”所掌控。

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龐大、增速快、進口依賴度高,國產替代利好本土企業。中國是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在龐大的製造業規模的驅動下,中國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一直非常旺盛,高需求持續刺激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龐大,2013-2015 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連續三年世界第一。2015 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約 6.86 萬台,占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 27%。我國機器人高度依賴進口,大部分市場份額依然被“四大家族”佔有。在巨大的市場需求的帶動下,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有800 多家(工信部資料),雖然 90%的規模在 1 億元以下,但也湧現出新松機器人等龍頭企業,通過不斷自主研發、技術引進、海外收購等,逐步實現國產替代。近年來我國機器人進口額維持在 8億美元/年以上,我國工業機器人製造業市場增量空間巨大。

3.軟體:龍頭強調資料的價值,萬物互聯的世界加速降臨

強調挖掘資料的價值,專注提供全套個性化方案。

SAP 的“開放式集成工廠”有望成為工業 4.0的企業級“作業系統”。SAP 的“開放式集成工廠”,結合最新的數位化創新技術,為企業提供了從設計端到銷售端的整套解決方案,有望成為工業 4.0 的企業級“作業系統”而獲得廣泛的應用。“開放式工廠”可以有效避免企業陷入零散自開發的老路,幫助企業走出自開發和遺留系統形成的桎梏,實現向支援大資料和物聯網的平臺遷移。

SAP是ERP系統行業龍頭,深耕ERP軟體多年。公司戰略:基於雲平臺交互下的數位化商業框架 2.0。SAP 認為 HANA雲平臺將是未來數位化商業運作模式的數位核心。通過雲計算技術、資訊安全技術、區域鏈技術、機器自主學習技術、雲平臺應用程式設計技術與物聯網技術,打造 SAP 數位化空間,使商務交易過程更為智慧化。目前,公司除了保持企業管理系統 ERP 軟體發展的傳統優勢外,致力將 ERP融入到HANA 雲平臺系統中。

SAP 雲平臺數字框架使企業運轉更加靈活。工業 4.0時代,企業面對的是更多元化的需求,所以需要更多資訊以支撐決策,增加企業自動化率,以降低成本,提升企業效率,解決的辦法在於大資料化生產全流程,使之可追溯,這樣才能夠提升企業效率。SAP S/4HANA正是 SAP基於原有 ERP軟體所開發的雲平臺,支援物聯網、大資料、即時分析、移動商務、業務網路和協力廠商系統等,能夠即時採集、分析、存儲海量生產資料,並進行分析、交易量管理,從而指導企業生產和運營。今年, SAP還推出了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 SAP Leonardo與賦予機器學習技術的軟體 SAP Clea,更進一步豐富了雲平臺的框架,增加了對萬物互聯的支持。

工業軟體產業主要由歐美企業主導,呈現“兩極多強”的態勢。SAP 和西門子在各領域都有較高的市占率,而 IBM、達索系統和 Salesforce 在各自專業領域形成了一定優勢。其中,ERP 軟體產業格局相對穩定,SAP 和 Oracle 兩家企業佔據主導,屬於一線 ERP 軟體,Infro、Sage、Microsoft 屬於二線 ERP軟體;在 CRM 領域中,Salesforce 佔據全球CRM 市場第一位,且發展迅速,其成功來自基於 SaaS 的雲服務模式;CAD 產業的主導者是 Autodesk 和達索系統,且隨著模擬、設計技術與先進技術的結合,逐漸出現新的參與者;MES 軟體具有較強的行業應用特性,與特定的行業關係緊密,需要大量行業領域知識的積累,因此,形成不同 MES 廠家佔據不同行業的局面。

國產工業軟體份額極低,成長空間大。在國內市場,國產軟體企業在研發設計、業務管理和生產調度/程序控制三類軟體中均有一定市場份額,但在某些細分領域仍與國外領先軟體企業差距較大,屬於行業末端跟隨者的角色。國內市場排名前五位的國內廠商佔據整體市場份額較低,且其 96%的銷售在國內市場,全球份額不足 0.3%。相對于國際軟體巨頭,我國軟體廠商體量小、底子薄、成長空間大,在高成長性的工業軟體市場中,有望隨市場實現較高的增長,同時自主軟體廠商更傾向于開發出更適應我國本土產業的工業軟體,在細分市場中不斷搶佔國際巨頭的份額。

