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莫再糾結買Mate9、V9還是P10,都是在為過剩功能買單

平時好友相聚, 閒聊總是得找話題。 這不, 前不久相聚, 又聊到智慧手機話題。 對於我們這些大叔級的人來說, 聊智慧手機, OV為代表的時尚型, 基本忽略。 三星從去年note7電池“爆炸”開始, 也都是差評一篇。 聊來聊去, 發現基本上可以回歸到三大品牌上:一是使用華為的多數派, 二是使用iPhone的少數派, 三是使用錘子手機的罕見派。 因此, 智慧手機的話題, 更多就集中在華為手機上。

人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選擇, 選擇越多, 問題就越多。 在買什麼樣的手機問題上, 就不可避免的面臨這個問題。 撇開IOS系統與安卓系統之爭,

再撇開安卓系統的手機品牌之爭, 單就華為手機, 華為就越來越多的給人製造了選擇問題, 特別是對於一些有選擇困難症且不是那種有錢任性隨便買的人而言。 這不, 今天又有人在問答上邀請我回答問題:4000元的預算, 華為mate9、V9或者iPhone6, 到底該選哪一個會比較好點?

在個人看來, 聚焦到華為品牌手機上, 到底是選擇mate9、V9或者P10, 糾結的關鍵不在這, 這不是最關鍵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用戶如何理解華為折騰出這麼多手機子品牌到底對你有什麼關係?是使用者給出的預算和華為的這些手機的定價的差距問題。

單就具體建議來看, 個人很難給出明確的選擇答案。

首先, 既然給出了iphone6的可能, 那我會首先建議選擇iphone6, 因為ios系統的封閉性有它的優勢,

也有用過兩年左右後手機變得卡頓的差異問題。 因此, 如果不存在“愛國就買華為, 不愛國就買iPhone”的這種綁架的話。

其次, 如果確定一定是要選擇華為手機。 無論是mate系列、V系列還是P系列, 這只不過是華為為了打造手機的差異性以針對不同的競爭對手而採取的一種市場競爭策略。 比如說mate系列打造的高端商務形象, V系列走的青春路線以OV為物件對標, 而P系列從P8開始突出了攝像功能, 尤其是拉上了老牌的徠卡相機來一起做背書。 在這種策略下, 手機的定價也是一路走高。 但是, 曾經在文章中說過, 我們現在購買的高價位智慧手機, 很多都是在為過剩的功能買單。 因此, 我個人的建議是只買同等配置更便宜的,

不要盲目追高。

第三, 為什麼現在的手機廠商那麼熱衷不斷推出新的手機, 而且發佈新款手機的週期在縮短。 我個人認為, 從客觀效果上來看, 這實際上是推動老款手機銷售的一種策略。 新款手機在外觀上、材料上、配置上做足概念, 從而把價格推高, 如果不是發燒友級的, 如果是自己掏錢買, 一般都不會去常那個鮮。 再加上新款手機在產能上看不會大量備貨, 否則一旦市場反應不好, 則極大提高了手機積壓的風險, 在國內智慧手機行業淨利潤不高的情況下, 這將很可能給手機廠商帶來大的風險。 這實際上是新款手機短缺的關鍵原因, 而不是所謂的饑餓行銷手法。 新款手機推出後, 原有的手機便成為了老款, 隨之而來的是相應的價格下降,

但是由於在當時作為新款推出的時候, 定價足夠高, 所以價格下調後, 仍然是有一定的利潤空間的, 無非就是在廠商和管道之間的利益分配調整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 原來對新款手機早已動心的以為降價是撿了個大便宜, 從猶豫到果斷出手, 也就是自然而言的事情了。 因此, 在這種情況下, 如果讓我推薦華為的手機, 我既不會推薦mate9, 也不會推薦v9或者P10, 因為預算不足的情況下, 只能買低配的。 正如前面所說的那樣, 這對於安卓機而言, 低配後用兩年左右就會問題不斷了。 因此, 如果其他老款, 比如mate7、mate8、P8或者P9還有貨的情況下, 不如從這些老款中選一個高配的, 尤其是記憶體能夠高配就儘量高配。

