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巴巴羅薩計畫,差點改變二戰史的一場戰役

在世界格局的變化瞬息萬變的二戰中, 德國迎來了命運的轉捩點——巴巴羅薩。

發起這個戰爭行動的希特勒, 宣揚復仇主義、種族主義、民族沙文主義和反共思想,

所以對蘇的作戰計畫幾乎可以預見。 1936年德國與日本簽訂協定, 之後義大利也加入這個協定, 形成了德日意三國的軸心國聯盟, 並於1939年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1941年初夏, 德國集結軍隊300萬, 其中有許多戰敗國戰俘及童子軍, 可謂傾全國之力, 當時德國人口總數僅9200萬。 德軍分南方軍團、北方軍團、中央軍團三路。 僅六天時間, 中央軍團就縱深蘇聯國境320公里, 南方軍團則攻下烏克蘭, 北方軍團攻下了列寧格勒。 在第一個星期, 巴巴羅薩行動可謂大獲全勝。 當時的德國上下對於戰爭的勝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及自我的極度膨脹, 相比較, 蘇聯方面完全沒有對戰爭的準備和計畫。

戰爭初期, 希特勒就下達了明確命令, 命令強調“蘇聯紅軍中從事政治工作的官員, 一旦俘虜必須處決”的極其殘酷及殘忍的命令, 命令下達後, 在德軍陸軍內部引起了部分軍官的反感及強烈抵觸並且拒絕向下傳達, 此時的德軍分化, 引發了德軍內部對戰爭的深度思考。

儘管部分軍官對於這項命令的強烈抵觸, 但隨著戰爭的熾熱化, 德軍也逐漸發展出開始殘害俘虜、屠殺平民等慘無人道的行徑。

於此同時因戰爭而飽受饑餓死亡的蘇方也達數十萬人, 這樣大大激發了蘇軍對於德軍的仇恨及反抗精神。 在戰爭初期, 蘇聯空軍就損失800餘架, 之後的德軍空軍可隨意縱深蘇聯腹地。 但隨後的隨著希特勒的盲目自信自大, 並未有效利用空軍優勢對蘇進行更深層次的打擊。 與此同時, 希特勒對於裝甲部隊的調用方向並不確定, 在列寧格勒及烏克蘭之間反復調用, 致使失去最佳戰機。

1941年的莫斯科, 冬天比往年來的都要早。 德軍陸軍凍死凍傷無數, 內勤補給也因戰線過長無法快速的到達士兵手中, 為巴巴羅薩行動的失敗寫上了最後的句號。

戰爭的佈局和領導的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舉國盲目自信的發動戰爭的同時, 也在是自己滅亡的前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