4.國際比較:工業 4.0趨勢所向,中美德各有千秋

德國工業 4.0:自下而上推動,保持製造業領先。德國完善的製造業體系是行業不斷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二十世紀初,“德國製造”備受歧視,以低品質、高山寨的形象臭名在外。二十世紀中期,德國政府致力改善製造業發展,重視自主創新,追求工藝技術與技術密度型生產,並自成體系。行業參與主體是以家族企業為主的中小型企業,也被稱為“隱形冠軍”與“工匠精神的延續者”,不追求規模生產,以“精而專”著稱;監管上,德國採用“二元結構”,由政府和標準化協會等一系列非政府組織組成,二者分工明確。德國政府不插手企業經營,提倡競爭的市場經濟,促進科研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的建立,保證行業可持續發展。各類標準化協會及行業協會負

責標準化制度的制定、執行與監管,是德國品質最重要的保障和體系核心;從生產要素看,受惠于完善的教育體系,金融系統和政府合理引導(如德國工業 4.0),德國老牌公司與中小企業擁有充足的高素質勞動力與科研潛能;高度分散化的產業群使得企業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不斷互相學習、增強產品競爭力。

德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高,緩解人力成本壓力,對我國具有指導意義。面對高企的人力成本,德國製造業“選擇”了使用工業機器人替代人類勞動力。德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遠超歐洲平均水準,2015 年汽車工業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達到 1143 台/萬人,與美日兩個汽車工業大國相近。相對于人類勞動力,特別是高福利下工作積極性偏低的歐洲工人,工業機器人加工效率高、可靠性好、生產持續能力強,一方面可以有效節約製造業企業人力成本,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實現產品品質控制。隨著機器人產品技術升級與控制系統的發展,機器人能夠適應越來越複雜的製造工藝與流程,能夠在更多的製造業領域替代人類勞動力。

美國製造業空心化,政府主導復興製造業,自上而下推動工業4.0。美國通用提出“工業互聯網”計畫,宣導產業鏈效率提升。

中國製造2025:政府推動+企業參與,智慧製造空間大。人口紅利喪失,我國同樣面臨著成本控制問題。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喪失,人工工資不斷上升對製造企業的成本端構成較大壓力。社科院發佈的《藍皮書》指出,在2020年之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幅相對放緩,年均減少155萬人;之後一個時期減幅將加快,2020-2030年將年均減少790萬人,2030-2050年將年均減少835萬人。製造行業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與勞動力人口的快速下降對企業的生存產生嚴重威脅,倒逼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生產成本的飆升正在蠶食著中國製造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美國諮詢公司BCG通過對全球前25名出口經濟體在2004-2014年的資料分析,得出結論:一些過去製造業成本較低的經濟體由於製造業工資、勞動力生產率、能源成本和匯率等因素,正慢慢在國際市場上喪失優勢,這其中就包含了中國。據資料顯示,中國在2004年到2014年之間,中國在成本競爭力下降了5%-9%,中國相對美國的工廠製造業成本優勢已經減弱到5%以下。國內“機器換人”不斷推進,進一步利好機器人、工業軟體行業。

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依賴性強,中國製造2025推動國產替代。中國持續多年大規模進口工業機器人,2011-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工業機器人進口額連續5年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工業機器人進口大國。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進口量達4.68萬台,金額合計8.05億美元。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為49台/萬名工人,而全球平均水準為69台/萬名工人,韓國則高達531台/萬名工人。較低的機器人使用密度說明我國製造業自動化水準仍然較低。

