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七國之亂是怎麼回事 周亞夫如何平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就是西漢景帝時期, 七個諸侯國聯合發動的一場針對中央王朝的叛亂。 由於領導七國之亂的是當時被分封在七國的諸侯王, 所以也叫做七王之亂。 漢景帝作為被反的對象, 自然不會坐以待斃, 派大將軍周亞夫率領中央的漢軍同據守在梁國的劉武的軍隊, 運用正確的戰術一舉消滅了五十萬叛軍。

引起叛亂的主要原因是漢景帝二年, 中央開始實行削弱各個諸侯國實力的政策。 在一年內, 中央就抓住諸侯王所犯的每一個錯誤, 然後以此為理由剝奪他們的領地, 以示懲戒。 但是諸侯王並不傻, 他們清楚這是中央對羽翼豐滿的他們進行打壓了。 與其坐在這裡被他慢慢剝削完, 不如奮起反擊。 所以吳王劉濞就帶頭挑起了事端, 唆使了其他六個諸侯王一同起兵造反, 主力軍隊是實力強大的吳楚兩國。

當時周亞夫並沒有按照常理,

帶兵直奔戰場梁國, 而是讓梁王拖住敵軍, 他率軍繞到了叛軍的後方。 梁王在龐大的叛軍連番攻勢下, 幾次向周亞夫求援。 但是周亞夫清楚戰機並沒有到, 必須避開叛軍鋒芒, 所以暗中派人截斷了叛軍的糧草。 在沒有糧草的情況, 七國的軍隊持續不了多久, 這時候周亞夫才出戰迎敵, 終於以少勝多大敗叛軍。

七國之亂最後以吳王劉濞被東越王斬首, 上獻給漢朝, 其他六國的諸侯王在造反失敗的壓力下陸陸續續自殺身亡為結果。 在這場地方對中央發動的戰爭中, 中央取得了巨大勝利, 從而得以順利推行之前的削藩政策, 取消了各諸侯的廣大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權力, 極大加強了中央的集權。

七國之亂髮生在哪個朝代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王的叛亂, 當時以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為主要首, 以一支多達五十余萬的叛軍浩浩蕩蕩地由西向東進攻首都長安。 前期叛軍所經之地無不城池失守, 到了劉武的梁國才被堅固的防衛阻擋。 隨後同征討的漢軍一道消滅了叛軍。

西漢疆域圖

然而在這次平定叛亂中立功甚大的梁孝王劉武, 反是借助了七國之亂在之後實力迅速壯大。 這也為日後樑王劉武預謀帝王埋下了隱患。 事實上, 這也是西漢立國之初就種下的惡果, 只是當時還沒有開花結果。 漢高祖劉邦時期對他的那些分封諸侯王, 郡國並行制是極為自信的, 哪知道最後食這惡果的就是他的後世子孫。

西漢, 也稱前漢, 區別於二百多年後劉秀定都洛陽的東漢, 兩漢合稱為漢朝, 前後傳承了四百多年。 漢高祖劉邦建國之初, 認為秦朝的滅亡在於秦始皇沒有分封同姓的諸侯王在各地。 最後在群雄並起之際, 四周沒能有人進行扼制。 所以劉邦建國後不久,

將自己的同姓的劉家成員分封在各地, 意欲靠子孫時代守護江山。

這種郡國並行的方式在西漢初期的確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是隨著漢高祖的去世, 時間輪轉來到漢文帝時期, 各地的諸侯王也已更迭了三代。 原本和中央阿德血緣紐帶也疏遠了很多, 這就沒有了當初高祖之際牢靠的關係。 反而是各諸侯國在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後經濟繁榮, 軍力強盛, 從而直接威脅到了中央王朝。 所以在漢景帝時期, 有了震驚全國的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是哪七國

早先漢高祖劉邦分封的諸侯王, 在自己的封地裡經過多年的經營, 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實力都大大地提高, 在漢朝文帝、景帝時期就對中央構成了直接的威脅。 於是中央開始削弱地方諸侯的實力, 但遭到抵抗,七個諸侯國聯合起兵造反。這七國分別是劉濞的吳國、劉戊的楚國、劉遂的趙國、劉辟光的濟南國、劉賢的淄川國、劉昂的膠西國和劉雄渠的膠東國。

七國之亂

在這七國之中勢力最大最強的當屬劉濞的吳國。當年高祖劉邦陸續分封了九位諸侯王,這些諸侯王的地位僅僅次於中央的皇帝。他們在自己廣袤的封地裡獨攬大權,鑄造金幣,儼然成了一個獨立的王國。而吳國的劉濞就憑藉自己封地內豐厚的銅礦,大肆開採,眾多亡命之徒都為他效命。天長日久,勢力漸漸膨脹,終於在七國之亂中有實力成為眾王之首。並且在戰爭當中,公然自稱為東帝,同西邊的漢景帝對抗。

實力其次的就是楚國的劉戊,他是漢高祖劉邦四弟的孫子,楚國的第三任王。劉戊為人輕佻,不守禮法。漢景帝二年,太后去世。劉戊在長安守孝期間還時常飲酒作樂,縱欲無度,被人告發。漢景帝就趁機削了劉戊的部分封地,這就令他對朝廷懷恨在心。漢景帝三年,剛好碰到吳王起兵反抗朝廷,劉戊也就率領強悍的楚國軍隊加入了叛亂當中。

