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民國時期孫中山演講文獻擷英

孫中山作為近代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者, 不僅是一位卓越的革命活動家、踐行家, 也是傑出的革命理論家、思想家, 還是優秀的革命宣傳家、演說家。

孫中山一生為近代中國的民主共和革命奔走呼號, 可以說演講貫穿於他一生的革命歷程。 在這個過程中, 孫中山以其政治家的熱忱、革命家的激昂、思想家的深邃、演說家的睿智, 將遠大抽象的政治理想和實際具體的革命鬥爭、國家治理與建設等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 創造了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舉世矚目的演講文獻。 這些演講文獻, 涵蓋了孫中山很多重要的民主革命思想與政治理念。 並且, 孫中山的許多重要的革命思想都是從演說中產生, 並在演說中發揚光大。 那一幕幕精彩的演講, 喚醒了無數中國青年仁人志士的心靈, 吹響了一場場民主革命運動的號角, 至今都回蕩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之中。
它們是歷史的音符, 時代的脈搏, 是革命的檄文, 戰鬥的號角, 亦是藝術的絕唱, 智慧與思想的結晶。

以中華民國國立羅斯福圖書館為前身的重慶圖書館, 由於有著濃厚的民國政府的官方背景與"戰時首都"的歷史淵源, 因而典藏著在全國名列前茅的豐碩的民國文獻。 在此, 謹採擷部分孫中山演講文獻, 並作簡評, 以饗讀者。

1 孫文, 《孫中山先生十講》, 上海:民智書局, 1923年

該書是一部較早出版發行的孫中山演講合集。 全書輯錄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軍人精神教育》、《黨員須研究革命主義》等十篇重要講演文獻。 由於該書是本合集, 出版較早, 又集中展現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與政治主張, 因此對中國青年的影響也相對較大。

除本冊外, 重慶圖書館還保藏有1926年上海民智書局版本, 亦屬民國早期較為珍稀的歷史文獻。

2 孫文, 《民族主義》, 上海:民智書局, 1924年

"民族主義"系孫中山"三民主義"理論體系的第一部分, 共有六講。 除本冊外, 重慶圖書館還藏有1940年廣西南寧建設書店版本。

"民族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學說提出最早、宣傳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理念主張, 同時也是一個開放性的、不斷演化發展的思想體系。 它歷經了從反滿到反清, 再到結合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 爭取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國際新秩序的思想飛躍。 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提出:"國家之本, 在於人民。 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 則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

是曰民族之統一。 "[1]《在北京五族共和合進會與西北協進會得演說》中也指出:"五大民族相親相愛, 如兄如弟, 以共赴國家之事。 "[2]"五族平等"與"五族共和"即成為中華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 1924年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會議上進一步說:"國民黨之民族主義, 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前者"在使中國民族得自由獨立於世界", 後者則使"國內諸民族宜可得平等之結合。 "[3]不可否認, 孫中山早期有著"夷夏之辨"的民族情結, 甚至有一定的狹隘的種族主義成分。 但是, 他的"民族主義"思想始終與愛國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 並在世界眼光與視野下為實現民族建國的目標而達到成熟和完善。

3 孫文, 《五權憲法》, 上海:民智書局, 1926年

《五權憲法》是孫中山公開、全面、系統地闡述"五權制憲"學說的演講稿。 據《孫中山全集》載, 孫中山於1920年11月從上海到廣州, 重組中華民國廣州軍政府。 這是他在籌建正式政府過程中到廣東省教育會所作的一次演說[4]。 此後, 遂有演說稿的單行本出版發行。 孫文講演的《五權憲法》單行本, 除1926年上海民智書局版本外, 重慶圖書館還藏有1928年新時代教育社版本, 1939與1940年的重慶青年書店版本, 及重慶新書報社版本等, 總共至少五種版本。