5.投資邏輯

預計我國“工業4.0”快速推進,工業軟體、機器人、物聯網、智慧物流是四大投資主線。

智通財經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龐大、增速快、進口依賴度高,國產替代利好本土企業。中國是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在龐大的製造業規模的驅動下,中國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一直非常旺盛,高需求持續刺激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龐大,2013-2015 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連續三年世界第一。2015 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約 6.86 萬台,占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 27%。我國機器人高度依賴進口,大部分市場份額依然被“四大家族”佔有。在巨大的市場需求的帶動下,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有800 多家(工信部資料),雖然 90%的規模在 1 億元以下,但也湧現出新松機器人等龍頭企業,通過不斷自主研發、技術引進、海外收購等,逐步實現國產替代。近年來我國機器人進口額維持在 8億美元/年以上,我國工業機器人製造業市場增量空間巨大。

3.軟體:龍頭強調資料的價值,萬物互聯的世界加速降臨

強調挖掘資料的價值,專注提供全套個性化方案。

SAP 的“開放式集成工廠”有望成為工業 4.0的企業級“作業系統”。SAP 的“開放式集成工廠”,結合最新的數位化創新技術,為企業提供了從設計端到銷售端的整套解決方案,有望成為工業 4.0 的企業級“作業系統”而獲得廣泛的應用。“開放式工廠”可以有效避免企業陷入零散自開發的老路,幫助企業走出自開發和遺留系統形成的桎梏,實現向支援大資料和物聯網的平臺遷移。

SAP是ERP系統行業龍頭,深耕ERP軟體多年。公司戰略:基於雲平臺交互下的數位化商業框架 2.0。SAP 認為 HANA雲平臺將是未來數位化商業運作模式的數位核心。通過雲計算技術、資訊安全技術、區域鏈技術、機器自主學習技術、雲平臺應用程式設計技術與物聯網技術,打造 SAP 數位化空間,使商務交易過程更為智慧化。目前,公司除了保持企業管理系統 ERP 軟體發展的傳統優勢外,致力將 ERP融入到HANA 雲平臺系統中。

SAP 雲平臺數字框架使企業運轉更加靈活。工業 4.0時代,企業面對的是更多元化的需求,所以需要更多資訊以支撐決策,增加企業自動化率,以降低成本,提升企業效率,解決的辦法在於大資料化生產全流程,使之可追溯,這樣才能夠提升企業效率。SAP S/4HANA正是 SAP基於原有 ERP軟體所開發的雲平臺,支援物聯網、大資料、即時分析、移動商務、業務網路和協力廠商系統等,能夠即時採集、分析、存儲海量生產資料,並進行分析、交易量管理,從而指導企業生產和運營。今年, SAP還推出了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 SAP Leonardo與賦予機器學習技術的軟體 SAP Clea,更進一步豐富了雲平臺的框架,增加了對萬物互聯的支持。

工業軟體產業主要由歐美企業主導,呈現“兩極多強”的態勢。SAP 和西門子在各領域都有較高的市占率,而 IBM、達索系統和 Salesforce 在各自專業領域形成了一定優勢。其中,ERP 軟體產業格局相對穩定,SAP 和 Oracle 兩家企業佔據主導,屬於一線 ERP 軟體,Infro、Sage、Microsoft 屬於二線 ERP軟體;在 CRM 領域中,Salesforce 佔據全球CRM 市場第一位,且發展迅速,其成功來自基於 SaaS 的雲服務模式;CAD 產業的主導者是 Autodesk 和達索系統,且隨著模擬、設計技術與先進技術的結合,逐漸出現新的參與者;MES 軟體具有較強的行業應用特性,與特定的行業關係緊密,需要大量行業領域知識的積累,因此,形成不同 MES 廠家佔據不同行業的局面。

國產工業軟體份額極低,成長空間大。在國內市場,國產軟體企業在研發設計、業務管理和生產調度/程序控制三類軟體中均有一定市場份額,但在某些細分領域仍與國外領先軟體企業差距較大,屬於行業末端跟隨者的角色。國內市場排名前五位的國內廠商佔據整體市場份額較低,且其 96%的銷售在國內市場,全球份額不足 0.3%。相對于國際軟體巨頭,我國軟體廠商體量小、底子薄、成長空間大,在高成長性的工業軟體市場中,有望隨市場實現較高的增長,同時自主軟體廠商更傾向于開發出更適應我國本土產業的工業軟體,在細分市場中不斷搶佔國際巨頭的份額。

