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評彈名家的党代會日記:唱出一部《繁花》之後,願上海遍地都是“繁花”

願“人文之城”遍地盛開“繁花”

高 峻

作為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選出的黨代表, 參加党代會讓我倍感光榮, 也深感責任重大。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

當看到黨代會報告用大篇幅對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提出謀劃, 並將“人文之城”作為城市願景時, 更覺得有一份特殊的欣喜。

我與幾位同行有過交流, 黨代會報告中的一句話, 讓我們印象特別深:“推動代表中華傳統文化、上海本土文化、世界優秀文化藝術根植上海、競相展演, 讓市民文化生活更豐富多彩。 ”上海歷來是優秀文化的集聚地, 東西方文化交匯地, 很多人都說上海文化“繁花似錦”, 這是上海最為迷人的魅力所在。 今天, 把這個氛圍延續下去, 把一切好的東西傳承下來、發揚開去, 這座城市才會真正成為一座富有魅力的卓越的人文之城。

對作為文化傳承者的我們來說, 這是一種期望, 更是鞭策。

尤其是曾經經歷過文化傳承的低谷期之後, 今天的我們更覺得有一種特殊的機遇。 我是一名九十年代初進入上海評彈團的演員, 當時戲曲很不景氣, 人才流失, 觀眾銳減, 使我們產生了很大的困惑, 很多人甚至就此對上海傳統文化心灰意冷。 當年的評彈班有十個人, 但是九個後來都轉業了, 在那個全民皆商的年代, 人很容易受到商業習氣的薰染。

但還是有人留下。 既然留下, 就是因為真喜歡, 既然真喜歡, 就要把事情做好。 幸運的是, 傳統文化並沒有被真的打入冷宮。 相反, 近年來, 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鼓舞下, 戲曲藝術等中國傳統文化得到了黨和政府極大的重視。 上海推行的“一團一策”文藝院團改革,

在非遺傳承、激勵原創、鼓勵演出、培養人才等方面有了許多具體而重大的突破, 這讓作為一名基層一線演員的我, 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溫暖和力度。

得益於改革, 這五年, 我們評彈團和上海的“京昆越滬淮”等劇團一樣, 努力出作品、出人才、勤演出。 我們也常常投入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工作, 不斷到基層獻演。 正是這個過程, 讓我們親歷了一種變化:老百姓覺得身邊的公共文化設施越來越多, 越來越方便, 越來越全面, 演員們更是感受到了演出機會越來越多, 上海的文化氣氛越來越濃, 演員們也越來越有幹勁和奔頭。

今天有不少過去沒怎麼接觸過評彈的人知道我, 大概是因為我們把榮獲“茅盾文學獎”的小說《繁花》改編成了評彈《高博文說繁花》,

這是一個講述上海人上海事的作品, 我們在評彈原有表演基礎上, 五位中青年演員大膽創新, 在表演形式和舞臺呈現上做了很多探索, 得到了不少觀眾的認可。 有不少年輕人告訴我, 他們“一聽就愛上了”這門古老的藝術。 這令我們欣慰, 但更是一種鞭策。

如今, 我們還陸續推出了新編中篇評彈《林徽因》、新編短篇彈詞《訪大山》, 而京劇院的多部經典劇碼電影、昆劇團的《臨川四夢》、越劇院的《甄嬛》、滬劇院的《鄧世昌》、淮劇團的《半紙春光》等等, 都在上海和全國乃至世界產生了影響。 面向未來的人文之城, 需要開出更多更大的一片“繁花”, 而作為文藝工作者的我們, 定當加倍努力, 發揚自身的藝術特色,

努力實施“一團一策”科學方案, 擼起袖子、開動腦子、放開嗓子為構建國際文化大都市而奮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