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因《人民的名義》又火了的《萬曆十五年》,我用這個姿勢給你講講

寫在前面

本文共 10000餘字, 非娛樂, 很有正事。

這篇文字用現在知識變現的價位來看, 還不得值三萬塊錢嗎, 因為我文筆比較爛, 打個折, 值一萬, 假若請文筆比我好的潤色一下, 大概能回升到值2萬塊錢。

一周寫這麼一篇, 按說, 我該是月薪3萬·~~10萬的人, 麻痹, 我錢那?!

其實, 我只是想說, 知識變現, 你買的產品要是比我這個還差, 你真有錢, 你眼光真差。

有些書頻頻被列入各種經典必讀, 《萬曆十五年》就是其中之一。

因著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人民的名義》, 《萬曆十五年》跟著受益了, 雖然有點扯, 但這挺好的, 終歸是好書。

《萬曆十五年》不難讀的, 既不晦澀, 也不難懂。

不過那, 讀中國歷史的時候有個小前提, 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 特別是儒家, 最好有個大面的瞭解, 比如《論語》, 不然有些事感觸可能沒那麼深, 段子會被埋起來, 笑話就不好笑了, 而用拐外抹角殺人的奏章也會看不出兇險。

這是題外話, 按下不表, 我沒事也在逼逼《論語》的零碎, 出門左拐自己找找。

這麼說吧, 《萬曆十五年》主要講了六個人。

萬曆皇帝, 中文版書名都帶著這位了, 那皇帝老兒定然是跑不了的。 話說英文原版不叫這個名字, 翻譯成中文叫《無關緊要的一五八七年》, 黃仁宇的意思是看似沒怎麼樣, 實則無關緊要處是一切的拐點。

比如, 奴酋同學, 也就是後來大清帝國被追認為第一代皇帝老兒的努爾哈赤, 就是在這一年冒了頭, 很弱小, 被發現了, 也上報了, 但是沒有去操翻, 結果尾大不掉, 後來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這六位, 分別是萬曆皇帝, 首輔申時行, 這龜兒子父母完全沒有考慮到後人叫這個名字的拗口, 差評;著名的張居正大爺跑不了的,

跟萬曆皇帝一向綁在一起;同樣有名的奇葩清官海瑞同學, 以及成名於操翻日本倭寇的軍事天才戚繼光, 最後是明朝浪人, 浪的不驚人死不休的李贄。

全書主要就是通過以上六位說道了說道。

我個人非常喜歡黃仁宇先生的兩個論斷, 在此書自序裡。

一則, “筆者以為, 中國二千年來, 以道德代替法制, 至明代而極, 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

二者, “民窮的根本原因不在國家的賦稅過重, 而端在法律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 甚為中肯。

我個人覺得黃仁宇大爺是有些同情萬曆皇帝的。

一個靠冷暴力愛咋咋地去反抗的皇帝, 無奈這個詞已經不能說明萬曆同學內心的苦楚了。

萬曆皇帝對於明朝同期文官來說就是一個三好學生墮落的故事, 一開始可有模有樣可像明君了, 後來是能翹課翹課, 想曠工就曠工, 你罵我我裝死, 連回話都沒有, 讓你沒有繼續逼逼的必要, 我就不做, 我就不聽, 我就不動, 早朝我能免都免了, 枉論其他。

在《萬曆十五年》裡有個段子,

我見猶憐。

“十年來, 他身居九五之尊, 但是被限制到沒有錢賞賜宮女, 以致不得不記錄在冊子上等待有錢以後再行兌現;他的外祖父因為收入不足, 被迫以攬納公家物品目力而被當眾申飭”, OMG, 這簡直太屌絲了, 當然, 這位皇帝屌絲有很多女人, 只是沒錢打賞, 只能賞白條。

萬曆皇帝就是在這等情況下努力成了一個明君胚子, 你要說當時有人能看出來萬曆皇帝以後的窩囊和墮落, 我絕對相信他是在吹牛逼。

萬曆皇帝和張居正關係比較複雜, 亦師亦臣, 甜蜜時那這是尊崇有加, 比如最早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母親都是特殊對待張居正的, 稱呼為“元輔張先生”, 古人重名禮, 這小小的稱呼, 其實是特殊的恩寵。

這事沒感覺好吧, 張先生張居正偶感腹痛,皇帝會親手調製椒湯麵給先生服用,怎麼用,皇帝給當回老媽子,這總有感覺吧。

傳說萬曆皇帝他娘跟張居正有一腿,這是扯犢子,不可信,如果是真的,那萬曆皇帝和張居正的關係就更複雜了。

當初萬曆皇帝特上進的時候,皇宮內外有鐵三角保駕護航,張居正在外,馮保作為大太監在皇帝周圍,還有皇帝他娘在深宮中嚴厲的面孔,萬曆皇帝也還是小孩子比較好控制,後來就不是那回事了。

張居正死後被清算,馮保也被扔回了陪都南京等死,但即使對人已死名猶存的張居正翻臉的萬曆皇帝,內心依然是複雜的。

黃仁宇就提到一個事,在馮保被擯棄後,有一位禦史繼續上本參奏張居正,捧臭腳嘛,牆倒眾人推,寡婦眾人騎,而且口氣不小,直接來了個張居正十四大罪狀,可不老少。

萬曆皇帝用朱批回答說,張居正蒙蔽主上我,禍國殃民,深負恩眷,但是“侍朕沖齡,有十年輔理之功,今已歿,姑貸不究,以全始終。”

鐵三角崩塌,皇帝長大,舊恩情隨著死去的人慢慢被掩埋,親娘已經不太吱聲了,支持還是反對都不再說話。

萬曆皇帝的突變,其實有明確的內在邏輯,只可惜張居正不懂,馮保不懂,萬曆皇帝的親娘不懂,張居正的接班人申時世也不懂,甚至整個明朝的文官系統裡所有人都不懂,或者說懂也不在意,不允許。

只有一個人懂,此人也道出此中關鍵。

淑妃鄭氏,萬曆皇帝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也是萬曆皇帝的知己。

她在最適當的時機走進了朱翊鈞的生活,填補了他精神上的缺陷。

我刻意在這裡沒用萬曆皇帝這個慣用的稱謂,而是用了他的俗名朱翊鈞,關鍵就在這。

淑妃看透了這一點,朱翊鈞雖然“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在實質上卻既柔且弱,也沒有人給他同情和保障。即使是他的母親,也常常有意無意地把他看成一具執行任務的機械,而忽視了他畢竟是一個有血有肉。既會衝動又會傷感的'人'。基於這種瞭解,她就能透徹地人情了作為一個妻子所能夠起到的作用。”

說白了,別的妃子和官員們不把萬曆皇帝當人看,百依百順,但心靈深處卻保持著距離和警惕,惟獨淑妃,她毫無顧忌,敢於挑逗和嘲笑皇帝,同時又傾聽皇帝作為人的訴苦,鼓勵皇帝增加信心,名份上淑妃是個妾,但是在萬曆皇帝的精神世界裡,淑妃不把自己當做姬妾看待,而萬曆皇帝則幾乎視其為精神支柱了。

其實這就是萬曆皇帝從三好學生突變,讓朝野上下驚若二人的原因,但是,沒有人在意,所以只有雙方的對立。

1587作為明朝的最高權力象徵,皇帝缺席了,活著,反抗的活著,成功的擺脫了張居正的影響,卻無法戰勝文官集團的力量,選擇自己喜歡的兒子繼位也是不可以的,萬曆皇帝嘗試了很多年,還是失敗了,於是用不理不睬,裝傻式裝死來抗議。

申時行這個人蠻有意思,你不能說他無能,但也談不上真有多大的作為;他自己覺得挺不容易,也做得不少,但是大家不這樣認為,皇帝甚至也未必覺得做得多好;各國各朝各代都有這樣的人,缺了不行,多了也不行,在位主政,往往不太行。

“申時行很清楚的看到,在他的前任八個首輔中,只有李春芳和張四維可謂能全始終,其他翟鑾、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和張居正六人,或遭軟禁,或受刑事處分,或死後仍被追究。