"五權憲法"的政治理念醞釀設計於清末, 是孫中山所創見的重要法治思想, 也是近代中國影響重大且較完備的憲法理論體系。 孫中山在演說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五權憲法是兄弟所獨創, 古今中外各國從來沒有講過的",並預備用作"將來中華民國的憲法"。"五權憲法"的思想內核實質是從西方"三權分立"學說演變而來,孫中山在美國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權分立體制的基礎上,加入了彈劾權與考試權以圖完善。不過,後人在總結研究時,常把"彈劾權"改稱"監察權"。同時,孫中山在演說中還提到了民治與民權的相關理念,並特別闡釋了"直接民權"。所以,現在有些編輯出版物則把該篇命名為《五權憲法與直接民權(如孫中山著、葉匡政編的《孫中山非常言》(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年))。孫中山認為:"直接民權才是真正的民權。直接民權凡四種:一選舉權,一罷官權,一創制權,一複決權。五權憲法猶如一部大機器,直接民權又是機器的制扣。"由此,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學說是一個五權分立,相互監督、交相制衡的理論架構。並且,他冀望於"用人民的四個政權來管理政府的五個治權" [5],從而實現民主共和國家的"民治"。這無疑體現了孫中山國家建設與法制治理理念的均衡系統哲學。

"五權憲法"是實現"三民主義",落實真正"民治"的根本大法。為此,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曾經多次嘗試踐行"五權憲法"為治國的根本方法。但由於當時中華民國民主共和政權尚未鞏固,政治軍事局勢風雨飄搖、瞬息萬變,而"五權憲法"又有著明顯的超前意識,缺乏實踐相應的社會群眾基礎,甚至脫離了中國社會政治發展的實際狀況。而且,"五權憲法"的政治理念也沒有獲得諸如黃興、宋教仁、章炳麟、胡漢民等民國大佬們的理解和認可。因此,在孫中山的指示下,有關人士雖然制訂了《五權憲法草案》文本,卻終究被擱置起來。儘管其相關的某些主張在蔣介石時期有所實行,但整體思想硬核始終沒有真正切實地貫徹推行過。不過,時至今日,"五權憲法"所蘊含的政治主張,對提高現代中國公民的法制與民主意識,推動公民民主參政與自治等各項政治體制改革仍有著可參考性的重要的借鑒意義。

4 孫文,《孫中山社會主義談》,上海:三民公司,1926年

本書是1912年孫中山在上海對中國社會黨的演說稿。全書約一萬五千字,由張讀俠筆記,另有題名為《在上海中國社會黨的演說》。此外,重慶圖書館還藏有1927年上海三民公司的再版本與1928上海太平洋書店再版的《社會主義的精義》等,都是目前比較稀少、且珍貴的版本。

孫中山在演講中,比較全面系統講解了社會主義產生與發展趨勢,並概述了社會主義學說的幾個流派。他認為:"社會主義不為資本家所壟斷漁利,而貧民務使可自食其力,和平解決貧富之激戰。社會主義者,人道主義也。人道主義,主張博愛、平等、自由。社會主義之真髓,不外此三者,實為人類之福音。願我中華民國一變而為社會主義國家!"可以說,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早的公開演說。從這個意義上說,孫中山也是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先行者。

5 孫文,《軍人精神教育》,廣州:中國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部,1927年再版

重慶圖書館館藏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演講文獻,除本冊外,還有:1937年江西廬山暑期訓練團版本,1938年抜提書店版本,1939年重慶正中書局版本,1940年2月和9月的重慶青年書店版本,1940年江西吉安力學書店版本,以及其他出版項不詳的各類版本約有十餘種。其中,重慶青年書店版本題名為《軍人精神教育:武力建設》。

