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殲20僅僅只是個小目標?以後我們造什麼對手就得跟著造什麼

近日,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空研究院副院長、殲-20的總設計師楊偉在“兩會”期間接受採訪時表示, “殲20只是走向“中國製造2025”的途中完成的一個小目標。 在未來的世界航空裝備製造業格局中, 是對手根據我們的裝備來調整自身裝備發展目標, 而不是相反。 ”這番霸氣十足的話語, 讓人們對未來的中國航空工業充滿了無限希望與遐想。

楊偉於1963年5月出生, 1985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空氣動力學與飛行力學專業, 獲工學碩士學位, 同年分配到中國航空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工作。 他22歲研究生畢業, 34歲晉升為青年研究員。 十七年來, 他懷著航空報國的強烈願望, 勇於創新, 在航空高科技研究和國家重大型號研製工程實踐中脫穎而出, 先後擔任殲10飛機副總設計師, 殲10系列飛機、“梟龍”飛機和殲-20等多個重大飛機型號的總設計師。

作為中國航空工業一線青年工作者的優秀代表, 楊偉作風嚴謹又充滿朝氣, 具有無私奉獻和百折不撓的敬業精神;他既是戰鬥在第一線的“拼命三郎”, 又是一名能攻善戰的出色指揮員, 贏得了廣大幹部職工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認同, 被上級領導譽為國家的寶貴財富。

“幹航空事業,

需要耐得住寂寞, 這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群體。 被推到台前來的總師等, 也只是這個群體的一個代表, 背後是眾多默默無聞、苦苦奮鬥的航空人。 ”楊偉說道。

不過楊偉並不是人們傳統印象中的“老黃牛”似的科研人員, 他對於航空事業的執著, 源於發自內心的熱愛。

“其實幹航空事業, 也不能總說那些個加班加點、胃疼了頂個筷子的老套路故事。 ”楊偉指出了背後支撐自己的情懷, 首先是對於事業的熱愛, 其次是對於取得成就的滿足, 第三是對於這份工作的自豪。 “這份工作其實很酷, 即使外人不知道。 在產品中見證自己的創新、發展, 在成果中實現自我價值。 ”

的確, 一直以來, 科研工作者的“苦逼”形象使許多青年對於這個行業敬而遠之。 作為科研單位, 不僅要為年輕人提供更好的物質保障, 更要做好科研文化的宣傳。 就像楊偉所講, 要讓大家知道這是一份很“酷”的工作。 而作為新聞媒體, 更是要向青年人宣傳正確的擇業觀念, 要改變“重文娛, 輕理工”的扭曲的社會風氣。

可喜的是, 如今中國的科研隊伍建設已形成一種良性迴圈, 越來越多的“80後”成為各個科研單位的中堅力量。 楊偉的霸氣話語讓我們有理由相信, 未來的中國航空工業一定會站在全球之巔, 引領其他國家跟隨效仿。 (利刃/雪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