表面看來,所有處分出自皇帝的旨意,其實所有的案件,無一不產生于文官集團中的矛盾。

首輔或是在政策上遭到多數人的反對,或是個性太強而引起季度和仇視。技術上的爭端,一經發展,就可以升級擴大而成道德問題,勝利者及失敗者也就相應的被認為至善或極惡。”

申時行其實蠻高明,至少看事情蠻高明,但是申時行沒有做烈士的決心,不是他不懂,而是他真的不想,換做你我普通人,看清了申時世面對的,大概也都一樣。

但你不能說申時行是個嚴嵩一樣的貪官惡勢力,他不是,當然他更不是張居正甚至類張居正式的意圖開創一方局面的能臣,三國曹操屁股後面一向跟著一句名言“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我們認識的曹操是後者,申時行也並非是前者,非能臣。

“除非把全部的文官罷免,而代之一不同的組織和不同的原則,身為首輔的人只能和文官合作,按照他們的共同意志辦事。申時世沒有忽略文官的雙重性格:即雖稱公僕,實系主人;有陽則有陰。”

雖稱公僕,實系主人,這裡面有矛盾,也有現實。

“離開了權術,這些高級官員也無精明能幹之可言,而權術又總是和誠信背道而馳。”

權術也是學問,但有一種人離開了權力狗屁不是,脫離了權術的舞臺,不如街邊賣地瓜的大叔。

申時行作為首輔的主要工作目標,他自己總結的非常好,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說的,一樣是這樣做的。

他所期望的不外是“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想、說、做一一以貫之,然而,他還說失敗了。

申時行提倡誠意,他對理想和事實的脫節也有一番深切的人是。他爸人們公投上公認的理想稱為“陽”,而把人們不能告人的私語稱為“陰”。

黃仁宇先生是拎出幾個人做話頭,說人說人本質上也是因著人事順藤摸瓜,揪出問題所在,我們去讀書讀人,無非也是如此。

制度是個很奇怪的東西,它賦予社會以安定,足以平定混亂孕育新的活力,然而任何一個制度的都有明晰的階段性和適用性,一旦超出它的適用範圍,最開始的制度立馬變成最大的隱晦根源,同時又自我生髮出自我維護阻擋一切的力量。

皇位就是一種社會制度,皇帝卻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這即使萬曆皇帝的困局,也是這個制度本身的矛盾。“一登皇位,他(皇帝)的全部言行都要符合道德規範,但是道德規範的解釋卻分屬於文官。他不被允許能和臣僚一樣,在陽之外另外存在著陰。他之被拘束是無限的,任何個性的表露都有可能被指責為逾越道德規範。”

通過黃仁宇先生的點破,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上也能像淑妃一樣理解萬曆皇帝內心的苦楚,角色設定和人性本來之間不和調和的矛盾。

明朝自朱元璋想當然的破除丞相職位之後,歷史隨即啪啪啪打了朱重八的臉,該你老朱辦的事你隨意折騰,不是你能搞得清楚的,你朱元璋無非只是在明朝給宰相換了個名字,自己還以為做了多牛逼的事情,在歷史規律面前,什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太祖,都是毛毛雨,只是毛毛蟲。

作為首輔們無丞相之名,卻有比丞相更大的權力,在這個角色上的人,就像是一個漢堡裡的肉塊,一個肉夾饃裡的肉餡,夾在皇帝和文官們中間,可調和雙方,也時常兩邊不討好。

有名氣,未必有典型性,因為有名氣的牛人和能人,一樣會遇到必然遇到的典型性問題,卻有著帶有自身性格獨特性的處理方式,那麼,申時世們其實更典型。

有能力,未超群,各朝各代都有,青史留名,後世並不著名,然而是很好的典型。

明朝如是,或許但凡朝廷皆如是。

皇帝,首輔或者說丞相,文官群體,這三方在朝堂之上,卻主宰者萬萬生民的生死生計之事。

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第二章首輔申時世中寫道“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實施後或成或敗,全靠看他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擾,都這理論上的完美仍不過是空中樓閣。這一帝國既無崇尚武功的趨向,也沒有改造社會、提高生活程度的宏願,它的宗旨只是在於使大批人民不為饑荒所窘迫,即在‘四書’所謂‘黎民不饑不寒’的低標準下以維持長治久安。”

申時行看透了這一點,我們雖不在朝堂之上,也可以,也應該看透這一點。

這是偶像的崩塌,也是主義的崩塌。

典型案例申時世所呈現的,其實比張居正們多。

因為申時行們要迎合現實,張居正們是我知道現實,我不管,按我的來,不然你滾,我用符合我標準的人,我才不管你們這群文官怎麼想,我要做成我要做成的事。

結果申時行尚有階段性老成的好口碑,雖然不長久,也最終評價一般;張居正們一開始帶來新氣象,互相忍讓,一旦觸及根本利益,只有翻臉,文官集團不會給予張居正好評,甚至攛掇這皇帝刨墳滅其後。

政治一向是皇帝、首輔和文官集團們的遊戲,縱觀二十四史,誠如毛澤東所言,人民缺席。

皇帝缺席,昏君之名,一人之苦罷了,人民缺席,生死枉顧。

“因之我們的政事,注重體制的安定,而不計較對一人一是的絕對公允。犧牲少數人,正是維持大局的方法。”

這犧牲少數人,在官員,或許一人,一黨;若在民眾,怕是百千十萬不足計。

我有時候覺得張居正和戚繼光是類似的人,在制度和皇權允許的範圍內大刀闊斧,幹一切自己判斷為正確的事情,為君為國為民有利的事情。

很務實,很現實,也確實很有本事。

戚繼光名垂千載,除了自身是軍事小天才,自身素質過硬,幹的事情也得確有成績之外,還需要考慮歷史進程,有張居正這麼一位保駕護航的首輔在上,事情才有可能做成我們現在已知的樣子。

但是我要從戚繼光死講起,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下筆時,宛若一款即時戰略遊戲的畫面,玩家都處於黑幕中,彼此之間並未獲知,然而各自造兵存錢發展,新兵器的出現和新探索人員的出發,將使黑幕漸漸清晰,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歷史必然的結局。

“戚繼光在貧病交迫中死去。

在少數幾個沒有遺棄他的朋友之中,有一位就是為他寫作墓誌銘的汪道昆。

當他寫到'口雞三號,將星殞矣',顯然有無限悽愴的感觸。

汪道昆自然不會知道,當他潤筆作書的時候,西班牙的艦隊,已整備出征英國。

這事情的意義,即是軍備的張弛,立即影響一國國運的盛衰。

世界局勢如是,而這陽曆1588年1月17號清晨,將星西隕之際,我們古老的帝國業已失去重整軍備的最好時機。

三十年後,本朝的官兵和努爾哈赤的部隊交鋒,缺乏戚南塘將軍苦心孤詣擬定的戰術和強調的組織紀律,結果是眾不敵寡。

茲後八旗軍作為一股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其取本朝而代之,也只是遲早的問題了。”

朝代更迭,不足惜,然而戚繼光讓人歎惋,不僅僅是他的一生,大抵還源於他身後眾不敵寡的戰事。

有一部出色的網文小說叫做《晚明》,作者柯山夢。

這部作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也不怕劇透了,其實人人猜得到,努爾哈赤的後代皇太極被明朝打敗了,並沒有以寡敵眾而勝。

說《晚明》是優秀的出色的,因為作者在作品內使用的不是什麼神奇的現代辦法,而是完全使用明朝已經有的一切。

經濟完全依靠山東的三分之一,以文登起家,對抵遼東,糧食出自明朝山東荒地,大約用了三分之一不到,流民多,荒地更多,這也是曆事實。

軍隊招募以縴夫打底,就是沿著河道拉船的,然後流民裡挑精壯的,這並不是什麼神奇的辦法,因為戚繼光早就這麼玩了。

整個練兵系統完全按照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從組織架構到紀律嚴苛,甚至作為典型的鴛鴦陣,所謂鴛鴦陣就是類似於今天的小隊,長短兵器搭配,有一個盾牌和旗手,其中高德紀律很有意思,盾牌手和旗手要是死了,這個小隊就算其餘人活著回來也要軍法問斬,所以一個鴛鴦陣的小隊都會極力配合,保護盾手,而其實盾手本身就是保護小隊大部分人的,彼此相輔相成。