《軍人精神教育》是孫中山為積極籌備北伐戰爭,推翻北洋軍政府統治,於1921年12月10日在桂林對滇粵贛三軍部隊的一篇整軍講話,通篇分為"精神教育"、"智"、"仁"、"勇"與"決心"等五講。在演講中,孫中山從哲學的"物質與精神"的視角來論述軍人的"革命精神"問題,他認為物質與精神力量"兩相比較,精神能力實居其九,物質能力僅得其一"。同時,他號召革命軍人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揚"智"、"仁"、"勇"的"革命精神",為民主共和革命而勇於獻身"成仁"。

孫中山領導的民主共和革命運動經歷過多次失敗,但每次失敗,他都沒有停歇,而是在失敗中不斷錘煉,總結經驗教訓,重新燃起新的鬥志,開啟新的征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或許更能理解他在《軍人精神教育》中,特別強調"精神意志"的思想理念。

6 孫文,《三民主義》,上海:三民公司,1927年9版

本書是孫中山全面闡釋"三民主義"理論體系的演講稿,共十六講。包括:第一部分民族主義,六講;第二部分民權主義,六講;第三部分民生主義,四講。除本書外,重慶圖書館還藏有1946年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版本,以及1921年3月6日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本部特設辦事處的演說詞:《三民主義解釋》等。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所宣導的中國民主革命的政治綱領與理論旗幟,也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核心內容。1905年孫中山、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籌備中國同盟會時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政治綱領,即是"三民主義"學說的扼要概括。同年11月26日,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三民主義":"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皆基於民,遞嬗變易。"[6]從而提綱挈領地抓住了中國民主革命與中國社會的三大根本問題:民族獨立,政治民主和人民富足。

在演說中,孫中山指出:"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具體而言,在"三民主義"學說的三大基本框架中,其一民族主義前文已述,在此略過。其二民權主義,簡言之就是民主主義,推翻清朝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國家政體。孫中山說:"民權便是人民去管理政治"," 今日我們主張民權,是要把政權放在人民掌握之中","成立民權政體","凡事都是應該由人民作主的,所以現在的政治叫民主政治"。民主主義是連結民族主義與民生主義的根本途徑,著重反映了世界政治現代化的普世價值,是三民主義的核心。至於民生主義,則指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孫中山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後來,他在《在廣東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校慶紀念會的演說》中說:"總而言之,我們的民生主義,是做全國大生利的事,要中國像英國、美國一樣的富足;所得富足的利益,不歸少數人,窮人、富人的大區別,要歸多數人,大家都可以平均受益。"[7]可見,關注民生,追求社會公平和正義,防止貧富分化,讓大多數人民群眾享受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成果,實現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這些都是孫中山民生主義的主要目標。總之,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尤其是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與當下中國社會的現狀緊密聯繫,體現了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政治理念,體現了和諧社會的重要價值觀,時至今日都有著積極的時代意義。

7 孫中山,《國父遺教:重要演講》,出版地不詳,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1941年

本書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刊行的"國父遺教叢書"之一。全書共輯有孫中山重要的演講文獻四十七篇,編為三類:第一類關於三民主義者,收《三民主義與中國民族之前途》等二十四篇;第二類關於建國方略者,收《知難行易》、《行之非艱知之為難》等九篇;第三類其他收《軍人精神教育》、《大亞洲主義》等十四篇。

8 吳曼君編,《總理演講集》(上下冊),泰和:江西省三民主義文化運動委員會出版,1942年初版

全書分上下冊,輯為六編。其中,上冊:第一編哲學;第二編主義,包括:一、概論,二、民族主義,三、民權主義,四、民生主義;第三編政治;第四編經濟。下冊:第五編策略,包括:一、政策,二、政黨,三、黨員,四、宣傳,五、軍隊,六、民眾,七、外交;第六編道德。

該書在編輯過程中,編者廣泛參考了《總理全集》(胡漢民編)、《中山叢書》、《孫中山全集》、《孫中山全書》、《中山全集》(甘乃光編)、《孫中山全集續編》、《中山先生演說全集》、《總理遺教演講》、《總理演講新編》、《總理談話新編》等等時著,可謂集之大成,是當時也是現在市面上比較完整、也是相對完全的孫中山演講全集。