至於非要在mate9、V9或者P10之間選擇,

如果沒有特別的機型款式偏好, 還是建議在同等中重點考慮預算約束下適當高配的標準。 這些手機的基本硬體設定其實不會有什麼本質的差異。 畢竟沒有像剛才說的舊款手機那樣差了一代或者幾代。

總結起來, 面對同一個手機廠商的不同子品牌手機, 其實沒有必要那麼糾結。 關鍵的問題是看看你願意為可能過剩的功能額外付出多少。 這也許正是手機廠商所需要的。

Mate9、榮耀V9和P10, 從去年的11月份初到今年的3月初, 這是華為在短短的四個月左右的時間裡發佈的三款旗艦機型。 華為搞出這麼多手機子品牌, 給大家選擇帶來更多的難題的同時, 我們也不禁要問:華為此舉又是為何, 難道做了這麼多年手機, 就沒有考慮過根據不同子品牌的表現進行調整?這是華為對手機業務比較自信的選擇,還是不自信的選擇?

個人更傾向于後者,華為多子品牌的策略,恰恰是因為智慧手機行業競爭激烈,所以即便在mate7意外銷量火爆的情況下,除了繼續延續mate系列之外,還是在定位上做了更多的差異化考慮。從而以便以不同的品牌分別與OV、小米、三星和蘋果手機進行競爭。到底哪一款會成功,其實是沒有絕對把握的。因此,多個子品牌的組合,最好是能一起亮,否則至少是東方不亮然後再有拳頭產品帶動。

但是這種做法,是不是也意味著把華為手機業務帶入了多線作戰的境地?進而,既造成了在手機業務上內部資源不集中的情況,也給不少使用者造成了選擇的麻煩。也正是因為這種多線作戰的戰略,才使得在與OV、小米、三星的競爭中,並沒有發揮華為集中資源辦大事的優勢,從而在銷量上出現不如OV的結果,而在利潤上,則更是表現不夠令任老闆滿意。

最後,再分享一個案例,有幾個買mate7的朋友,用了快三年了,最近重新把手機裝點了一下,換上了新膜和手機外殼,又跟全新的一樣,而且系統還很流暢。買的時候,也是等mate7不那麼短缺不用加價甚至還便宜了300塊的時候。現在唯一的問題是不敢再升級EMUI系統而已。

所以,買手機,根據自己的基本需要來最關鍵,只買對的,合適的,不買貴的,儘量為過剩功能少買單。特別是現在手機廠商都在通過不斷推出新款玩更多概念的情況下推高價格。當然,有錢任性好追新的請忽略。

就沒有考慮過根據不同子品牌的表現進行調整?這是華為對手機業務比較自信的選擇,還是不自信的選擇?

個人更傾向于後者,華為多子品牌的策略,恰恰是因為智慧手機行業競爭激烈,所以即便在mate7意外銷量火爆的情況下,除了繼續延續mate系列之外,還是在定位上做了更多的差異化考慮。從而以便以不同的品牌分別與OV、小米、三星和蘋果手機進行競爭。到底哪一款會成功,其實是沒有絕對把握的。因此,多個子品牌的組合,最好是能一起亮,否則至少是東方不亮然後再有拳頭產品帶動。

但是這種做法,是不是也意味著把華為手機業務帶入了多線作戰的境地?進而,既造成了在手機業務上內部資源不集中的情況,也給不少使用者造成了選擇的麻煩。也正是因為這種多線作戰的戰略,才使得在與OV、小米、三星的競爭中,並沒有發揮華為集中資源辦大事的優勢,從而在銷量上出現不如OV的結果,而在利潤上,則更是表現不夠令任老闆滿意。

最後,再分享一個案例,有幾個買mate7的朋友,用了快三年了,最近重新把手機裝點了一下,換上了新膜和手機外殼,又跟全新的一樣,而且系統還很流暢。買的時候,也是等mate7不那麼短缺不用加價甚至還便宜了300塊的時候。現在唯一的問題是不敢再升級EMUI系統而已。

所以,買手機,根據自己的基本需要來最關鍵,只買對的,合適的,不買貴的,儘量為過剩功能少買單。特別是現在手機廠商都在通過不斷推出新款玩更多概念的情況下推高價格。當然,有錢任性好追新的請忽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