錢來自海運的貨物販賣。

任何想像都有幻覺,因為現實不可能,但事實沒錯。

事實上就是,以當時明朝中等省份,但有一個土皇帝一樣的地方大員,控制一個省的軍力,致力於對抗皇太極,事實上那時候皇太極的已經是朝廷第一大憂患,人人知道。

就是用戚繼光留下的練兵方法,最壞的局面,皇太極跟以前一樣,只能騷擾,不能戰勝。

僅僅一個省就行了。

不可能的地方在於,貪腐,整個官員集團,不分文武,全爛掉了,所以皇太極才能用一種近乎原始脆弱的野蠻部落組織形式,打贏晚明一個王朝。

這簡直是奇跡,因為太難了,朱棣就體會過。

朱棣篡位,帶著明朝頂級強軍,曾經打的元朝滿地找牙的邊防第一強軍,然而即使是內部篡位,也廢了老勁了。

朱棣體會到了,實力強大如他,就算加上了甯王的十萬強兵,也只是以一隅而敵一國,實在太難了。

而皇太極,無論個人能力,還是威信和內部統一程度,包括綜合實力,差的朱棣很遠很遠,卻以寡敵眾,輕鬆的贏了。

是的,晚明更脆弱,內憂外患,不只皇太極,還有李自成們,而一切就始於1587年,戚繼光的晚年,他個人死不死都那樣了,但時局已然定式,最後的時機過去了。

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育,十年教訓,吳國從贏家到輸掉底褲,改變需要契機,變化的過程也需要時間,明朝那會兒已經不是春秋戰國那般落後,不用20年,30年,其實只需要更少的時間,然而,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如今我覺得有些事情原來是需要一直強調的,比如但凡有所作為名垂青史的人,絕大部分並不蠢,政治上也都很高明,人人都有性格缺陷,但千萬不要小看。

戚繼光如是,海瑞亦如是,歷史形象不是影視形象,切不可混淆。

其實你想,在偌大一個朝代,能混到皇帝的耳朵裡,有事沒事誇獎幾句的人,怎麼會比我們還幼稚那?

“對一個英雄人物隱惡揚善,並並不是真正的推崇。戚繼光的複雜來自壞境的複雜,如果指望他簡單的如同海瑞,無疑是不近情理。寫歷史的人既知道戚繼光是一代卓越的將領,一位極端剛毅果敢的軍人,也是一位元第一流的經理、組織家、工程建築師和操典的作者,則自然應當聯想到假如他不精通政治間的奧妙,就絕不可能同時做好這麼多的事情。”

言及此處,順便可以罵個街,也不用指桑駡槐,指和尚罵禿子,直接罵就好了。

如今,我們的社會上有種怪現象,就是一貫的盲目,現在輪到盲目崇拜互聯網相關,比如互聯網從業者,碼農什麼的。

其實任何時代都有所流行,但是碼農就是碼農,程式師就是程式師,只是這個時代流行,而工作是流行工種。同時,有一些創業者成功者是程式師或者碼農出身,甚至打造的企業牛逼閃閃,管理的企業讓圍觀群眾看了羡慕的嗷嗷嗷叫,而因為是程式師和碼農出身,這些成功者身上多多少少會帶著一些職業特點,穿著或者言行之類,但這些人厲害是綜合的水準,並非因為是程式師和碼農出身,並非碼農和程式師就都是放之四海的人才,成功者反而一定是君子不器。

我見過許多無恥的人,常常自稱我就是程式師思維,你們讀書的都是發散思維,我們程式師都是解決問題賺錢的,解決務實的問題,我們程式師牛逼,我們就崇拜西方,西方隨便提溜出一個活著的或者沒死太久的商業大牛,幹翻中國歷史至今所有牛逼的人物,趕緊跟我們程式師學吧。

幼稚的要死。

首先,不要代表別人,說自己,不管你是程式師還是什麼員,說自己,不要代表別人。

其次,隨便一個張居正式的人物就虐死西方大部分的所謂商業大牛和政治大牛。這就跟跳水一樣,在不考慮難度係數的前提下比較,那就是耍流氓。

山東一個省放在歐洲,那就是個大國,無論人口經濟。明朝那麼大一個地盤,那麼多人,西方那些牛兒們根本就沒機會去管理,沒機會在組織方式那麼落後的情況下去辦事,而張居正卻還能中興一下。其實這不是一個比東方牛還是西方牛的問題。

而是自己腦殘卻敢大言不慚出來代表程式師,自找羞辱是腦殘的問題。

甭管是程式師還是掏糞員,只要需要管人帶兵,需要自己管錢糧,都需要懂政治,懂管理。

所以成功者都是相似的,不是人和人相似,而成功的需要的條件。

戚繼光是將軍,是軍人,是一流的經理人、組織家、工程建築師和操典作者,同時也可以說是一個通達的政治家。

那麼一個成功者,或者是創業者,至少是帶頭人,最起碼懂行,如同是軍人具備軍人的基本素質,其餘你最好是個一流的經理人,自己不是出去找一個。

你最好是個組織家,自己不是出去找一個。

你可以不是工程建築師和操典作者,這可以花錢解決,同時建立人力資源部門。

懂政治,在別處不知道,在中國是必須的。

我相信,約伯斯要是在中國創業起家,他會死的很難看。

“在抗倭戰爭中功績最為捉住的戚繼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將領,而是最能適應壞境以發揮他的天才的將領。他所以獲得成功的要點,在於他清醒的現實感。他看清並適應了當時的政治,而把軍事技術作為必要的輔助,這是在當時的環境裡唯一可以被允許的方案。”

中國人,務實的說,特別需要好好理解這段話。

贊其打假,哀其不幸,恨其不清醒,看不清、不適應政治,結果明哲保身的機會都沒有了。

另外,現在忽悠別人搞什麼知識變現賺點零花錢已經不丟人了,但自己是個臭傻逼還出來得瑟,那就該挨千刀了,比如代表廣大程式師,自己卻還不太識字,就出來忽悠人,那請記住,你敢開武館,就會有人打斷你的狗腿,而且比徐曉東懂得明哲保身。

海瑞和李贄,都很特殊,如同海水和火焰,兩個極端。

但是海瑞和李贄本身的特性大於其所反應的時代性,段子很多,但是在這篇文章裡,我卻不想過多的說他們。

甚至本質上,我覺得海瑞和李贄是一樣的,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內核是一樣的。

甚至海瑞和李贄的文學性、戲劇性更大一點,是太人性的。

李贄解釋了海瑞,也提供了一種可能。

“李贄更為大膽的結論是一個貪官可以危害至小,一個清官卻可以危害之大。他尊重海瑞,但是也指出海瑞過於拘泥于傳統的道德。”

李贄評價海瑞的話也極有名“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棟樑。”

張居正奢靡,也定然是貪腐的,但是這和他能開創明朝萬曆中興的局面沒關係,張居正不是清官,戚繼光也不是清廉的將軍,清廉的將軍會被掣肘,很多事沒可能辦成的。

海瑞不可能當上首輔,假設當上了,也不會有張居正的成就,枉論更高,甚至我基本確定海瑞連申時世做的都不如。

海瑞適合做三公,道德模範,就是符號官員,象徵意義夠大就行了。

我沒有特意寫張居正,因為張居正面對著萬曆皇帝面對的,也面對著申時世面對的,也知道戚繼光要做成事需要面對什麼,更知道海瑞的存在,而李贄們沒有給予思想上的詮釋和解脫。

張居正在理論上找不到更好的學說,就只能以自己的一身挺立於合理和合法之間,經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

他聲稱己身”己身不復為己有“,願意充當鋪地的席子,任人踐踏以致尿溺,這整合李贄所說的不顧凡夫俗子的淺薄批評相似。

“如入火門,得清涼門”,就是說一旦把自身的名譽全毀置之度外,就如同在烈火中賺錢偶到了清涼的門徑。

其實張居正只是滅了他人,但自己並未解脫吧,因為張居正總需要自己給自己一個解釋,不理凡俗庸眾容易,孤獨前行也可,只是對自己張居正是否有交代那?