9 孫中山、蔣介石,《知難行易學說別輯》,出版地不詳,中央組織部,1942年再版

本書收錄有《行之非艱知之維艱》、《行易知難》、《不知亦能行能知更能行》、《心理建設之要義》、《革命哲學的重要》等孫中山演講篇目。另附:中央組織部已出版的《基層幹部訓練教材》一覽,《組訓叢書》一覽。

"行易知難"說是孫中山提出的"救中國必由之道"的重要認識論。他甚至把"行易知難"問題提到"建國方略"的第一位, 標為"心理建設"。所謂"行易"是號召鼓勵人們投身革命實踐運動,勇於無畏獻身;而"知難"則是強調人們要真正樹立"三民主義"的共同信仰,聽從革命領袖指揮。這些主張在當時的民主革命鬥爭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如今,用歷史的眼光來看,以上所輯選的孫中山演講文獻,基本上都有多種版本,其版本價值不言而喻。它們不論是屬於民國新善本、較珍貴,或是保存不佳、破損嚴重、不那麼罕稀,但確都是承載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歷史文本載體,甚至有些思想理念的閃光點,在文集等書籍沒有涉及,反而在演講談話中說起。因此,這些演講文獻對於《孫中山文集》等專著書籍也有補足作用。而且,最重要的是,孫中山的思想理念所賦予演講文獻的那種歷史的厚重感,在過去,在現代,都一層層累積下來,並將在未來的歷史時空中繼續地演繹下去。魯迅在《題記》中曾經說道:"一,是他的理論,在現在看起來,當然未必精當的;二,是雖然如此,他的遺文卻將永住,因為這是先驅者的遺產,革命史上的豐碑。"[8]正所謂:歷史無情,人間有道;人逝物非,精神永續;典策有限,豐碑不朽。

參考文獻:

1 2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編.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2,440

3 5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編.孫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118,352

4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編.孫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9.486

6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編.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288

7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編.孫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23

8魯迅.魯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523

古今中外各國從來沒有講過的",並預備用作"將來中華民國的憲法"。"五權憲法"的思想內核實質是從西方"三權分立"學說演變而來,孫中山在美國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權分立體制的基礎上,加入了彈劾權與考試權以圖完善。不過,後人在總結研究時,常把"彈劾權"改稱"監察權"。同時,孫中山在演說中還提到了民治與民權的相關理念,並特別闡釋了"直接民權"。所以,現在有些編輯出版物則把該篇命名為《五權憲法與直接民權(如孫中山著、葉匡政編的《孫中山非常言》(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年))。孫中山認為:"直接民權才是真正的民權。直接民權凡四種:一選舉權,一罷官權,一創制權,一複決權。五權憲法猶如一部大機器,直接民權又是機器的制扣。"由此,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學說是一個五權分立,相互監督、交相制衡的理論架構。並且,他冀望於"用人民的四個政權來管理政府的五個治權" [5],從而實現民主共和國家的"民治"。這無疑體現了孫中山國家建設與法制治理理念的均衡系統哲學。

"五權憲法"是實現"三民主義",落實真正"民治"的根本大法。為此,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曾經多次嘗試踐行"五權憲法"為治國的根本方法。但由於當時中華民國民主共和政權尚未鞏固,政治軍事局勢風雨飄搖、瞬息萬變,而"五權憲法"又有著明顯的超前意識,缺乏實踐相應的社會群眾基礎,甚至脫離了中國社會政治發展的實際狀況。而且,"五權憲法"的政治理念也沒有獲得諸如黃興、宋教仁、章炳麟、胡漢民等民國大佬們的理解和認可。因此,在孫中山的指示下,有關人士雖然制訂了《五權憲法草案》文本,卻終究被擱置起來。儘管其相關的某些主張在蔣介石時期有所實行,但整體思想硬核始終沒有真正切實地貫徹推行過。不過,時至今日,"五權憲法"所蘊含的政治主張,對提高現代中國公民的法制與民主意識,推動公民民主參政與自治等各項政治體制改革仍有著可參考性的重要的借鑒意義。

