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玻璃窗犯了什麼錯誤

新中國建立, 北京這樣的古城湧進大批外來人口, 商業配套嚴重缺乏, 於是外來人與本地房主勾結起來, 開牆打洞, 建起了無數的超市、旅館、飯鋪, 用合法的或違法的辦法, 聊解居民的生活不便之苦。 正是因為有需求, 才形成了這些街市, 與政府的萬眾創業號召無關。

王安/文

我家附近有一湘菜館子, 某日忽然找它不到, 細看才發現原來那一排大玻璃窗被灰牆懟上了, 上面開了幾個小窗。 進到門裡更是驚奇, 那些大玻璃窗仍在, 只是外面有牆封著, 讓黑色的眼睛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據說, 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最近正在整治市容,

主要是政府出錢, 把臨街店面的大玻璃窗封砌起來, 恢復到老樣子。 這是好事, 我堅決擁護。 要是能把北京的城牆立起來, 把拆掉的四合院重新蓋起來, 就更好。

說起在北京老舊居民樓開牆打洞開店, 有的愣敢把承重牆拆了, 這事確實不妥, 把人民群眾置於危險之中, 該封了它。 我要說的是, 如果店家沒動承重牆, 還有我們那疙瘩都是平房, 開店鋪不僅便利了大家買東西, 大玻璃窗還照亮了街道, 給行人帶來了幸福感。 而封了大玻璃窗, 趕走了店鋪, 居民不方便, 店家斷了生計, 政府少了稅收, 到底誰得了好?

其實, 前人也一直糾結這事。 “城市”這個詞是由兩個彼此矛盾的事物組成的。 “城”原指城牆, 是防禦性的,

是官府管理的好幫手。 而“市”是指商業, 指集市。 中國剛改革開放時, 政府裡的個體處和市容處打架, 說市容攆小商販不對, 沒有市哪來的市容?在改革開放前, 政府裡就不會打架了, 商店都是行政的附屬, 聽大領導的話就行了, 商店也沒有開牆打洞的積極性。

在早年, 歷朝的官員也不會為這事打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聽皇上的唄。 中國宋代之前的城市都實行裡坊制, 到處都是圍牆, 在都市里, 宮殿被圍牆圍著, 民居也有牆圍攔著, 連集市都享受著高牆的保護。

唐朝的裡坊制發展到極致, 首都長安城擁有百萬人口,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超級都市。 但偌大的長安城卻只有兩個封閉的市場——東市和西市。 傳說今天之所以把購物稱作“買東西”而不叫“買南北”,

就源於此。 東市靠近東內大明宮和南內興慶宮, 周圍裡坊多是顯貴府邸, 因此商品高檔。 而西市就接地氣得多, 是平民百姓的最愛, 比東市熱鬧。 除此之外, 別無去處。 而且, 市場四面築牆, 牆上各有一道出口, 早晨開門, 晚上關閉, 貓都出不去。

對這套涇渭分明的管理, 皇上是滿意的, 走在街上, 朗朗青天, 井然有序, 也不堵車, 也無攔轎。 但對廣大人民來說, 這太不方便了, 他們想把牆上多開些洞, 把牆推倒了才好。 他們一定通過各種管道向皇上反映過, 但不知是管道不通還是皇上固執己見, 反正沒大效果。

到了北宋, 經濟極為繁榮, 一切向錢看, 欲望澎湃。 在東京汴梁, 從後周時期開始就有人突破坊牆和市牆的限制,

開牆打洞, 臨街開店, 形成街市。 皇上不幹了, 下令嚴禁“侵街設店”。 但這些沿街店鋪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屢禁屢生, 只要官員一打盹, 店鋪百家平地起。 後來官家也不勝其煩, 戰鬥意志衰退, 同時, 一些高官權貴也紛紛沿街開店, 出租牟利。 這些腐敗分子是促進街市發展的新銳力量, 最終將裡坊制廢止, 牆塌了。

及至新中國建立, 北京這樣的古城湧進大批外來人口, 商業配套嚴重缺乏, 房價高昂, 空間局促, 於是外來人與本地房主勾結起來, 開牆打洞, 建起了無數的超市、旅館、飯鋪, 用合法的或違法的辦法, 聊解居民的生活不便之苦。 正是因為有需求, 才形成了這些街市, 與政府的萬眾創業號召無關。

我猜, 那家湘菜館子必是認定了這些需求,

所以才寧肯在大玻璃窗外搞一面灰牆, 單等哪天官員煩了, 推倒灰牆, 還大家一片光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