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給所有人一個交代。

“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歲在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

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洗浴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人身敗兼名裂。

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裡作悲劇性的結束。

萬曆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權術包含著玩人,文官集團整人,並不是影視劇上演的那麼簡單,啟奏皇上某某某是個臭流氓,不幹正事,皇上你快辦他吧,nonono,這事很有門道。

張居正活著的時候沒少被群毆,申時行甚至差點在位翻了船。

“起先總是無名小卒,直到時機成熟才有大將出馬。這種方式,大凡久在政治圈子裡的人物,都已看透,他們可以從青萍之末,預測大風暴的來臨。”

這種攻擊是有預謀、有策劃、有安排、有章法、進退有據、主次有序的,還有個專門的叫法:去皮見骨。

“攻擊者常常從一些小事開始,諸如一句經書的解釋,一種諧音的諷刺,一張不署名傳單的內容,一個考題的不當等等,有時也可以在奏章上提出一個冤案,參劾一個不知名小官的家庭瑣事,或者以論水利和研究馬尾巴發難引出本題。”

其實皇帝也不傻,漸漸就看出來了,心裡有了數,有時候就旁觀看戲,有時候藉以利用辦自己的事,關鍵是還不能過分嚴懲攻擊者,因為要繼續鼓勵監察官和言官盡忠報國,奏章上全是腥風血雨,獎罰裡盡是心照不宣。

申時行掉進溝裡那回,實際上是萬曆皇帝把他撈上來了,不然,也就徹底玩完。

1583年夏天到1585年夏天,注意啊,長達兩年的時間,申時行就感覺似乎要有事,他畢竟是為官多年,見的太多了,套子開始收的緊了,他有感覺,只是還不清晰。

先是年輕的京官們試探萬曆皇帝對申時世這位首輔的態度,起於青萍之末,去皮見骨的一番政治權術攻擊打法,逐漸展開了組合拳。

那時候張居正已經臭了,人人得以誅之。先是有人質問,張居正四個兒子,三個得中進士,兩個進了翰林院,申時行你當時是會試主考官之一,你是不是和張居正暗箱操作了?

你看,只是之一,但是人家就能聯繫上,皇帝沒啥反應,申時行也還輕鬆扛得住。

接著就有人因之建議了,今後這麼辦吧,大學士的兒子一律不得參加會試,省的有人說咱暗箱操作,這會看起來是論事,實際上就打臉了,因為這是指向了申時行的長子申用懋,這下估計申時行就徹底知道了,原來這是沖著我來的啊。

但是那,風向一轉,這幫人接著去彈劾吏部尚書楊巍,說這吏部骨頭不硬啊,辦事沒主張,用人辦事老師迎合內閣的意思,看起來是說吏部尚書楊巍工作上有問題吧,不是,人家言外之意是內閣首輔申時行專權,肯定是申時行專權跋扈啊,不然吏部尚書還怕誰那?

不過那,這兩次都沒什麼效果,但你也不能說建議這個行為不對,監督吏部也是為國為君嘛,頂多留中不發,不採納,但是怎麼駡街都沒事。

第一套熱身組合拳打完,接著繼續,這幫人又彈劾禮部尚書徐學謨,理由是這禮部尚書辦事不利啊,給皇帝選陵墓,根本就沒有廣泛聽取堪輿專家的意見,堪輿就是易經風水那一套,總之,專家們都還沒機會都吃飯發言那,你這調研不行啊,皇帝的事,多重要,但你工作方式方法不對,選出來的位置不是最好的,那就是因為你。

這回成功了,徐學謨被迫去職。

真正的原因那?徐學謨事實上唄文官集團視為張居正的人,這已經很讓人討厭了,同時那,徐學謨那會兒有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申時行的次子申用嘉,這是兒女親家,幹他。

面對這一輪下來,申時行就吃力了,兒女親家的臉都打了,也相當於打了他的臉,好在還是撐住了,但是別急,機會總會有的,組合拳第二套還沒用完。

又一個人出現了,這人叫高啟愚,曾經是北京和南京的國子監祭酒,相當一第一國立大學校長,由於申時行的推薦高啟愚以禮部右侍郎的身份充當經筵講官,這就是給皇帝上課的老師啊。按照一般慣例,高啟愚再高升一步成為內閣大學士那是指日可待,基本上那就等於走了申時行的路子,最後也得是首輔。

人生美好的畫卷在高啟愚面前展開了,前途不要太牛逼。

正在這春風得意之際,忽然有人檢舉,說幾年前高啟愚主持應天府的鄉試,試題當然是高啟愚出的,題目叫“舜亦以命禹”,現在來指責他說這是宣傳禪讓,這倒還沒什麼,本來就是吹捧古人禪讓的,進一步的聯繫就不得了了。

檢舉說這也是恭維當時的張居正有和大禹一樣的豐功偉績,在有德者則君臨天下的前提下,這就是向張居正勸進那。

我去,這神邏輯啊,但是你還真不能說不邏輯,這一招無比的陰險毒辣,因為即使不邏輯,但是有人很敏感,涉及到皇位和張居正,萬曆皇帝很生氣。

高啟愚是申時行舉薦的,你要是不吱聲,那你是不負責,你要是跟著打高啟愚,那你當時怎麼考察的,這你舉薦的好嗎?

申時行只能為高啟愚辯護,這一切正在敵對方的預料當中,實際上也就是沖著你來的,機會終於來了,你和這種事搭上邊,只能等著挨重拳,被擊倒。

果然,申時行順理成章的因為這事被彈劾了,奏章內容跟高啟愚犯得肯定差不多,而申時行就是張居正一手提拔起來的,那你申時行也有和高啟愚一樣的心唄,讓皇帝禪讓有德者唄,申時行離職滾回家,不能還嘴,只能待著等著。

要是那幫子傢伙及時收手,這事確實是漂亮,從張居正的四個兒子一直到申時世首輔下臺,幹得漂亮啊。

可惜那,勝利太興奮太喜悅,大力出奇跡,也容易使大勁兒。

申時行作為首輔滾回家,二輔許國順位元代理內閣事物,相當於代首輔了,面對這麼大的事,也不能不表態啊,許國那人家為首輔申時行辯護,這幫人高興壞了,又沖上來一頓咬,結果許國也滾回家聽候處理去了。

一場仗幹下兩個首輔了,我操,大力真的出奇跡了。

但是皇帝感覺不對味了,你這奏章句句為我,好像是為皇上操碎了心,那是保皇一黨,問題是這是檯面上的話,私底下又為什麼那?申時行和高啟愚有直接關係,那許國你們為什麼有這樣?

更為可疑的是好幾個組織撕逼的京官都是內閣三輔王錫爵主持會試的門生,在文官集團這就是天然的山頭,不言而喻的有關係,很深的關係。皇帝難免不會這樣想,奧,搞垮首輔申時行,再搞第一順位許國,那王錫爵上位當首輔唄?

要說王錫爵不想,那是扯淡,但是老油條王錫爵非常的明智和冷靜,完全沒有因為大力來的奇跡,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所蠱惑,他太懂官場了。

王錫爵不接受這幫撕逼京官們的擁戴,反而向萬曆皇帝上書稱讚首輔申時行“泊然處中,重國體,惜人才”,這就等於把自己劃到和申時行、許國一列了,前面兩個被彈下去了,得來的便宜不要,要和前面的共進退。厲害啊,王錫爵,我怎麼看著誇申時行的話用來誇王錫爵自己也一樣合身那?