其他的諸侯王雖然實力不如吳、楚兩國,但是仍舊不可小覷。當七國的部隊會合後,足有五十余萬,遠超漢廷派出的十萬軍隊,但是他們還是輸在了短小的眼光和道義上。

周亞夫平七國之亂

漢景帝三年(西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為主的七國諸侯,不滿漢景帝的削弱諸侯王勢力的政策,於是一起抱團組成聯軍對抗長安的中央王朝。漢景帝在誅殺獻策削藩的晁錯試圖平息七國之亂失敗後,下定決心起兵鎮壓,統領漢軍以及諸大將的就是周亞夫。

周亞夫畫像

因為七國早先就已經約定好了,所以聯合軍隊在叛亂的初期得以順利進行,向西連拔數座城池。但是到了長安和東面諸侯之間的緩衝地帶——梁國境內卻是遇到頑強的抵抗,畢竟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弟弟。但是梁國的城池堅固可靠,叛軍一時半會兒攻克不下來,從而在這裡浪費了很多時間。

不過面臨聲勢浩大的七國聯軍,梁王劉武也是心裡發虛,一直催著周亞夫發兵救援。熟諳兵法的周亞夫認為此時的叛軍氣勢過旺,正面與之相抗不是明智之舉,所以就一直按兵不動,任梁王喊破喉嚨也不行。不過周亞夫也不是一味無腦地等候叛軍打累了,而是暗地裡派兵攻佔了叛軍的糧草營,導致聯軍失去了供給,士兵們也就沒有了力氣戰鬥,整個軍隊的士氣大幅下降。

眼看叛軍士氣降低的周亞夫,便和梁國內的軍隊聯合夾擊了七國聯軍,不多久聯軍就被打的四分五裂。為首的吳王劉濞帶著自己的殘兵逃到了東越,最後還是被越王斬下首級獻給了漢朝。其他六位諸侯王前前後後都自殺身亡,七國之亂也由此平定。在平定七國之亂中,周亞夫懂得忍耐等候時機,也恰到好處地把握了機會,才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但遭到抵抗,七個諸侯國聯合起兵造反。這七國分別是劉濞的吳國、劉戊的楚國、劉遂的趙國、劉辟光的濟南國、劉賢的淄川國、劉昂的膠西國和劉雄渠的膠東國。

七國之亂

在這七國之中勢力最大最強的當屬劉濞的吳國。當年高祖劉邦陸續分封了九位諸侯王,這些諸侯王的地位僅僅次於中央的皇帝。他們在自己廣袤的封地裡獨攬大權,鑄造金幣,儼然成了一個獨立的王國。而吳國的劉濞就憑藉自己封地內豐厚的銅礦,大肆開採,眾多亡命之徒都為他效命。天長日久,勢力漸漸膨脹,終於在七國之亂中有實力成為眾王之首。並且在戰爭當中,公然自稱為東帝,同西邊的漢景帝對抗。

實力其次的就是楚國的劉戊,他是漢高祖劉邦四弟的孫子,楚國的第三任王。劉戊為人輕佻,不守禮法。漢景帝二年,太后去世。劉戊在長安守孝期間還時常飲酒作樂,縱欲無度,被人告發。漢景帝就趁機削了劉戊的部分封地,這就令他對朝廷懷恨在心。漢景帝三年,剛好碰到吳王起兵反抗朝廷,劉戊也就率領強悍的楚國軍隊加入了叛亂當中。

其他的諸侯王雖然實力不如吳、楚兩國,但是仍舊不可小覷。當七國的部隊會合後,足有五十余萬,遠超漢廷派出的十萬軍隊,但是他們還是輸在了短小的眼光和道義上。

周亞夫平七國之亂

漢景帝三年(西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為主的七國諸侯,不滿漢景帝的削弱諸侯王勢力的政策,於是一起抱團組成聯軍對抗長安的中央王朝。漢景帝在誅殺獻策削藩的晁錯試圖平息七國之亂失敗後,下定決心起兵鎮壓,統領漢軍以及諸大將的就是周亞夫。

周亞夫畫像

因為七國早先就已經約定好了,所以聯合軍隊在叛亂的初期得以順利進行,向西連拔數座城池。但是到了長安和東面諸侯之間的緩衝地帶——梁國境內卻是遇到頑強的抵抗,畢竟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弟弟。但是梁國的城池堅固可靠,叛軍一時半會兒攻克不下來,從而在這裡浪費了很多時間。

不過面臨聲勢浩大的七國聯軍,梁王劉武也是心裡發虛,一直催著周亞夫發兵救援。熟諳兵法的周亞夫認為此時的叛軍氣勢過旺,正面與之相抗不是明智之舉,所以就一直按兵不動,任梁王喊破喉嚨也不行。不過周亞夫也不是一味無腦地等候叛軍打累了,而是暗地裡派兵攻佔了叛軍的糧草營,導致聯軍失去了供給,士兵們也就沒有了力氣戰鬥,整個軍隊的士氣大幅下降。

眼看叛軍士氣降低的周亞夫,便和梁國內的軍隊聯合夾擊了七國聯軍,不多久聯軍就被打的四分五裂。為首的吳王劉濞帶著自己的殘兵逃到了東越,最後還是被越王斬下首級獻給了漢朝。其他六位諸侯王前前後後都自殺身亡,七國之亂也由此平定。在平定七國之亂中,周亞夫懂得忍耐等候時機,也恰到好處地把握了機會,才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