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開皇之治的盛狀僅一點就完勝貞觀之治!

統一全國後, 楊堅勵精圖治, 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 結束了自西晉末年到隋統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據狀態, 實現了自秦漢以來中國的又一次統一, 使北方民族大融合, 南方經濟發展。 政治方面, 楊堅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 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將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復漢姓。 複姓, 代表漢化的主流, 終究戰勝了鮮卑化的逆流。 表明府兵不再是一支胡人的軍隊, 而是一支名副其實漢人或者夏人的軍隊。 軍與民的胡漢之分, 至此消除。 也表明關隴貴族集團事實上名義上都是關隴地區的一個漢人集團。

另外, 楊堅廢除九品中正制, 改為五省六曹制, 後改稱五省六部制, 是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藍圖。 中書、門下兩省負責詔令的起草和封駁, 尚書省負責政務的管理。 尚書省又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 吏部, 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

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 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 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 和兵籍、軍械等;刑部, 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 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從隋前中期的人口增長就看得出楊堅的政治才能:開皇元年(581年)全國戶口462萬戶, 到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達到8,907,536戶, 46,019,956人。 其中在開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陳增50.0萬, 此時的全國戶口700多萬, 平均年增長226,708戶。

看看貞觀之治的全國戶口數:

《新唐書·志四十一》:貞觀初, 戶不及三百萬。

《舊唐書》地理志記載貞觀十三年戶口大簿分州縣的人口數字, 翁俊雄著《唐初期政區與人口》一書, 對其進行了詳細加總, 算出戶3,003,202, 口12,311,698。 平均每戶4口人。 但是, 該統計也並不完全準確,

因為《舊唐書》脫漏了洛州等要州的人口數字。

以戶口數量就完全可以看出來孰強孰弱。

軍事上, 楊堅改變府兵制初設時, 兵農分離情況。 轉變為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 並在折衝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戰爭發生時, 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農合一”的制度。

經濟上鑒於五胡亂華以來南北分裂達二百七十年之久, 民生困苦, 國庫空虛。 故自開皇九年(589年)統一天下後, 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 輕徭薄賦以解民困。 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 穩定民生。 由於魏晉南北朝以來, 戶籍不清, 稅收不穩。 於是於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實行大索貌閱。 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 推行輸籍法, 作全國性戶口調查, 結果查獲沒有戶籍的百姓達165萬餘口, 其中丁壯44.3萬人, 以增加國家稅收, 改善經濟, 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

隋初經歷南北朝長期的戰亂, 民生疲弊困苦, 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 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 其後多次減稅, 減輕人民負擔, 促進國家農業生產,

穩定經濟發展。 楊堅在位時代之富饒既非重斂於民, 究其原因, 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 此舉既可增加賦稅, 又可穩定經濟發展, 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逝。 均田制能順利推行, 對隋前中期的經濟發展收益甚大。

加上隋代以關中作為本位, 關中糧食短缺,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故楊堅於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於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凶年。

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鑒於南北朝政區劃分繁雜隨意,地方行政交錯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於開皇三年(583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楊堅時期朝廷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于行政之經費,大約是南北朝時期開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此外,楊堅安定政治,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

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汙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高祖在位時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楊堅開了科舉制度之先河,他即位後,廢除了以前選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選官不問門第。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

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延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於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關中糧食短缺,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故楊堅於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於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凶年。

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鑒於南北朝政區劃分繁雜隨意,地方行政交錯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於開皇三年(583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楊堅時期朝廷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于行政之經費,大約是南北朝時期開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此外,楊堅安定政治,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

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汙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高祖在位時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楊堅開了科舉制度之先河,他即位後,廢除了以前選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選官不問門第。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

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延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於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