王錫爵面對白來的好事首輔之位不要,還勇於辯護已經垮臺被搞的申時行,這不是“泊然處中”嗎?這不是“重國體”嗎?這不是“惜人才”嗎?

聖意裁決,又把申時行和許國請回來了,這才去皮見骨過程簡直是教科書一般的精准,結果卻是大反轉,勝利果實全部丟了,使大勁兒了。

但高啟愚沒能倖免,以“出題謬妄”的罪名,奪取文官身份,連以前恩賜的祖先誥命都賠上了。

歷史不會重演,但會押韻,這是馬克吐溫說的,這很有道理,從一根馬尾巴聊起,能一直把國家大員搞下來,青萍之末,也是風起之處,大家以後要認真收看《新聞聯播》和《人民日報》,多學習。

歷史是已經發生了的事,歷史是故事,而歷史書就像是一個男人看了一部AV電影,然後向你做他認為的如實描述,其實這很主觀,就算事實,也是主觀事實。

假如有一個人看了麻生希剛出道的十部片子,寫了本書《麻生希出道那十部片子》,又有一個人看了麻生希職業生涯末期的後十部片子,寫了本書《麻生希最後的十部片子》,你要是同時看了這兩本書那你得瘋,麻生希的出道作品比海瑞還傲霜雪,而職業生涯末期的表現比王剛老師扮演的和珅還腐敗。

讀任何書,最重要的是帶給你的思考,而不是書本身完美與否,正如同你去看一部AV之後最重要的是你的反應,而不是故事完不完美,或者是對明天高數及格是否有幫助。

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對得起經典書籍的說法,但也許未必是上佳的歷史學書籍,但是這完全不妨礙我們去思考權力、制度、官場以及一個人的個人努力與壞境的關係等等,當然,對於明朝歷史本身也是很好的審視視角。

至少,

《萬曆十五年》下的海瑞,讓我們不迷信清官;

《萬曆十五年》下的張居正,讓我們不迷信能臣;

《萬曆十五年》下的萬曆皇帝,讓我們不指望所謂明君偉人。

還有,正如黃仁宇在文章“《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裡所說的,“人世間很多殘酷的事都用道德的名義去時興,也是中外古今一律”。

不要迷信道德。

張先生張居正偶感腹痛,皇帝會親手調製椒湯麵給先生服用,怎麼用,皇帝給當回老媽子,這總有感覺吧。

傳說萬曆皇帝他娘跟張居正有一腿,這是扯犢子,不可信,如果是真的,那萬曆皇帝和張居正的關係就更複雜了。

當初萬曆皇帝特上進的時候,皇宮內外有鐵三角保駕護航,張居正在外,馮保作為大太監在皇帝周圍,還有皇帝他娘在深宮中嚴厲的面孔,萬曆皇帝也還是小孩子比較好控制,後來就不是那回事了。

張居正死後被清算,馮保也被扔回了陪都南京等死,但即使對人已死名猶存的張居正翻臉的萬曆皇帝,內心依然是複雜的。

黃仁宇就提到一個事,在馮保被擯棄後,有一位禦史繼續上本參奏張居正,捧臭腳嘛,牆倒眾人推,寡婦眾人騎,而且口氣不小,直接來了個張居正十四大罪狀,可不老少。

萬曆皇帝用朱批回答說,張居正蒙蔽主上我,禍國殃民,深負恩眷,但是“侍朕沖齡,有十年輔理之功,今已歿,姑貸不究,以全始終。”

鐵三角崩塌,皇帝長大,舊恩情隨著死去的人慢慢被掩埋,親娘已經不太吱聲了,支持還是反對都不再說話。

萬曆皇帝的突變,其實有明確的內在邏輯,只可惜張居正不懂,馮保不懂,萬曆皇帝的親娘不懂,張居正的接班人申時世也不懂,甚至整個明朝的文官系統裡所有人都不懂,或者說懂也不在意,不允許。

只有一個人懂,此人也道出此中關鍵。

淑妃鄭氏,萬曆皇帝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也是萬曆皇帝的知己。

她在最適當的時機走進了朱翊鈞的生活,填補了他精神上的缺陷。

我刻意在這裡沒用萬曆皇帝這個慣用的稱謂,而是用了他的俗名朱翊鈞,關鍵就在這。

淑妃看透了這一點,朱翊鈞雖然“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在實質上卻既柔且弱,也沒有人給他同情和保障。即使是他的母親,也常常有意無意地把他看成一具執行任務的機械,而忽視了他畢竟是一個有血有肉。既會衝動又會傷感的'人'。基於這種瞭解,她就能透徹地人情了作為一個妻子所能夠起到的作用。”

說白了,別的妃子和官員們不把萬曆皇帝當人看,百依百順,但心靈深處卻保持著距離和警惕,惟獨淑妃,她毫無顧忌,敢於挑逗和嘲笑皇帝,同時又傾聽皇帝作為人的訴苦,鼓勵皇帝增加信心,名份上淑妃是個妾,但是在萬曆皇帝的精神世界裡,淑妃不把自己當做姬妾看待,而萬曆皇帝則幾乎視其為精神支柱了。

其實這就是萬曆皇帝從三好學生突變,讓朝野上下驚若二人的原因,但是,沒有人在意,所以只有雙方的對立。

1587作為明朝的最高權力象徵,皇帝缺席了,活著,反抗的活著,成功的擺脫了張居正的影響,卻無法戰勝文官集團的力量,選擇自己喜歡的兒子繼位也是不可以的,萬曆皇帝嘗試了很多年,還是失敗了,於是用不理不睬,裝傻式裝死來抗議。

申時行這個人蠻有意思,你不能說他無能,但也談不上真有多大的作為;他自己覺得挺不容易,也做得不少,但是大家不這樣認為,皇帝甚至也未必覺得做得多好;各國各朝各代都有這樣的人,缺了不行,多了也不行,在位主政,往往不太行。

“申時行很清楚的看到,在他的前任八個首輔中,只有李春芳和張四維可謂能全始終,其他翟鑾、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和張居正六人,或遭軟禁,或受刑事處分,或死後仍被追究。

表面看來,所有處分出自皇帝的旨意,其實所有的案件,無一不產生于文官集團中的矛盾。

首輔或是在政策上遭到多數人的反對,或是個性太強而引起季度和仇視。技術上的爭端,一經發展,就可以升級擴大而成道德問題,勝利者及失敗者也就相應的被認為至善或極惡。”

申時行其實蠻高明,至少看事情蠻高明,但是申時行沒有做烈士的決心,不是他不懂,而是他真的不想,換做你我普通人,看清了申時世面對的,大概也都一樣。

但你不能說申時行是個嚴嵩一樣的貪官惡勢力,他不是,當然他更不是張居正甚至類張居正式的意圖開創一方局面的能臣,三國曹操屁股後面一向跟著一句名言“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我們認識的曹操是後者,申時行也並非是前者,非能臣。

“除非把全部的文官罷免,而代之一不同的組織和不同的原則,身為首輔的人只能和文官合作,按照他們的共同意志辦事。申時世沒有忽略文官的雙重性格:即雖稱公僕,實系主人;有陽則有陰。”

雖稱公僕,實系主人,這裡面有矛盾,也有現實。

“離開了權術,這些高級官員也無精明能幹之可言,而權術又總是和誠信背道而馳。”

權術也是學問,但有一種人離開了權力狗屁不是,脫離了權術的舞臺,不如街邊賣地瓜的大叔。

申時行作為首輔的主要工作目標,他自己總結的非常好,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說的,一樣是這樣做的。

他所期望的不外是“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想、說、做一一以貫之,然而,他還說失敗了。

申時行提倡誠意,他對理想和事實的脫節也有一番深切的人是。他爸人們公投上公認的理想稱為“陽”,而把人們不能告人的私語稱為“陰”。

黃仁宇先生是拎出幾個人做話頭,說人說人本質上也是因著人事順藤摸瓜,揪出問題所在,我們去讀書讀人,無非也是如此。

制度是個很奇怪的東西,它賦予社會以安定,足以平定混亂孕育新的活力,然而任何一個制度的都有明晰的階段性和適用性,一旦超出它的適用範圍,最開始的制度立馬變成最大的隱晦根源,同時又自我生髮出自我維護阻擋一切的力量。