4 孫文,《孫中山社會主義談》,上海:三民公司,1926年

本書是1912年孫中山在上海對中國社會黨的演說稿。全書約一萬五千字,由張讀俠筆記,另有題名為《在上海中國社會黨的演說》。此外,重慶圖書館還藏有1927年上海三民公司的再版本與1928上海太平洋書店再版的《社會主義的精義》等,都是目前比較稀少、且珍貴的版本。

孫中山在演講中,比較全面系統講解了社會主義產生與發展趨勢,並概述了社會主義學說的幾個流派。他認為:"社會主義不為資本家所壟斷漁利,而貧民務使可自食其力,和平解決貧富之激戰。社會主義者,人道主義也。人道主義,主張博愛、平等、自由。社會主義之真髓,不外此三者,實為人類之福音。願我中華民國一變而為社會主義國家!"可以說,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早的公開演說。從這個意義上說,孫中山也是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先行者。

5 孫文,《軍人精神教育》,廣州:中國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部,1927年再版

重慶圖書館館藏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演講文獻,除本冊外,還有:1937年江西廬山暑期訓練團版本,1938年抜提書店版本,1939年重慶正中書局版本,1940年2月和9月的重慶青年書店版本,1940年江西吉安力學書店版本,以及其他出版項不詳的各類版本約有十餘種。其中,重慶青年書店版本題名為《軍人精神教育:武力建設》。

《軍人精神教育》是孫中山為積極籌備北伐戰爭,推翻北洋軍政府統治,於1921年12月10日在桂林對滇粵贛三軍部隊的一篇整軍講話,通篇分為"精神教育"、"智"、"仁"、"勇"與"決心"等五講。在演講中,孫中山從哲學的"物質與精神"的視角來論述軍人的"革命精神"問題,他認為物質與精神力量"兩相比較,精神能力實居其九,物質能力僅得其一"。同時,他號召革命軍人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揚"智"、"仁"、"勇"的"革命精神",為民主共和革命而勇於獻身"成仁"。

孫中山領導的民主共和革命運動經歷過多次失敗,但每次失敗,他都沒有停歇,而是在失敗中不斷錘煉,總結經驗教訓,重新燃起新的鬥志,開啟新的征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或許更能理解他在《軍人精神教育》中,特別強調"精神意志"的思想理念。

6 孫文,《三民主義》,上海:三民公司,1927年9版

本書是孫中山全面闡釋"三民主義"理論體系的演講稿,共十六講。包括:第一部分民族主義,六講;第二部分民權主義,六講;第三部分民生主義,四講。除本書外,重慶圖書館還藏有1946年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版本,以及1921年3月6日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本部特設辦事處的演說詞:《三民主義解釋》等。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所宣導的中國民主革命的政治綱領與理論旗幟,也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核心內容。1905年孫中山、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籌備中國同盟會時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政治綱領,即是"三民主義"學說的扼要概括。同年11月26日,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三民主義":"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皆基於民,遞嬗變易。"[6]從而提綱挈領地抓住了中國民主革命與中國社會的三大根本問題:民族獨立,政治民主和人民富足。

在演說中,孫中山指出:"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具體而言,在"三民主義"學說的三大基本框架中,其一民族主義前文已述,在此略過。其二民權主義,簡言之就是民主主義,推翻清朝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國家政體。孫中山說:"民權便是人民去管理政治"," 今日我們主張民權,是要把政權放在人民掌握之中","成立民權政體","凡事都是應該由人民作主的,所以現在的政治叫民主政治"。民主主義是連結民族主義與民生主義的根本途徑,著重反映了世界政治現代化的普世價值,是三民主義的核心。至於民生主義,則指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孫中山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後來,他在《在廣東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校慶紀念會的演說》中說:"總而言之,我們的民生主義,是做全國大生利的事,要中國像英國、美國一樣的富足;所得富足的利益,不歸少數人,窮人、富人的大區別,要歸多數人,大家都可以平均受益。"[7]可見,關注民生,追求社會公平和正義,防止貧富分化,讓大多數人民群眾享受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成果,實現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這些都是孫中山民生主義的主要目標。總之,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尤其是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與當下中國社會的現狀緊密聯繫,體現了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政治理念,體現了和諧社會的重要價值觀,時至今日都有著積極的時代意義。

