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幫助衣索比亞抗瘧疾,讓青蒿素“在非洲,為非洲”

最近, 葉陽很忙。 這位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副所長, 正忙著聯繫GMP(生產品質管制規範)車間設計專家, 他要組織起草在非洲建造一個複方蒿甲醚GMP生產車間的項目建議書。 這是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非洲天然產物研究中心主任艾米亞斯·達格納教授提出的一個願望:希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能幫助衣索比亞規劃設計抗瘧藥物複方蒿甲醚的製劑車間, 此前達格納已經將黃花蒿優良品種在非洲引種成功。 如今, 中科院已將此計畫納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項目”, 進行先期支持。

精進幾十年, 掌握全套生產工藝

提到青蒿素, 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獲得諾貝爾獎的青蒿素第一發現人屠呦呦。 然而, 從發現到成藥, 青蒿素走過了漫長道路, 無數優秀科學家為此付出了努力。 而通過全國大協作對青蒿素進行系統的化學改造, 並最終獲得可以成藥的蒿甲醚, 則是上海藥物所的貢獻。

▲獲得諾貝爾獎的青蒿素第一發現人屠呦呦

葉陽說, 最終得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廣的配方, 是藥物所的蒿甲醚與軍事醫學科學院的本芴醇組成的複方製劑。 這兩個“抗瘧雙雄”前者起效迅速但複燃率較高, 後者起效慢卻複燃率極低, 兩者配合, 既可迅速抑制體內肆虐的瘧原蟲, 又可有效降低其複燃率。

葉陽告訴記者, 通過長期而系統的研究,

我國掌握了從青蒿種植, 青蒿素提取、純化, 到蒿甲醚衍生化, 再到複方蒿甲醚生產的全套工藝, 至今還在不斷研究和改進。 但由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 還沒有符合國際GMP規範的藥品生產車間, 最終WHO將複方蒿甲醚的生產訂單給了諸如諾華、賽諾菲等國際製藥企業, 這些製藥企業獲得了在中國境外的複方蒿甲醚專利使用許可, 據此進行複方蒿甲醚在國外的生產。 此事也提醒中國政府建設符合國際規範的GMP生產車間和藥廠的重要性。 如今, 我國符合國際GMP生產規範的藥廠已比比皆是。

瘧疾在非洲, 藥也應該在非洲

根據WHO的調查統計, 非洲是瘧疾重災區, 那裡流行的是致命的兇險性瘧疾。 據2013年統計, 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占兇險型瘧疾發病數的90%。

儘管有WHO採購的抗瘧藥物提供, 但非洲不少國家想能自己生產抗瘧藥。 經過長期努力, 達格納成功將黃花蒿引種到了衣索比亞, 如今在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大學的植物園裡已經有了可觀的種植面積。

蒿屬植物很特別, 品種很多, 在全球的分佈很廣, 卻不一定每種蒿屬植物都能產生青蒿素。 “因此, 中國一直是提取青蒿素的植物原料黃花蒿的全球最大種植基地, 全球90%的黃花蒿源自中國。 ”葉陽說, 試驗引種到衣索比亞的黃花蒿中已經測得了0.63%的青蒿素含量, 達到了工業化提取製藥的含量要求。

去年, 達格納找到葉陽, 希望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可以幫助衣索比亞建青蒿素和複方蒿甲醚生產工廠。

既然患者在非洲, 原料黃花蒿也可當地提供, 相比於原料中國產、藥物歐美造, 讓青蒿素“在非洲, 為非洲”已成為一個更加經濟合理的選擇。

“最近, 中科院已將這個計畫納入了國際合作局‘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計畫。 ”葉陽說, 從今年開始, 他們通過中國科學院大學藥學院, 已經在為非洲培養藥學碩士和博士人才———不僅免學費, 還提供生活補貼, 資助期限長達3年。 他說, 通過建立藥物生產企業, 還將明顯帶動當地的工業水準與人才發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