皇位就是一種社會制度,皇帝卻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這即使萬曆皇帝的困局,也是這個制度本身的矛盾。“一登皇位,他(皇帝)的全部言行都要符合道德規範,但是道德規範的解釋卻分屬於文官。他不被允許能和臣僚一樣,在陽之外另外存在著陰。他之被拘束是無限的,任何個性的表露都有可能被指責為逾越道德規範。”

通過黃仁宇先生的點破,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上也能像淑妃一樣理解萬曆皇帝內心的苦楚,角色設定和人性本來之間不和調和的矛盾。

明朝自朱元璋想當然的破除丞相職位之後,歷史隨即啪啪啪打了朱重八的臉,該你老朱辦的事你隨意折騰,不是你能搞得清楚的,你朱元璋無非只是在明朝給宰相換了個名字,自己還以為做了多牛逼的事情,在歷史規律面前,什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太祖,都是毛毛雨,只是毛毛蟲。

作為首輔們無丞相之名,卻有比丞相更大的權力,在這個角色上的人,就像是一個漢堡裡的肉塊,一個肉夾饃裡的肉餡,夾在皇帝和文官們中間,可調和雙方,也時常兩邊不討好。

有名氣,未必有典型性,因為有名氣的牛人和能人,一樣會遇到必然遇到的典型性問題,卻有著帶有自身性格獨特性的處理方式,那麼,申時世們其實更典型。

有能力,未超群,各朝各代都有,青史留名,後世並不著名,然而是很好的典型。

明朝如是,或許但凡朝廷皆如是。

皇帝,首輔或者說丞相,文官群體,這三方在朝堂之上,卻主宰者萬萬生民的生死生計之事。

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第二章首輔申時世中寫道“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實施後或成或敗,全靠看他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擾,都這理論上的完美仍不過是空中樓閣。這一帝國既無崇尚武功的趨向,也沒有改造社會、提高生活程度的宏願,它的宗旨只是在於使大批人民不為饑荒所窘迫,即在‘四書’所謂‘黎民不饑不寒’的低標準下以維持長治久安。”

申時行看透了這一點,我們雖不在朝堂之上,也可以,也應該看透這一點。

這是偶像的崩塌,也是主義的崩塌。

典型案例申時世所呈現的,其實比張居正們多。

因為申時行們要迎合現實,張居正們是我知道現實,我不管,按我的來,不然你滾,我用符合我標準的人,我才不管你們這群文官怎麼想,我要做成我要做成的事。

結果申時行尚有階段性老成的好口碑,雖然不長久,也最終評價一般;張居正們一開始帶來新氣象,互相忍讓,一旦觸及根本利益,只有翻臉,文官集團不會給予張居正好評,甚至攛掇這皇帝刨墳滅其後。

政治一向是皇帝、首輔和文官集團們的遊戲,縱觀二十四史,誠如毛澤東所言,人民缺席。

皇帝缺席,昏君之名,一人之苦罷了,人民缺席,生死枉顧。

“因之我們的政事,注重體制的安定,而不計較對一人一是的絕對公允。犧牲少數人,正是維持大局的方法。”

這犧牲少數人,在官員,或許一人,一黨;若在民眾,怕是百千十萬不足計。

我有時候覺得張居正和戚繼光是類似的人,在制度和皇權允許的範圍內大刀闊斧,幹一切自己判斷為正確的事情,為君為國為民有利的事情。

很務實,很現實,也確實很有本事。

戚繼光名垂千載,除了自身是軍事小天才,自身素質過硬,幹的事情也得確有成績之外,還需要考慮歷史進程,有張居正這麼一位保駕護航的首輔在上,事情才有可能做成我們現在已知的樣子。

但是我要從戚繼光死講起,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下筆時,宛若一款即時戰略遊戲的畫面,玩家都處於黑幕中,彼此之間並未獲知,然而各自造兵存錢發展,新兵器的出現和新探索人員的出發,將使黑幕漸漸清晰,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歷史必然的結局。

“戚繼光在貧病交迫中死去。

在少數幾個沒有遺棄他的朋友之中,有一位就是為他寫作墓誌銘的汪道昆。

當他寫到'口雞三號,將星殞矣',顯然有無限悽愴的感觸。

汪道昆自然不會知道,當他潤筆作書的時候,西班牙的艦隊,已整備出征英國。

這事情的意義,即是軍備的張弛,立即影響一國國運的盛衰。

世界局勢如是,而這陽曆1588年1月17號清晨,將星西隕之際,我們古老的帝國業已失去重整軍備的最好時機。

三十年後,本朝的官兵和努爾哈赤的部隊交鋒,缺乏戚南塘將軍苦心孤詣擬定的戰術和強調的組織紀律,結果是眾不敵寡。

茲後八旗軍作為一股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其取本朝而代之,也只是遲早的問題了。”

朝代更迭,不足惜,然而戚繼光讓人歎惋,不僅僅是他的一生,大抵還源於他身後眾不敵寡的戰事。

有一部出色的網文小說叫做《晚明》,作者柯山夢。

這部作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也不怕劇透了,其實人人猜得到,努爾哈赤的後代皇太極被明朝打敗了,並沒有以寡敵眾而勝。

說《晚明》是優秀的出色的,因為作者在作品內使用的不是什麼神奇的現代辦法,而是完全使用明朝已經有的一切。

經濟完全依靠山東的三分之一,以文登起家,對抵遼東,糧食出自明朝山東荒地,大約用了三分之一不到,流民多,荒地更多,這也是曆事實。

軍隊招募以縴夫打底,就是沿著河道拉船的,然後流民裡挑精壯的,這並不是什麼神奇的辦法,因為戚繼光早就這麼玩了。

整個練兵系統完全按照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從組織架構到紀律嚴苛,甚至作為典型的鴛鴦陣,所謂鴛鴦陣就是類似於今天的小隊,長短兵器搭配,有一個盾牌和旗手,其中高德紀律很有意思,盾牌手和旗手要是死了,這個小隊就算其餘人活著回來也要軍法問斬,所以一個鴛鴦陣的小隊都會極力配合,保護盾手,而其實盾手本身就是保護小隊大部分人的,彼此相輔相成。

錢來自海運的貨物販賣。

任何想像都有幻覺,因為現實不可能,但事實沒錯。

事實上就是,以當時明朝中等省份,但有一個土皇帝一樣的地方大員,控制一個省的軍力,致力於對抗皇太極,事實上那時候皇太極的已經是朝廷第一大憂患,人人知道。

就是用戚繼光留下的練兵方法,最壞的局面,皇太極跟以前一樣,只能騷擾,不能戰勝。

僅僅一個省就行了。

不可能的地方在於,貪腐,整個官員集團,不分文武,全爛掉了,所以皇太極才能用一種近乎原始脆弱的野蠻部落組織形式,打贏晚明一個王朝。

這簡直是奇跡,因為太難了,朱棣就體會過。

朱棣篡位,帶著明朝頂級強軍,曾經打的元朝滿地找牙的邊防第一強軍,然而即使是內部篡位,也廢了老勁了。

朱棣體會到了,實力強大如他,就算加上了甯王的十萬強兵,也只是以一隅而敵一國,實在太難了。

而皇太極,無論個人能力,還是威信和內部統一程度,包括綜合實力,差的朱棣很遠很遠,卻以寡敵眾,輕鬆的贏了。

是的,晚明更脆弱,內憂外患,不只皇太極,還有李自成們,而一切就始於1587年,戚繼光的晚年,他個人死不死都那樣了,但時局已然定式,最後的時機過去了。

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育,十年教訓,吳國從贏家到輸掉底褲,改變需要契機,變化的過程也需要時間,明朝那會兒已經不是春秋戰國那般落後,不用20年,30年,其實只需要更少的時間,然而,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如今我覺得有些事情原來是需要一直強調的,比如但凡有所作為名垂青史的人,絕大部分並不蠢,政治上也都很高明,人人都有性格缺陷,但千萬不要小看。

戚繼光如是,海瑞亦如是,歷史形象不是影視形象,切不可混淆。

其實你想,在偌大一個朝代,能混到皇帝的耳朵裡,有事沒事誇獎幾句的人,怎麼會比我們還幼稚那?