4.國際比較:工業 4.0趨勢所向,中美德各有千秋

德國工業 4.0:自下而上推動,保持製造業領先。德國完善的製造業體系是行業不斷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二十世紀初,“德國製造”備受歧視,以低品質、高山寨的形象臭名在外。二十世紀中期,德國政府致力改善製造業發展,重視自主創新,追求工藝技術與技術密度型生產,並自成體系。行業參與主體是以家族企業為主的中小型企業,也被稱為“隱形冠軍”與“工匠精神的延續者”,不追求規模生產,以“精而專”著稱;監管上,德國採用“二元結構”,由政府和標準化協會等一系列非政府組織組成,二者分工明確。德國政府不插手企業經營,提倡競爭的市場經濟,促進科研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的建立,保證行業可持續發展。各類標準化協會及行業協會負

責標準化制度的制定、執行與監管,是德國品質最重要的保障和體系核心;從生產要素看,受惠于完善的教育體系,金融系統和政府合理引導(如德國工業 4.0),德國老牌公司與中小企業擁有充足的高素質勞動力與科研潛能;高度分散化的產業群使得企業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不斷互相學習、增強產品競爭力。

德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高,緩解人力成本壓力,對我國具有指導意義。面對高企的人力成本,德國製造業“選擇”了使用工業機器人替代人類勞動力。德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遠超歐洲平均水準,2015 年汽車工業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達到 1143 台/萬人,與美日兩個汽車工業大國相近。相對于人類勞動力,特別是高福利下工作積極性偏低的歐洲工人,工業機器人加工效率高、可靠性好、生產持續能力強,一方面可以有效節約製造業企業人力成本,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實現產品品質控制。隨著機器人產品技術升級與控制系統的發展,機器人能夠適應越來越複雜的製造工藝與流程,能夠在更多的製造業領域替代人類勞動力。

美國製造業空心化,政府主導復興製造業,自上而下推動工業4.0。美國通用提出“工業互聯網”計畫,宣導產業鏈效率提升。

中國製造2025:政府推動+企業參與,智慧製造空間大。人口紅利喪失,我國同樣面臨著成本控制問題。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喪失,人工工資不斷上升對製造企業的成本端構成較大壓力。社科院發佈的《藍皮書》指出,在2020年之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幅相對放緩,年均減少155萬人;之後一個時期減幅將加快,2020-2030年將年均減少790萬人,2030-2050年將年均減少835萬人。製造行業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與勞動力人口的快速下降對企業的生存產生嚴重威脅,倒逼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生產成本的飆升正在蠶食著中國製造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美國諮詢公司BCG通過對全球前25名出口經濟體在2004-2014年的資料分析,得出結論:一些過去製造業成本較低的經濟體由於製造業工資、勞動力生產率、能源成本和匯率等因素,正慢慢在國際市場上喪失優勢,這其中就包含了中國。據資料顯示,中國在2004年到2014年之間,中國在成本競爭力下降了5%-9%,中國相對美國的工廠製造業成本優勢已經減弱到5%以下。國內“機器換人”不斷推進,進一步利好機器人、工業軟體行業。

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依賴性強,中國製造2025推動國產替代。中國持續多年大規模進口工業機器人,2011-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工業機器人進口額連續5年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工業機器人進口大國。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進口量達4.68萬台,金額合計8.05億美元。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為49台/萬名工人,而全球平均水準為69台/萬名工人,韓國則高達531台/萬名工人。較低的機器人使用密度說明我國製造業自動化水準仍然較低。

5.投資邏輯

預計我國“工業4.0”快速推進,工業軟體、機器人、物聯網、智慧物流是四大投資主線。

智通財經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