7 孫中山,《國父遺教:重要演講》,出版地不詳,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1941年

本書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刊行的"國父遺教叢書"之一。全書共輯有孫中山重要的演講文獻四十七篇,編為三類:第一類關於三民主義者,收《三民主義與中國民族之前途》等二十四篇;第二類關於建國方略者,收《知難行易》、《行之非艱知之為難》等九篇;第三類其他收《軍人精神教育》、《大亞洲主義》等十四篇。

8 吳曼君編,《總理演講集》(上下冊),泰和:江西省三民主義文化運動委員會出版,1942年初版

全書分上下冊,輯為六編。其中,上冊:第一編哲學;第二編主義,包括:一、概論,二、民族主義,三、民權主義,四、民生主義;第三編政治;第四編經濟。下冊:第五編策略,包括:一、政策,二、政黨,三、黨員,四、宣傳,五、軍隊,六、民眾,七、外交;第六編道德。

該書在編輯過程中,編者廣泛參考了《總理全集》(胡漢民編)、《中山叢書》、《孫中山全集》、《孫中山全書》、《中山全集》(甘乃光編)、《孫中山全集續編》、《中山先生演說全集》、《總理遺教演講》、《總理演講新編》、《總理談話新編》等等時著,可謂集之大成,是當時也是現在市面上比較完整、也是相對完全的孫中山演講全集。

9 孫中山、蔣介石,《知難行易學說別輯》,出版地不詳,中央組織部,1942年再版

本書收錄有《行之非艱知之維艱》、《行易知難》、《不知亦能行能知更能行》、《心理建設之要義》、《革命哲學的重要》等孫中山演講篇目。另附:中央組織部已出版的《基層幹部訓練教材》一覽,《組訓叢書》一覽。

"行易知難"說是孫中山提出的"救中國必由之道"的重要認識論。他甚至把"行易知難"問題提到"建國方略"的第一位, 標為"心理建設"。所謂"行易"是號召鼓勵人們投身革命實踐運動,勇於無畏獻身;而"知難"則是強調人們要真正樹立"三民主義"的共同信仰,聽從革命領袖指揮。這些主張在當時的民主革命鬥爭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如今,用歷史的眼光來看,以上所輯選的孫中山演講文獻,基本上都有多種版本,其版本價值不言而喻。它們不論是屬於民國新善本、較珍貴,或是保存不佳、破損嚴重、不那麼罕稀,但確都是承載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歷史文本載體,甚至有些思想理念的閃光點,在文集等書籍沒有涉及,反而在演講談話中說起。因此,這些演講文獻對於《孫中山文集》等專著書籍也有補足作用。而且,最重要的是,孫中山的思想理念所賦予演講文獻的那種歷史的厚重感,在過去,在現代,都一層層累積下來,並將在未來的歷史時空中繼續地演繹下去。魯迅在《題記》中曾經說道:"一,是他的理論,在現在看起來,當然未必精當的;二,是雖然如此,他的遺文卻將永住,因為這是先驅者的遺產,革命史上的豐碑。"[8]正所謂:歷史無情,人間有道;人逝物非,精神永續;典策有限,豐碑不朽。

參考文獻:

1 2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編.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2,440

3 5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編.孫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118,352

4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編.孫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9.486

6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編.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288

7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編.孫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23

8魯迅.魯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52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