“對一個英雄人物隱惡揚善,並並不是真正的推崇。戚繼光的複雜來自壞境的複雜,如果指望他簡單的如同海瑞,無疑是不近情理。寫歷史的人既知道戚繼光是一代卓越的將領,一位極端剛毅果敢的軍人,也是一位元第一流的經理、組織家、工程建築師和操典的作者,則自然應當聯想到假如他不精通政治間的奧妙,就絕不可能同時做好這麼多的事情。”

言及此處,順便可以罵個街,也不用指桑駡槐,指和尚罵禿子,直接罵就好了。

如今,我們的社會上有種怪現象,就是一貫的盲目,現在輪到盲目崇拜互聯網相關,比如互聯網從業者,碼農什麼的。

其實任何時代都有所流行,但是碼農就是碼農,程式師就是程式師,只是這個時代流行,而工作是流行工種。同時,有一些創業者成功者是程式師或者碼農出身,甚至打造的企業牛逼閃閃,管理的企業讓圍觀群眾看了羡慕的嗷嗷嗷叫,而因為是程式師和碼農出身,這些成功者身上多多少少會帶著一些職業特點,穿著或者言行之類,但這些人厲害是綜合的水準,並非因為是程式師和碼農出身,並非碼農和程式師就都是放之四海的人才,成功者反而一定是君子不器。

我見過許多無恥的人,常常自稱我就是程式師思維,你們讀書的都是發散思維,我們程式師都是解決問題賺錢的,解決務實的問題,我們程式師牛逼,我們就崇拜西方,西方隨便提溜出一個活著的或者沒死太久的商業大牛,幹翻中國歷史至今所有牛逼的人物,趕緊跟我們程式師學吧。

幼稚的要死。

首先,不要代表別人,說自己,不管你是程式師還是什麼員,說自己,不要代表別人。

其次,隨便一個張居正式的人物就虐死西方大部分的所謂商業大牛和政治大牛。這就跟跳水一樣,在不考慮難度係數的前提下比較,那就是耍流氓。

山東一個省放在歐洲,那就是個大國,無論人口經濟。明朝那麼大一個地盤,那麼多人,西方那些牛兒們根本就沒機會去管理,沒機會在組織方式那麼落後的情況下去辦事,而張居正卻還能中興一下。其實這不是一個比東方牛還是西方牛的問題。

而是自己腦殘卻敢大言不慚出來代表程式師,自找羞辱是腦殘的問題。

甭管是程式師還是掏糞員,只要需要管人帶兵,需要自己管錢糧,都需要懂政治,懂管理。

所以成功者都是相似的,不是人和人相似,而成功的需要的條件。

戚繼光是將軍,是軍人,是一流的經理人、組織家、工程建築師和操典作者,同時也可以說是一個通達的政治家。

那麼一個成功者,或者是創業者,至少是帶頭人,最起碼懂行,如同是軍人具備軍人的基本素質,其餘你最好是個一流的經理人,自己不是出去找一個。

你最好是個組織家,自己不是出去找一個。

你可以不是工程建築師和操典作者,這可以花錢解決,同時建立人力資源部門。

懂政治,在別處不知道,在中國是必須的。

我相信,約伯斯要是在中國創業起家,他會死的很難看。

“在抗倭戰爭中功績最為捉住的戚繼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將領,而是最能適應壞境以發揮他的天才的將領。他所以獲得成功的要點,在於他清醒的現實感。他看清並適應了當時的政治,而把軍事技術作為必要的輔助,這是在當時的環境裡唯一可以被允許的方案。”

中國人,務實的說,特別需要好好理解這段話。

贊其打假,哀其不幸,恨其不清醒,看不清、不適應政治,結果明哲保身的機會都沒有了。

另外,現在忽悠別人搞什麼知識變現賺點零花錢已經不丟人了,但自己是個臭傻逼還出來得瑟,那就該挨千刀了,比如代表廣大程式師,自己卻還不太識字,就出來忽悠人,那請記住,你敢開武館,就會有人打斷你的狗腿,而且比徐曉東懂得明哲保身。

海瑞和李贄,都很特殊,如同海水和火焰,兩個極端。

但是海瑞和李贄本身的特性大於其所反應的時代性,段子很多,但是在這篇文章裡,我卻不想過多的說他們。

甚至本質上,我覺得海瑞和李贄是一樣的,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內核是一樣的。

甚至海瑞和李贄的文學性、戲劇性更大一點,是太人性的。

李贄解釋了海瑞,也提供了一種可能。

“李贄更為大膽的結論是一個貪官可以危害至小,一個清官卻可以危害之大。他尊重海瑞,但是也指出海瑞過於拘泥于傳統的道德。”

李贄評價海瑞的話也極有名“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棟樑。”

張居正奢靡,也定然是貪腐的,但是這和他能開創明朝萬曆中興的局面沒關係,張居正不是清官,戚繼光也不是清廉的將軍,清廉的將軍會被掣肘,很多事沒可能辦成的。

海瑞不可能當上首輔,假設當上了,也不會有張居正的成就,枉論更高,甚至我基本確定海瑞連申時世做的都不如。

海瑞適合做三公,道德模範,就是符號官員,象徵意義夠大就行了。

我沒有特意寫張居正,因為張居正面對著萬曆皇帝面對的,也面對著申時世面對的,也知道戚繼光要做成事需要面對什麼,更知道海瑞的存在,而李贄們沒有給予思想上的詮釋和解脫。

張居正在理論上找不到更好的學說,就只能以自己的一身挺立於合理和合法之間,經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

他聲稱己身”己身不復為己有“,願意充當鋪地的席子,任人踐踏以致尿溺,這整合李贄所說的不顧凡夫俗子的淺薄批評相似。

“如入火門,得清涼門”,就是說一旦把自身的名譽全毀置之度外,就如同在烈火中賺錢偶到了清涼的門徑。

其實張居正只是滅了他人,但自己並未解脫吧,因為張居正總需要自己給自己一個解釋,不理凡俗庸眾容易,孤獨前行也可,只是對自己張居正是否有交代那?

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給所有人一個交代。

“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歲在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

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洗浴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人身敗兼名裂。

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裡作悲劇性的結束。

萬曆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權術包含著玩人,文官集團整人,並不是影視劇上演的那麼簡單,啟奏皇上某某某是個臭流氓,不幹正事,皇上你快辦他吧,nonono,這事很有門道。

張居正活著的時候沒少被群毆,申時行甚至差點在位翻了船。

“起先總是無名小卒,直到時機成熟才有大將出馬。這種方式,大凡久在政治圈子裡的人物,都已看透,他們可以從青萍之末,預測大風暴的來臨。”

這種攻擊是有預謀、有策劃、有安排、有章法、進退有據、主次有序的,還有個專門的叫法:去皮見骨。

“攻擊者常常從一些小事開始,諸如一句經書的解釋,一種諧音的諷刺,一張不署名傳單的內容,一個考題的不當等等,有時也可以在奏章上提出一個冤案,參劾一個不知名小官的家庭瑣事,或者以論水利和研究馬尾巴發難引出本題。”

其實皇帝也不傻,漸漸就看出來了,心裡有了數,有時候就旁觀看戲,有時候藉以利用辦自己的事,關鍵是還不能過分嚴懲攻擊者,因為要繼續鼓勵監察官和言官盡忠報國,奏章上全是腥風血雨,獎罰裡盡是心照不宣。

申時行掉進溝裡那回,實際上是萬曆皇帝把他撈上來了,不然,也就徹底玩完。

1583年夏天到1585年夏天,注意啊,長達兩年的時間,申時行就感覺似乎要有事,他畢竟是為官多年,見的太多了,套子開始收的緊了,他有感覺,只是還不清晰。

先是年輕的京官們試探萬曆皇帝對申時世這位首輔的態度,起於青萍之末,去皮見骨的一番政治權術攻擊打法,逐漸展開了組合拳。

那時候張居正已經臭了,人人得以誅之。先是有人質問,張居正四個兒子,三個得中進士,兩個進了翰林院,申時行你當時是會試主考官之一,你是不是和張居正暗箱操作了?

你看,只是之一,但是人家就能聯繫上,皇帝沒啥反應,申時行也還輕鬆扛得住。

接著就有人因之建議了,今後這麼辦吧,大學士的兒子一律不得參加會試,省的有人說咱暗箱操作,這會看起來是論事,實際上就打臉了,因為這是指向了申時行的長子申用懋,這下估計申時行就徹底知道了,原來這是沖著我來的啊。

但是那,風向一轉,這幫人接著去彈劾吏部尚書楊巍,說這吏部骨頭不硬啊,辦事沒主張,用人辦事老師迎合內閣的意思,看起來是說吏部尚書楊巍工作上有問題吧,不是,人家言外之意是內閣首輔申時行專權,肯定是申時行專權跋扈啊,不然吏部尚書還怕誰那?

不過那,這兩次都沒什麼效果,但你也不能說建議這個行為不對,監督吏部也是為國為君嘛,頂多留中不發,不採納,但是怎麼駡街都沒事。

第一套熱身組合拳打完,接著繼續,這幫人又彈劾禮部尚書徐學謨,理由是這禮部尚書辦事不利啊,給皇帝選陵墓,根本就沒有廣泛聽取堪輿專家的意見,堪輿就是易經風水那一套,總之,專家們都還沒機會都吃飯發言那,你這調研不行啊,皇帝的事,多重要,但你工作方式方法不對,選出來的位置不是最好的,那就是因為你。

這回成功了,徐學謨被迫去職。

真正的原因那?徐學謨事實上唄文官集團視為張居正的人,這已經很讓人討厭了,同時那,徐學謨那會兒有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申時行的次子申用嘉,這是兒女親家,幹他。

面對這一輪下來,申時行就吃力了,兒女親家的臉都打了,也相當於打了他的臉,好在還是撐住了,但是別急,機會總會有的,組合拳第二套還沒用完。

又一個人出現了,這人叫高啟愚,曾經是北京和南京的國子監祭酒,相當一第一國立大學校長,由於申時行的推薦高啟愚以禮部右侍郎的身份充當經筵講官,這就是給皇帝上課的老師啊。按照一般慣例,高啟愚再高升一步成為內閣大學士那是指日可待,基本上那就等於走了申時行的路子,最後也得是首輔。

人生美好的畫卷在高啟愚面前展開了,前途不要太牛逼。

正在這春風得意之際,忽然有人檢舉,說幾年前高啟愚主持應天府的鄉試,試題當然是高啟愚出的,題目叫“舜亦以命禹”,現在來指責他說這是宣傳禪讓,這倒還沒什麼,本來就是吹捧古人禪讓的,進一步的聯繫就不得了了。

檢舉說這也是恭維當時的張居正有和大禹一樣的豐功偉績,在有德者則君臨天下的前提下,這就是向張居正勸進那。

我去,這神邏輯啊,但是你還真不能說不邏輯,這一招無比的陰險毒辣,因為即使不邏輯,但是有人很敏感,涉及到皇位和張居正,萬曆皇帝很生氣。

高啟愚是申時行舉薦的,你要是不吱聲,那你是不負責,你要是跟著打高啟愚,那你當時怎麼考察的,這你舉薦的好嗎?

申時行只能為高啟愚辯護,這一切正在敵對方的預料當中,實際上也就是沖著你來的,機會終於來了,你和這種事搭上邊,只能等著挨重拳,被擊倒。

果然,申時行順理成章的因為這事被彈劾了,奏章內容跟高啟愚犯得肯定差不多,而申時行就是張居正一手提拔起來的,那你申時行也有和高啟愚一樣的心唄,讓皇帝禪讓有德者唄,申時行離職滾回家,不能還嘴,只能待著等著。

要是那幫子傢伙及時收手,這事確實是漂亮,從張居正的四個兒子一直到申時世首輔下臺,幹得漂亮啊。

可惜那,勝利太興奮太喜悅,大力出奇跡,也容易使大勁兒。

申時行作為首輔滾回家,二輔許國順位元代理內閣事物,相當於代首輔了,面對這麼大的事,也不能不表態啊,許國那人家為首輔申時行辯護,這幫人高興壞了,又沖上來一頓咬,結果許國也滾回家聽候處理去了。

一場仗幹下兩個首輔了,我操,大力真的出奇跡了。

但是皇帝感覺不對味了,你這奏章句句為我,好像是為皇上操碎了心,那是保皇一黨,問題是這是檯面上的話,私底下又為什麼那?申時行和高啟愚有直接關係,那許國你們為什麼有這樣?

更為可疑的是好幾個組織撕逼的京官都是內閣三輔王錫爵主持會試的門生,在文官集團這就是天然的山頭,不言而喻的有關係,很深的關係。皇帝難免不會這樣想,奧,搞垮首輔申時行,再搞第一順位許國,那王錫爵上位當首輔唄?

要說王錫爵不想,那是扯淡,但是老油條王錫爵非常的明智和冷靜,完全沒有因為大力來的奇跡,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所蠱惑,他太懂官場了。

王錫爵不接受這幫撕逼京官們的擁戴,反而向萬曆皇帝上書稱讚首輔申時行“泊然處中,重國體,惜人才”,這就等於把自己劃到和申時行、許國一列了,前面兩個被彈下去了,得來的便宜不要,要和前面的共進退。厲害啊,王錫爵,我怎麼看著誇申時行的話用來誇王錫爵自己也一樣合身那?

王錫爵面對白來的好事首輔之位不要,還勇於辯護已經垮臺被搞的申時行,這不是“泊然處中”嗎?這不是“重國體”嗎?這不是“惜人才”嗎?

聖意裁決,又把申時行和許國請回來了,這才去皮見骨過程簡直是教科書一般的精准,結果卻是大反轉,勝利果實全部丟了,使大勁兒了。

但高啟愚沒能倖免,以“出題謬妄”的罪名,奪取文官身份,連以前恩賜的祖先誥命都賠上了。

歷史不會重演,但會押韻,這是馬克吐溫說的,這很有道理,從一根馬尾巴聊起,能一直把國家大員搞下來,青萍之末,也是風起之處,大家以後要認真收看《新聞聯播》和《人民日報》,多學習。

歷史是已經發生了的事,歷史是故事,而歷史書就像是一個男人看了一部AV電影,然後向你做他認為的如實描述,其實這很主觀,就算事實,也是主觀事實。

假如有一個人看了麻生希剛出道的十部片子,寫了本書《麻生希出道那十部片子》,又有一個人看了麻生希職業生涯末期的後十部片子,寫了本書《麻生希最後的十部片子》,你要是同時看了這兩本書那你得瘋,麻生希的出道作品比海瑞還傲霜雪,而職業生涯末期的表現比王剛老師扮演的和珅還腐敗。

讀任何書,最重要的是帶給你的思考,而不是書本身完美與否,正如同你去看一部AV之後最重要的是你的反應,而不是故事完不完美,或者是對明天高數及格是否有幫助。

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對得起經典書籍的說法,但也許未必是上佳的歷史學書籍,但是這完全不妨礙我們去思考權力、制度、官場以及一個人的個人努力與壞境的關係等等,當然,對於明朝歷史本身也是很好的審視視角。

至少,

《萬曆十五年》下的海瑞,讓我們不迷信清官;

《萬曆十五年》下的張居正,讓我們不迷信能臣;

《萬曆十五年》下的萬曆皇帝,讓我們不指望所謂明君偉人。

還有,正如黃仁宇在文章“《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裡所說的,“人世間很多殘酷的事都用道德的名義去時興,也是中外古今一律”。

不要迷信道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